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引擎”下的新清溪书写

2024-06-20刘益希

湖南文学 2024年6期
关键词:清溪山乡巨变

刘益希

写长篇小说难,写长篇报告文学难上加难。《新山乡巨变》为何能取得成功?我想这主要得益于作家在采访、创作、深扎体验方面的扎实功夫与巨大付出。我有幸见证和经历了《新山乡巨变》诞生的部分历程,深切感受到作家创作一部作品的艰辛与坚定。

2020年开始,我和姚旦、邓旭东等人组成一个采访服务小分队,陪着作家余艳从清溪村出发,沿着当年周立波走过的路,风里雨里地在益阳各地采访。我们是一点点看着她深入益阳最具泥土气息的田间农舍,发现中国农村最新的时代特质,用汗水、泪水和墨水,记录和感悟着新时代山乡的“巨变”与“巨变”深处的新奇与生机……

简单办法:舍得跑、要深挖

《新山乡巨变》是一部以立波先生《山乡巨变》诞生地清溪村为核心背景地,覆盖整个益阳市广大乡村的农村题材巨作,是紧扣时代脉搏、融入乡村振兴、讴歌人民奋斗精神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家余艳以立波先生为文学标杆、创作榜样,将先生深入家乡十年体验生活和倾情创作所沉淀的文学精神,化为自己深入采访的强大精神力量与持续生动实践。

采访,一言一语总关情。余艳走村入户,紧紧追着清溪人一次又一次“求新、求变、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故事,跑遍了益阳8个县市区。余艳反复强调:“这是一部以时代为导向、以人民为主角的作品,不跑到位,就写不到位。”

陪余艳实地采访的农民、村干、创业人员、科技人员多达208人,电话书信采访的人物不计其数。村头、地头、灶头,我们看着她跟农民交朋友,与他们聊家常,也同吃一锅饭,听他们讲述生活变化的细节。对每一位受访者,她都真心相待,对他们的每句话、每桩事,都认真聆听、亲笔记录、精心整理,留下超过150万字的采访记录,饱含着她的泪水与汗水。

可是,采访一段时间才发现,这个新奇、前沿的新农村题材几乎不适合她:“现代农村,已经是‘互联网+生产+生活,到了‘数字农业·智慧乡村时代。满天满地的智能、智慧,于我正好是短板。平日,我是连手机、电脑都只能做最简单操作的‘半科盲。挑战‘新山乡巨变,第一个字我就过不去!绕着走?可绕多远都得回到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上。到了智能时代,选择这题材,就得直面这个难题。”

这难题也太难了,挑战的是余艳最不擅长的农村和科技叠加的题材。还能退吗?唯一能做的就是“舍得跑、去深挖”。她用了这个最笨、最不轻松却是最实用的方法。

一站一站、一村一村开始深入:到益阳大数据中心,看互联网、物联网将稻田、农事集中在指挥屏上;深入到种粮大户、养虾能手中间,看遥控器指挥无人机进行田间管理,还向农户学手机APP上查看稻田、虾田及其温度、给氧度。慢慢地,在深入采访、交流甚至请教当中,余艳找到了感觉,收获了从田地里“拱”出来的文字,补齐了新农村智能上的短板。

于是,一些幸福背后的故事就有了,一些深度的疑惑也得解了。

这种自我挑战的成功,得益于余艳本身,她具备很强的时代敏感性、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又有多年从事小说、报告文学创作的文学历练。她在报告文学的写作领域一直独具特色,在益阳的深入走访中也不例外。“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深扎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现场,余艳感知、发现、激活了这一主题的时代价值。

必须到位:抓住山乡巨变的“新”

“在整个采访创作过程中,让我感受深刻的是‘立波精神所催生的力量。”余艳从清溪村出发,足迹踏遍益阳,她深刻地感受到这里始终有一种独特的文化软实力在引领人民奋斗。她采访时,也不由自主地传承了这种精神。记得余艳跟我们说:“立波先生以人民为中心,锲而不舍追求写作高度,我们这部作品,一定要像立波先生那样,散发一股‘新时代文学的鲜活气息。没别的,首先写透‘新。”

余艳以一个新时代作家的身份,对清溪村的前世今生进行挖掘、再现,在乡村振兴的坐标下,写智能智慧“引擎”下正迈向现代化的新清溪。以独具清溪特色的人物和细节勾连全书,对应今天清溪人的人生经历和命运轨迹,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接力。于是,“新山乡巨变”的思路出来了——

以清溪村为代表,写中国农村凤凰涅槃般的巨大变化;

以人民为典范,写出奋斗中的新农人在乡村振兴中迸发的巨大力量;

以智能时代为基准,写新农村智能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巨大作用;

以大师人格精神为指引,写这精神对新时代农民发愤图强、造富家乡的巨大影响。

《新山乡巨变》体现了作者的巨大勇气与担当。书写这样重大而复杂的题材,体现了作家的博学、智慧与担当。更何况,所写的巨变地,是人民作家周立波的故乡,是文学经典《山乡巨变》的诞生地,更需要文学传承上的强烈使命担当,更需要文学创作上的超强创新实力。

全书既生动写出了乡村七十年的巨变,也揭示了巨变中的内在动力与发展规律,从而全面、生动、精准地书写了崭新时代下的新农村。

我们陪着她深入到5G智慧小镇、智慧农业第一村。这些当年周立波先生与人民群众“三同一片”的地方,已经变成奋斗者的成功地、人民群众的幸福地和数字乡村的展示地。神奇的“紫薇云”让虾稻、柑橘等主打农产品变“网红”;清溪村的“互联网+现代农业”独具魅力,让广大农户实现“指尖上的丰收”……

紧紧抓住:智能时代的新农人

余艳的采访紧凑、紧张而艰辛。在烈日下坚持采访,她中过暑;在车间厂矿采访,她吸入过多废气肺部受过伤;寒风冷雨中重访立波之路,她受过风寒。在一年多的采访、创作中,余艳还承受了家中诸多事情带来的伤痛。为了《新山乡巨变》,她展现出超常的坚强与意志。长期的操劳、创作,让余艳两次病在案头,但她吊着药水,手上仍然没有停住创作的笔。

“深扎”点点滴滴似立波。在集中采访中,余艳行走了9000多公里,深入上百个乡镇村组和企事业单位。8个月的深扎走访,她住老旧的木板房,吃粗茶淡饭,亲临立波到过的山间、河流与田野,拜访《山乡巨变》每一位原型人物。她以实际行动,健步前行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的文学大路上,《新山乡巨变》无疑是这条道路上里程碑似的崭新收获。

深入北峰垸,这个从坎坷中走出来的魅力村庄,原来有强有力的党支部,有命运都打不败的领头人;与老庄稼汉夏曲辉聊天,余艳一直陪着他流泪,这个致富带头人的曲折故事里透着一个党员的宏阔境界;李良平为周立波故居奉献年华12年;张心镜的“让老百姓受益是永远的真理”;胡千驹以屡败屡战的韧性,融入清溪村的建设……

书中还有给老百姓谋利益的共产党人、致富带头人谌清平、贺志昂;有为生态长远利益牺牲个人小利益的普通农民“光胡子”,他自觉关掉了生意红火的烧烤屋;有热心推广农产品的农村电商站长谢娇;有专供绿色食品的米儿家庭农场的经营人米姐等。作品还有一章专门写的是现代农民王保良。

采访是这样完成的:余艳把王保良塞进采访车,在去往安化的路途中争分抢秒地采访了他。王保良原本在城里干了十年营销,挣了不少钱,却下决心回乡种水稻。他承包农村土地,一心一意要在水稻栽种上干出一番事业。但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利。他一度不得不回到城里继续打工。可一赚到钱,他又投入农业,接着种水稻。他要种出一种不打农药、少施化肥的生态健康的大米。后来他做到了。这个人物身上,有一股百折不挠的实干劲头和充满创造力的精气神,是新一代有理想、有知识、有现代思想的新农民。

余艳重回立波先生的创作现场,践行立波文学精神,扣紧了“巨变”这个核心主题,抓住“互联网+”这一时代特征,紧贴“数字农业·智慧乡村”的农村新智能生产力发展,使本书成为极富文化内核与时代气息的、最早书写智能化乡村“巨变”的长篇报告文学。

记得召开《新山乡巨变》研讨会时,正是茶子花吐露芬芳的季节。至此,《新山乡巨变》似乎就化成清新别致的文学新风,打动着她的读者。捧着、翻着散发油墨书香的匠心之作,品着优雅描写、精准叙事、细心观察后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字里行间似有缕缕沁人心脾的茶子花香,在案头,在心头,在美丽的清溪和巨变的大地,氤氲飘散开来……

责任编辑:刘威

猜你喜欢

清溪山乡巨变
冬暖山乡
侗乡巨变呀啰耶
丽江清溪水库
2022 在巨变的时代中
山乡的春天
中国画《山乡春早》
揭掉山乡的贫困封印
《清溪雅集》
碧玉清溪织彩绸
马鞍山村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