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取彼丹青,著我华章:跟着名画学素材(四)

2024-06-19杨睿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4年8期
关键词:丢勒使徒维纳斯

《维纳斯的诞生》

作者:波提切利

创作时间:约1485~1486年

收藏: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

素材链接:画中的维纳斯金色的长发、深色的眉毛、白皙的皮肤,再现了15世纪晚期的理想佳人。然而波提切利描绘维纳斯的形体时,是脱离了自然主义的:她的颈部很长,肩膀斜得有些奇怪,失重的站姿叫人困惑。与同时代的人不同,波提切利的心思似乎并未放在描绘可见的现实之上。或者说,着重呈现的不是自然,而是优美、精致和温文尔雅。

适用观点:对于多元的理念,应有包容和欣赏的能力。

运用示例:什么是美?那位自称一无所知的苏格拉底也未能解答这个难题——美为何物。然而,我以为美并不难以理解,真正困难的是发现并包容美。古希腊人在绘画和雕塑中追求黄金比例,视为美;波提切利塑造的失真维纳斯同样展现了美。马萨乔等佛罗伦萨画家致力于透视绘画,野兽派的创立者马蒂斯则反对透视,运用平面叙述,二者皆为美。究竟何为美?多元即为美。对于无法理解或欣赏的文学、艺术,我们应保持谦逊的态度,优雅地尊重,如此,美便成为你我生活的一部分。

《蒙娜丽莎》

作者:达·芬奇

创作时间:1503~1506年

收藏:法国,巴黎,卢浮宫

素材链接:画中的主体并不是安安稳稳地在那里“被看”“被欣赏”“被品鉴”。相反,她也在“看”,在凝眸、在探测。侧了头,从眼角上射过来的目光,比我们的更专注、更锋锐、更持久、更具密度、更蕴深意。她争取着主体的地位,她简直要把我们看成一幅画、一幅静物,任她的眼光去分析、去解剖,而且估价。她简直动摇了我们作为“欣赏者”的存在的权利和自信。——熊秉明《看蒙娜丽莎看》

适用观点:以有我之境观看世界,才能感受世界更深层次的美好。

运用示例:王国维说,诗歌存在“有我之境”,即人类将内在情感赋予自然,使万物与我共享喜怒哀乐,进而使感官变得敏锐细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被誉为人类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原因在于画面中的女子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能感受到她对你的友好注视。我注视着她,她亦在凝视我。实际上,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蒙娜丽莎”呢?这是最原始的真理,孩子们最先学习的歌曲便是“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遗憾的是,随着成长,人们将情感融入景物中的能力逐渐减弱。辛弃疾所言“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既是高妙之笔,也体现了如同孩子般纯真的心灵。

《四使徒》

作者:丢勒

创作时间:1526年

收藏:德国,慕尼黑,画廊

素材链接:站在最左边的是福音传道者约翰,手里拿着一本《新约·福音书》。他心平气和,大红的斗篷映衬其红润的脸颊;他的身后是彼得,手里有一把硕大的、通往天堂之门的金钥匙;右面的一幅中,站在稍远处、手里有一卷纸的是福音传道者马可,他的眼睛流露出愤怒;最右边的则是保罗,左手拿着一本《圣经》,右手支在一把剑上,暗指他随后的殉教事迹。他的眼睛充满了怀疑。四个人物具有迥然不同的表情,分别代表着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忧郁质(乐观、冷静、暴躁和忧郁)。这反映了画家丢勒在医学以及心理疾患的长期兴趣。或许,通过四种不同性格的聚合,画家表达了对完备的人格、和谐的联合等的期望。——《西方美术十五讲》(第二版)

适用观点:文化艺术是否伟大的度量衡之一就是能否呈现出人物多元的性格。

运用示例:伟大作品的内涵,莫过于呈现众生百态,构筑一座性格的博物馆。《红楼梦》中的元迎探惜四春,各自展现不同的性格特质:元春端庄,迎春懦弱,探春刚毅,惜春冷漠,形象鲜明。而在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丢勒之作《四使徒》中,四位圣徒则分别寓意乐观、冷静、暴躁与忧郁。如何品味伟大艺术中的人物性格?我们从《西游记》中或可找到答案。所谓师徒三人,实则象征着唐僧内心的“贪”(八戒)、“嗔”(悟空)与“痴”(沙僧),故无论是“元迎探惜”或是“四使徒”,皆为我们性格中或隐或现、时明时灭的各个侧面。从中读出自己,才是一等学问。

(编辑:关晓星)

猜你喜欢

丢勒使徒维纳斯
“维纳斯”小像新理论
丢勒自画像
瑞士新使徒教堂
天使的手
脑洞超市
当代维纳斯的诞生
有朝气、有活力,给人十足的惊艳 Mcintosh MA6700、Sonus Faber 维纳斯签名版套装
光影使徒
《曹雪芹》:如同断臂维纳斯
画笔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