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变革与重构
2024-06-19王兆林
王兆林
课堂是实施新课改的主阵地、风向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什么内容,完成什么任务,实现什么目标,教师如何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如何进行学习活动,都应遵循新课改理念和目标来设计。
综观近年新课改实施中一些成功教学模式,优势与挑战并存。优势在于遵循课改理念,聚焦“导、思、议、展、测”,变讲堂为学堂,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放在首位,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课堂教学质量大大提高。但是,模式化的课堂教学也有很多不利因素:一是固化教与学环节,有些环节就会流于形式,不利于教与学的有效开展;二是固化教与学行为,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开展落实。就语文学科而言,有的内容更需要教师的讲解,有的内容更适合小组合作完成,既不利于教师个性化教学的施展,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三是不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不利于体现差异性学习。
为此,深谙课标和评价体系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目标,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课堂模型,变“传统讲授型”为“任务学习型”,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探索实践新的教学策略,以实现新课改的目标任务要求,是新时代教学的必由之路。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就是重新定位教师教的角色和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做什么,怎样做。重新定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和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什么,怎样做。教师要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帮助,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对疑难作讲解,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指导(提供思路、方法、规律),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训练关键能力,培养核心素养,实现学习目标,这是新课改有效实施的必由之路。
(一)理念的变革:学习掌握新课标和高考评价体系的理念。
一是课标理念的变革。以核心素养为本,突出人文性,增强文化自信,加强实践性,注重时代性。核心素养,即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文化素养,是教学目标之纲,任务设计之本。如何获得素养?语言——建构、运用;思维——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获得发展能力、提升品质;审美——鉴赏,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创造,建构美好形象;文化——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的文化。语文实践活动是获取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表现为学生完成教师设计的任务,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讲解、指导、评价学生学习实践活动。课堂通过任务驱动,完成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建构语言、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理解和传承优秀文化,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是评价体系理念的变革。考查必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运用必备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应在学生完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任务中获得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关键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的变革
必备知识的获取,核心素养的形成,关键能力的提升。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必备知识进行阅读与写作,练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第一,实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
一是形成语言素养,对应教材必修上第八单元。(1)现代汉语字词句的理解运用素养。词义、词性、搭配、色彩(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语境、对象、范围的建构与运用;句子、句法、修辞、语序、句式、句型的建构与运用。(2)古汉语字词句的理解运用素养。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多义词、活用词、偏义复词的建构与运用。句子,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的建构与运用。(3)文体语言理解运用素养:论述文语言素养、实用文语言素养、古代诗歌语言素养、文学语言素养(现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建构与运用。
二是提升语文思维。(1)现代汉语语言表达思维(表达方式思维);叙述思维,如记叙要素、人称、线索、顺序;描写思维,如正面与侧面、白描与工笔、修辞、虚与实;议论思维,如判断、推理、观点、分析、论据、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证思路、论证顺序。说明思维,如说明对象、特征、方法、顺序。抒情思维,如直接与间接、用典抒情等。(2)文体思维。论述文思维(思辨性读写思维),对应教材必修上第五、六单元。选择性必修中第一单元;实用性思维(社会交往读写思维、新闻传媒读写思维、知识性读物读写思维),对应教材必修上第二、四单元、必修下第三、五单元、选择性必修上第一单元、选择性必修下第四单元;文学性(古代诗歌、中外现代诗歌、古今散文、古今中外小说、古今中外戏剧)读物阅读思维。对应必修上第一、三、七单元;必修下第二、六、七音元;选择性必修上第三单元;选择性必修中第二、四单元;选择性必修下第一、二、三、四单元。
三是实现文化理解与运用:建构文化常识,建构文化话题和文化语言,理解古今中外文化。
第二,练就高考关键能力
一是现代汉语(语言文字运用)词句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即用词用句的理解分析能力。词语运用,词语(成语、动词、副词、介词、代词等),如词语的运用(选用、移用、代用等)、色彩(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的配合、词语的修辞等。成语,如范围对象、褒贬谦敬。句式的选用(语序、句型、修辞)。
二是古代汉语(语言文字运用)字词句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文言文常用词义及用法(常用古今异义词、多义词、活用词、常用虚词)的积累与运用能力,文言断句能力,文言常用句式、句法、固定句式的理解翻译能力。
三是运用论述类文体知识分析、解决论述类文本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作者观点、分析说理(判断、推理)、论据运用与分析。如段落重点句、重点词的分析与筛选整合及推断,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理探究等。
四是运用实用类文体知识分析、解决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段落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分析与筛选整合,如筛选提炼、归纳分析、发现创新等。
五是运用古代诗歌阅读理解和鉴赏知识分析、解决阅读理解、鉴赏、评价能力。如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立象尽意、缘景明情、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起承转合、因声求气等。
六是运用文学阅读理解和鉴赏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阅读现代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理解、鉴赏、评价能力。诗歌如典故、意象、意境、主题、情感、寄托、语言、手法等;散文如主旨与标题、形散神聚、物象、艺术特点、思想内容、语言风格等;小说如人物形象、情节与细节、叙述和视角等。
(三)教学方式的变革
实施“教—学—评”教学方式,教师设计教学任务、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展示学习成果和教师进行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点评、讲解、总结)。
第一,教师教学目标确定和学习任务设计。确定教学目标,依照教学目标设计学习任务,编制《导学与检测方案》。
第二,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展示学习成果。
第三,教师的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点评、指导、总结。
一是评价内容,即对学生课堂所完成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指导、总结。二是评价指标:示范性。学前示范,呈现或讲解相关知识、解题方法、规则、思路等;学后示范,答案呈现、方法、思路、规律归纳总结。到位性。评价的深度与广度。深浅性。深入浅出与浅入深出。
(四)课型的变革,变“讲授型”为“任务型”
任务型,教师依照教学目标设计学习任务,学生在教师讲解、指导、评价(点评)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的任务:
(1)设计学生学习任务。
(2)讲解、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评价(点评)学生学习成果,归纳总结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
学生的任务:
(1)完成学习任务。
(2)展示学习成果。
(3)理解掌握必备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
(五)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第一,自主学习。一是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导学与检测方案中要求完成的识记、理解、运用等学习任务。二是选择学习方式:独立学习或合作学习。三是分配学习时间。
第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探究交流的内容,一是具有探究性,需要深入思考解决的问题。二是具有争议性,无定论的问题。三是具有开放性,多元、多解的问题。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构
在实践一些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发现,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各个活动环节。因学生的学业层次和学习能力层次的差异,并非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都适合模式中各个环节,教学模式不能彻底解决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目标要求和课堂教学存在的根本矛盾。我们需要建构一系列语文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教学素养的教师、不同学业层次和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需要的“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策略,让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得以落实,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发挥教学特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学习特长,让教与学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一)建构课标和评价体系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定位和任务设计指向的根本遵循
新课改目标和高考评价体系评价(考查)目标要求课堂教学必须重新定位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和作用,重新定位学生的角色和作用。教师在课堂中是主导作用,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帮助,为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行指导评价,帮助学习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规律、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讲评中开展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践活动,完成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语文教学过程中,熟练掌握并深入理解分析高中语文课标任务群学习目标和内容、高中《课程方案》培养目标和评价要求、高考评价体系有关语文学科评价目标内容和要求是有效实施新课改的必经之路。
(二)建构教师备课策略
一是教材解读策略。研究教材,建立学科教材内容与课标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关系,定位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解读根本遵循学科核心素养、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即立德为本,素养为纲,知识为基,能力为标。解读基本路径:学科理论(学理)。例如,在部编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根据课标和评价体系内容要求开展经典课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目标任务定位分析研究,撰写单元和经典课文目标任务定位分析提纲,依照分析提纲,编写导学案,命制练习题。
二是建构目标定位和任务设计策略。学科目标定位策略,遵循语文学科核心价值、核心素养、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内容要求,对语文教学目标进行定位,对教与学任务进行设计。例如语文必修上第一单远,总体学习目标首先是通过阅读本单元文言文,系统学习掌握古文用字用词用句特点规则。重点是古文常用的古今异义词、活用词、常用句式的特点及规则,并运用于阅读课文之中。其次是古人的思想智慧的理解。通过问题引领,任务驱动开展任务设计,通过教师的教学任务设计和课堂评价让学习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掌握相关内容,形成关键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三是编制语文导学与检测方案。如在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过程中,单元教学主题是青春,单元教学目标是意象在诗歌、小说中的艺术特点及其艺术效果,导学与检测方案的编制和讲练都指向这一目标任务。
(三)建构课堂教与学策略
一是建构“学习任务型”课堂教与学策略。教师依照教学目标设计学习任务,学生在教师讲解、指导、评价(点评)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的任务:一是设计学生学习任务;二是讲解、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评价(点评)学生学习成果,归纳总结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学生的任务:一是完成学习任务;二是展示学习成果;三是理解掌握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如语文教师在编制导学与检测方案中,任务设计必须完成1—3个问题的设计,同时完成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归纳总结和参考答案编写,并命制相关的练习题。
二是建构教师课堂“教”的策略。教师的讲解:讲解学生没有的知识;讲解学生读不懂,理解不了的教学内容(知识或相关内容);讲解学生做不了或不知道如何做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指导:学前指导,对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途径的指导;学后指导:归纳总结。例如,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上,茹志娟小说《百合花》,教师要讲解中国叙事学中用意象叙事的特点及其艺术效果,要对百合花这一文学意象的文化内涵作讲解,对如何鉴赏小说中所运用的意象艺术效果作归纳总结。教学高中选择性必修上第三单元,教师要讲小说叙事学相关知识及其运用,并如何用这一知识来分析中国小说等。
三是建构学生课堂“学”的策略。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识记、理解、运用等学习任务,选择独立学习或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分配学习时间,小组合作探究交流难点问题、探究性问题、需要深入思考解决的问题、争议性问题、无定论的问题、开放性问题、多元、多解的问题等。让全体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人人都有获得感,人人都有收获的喜悦,人人都有进步的阶梯。
(四)建构学习成果展示策略
第一,展示内容:一是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完成一定学习任务基础上的个人学习成果展示。二是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成果展示。三是教师学习成果展示(问题解答参考或达标检测参考)。
第二,展示方式:书面展示、板书展示、表述展示。
(五)建构课堂评价策略
第一,学生自评、互评策略。一是自评方式:书面批改、纠错。二是互评互改、纠错。
第二,师生互评策略。学生相互点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取长补短。
第三,教师讲评策略。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结果)的评价:纠错、查缺补漏、广度拓展、深度挖掘、归纳总结。讲评要求:一是体现示范性。学前示范:呈现或讲解相关知识、解题方法、规则、思路等。学后示范:答案呈现、方法、思路、规律归纳总结。二是体现到位性:从深度和广度讲清讲透;三是体现深浅性:深入浅出或浅入深出的讲解。
第四,讲评达标检测或专题训练。审题:关键词、答题指向。评题:必备知识链接,答题思路分析及归纳总结。解答规矩(规律)、方法归纳总结。
在新课改理念背景下,重构“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策略已成为共识,我们有理由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课堂教学变革和教学策略的重构将成为实现新课改目标的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