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热点素材玩转四道高考作文题
2024-06-19李凤成
高考作文试题的命制往往是从热点事件中提取“奥义”,试题具有宽裕的立意空间。如此,同样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素材便不难与高考试题的“奥义”产生关联。
素材展示
一枚“青椒”的互联网“破圈”记
何楚涵,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师。2023年初,她尝试在网络平台上“隔空授课”,用讲故事的形式传授一些历史、人文方面的国学知识,凭借着丰富的学识和轻松的讲课风格,被网友评为“最会讲故事的女博士”。作为一名大学老师,何楚涵是如何成为一名“知识博主”的呢?为了吸引不同专业的学生来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课堂到课率,何楚涵一直在琢磨和探索。最终,她决定从网络入手,通过录课的形式提前检验授课效果,“如果网上有人喜欢,大概率学生们也会喜欢”。在近一年时间里,何楚涵发布了80多条视频,如今已在全网圈粉近500万。对于网友们提出的一些中肯的建议,何楚涵视为一种鞭策,“可以督促我不断提高备课质量。”
此后在每个周日的下午,设置于教室最后排的单反相机都会记录下这枚“青椒”(高校青年教师的别称)与学生的“艺术导论”课。在这些视频素材中,她会选取“有知识点、有趣味性、有情绪价值”的部分视频,剪辑后发布在各短视频平台账号中。这位新晋短视频博主并不“高产”,每次从近3个小时的讲课素材中也就能剪辑出五六条短视频作品,时长加起来也不过半个多小时。
对于“破圈”,何楚涵认为,最让她有“成就感”的还是网友通过她开始关注并喜爱传统文化了。作为互联网的一代,“青椒”何楚涵希望将自己熟悉的互联网作为工具,将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连接起来,给人们提供更多与这些美好邂逅的机会。
真题对接
2023年,“青椒”何楚涵的知识短视频火爆出圈。细察她火起来的历程,令人思考、感动的地方颇多,比如迈出第一步的勇敢、给学生上好课的初心、制作视频的“死磕劲儿”、对故事影响力的清醒认识等,这些“美质”可以对接多道高考作文题。
写2023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故事的力量”,我们可以思考“故事的力量来自哪里,这些力量又可以往哪里去。”引入何楚涵的走红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来论述“好故事给予人生活的智慧”“好故事传递文化”等观点。
写2023年上海卷作文题“探索世界”,制作知识短视频是何楚涵对网络世界的探索,对新媒介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她克服困难,运用正确的方法,使作品受 到好评,我们可以以此来论述“以正确方法探索世界,才有实实在在的收获,甚至创造奇迹”等观点。
写2023年天津卷作文题“使命与担当”,我们可以从“使命意识、担当意识先行,行动方有深远价值”角度立意,从何楚涵为了上好课,不仅用心设计授课形式,而且利用网络平台提前检验授课效果的经历入手,来论述“勇于担当,使命必达”等观点。
写2023年全国乙卷“人·技术·时间”,我们可以从何楚涵利用相关技术提高上课效率角度入手,来论述“人们借助技术更好地掌控时间,提升做事效率,但应以选择方向正确为前提,否则会成为时间的仆人”等观点。
速用示范
速用角度一:故事记录经典,传递文化。
(写作题目:2023年新课标Ⅰ卷“故事的力量”)
故事可以记录经典,传递文化,引人品味过去的精华,续写当下的美好。忆往昔,中国传统文化浩瀚如银河,洋洋数千年的中华汉字精妙神奇,于世上独树一帜,诸子百家繁花竞绽般地丰厚了文化底蕴,启迪国人智慧。看今朝,“国潮”春风拂来,让古老文明焕发崭新光芒,折射出时代的文化风貌;淄博烧烤火爆出圈,以有力灵活的政策、朴实无华的真心讲述着古城好客故事,展现着时代新民风;“青椒”何楚涵把国学知识嵌进故事当中,将知识点、趣味、情绪价值融为一炉,展现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芒……新旧故事交相辉映,引领吾辈青年赓续文化血脉,激扬创新活力。
运用点拨:素材入文,必须起到论证观点的作用,因此,素材的剪裁得好好花一番功夫。该段文字的观点句为“故事可以记录经典,传递文化,引人品味过去的精华,续写当下的美好”。在论证时,作者将今昔对举,展现故事丰厚文化底蕴、启迪国人智慧、呈现时代风貌的积极作用,然后列举淄博烧烤、“青椒”何楚涵等事例,证明故事传递文化的作用。最后以短句总结,对新时代青年发出呼吁倡议。
速用角度二:理性审视是维持人们探索陌生世界的动力之一。
(写作题目:2023年上海卷“探索世界”)
仅仅依靠好奇心,还不足以使人长期以积极的姿态去探索陌生世界,在好奇心之上还有更多要素来维持我们探索的动力。
理性审视毫无疑问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是为“清醒的探索”。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何楚涵用讲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讲一些历史、人文方面的国学知识。为了验证效果,她先在家录一些备课视频发到了短视频平台,因为她认为“如果网上有人喜欢,大概率学生们也会喜欢”。何楚涵的所思所做是十分清醒的,首个视频发布后吸引了100多万的点击量,证明了她在网络世界的探索是极有成效的,她的教学方式是广受欢迎的。何楚涵的经历启发我们:探索世界仅凭好奇心还远远不够,更需兼顾理性审视与道义担当,做到不裹挟于盲目,不沉溺于物欲,积极探索,不懈追寻。
运用点拨:运用热点素材一定要采用概述的方式,千万不能没有节制。该段在论述“清醒的探索”时,引入了“何楚涵为了验证上课效果,先在家录一些备课视频发到了短视频平台”这一热点素材支撑论点;在分析素材时,又将事例定性为“所思所做是十分清醒的”,呈现出素材运用的精确性,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速用角度三:勇担重任,肩负使命。
(写作题目:2023年天津卷“使命与担当”)
中国从来不缺主动担当的人。孙中山先生曾说,“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青椒”何楚涵,以互联网为工具,让传统文化课程变得引人入胜……何楚涵希望将自己熟悉的互联网作为工具,将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连接起来,给人们提供更多与这些美好邂逅的机会。正因为这样的人的主动担当,今天的中国才有红旗下、春风里的锦绣山河。“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国家因担当者辈出而强,民族因担当者使命而兴。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更要把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融为一体,不失前辈风骨,执书仗剑,耀我中华!
运用点拨:运用作文素材时,可以增加其他同性质素材来构成“排例”,以增加说服力。该段文字主要探讨的是“中国从来不缺主动担当的人”,在论述过程中,先引用孙中山的言论,后又列举何楚涵的事例,一引用一举例,让论述有力度。在此基础上自然升华,论及“国家因英雄出而强,民族因担使命而兴”,顺势提出青年人的使命,回扣试题核心词。
速用角度四:技术的进步,提高人们做事的效率。
(写作题目:2023年全国乙卷“人·技术·时间”)
现如今,技术的进步,正在提高人们利用时间的效率,拉近了人们彼此之间的距离。过去,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现在,邮件秒达邮箱,打开手机就能“见面”。像何楚涵一样的老师们“隔空授课”,创新呈现方式,让我们可以在碎片时间里就能获取知识……技术让人省力省时的现象,在我们身边不胜枚举。然而,技术是把双刃剑,它让我们对时间的控制越来越精准、自信,同时,也让我们逐渐模糊了时间的概念,经常漫无目的地趴在网上消磨时光。我们可以拥抱技术,让技术为生活增香添色,让时间为我们所掌控。但是,我们不能让“科技”、让“时限”无孔不入地包围生活,失去张弛有度的人生。
运用点拨:运用素材应凸显与论点关联的内容,越明显,越好。这段文字论述“技术是把双刃剑”,在列举何楚涵的例子时,挑选了其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的角度,特别突出了时间因素,有力凸显了论点。
总结
如上所述,同一则热点素材经过用心的挖掘,可以被应用在多道高考试题当中,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但是,写好作文根本上还是依靠强大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热点素材必须服从思维的指挥,再通过优质的表达呈现出来。总之,素材是“原料”,精心加工才会成为“佳肴”。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