APP下载

奥林匹克的业余主义,慢慢消失从体育业余主义谈开去

2024-06-20刘易非

当代体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业余主义运动员

刘易非

2023年1月,据BoxingScene报道,中国重量级名将张志磊将在4月15日远赴英国伦敦,挑战WBO重量级过渡拳王,——英国人乔伊斯。4月16日凌晨5点30分,在英国伦敦伊丽莎白女王公园竞技场,来自中国的重量级拳手张志磊创造了历史。经历6回合激战,他的重击造成对手乔伊斯眼部受伤严重无法坚持,加冕WBO重量级世界过渡拳王。9月24日,WBO重量级过渡拳王争霸战,中国拳手张志磊KO乔伊斯,二番战再次KO对手,强势卫冕金腰带。

这场比赛让张志磊在国内声名大噪,但大多数人有所不知的是:这位金腰带获得者与许多拳手一样,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保持着业余拳手的身份,直到14年后才正式进入职业拳坛。甚至是以“业余”的身份才能参加奥运会在内的许多比赛。这一切都要从体育的“业余主义”说起。

张志磊、邹市明们以“业余”身份代表国家队出战奥运会,并非代表他们本身在技术水平上业余。奥运会的拳击比赛只允许业余运动员参赛,所谓业余,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即是这些选手并不以这项运动为职业,不从拳击运动本身中获取收入。运动员们也许并不会为“业余”的这种表述买账:“我每天刻苦训练,又流血又流汗,但是在官方的定义里面,却是一个业余运动员”,这种表述看似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谬误,却贯彻了整个现代体育的发展史。

至今,业余主义仍如一片巨大的乌云般笼罩在体育世界的很多角落。它影响的不止是运动员能不能拿到其应得的收入,甚至关系到体育运动的根基一公平性。

01

谈起这个话题,不得不先提起奥运会的历史。两次工业革命中,相当数量的现代体育运动项目逐渐诞生并得到发展。19世纪,在生产力大大提高的情况之下,欧洲的各个阶层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琢磨一些体力劳动范畴之外,依靠体能进行游戏性质的活动。

1857年,英国谢菲尔德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足球俱乐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中,足球主要在煤矿工人和钢铁工人之间流行。而另一方面,一些在金钱和精力方面更加富裕的阶层,也发展出一些较为淡化身体对抗的游戏。1877年,第一届温布尔登公开赛一后来的温网举行,现代意义上的网球比赛应运而生。

有意思的是,很多现代流行的运动,都在19世纪的后半叶开始初具规模。

19世纪末,体育在第一批资本主义国家中已经形成了一定基础,自然地,办一个综合性的世界体育大赛的提议便被提出,进而一个古老的概念就被借用过来:奥林匹克。法国人顾拜旦,把古代希腊城邦之间的体育比赛扩展到了现代意义上国家跟国家之间的较量。

02

然而,在顾拜旦1894年筹备第一届现代奥运会时,彼时共成立了两个组织:奥林匹克委员会一现在人们所熟知的国际奥委会,与另一个组织一业余委员会。

换言之,从现代奥林匹克一开始,业余主义几乎就是跟体育精神并列一样的存在。在当时,奥运会也只允许业余运动员参加。从总体概念上,当时的国际奥委会的表述是:“参赛运动员不应该因为他们的努力而获得回报,相反他们应该是为了热爱而比赛”。具体来说,参加奥运会的选手不能依靠体育来获得报酬,并且在前往奥运会参赛之前,训练时间不能超过两周。在不少业余的马拉松爱好者一现代意义上的业余,跑一场重要的比赛之前都要进行相当充分准备的今天,这样的要求显得相当不合理。

但是在当时,奥运会就是这样

一个标榜着热爱、纯粹的比赛。法国学者理查德·格鲁诺这样描述当时的奥运会:“这些美学,包括古典雕塑的男性身体,神话般的火焰、火把、旗帜、仪式和群众展示,绘画雕塑和赞美诗以及对于荣誉和责任的公开咒语,短暂性的赋予了业余体育一种西方生活中从未有过的体育形式的文化地位。”

“业余主义”这样的规则逐渐经过细化,到了1964年有了更明确的规定:所谓的业余选手是指从事与所参加的运动不同的工作,并且没有从其运动中获得收入,包括任何赞助收入的人。在这样的理念和标准之下,1912年奥运会的田径冠军一美国人吉普索姆在第二年被剥夺了奥运会金牌,理由是其曾参加过美国的半职业棒球联赛并获得过报酬。

这样看似荒唐的规则,实际反映的是时代对于体育和教育的理解。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掌握世界主流话语权的英国,普遍认为年轻人应该被培养成全才,而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而出身法国贵族世家的顾拜旦,年轻的时候在英国留学多年,自然也深受这种思想的教育。

不过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这样的思想是针对中产阶级的教育理念,而对于工人阶级来说,有一门谋生的手艺是更加实际的选择。

03

此时的问题浮现出来:在体育运动里面,当时的人们认为靠比赛赚钱有悖于美德,进而接受过多的专业训练,也是一种不公平的行为。然而,当时的业余主义表面上追求的是美德和公平,实际上则把参加比赛的人划分出了圈层。

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阶级虽然在体力上更占优,但是缺乏练习时间,然后去参加这些没有报酬的体育比赛,对于工人阶级来说并不划算。只有那些经济较富裕、时间较充裕的人群才会参加这些比赛。“我们稍微练一练,然后在热爱和美德的召唤之下,跟世界各国同样有钱的贵族交交朋友”,这可能是彼时以顾拜旦为首的体育组织者群体对于比赛的理解。

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奥运会在性质上更像是一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而非世界上最顶级的体育赛事,因为真正顶尖的专业选手基本上与奥运会无缘。

与此同时,一个悖论逐渐浮现出来:奥运会是国家之间的比赛,而当国家民族之间存在对立的时候,体育比赛就会变成“和平年代的战争”。公众倾向于认为,比赛场上的输赢与国家的输赢直接挂钩。既然如此,获取金牌的紧迫感就会愈发增强,手段也会随之增多。这种趋势随着一战二战的到来越来越明显。

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是一个突出的例子01936年正值二战前夕,希特勒把柏林奥运会当成了宣传纳粹主义的平台。纳粹不止修建了容纳11万人的体育馆,希特勒本人也在开幕式呈现了一番激情演讲,而德国队也获得了金牌榜第一。

虽然人们已经发现,对于比赛胜利的极度渴望跟传统的热爱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明显,这种冲突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差异性也在逐渐增大,但是“业余主义”仍然是解决问题最常见的方式。

1955年,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奇说:“我们只能依靠那些相信业余比赛中体现的公平竞争原则和体育精神的人们的支持,我们努力防止这些比赛被个人、组织或者国家用于别有用心的目的。”这个指代可谓十分明显。

04

不过出乎体育世界的核心管理者们的预料的是,让业余主义真正开始松动的,不是参赛者或者国家,而是奥运会的观众。改变的起点出现在1968年,在游行抗议的风暴席卷全球时,奥运会也开始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1968年的墨西哥城奥运会,彩色电视转播首次投入使用。从这届比赛开始,几十年间,奥运会逐渐随着彩电的普及,真正成为了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新闻。

奥运会成为了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媒体产品,这也催生了新的问题。观众视角中业余运动员的运动表演,与奥运会“更高、更快、更强”的导向产生了明显的矛盾一即使实际有一些顶级的运动员愿意为了奥运会的荣誉,舍弃报酬来满足奥运会的参赛标准,过一种没有奖金和赞助商的清苦生活。

但是对于观众来说,观看更多高水平选手比赛是一个自然的追求。一项运动最极致的运动之美,从最顶级的运动员身上更能够散发出来。例如乔丹、博尔特、菲尔普斯、吉普乔格,有一种运动之美并非精神层面的,而是运动员的动作、身体本身散发出来的。如果运动员的水平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带给观众的感官体验也会大打折扣。

变化开始发生在1968年的另一个原因,是墨西哥城奥运会也是第一次在海拔2000米以上举办的夏季奥运会。这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平时在低海拔生活的运动员,跟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相比,身体条件有一定的差距,而突然在高海拔比赛,本身对运动员似乎就欠缺公平性。所以这届比赛开始前,国际奥委会也把选手允许的训练时间延长到了6周,算作多一些适应的时间。

但是这样的变化意味着,通过所谓严格的业余规则来追求公平这样的原则,在实行上就面临着许多实际的挑战。与此同时,因为举办地的海拔比较高,墨西哥城奥运会还被认为是体育比赛里面兴奋剂和药物研究的起点。

05

而在这段时间中,对于所谓的“业余运动员”的灰色地带也一直存在。既然不能拿奖金和赞助,但是巧立名目、挂靠在一个公司或者机构,拿着其他名目的工资,同时请假训练,这样的“擦边球”在理论上也存在一定的操作性。

这种情况在当时的很多国家也都存在,所以奥运会的业余主义在上世纪的中后段无论在官方原则层面,还是实际操作层面都已经开始有点难以为继了。

到了80年代,随着电视转播的发展,诸如可口可乐、麦当劳等大公司开始赞助体育大赛。国际奥委会也意识到,奥运会的商业性是可能存在的。而获取利润、吸引关注度,就需要通过推出更高水平的比赛来吸引赞助商卖转播权等方式。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是第一届盈利的奥运会,也是新中国参加的第一届奥运会。在这届比赛中,足球、网球、曲棍球开始允许一些比较年轻(例如20岁以下)的职业运动员参赛。1986年,国际奥委会决定正式放宽限制,放弃“业余主义”的普遍原则,允许各个体育单项协会来决定是否接受该项目的职业运动员参加奥运会。1988年,网球开始允许所有的职业选手参赛;1992年,篮球开放了所有职业运动员,应运而生的是美国男篮梦一队:乔丹、拉里伯德、马龙、皮蓬、巴克利等球星的加盟,缔造了可能是奥运会历史上最星光熠熠的单一运动队阵容;1998年,长野冬奥会第一次允许职业冰球运动员参赛……事实上很多项目都在那个时间段中结束了关于业余的限制。

有意思的是,目前奥运会的男足项目成了唯一例外,虽然并没有职业球员的限制,但每个队最多只允许有3名23岁以上的球员参加。这个规则实际上更像是国际足联制衡奥运会的一种手段:如果所有的顶级球星都参加奥运会,那同样4年一次举办的世界杯也就丧失了其意义和重要性。于是,在肉眼可见的将来,男足应该是唯一一个对于参赛选手年龄依然有限制的项目,而主要限制的原因变成了商业因素,与原来的业余主义的联系已经逐渐淡化了。

从整体来看,自身商业化水平更高的项目,对于奥运会的热情也往往更低。足球运动员更憧憬世界杯,篮球的NBA是最高的舞台,网球更在乎大满贯的数量。拳击也是其中之一,2016年,职业拳击手第一次被允许参加奥运会。这也是最后一个取消业余身份限制的项目。到目前为止,业余规则对于奥运会的限制完全取消了。

总结地看,奥运会的业余主义思想始于对美德热爱公平的追求,但是却忽略了体育对于不同的社会人群有着怎样不同的意义,并且随着传播和商业化的发展,逐渐走上了被淘汰的道路。

06

在长达近百年的时间里,业余主义对于运动员的束缚是切实存在的,很多运动员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拿到报酬。客观地看,如果一项运动最顶级的人才没能与顶尖的收入相匹配,也不利于对这项运动的参与热情。现在,在奥运会的主线下,业余主义的阴影似乎已经消失了。但直到今天,在全世界体育商业最发达的土地上,业余主义却最顽固的存在着。

那就是美国。

2019年,一个名为达里厄斯·贝兹利的年轻人,跟运动品牌NewBalance签订了一份为期三个月的实习生合同,他实习三个月的收入是100万美元。对于实习生合同来说,这样的价格令人咋舌。

但其实,贝兹利是一名篮球运动员,在NBA的雷霆队和太阳队都有过效力。2019年的夏天,贝兹利高中毕业,但是还没上大学,正好赶上了美国大学体育最有变革性的节点,于是成为了可能是全世界历史上最昂贵的实习生。

学生应不应该靠体育运动赚钱,包括工资,或者接代言?在这个问题上,公众心里的答案会更平均一些。可能有人会觉得学生还是要以学业为重,靠体育赚钱,在学生这个阶段还太早了一些。另一部分人会觉得只要是付出劳动了,就应该拿到收入。就像大学生去当家教也能赚钱,那打球应该也一样。如果从奥运会业余主义的故事里,似乎第二种答案更合理一些.但是涉及到教育领域,又会有另外一种关于美德和公平的讨论,而且会更加复杂。

07

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简称NCAA),负责美国高校之间的所有体育比赛,几乎囊括了所有项目,名义上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但如今NCAA每年单从橄榄球比赛一个项目中大概能获取的媒体版权收入就有30亿美元,略低于足球领域最赚钱的职业联赛——英超一些,高于西甲、意甲、德甲等主流联赛。

具体到个人收入上,一些美国大学篮球、橄榄球校队主教练的年薪能够达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在美国的很多州,大学校队的教练都是全州收入最高的公职人员。

如果把NCAA看成一个超级赚钱的体育商业联盟,那其中最重要的资产一学生运动员,他们的性质该被定义成学生还是运动员?他们应不应该获得报酬?

现实的情况是在2014年之前,NCAA坚持着大学业余主义,明确规定学校不能为学生运动员提供任何的报酬,学生也不能通过自己的姓名形象和肖像权取得代言和赞助的收入。同时,部分学校也会对个别极其突出的学生运动员提供奖学金,学生运动员也可以申请一些出行差旅津贴,但是仅限于此。

从2014年开始,情况出现了变化。曾经的大学橄榄球运动员阿尔斯顿把NCAA告上了法庭,指责联盟违反了反垄断法,阻止大学生运动员获得其应当获得的利益。由这个案件开始,引发了长达10年的各种一系列诉讼,以及关于美国大学业余主义的争论至今没有结束。

简单地概括这个过程:经过几轮的审理和美国最高法的调停,确认了NCAA违反了反垄断法,学校应该提供给学生运动员与教育相关的补助,包括手提电脑、实习基金、海外留学项目等等。但是法院也并没有支持学生运动员获得工资和赞助费。上文提到的贝兹利,就是在判决刚刚作出的时候,用其中提到的实习形式跟NewBalance签约的。

到后来,关于这种实习的各种细节规定也越来越详细,这个规则漏洞已经得到了修补。另一边,从2021年开始,NCAA也做出了一些让步,出台了各种关于姓名肖像权的临时性的规定:联盟和学校依然不给学生运动员发工资,但是允许他们接受外面的赞助代言,前提是与所在州的法律不冲突。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一些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通过赞助代言已经大大改善了收入的问题。但是除了橄榄球和篮球之外,其他很多项目的学生运动员的经济状况依然没有太大变化,他们还是希望能够从学校或者联盟拿到工资。这样的期待至今缺乏正式的回复。

08

反对学生运动员收取工资的观点并非难以理解。首先的原因是,在学校阶段,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个人成长,而不是金钱。一旦以金钱为驱动力,大学教育的本质就会丧失。第二个主要论点是美国的学校体育之所以能有很大的影响力,一个非常大的原因是在于学生运动员的校园生活同普通学生重叠性极高,学生之间的连接是非常紧密的。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个城市的大学校队比这个城市的职业球队上座率更高的情况。热衷于学校体育的球迷的视角中,场上的球员是自己的同学和朋友,而非高高在上的明星。

相比于职业球员会对受伤影响职业生涯产生忌惮,学生运动员在场上表现出的拼搏感、热血感在他们的观众看来更强。这种热血感也是校园体育的一大魅力。如果学生运动员在很早的时候就拿了很高的工资,接了代言成了明星,他们跟同学之间的关系是不是还能保持像原来那么纯粹、紧密,这种基于情感的连接会不会消失?或者关系变成明星一粉丝,这种情况令人比较担心。更进一步,人们更加担心的是学生们的心智还没有成熟到能够提前应对这一切。

第三个原因是如果开放工资,一些资金充裕的学校将有更多的预算以争抢那些有潜力的高中毕业生,从而就变得像职业体育一样,豪门长期占据垄断地位,以弱胜强的故事也就更难诞生。

篮球迷大多比较熟悉NCAA的一个疯狂3月的说法:每年的3月份开始,美国前68名的大学一起进行单场淘汰,赢者晋级输者回家,极其残酷。而有许多非名校的大学在这种一场定胜负的比赛里走到最后的故事。一个背景因素是美国各个学校不存在很大的水平差异,球员是通过升学来获得的,而非本地长期青训培养的方式。更何况各个州的篮球文化其实也相差不太多,极有可能出现一个默默无闻的学校,依靠“黄金一代”,突然之间一鸣惊人,成为全国冠军的故事。这种体育文化具有传承性,能在代际之间口口流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不设工资的设定,确实让各个学校可以在相对公平的情况下展开竞争,这种文化可能是值得保护的。

最后一个原因回到有关于公平的问题。橄榄球和篮球是美国大学体育里面商业性最强的两个项目,一旦把学生运动员当成雇员,是否要向不同项目的学生开相同的工资?更进一步,不同性别的运动员之间是否也要同工同酬?美国的民权法案第九条明确规定:在任何联邦资助的教育计划或者活动中不能存在性别歧视。这个问题在职业体育中都没能得到理想的解决,放在教育领域更是个技术性难题。所以NCAA这边的做法是:只开放肖像权,把这个难题丢给赞助商,总体还是以逃避为主。

09

以上是“支持保持学生运动员业余身份”一派的观点,至于反对业余主义的一派,理由非常浅显易懂。

以上是“支持保持学生运动员业余身份”一派的观点,至于反对业余主义的一派,理由非常浅显易懂。

现实的情况是:美国很多的学生运动员都是黑人族裔,其中大部分家庭出身并不富裕,甚至有的是来自于贫民窟。对这些学生运动员来说,体育可能是他们接受高等教育,改变人生最直接的方法。

但是还有一个淘汰率的问题:很多大学期间表现出色的学生运动员并没有进入NBA的机会,或者如果在大四受到严重的伤病,很可能就会错过参加选秀最好的时机,加上美国青年篮球运动员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能就会永远丧失以职业篮球为生的机会。而在其大学期间,明明已经为学校和NCAA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得到的只有一个许诺的可能的未来。一旦等不到,大学四年对于该运动员来说就成了一个被剥削的过程。

当然美国体育教育提倡的一个观点:当学生运动员不能以运动为生时,他还能凭借很好的大学学历,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但是实际上,这些学生运动员大学期间就读的专业,跟他成为职业球员这条路相比,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10

当我们从主义、公平、从文化这些角度来看待问题时,保持业余主义似乎是一个更加合理的方式,而对于运动员个体,其自然倾向于选择更能维护自身利益的方向,这也是合理的考量。

主张保留业余主义的《纽约客》的一位作者说:“在体育酒吧,当我听到人们反对大学业余主义的想法时,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他们被所涉及的实际困难压垮的问题,相反这是美国人那种腐蚀性的信念的另一种表现,即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必须有价格。不过最近的裁决暗示了前进的道路,我们为学生运动员加油的方式不会被金钱剥削,种族主义和嫉妒所绑架。”

体育比赛里的绝对公平可能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理想状态,探索出一种更合适的相对公平,可能才是比较现实值得去做的事情。

猜你喜欢

业余主义运动员
新写意主义
业余也疯狂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近光灯主义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
我们业余,但我们很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