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硬汉·人生
2024-06-19桂顺欣
初中时读《老人与海》,没读出感觉。如今高中课上学了一遍,颇让我咀嚼出几分人生况味。我把这本书对我的启示概括为三个关键词:苦难、硬汉、人生。
苦难是人生的常态,一帆风顺的人生是不存在的。苦难的常态,不仅在于它的必然性,也在于它的偶然性:我们不知道它何时来临,它随时会来;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它可能是任何样子。老人辛苦钓上的大鱼被鲨鱼洗劫一空,就像是命运开了个巨大的玩笑;老人在苦难中不断挣扎,可他没有祈祷,没有抱怨,更没有屈服。因为他知道,这些事情是必然的,没有妄想顺利的必要。
他无时无刻不在准备迎接苦难,然后战胜苦难,然后迎接下一波。就像一条沿瀑布而上的鱼,被倾泻而下的水流冲下去一截,又爬上来一点。
是的,“苦难是人生的常态”不仅是个既定事实,更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态度:不是我有多么不幸,而是人生本来就是这样。
我坚信这一点,是经历初三后慢慢领悟的。那时候压力很大,有比较严重的情绪问题,严重到已经没法正常学习生活的程度。幸运的是,我坚持下来了。初三过后,这种情绪慢慢消退,有点天上投下几束丁达尔光效落在海平面上的感觉。此后又经历了一些挫折,都是“回首向来萧瑟处”“轻舟已过万重山”。于是渐渐明白,大大小小的挫折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我接受了苦难,不再怨天尤人,我甚至把苦难视作生命的一部分。我想,但凡被苦难洗礼过的人,或多或少都会长出点硬汉精神。
是的,苦难是人生的一部分,它可以和人生一样美好,它像亲切的老朋友,时不时要参与到我的生命里。而我需要像硬汉圣地亚哥赞赏灰鲭鲨那样,一边迎接苦难一边欣赏在苦难中逐渐坚韧的自己。苦难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我活着,感受到我珍贵的心跳与脉搏,感受到我一步一步的变化与成长,感觉到曾经那些很软弱的地方开始长出“壳”,质地也开始变硬,我越来越有勇气,不再那么畏惧困难。正如圣地亚哥的疼痛让他清醒,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里“知道自己还活着”。苦难的美学特征与欢乐是不同的,如果不能体会,那真是太可惜了。
除此之外,我还想到一句话:“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句话用来阐释“硬汉精神”也挺合适的。老人不是钢铁,他也有犹豫、迷茫、绝望。但他一次次把自己从泥淖中捞起,托举起他的意志,一次次战胜心中的魔鬼。这一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也是如此。
“硬汉”并不一定强壮有力,关键在“自胜者强”。这或许才是“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真谛。我初读的时候试图为圣地亚哥的自我积极暗示找个词,“乐观”总不大合适,现在才明白,“硬汉精神”才是直面苦难、与自我斗争的具象化。
评点
阅读经典是最能促进学生心智成长方式之一了,这篇文章叙写的心路历程就是阅读经典《老人与海》之后的成长见证。文章最精彩的是对“苦难”的阐释:“苦难的常态,不仅在于它的必然性,也在于它的偶然性:我们不知道它何时来临,它随时会来;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它可能是任何样子。”巧妙对称,准确深刻,堪称妙语连珠。作者还融合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反复体味小说的核心思想,引经据典、阐释了老人的“硬汉精神”,领悟深刻,见识独到,情感真挚,语言流畅,真切动人。
(指导老师:禹汭岑/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