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演练
2024-06-19马青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卡迪根山中学的毕业典礼上致辞:“人生中,遭遇一些痛苦是有价值的。我希望你能时不时遭受点不公平对待,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到公平的价值所在;我希望你偶尔被人忽视,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学会尊重是多么重要;我希望当你失败的时候,你的对手能冷嘲热讽,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有风度的竞争是多么重要。”
作家王小波说:“人生最容易得到的就是痛苦,给自己添一堆莫名其妙苦吃的人,就真的更懂人生了吗?”
对以上观点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关于“吃苦”,我们经常听到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老一辈时不时的“想当年”,是新闻中出现的“感谢苦难”……
可是,我们有时也会疑惑:“痛苦”对每一个人都会有价值吗?我们需要“自讨苦吃”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进今天的作文主题。大法官约翰·罗伯茨的致辞告诉我们,遭遇痛苦,并在痛苦中“学会”,是非常必要的。王小波则质疑,自讨苦吃的人,难道就更懂人生了吗?两人好像意见相反,但其实都指向了一个方向——“痛苦”本身只是一个事实,人在痛苦面前如何发挥出主观能动性,才是最重要的。
下面两篇文章告诉了我们年青一代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人生中,苦难也许无法避免,但我们应该在学会直面苦难的基础上,在苦难中反思、改变,直至找到更好的自己。
张思晨的论证思路是:苦难是躲不掉的,必须直面——苦难是生活实践的一环,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苦难这节必修课上,会不会反思改变,是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董香婉的思考是:苦难终究是阴云,它本身不能赋予我们任何东西。我们从苦难中获得的一切不是苦难赋予的,而是命运对我们崇高品格、勇于面对苦难的勇气的回馈。
是啊,我们从来无需“感谢苦难”。与其让孩子吃莫名其妙的苦,不如带着他们真正认识“痛苦”,认识更多勇敢面对痛苦的人,让他们明白——那些打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