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喜球
2024-06-19
在中国的大洋科考活动中有这样一位女科学家,她带领团队执行了多个中国大洋科考航次,在国际海底区域发现了12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点),为新勘测发现的16个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她就是中国大洋科考史上首位女首席专家韩喜球。
人物解读
角度一:热爱与激情。
韩喜球的名字常被人解读为“喜欢地球”。出生于浙江台州滨海农村,韩喜球从小便有很深的海洋情结。1986年,韩喜球考入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1998年,她考上浙江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韩喜球受邀赴德国基尔海洋研究中心访问交流,开启海底冷泉系统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研究。
在从事海洋地质研究的近30年里,韩喜球的科考航迹遍及全球三大洋、墨西哥湾、中美洲大陆边缘和我国南海等。她说:“看似神秘刺激的大洋科考背后,却有着道不尽的艰辛。不过,付出都是值得的。每次科学新发现,都能让我体验到生命的激情与喜悦。”
角度二:付出与坚守。
作为我国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韩喜球彻底颠覆了大众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迄今,韩喜球已先后10次担任首席科学家或领队,奔赴深海大洋去寻找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神秘的海底“黑烟囱”。“黑烟囱”是指海底富含多金属硫化物的高温热液活动区,因热液喷出时形似“黑烟”而得名。很多海洋地质学家一生都未必能找到一个海底“黑烟囱”,而韩喜球却带领她的团队在短短十余年间找到了十几个海底热液区!
2011年经国际海底管理局批准,中国获得了西南印度洋1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多金属硫化物矿区的勘探权,韩喜球对此功不可没。
运用示例:摘下刻板印象的面具,才能发现更美好的自己。作为我国大洋科考史上的第一位女科学家,韩喜球带领团队在短短十余年间为我国找到十几个海底热液区,颠覆了大众对女科学家的刻板印象。弗吉尼亚·伍尔夫曾言:“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人生的选择本就多元,从来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应该将人生的“定义权”与“解释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勇敢地去追寻自己的“心之所向”。——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周梓煜
(指导教师:陈晓华/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