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考古圈粉青少年
2024-06-19张霄
张霄
去博物馆做一名小小讲解员,在走进校园的考古学堂里探索远古文明,为中外青少年文化交流搭建桥梁……近年来,文博考古新风吹向了青少年,各地“文博热”的兴起,让孩子们于其中感悟厚重历史、汲取文化滋养的同时,也为传播中华文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做传播中华文化的小使者
“先民在制作彩陶时,在瓶身上记录下了娃娃鱼的形态。他们不仅用寥寥数笔就绘制出鲵鱼的身体,还用丰富的想象力绘制出鲵鱼夸张的表情……”五一假期,甘肃省博物馆游人如织,身穿黄马甲的12岁小志愿者讲解员刘晨瑞正在三楼彩陶馆内为大家讲解国宝级文物鲵鱼纹彩陶瓶。只见她不疾不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这件文物的故事娓娓道来,引得驻足聆听的游客们纷纷点赞。
“很专业!”“省博很多展馆里都有这样的小志愿者,特别棒!”听到大家对自己的认可,刘晨瑞感到十分高兴:“成为一名博物馆讲解员是我的梦想!”而这个梦想的起点,源自她4岁时跟随妈妈到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的经历。“当天给我们讲解的是一位五六年级的小哥哥,他渊博的知识、专业的解说、耐心的态度深深地吸引了我,让年幼的我整整跟随着参观了一个上午也没有喊过累。”从此,一颗热爱文博与考古的种子在刘晨瑞的心中生根发芽。
2023年,从网上获得甘肃省博物馆招募志愿者的信息后,同样热爱文博考古的刘晨瑞和妈妈一起报了名,开启了“过五关斩六将”的志愿者选拔之旅。从网上报名到面试通过,接着参加培训和学习……在刘晨瑞看来,想要成为一名志愿者真的不容易。
“讲解词内容对于从未接触过考古方面的我比较晦涩难懂,但甘博的志愿者老师们都特别热心并耐心地为我们进行解读和举例,让我慢慢理解了其中的内涵,开始逐渐记忆。”刘晨瑞说,在通过了讲解考核难关后,还要在既定时间内完成到馆次数和服务场次,不过最终刘晨瑞和妈妈互相鼓励,双双通过了最后的考核,穿上了向往已久的志愿者“黄马甲”。
如今,一次又一次的志愿服务让刘晨瑞深刻体会到通过公益传播甘肃文化和历史,做一名文化使者意义重大。与此同时,她还发现有越来越多不同肤色的外国游客走进博物馆了解中国文化。他们认真聆听讲解,驻足留影、讨论,对于不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的认真态度让刘晨瑞印象很深刻。
“我希望以后可以把我了解的内容用英语进行回答,让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了解得更多。”刘晨瑞更加坚定了自己“做好中国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信念。
最近,刘晨瑞又想继续挑战甘肃省博物馆其他展馆的讲解考核。对此,她的妈妈张艳特别支持。“能通过我们的讲解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故事的魅力,也是为推动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做出自己的一点小贡献。”
而在甘肃省博物馆里,和刘晨瑞一样的少年讲解员还有不少。他们已成为博物馆的一张名片,也成为讲述、传播中华文化的小使者,为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校园兴起考古学热
“人类是怎样进化的?”“一件石器意味着什么?”“一个符号表示何意?”就在今年4月,浙江省“考古小学堂”启动暨安吉考古研学线路发布仪式在湖州市安吉县溪龙小学启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新民的精彩讲座《我从哪里来?》带领孩子们穿越百万年,探索人类起源之谜。
溪龙小学六年级学生石郑瑄听得津津有味,“我了解到很多上马坎遗址的故事,了解到人类的起源。”更让她感到开心的是,她参与创编的原创考古主题绘本《旧石器考古绘本》也在这次活动中首次亮相。在这本书中,石郑瑄和溪龙小学很多小朋友一起用生动有趣的线条,活泼浓烈的色彩描绘出了他们心中的远古时代和对考古的理解。而对于“考古小学堂”的后续活动,石郑瑄也表示非常期待,“希望通过考古小学堂了解到更多中国历史和文物宝藏的知识。”
溪龙小学副校长张博表示:“学校开设考古小学堂,让学生切身体验到考古调查的神秘性和发现遗物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和考古的兴趣。同时,学校开设考古研学,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考古工作,参与野外考古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书本之外的快乐。”
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首批“考古小学堂”共11所,将通过现场观摩、互访互学等方式,实现校际资源共享、课堂共探、好书共读,促进共同成长提高。为此,他们还选聘了一支由22位专家组成的“考古小学堂”导师队伍,将利用新媒体平台,上线一批考古主题微课,还将建立浙江首批“考古小学堂”的校际联盟,实现校际资源共享。
近年来,考古学走进小学课堂的活动屡见不鲜: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举办的“湖南考古进校园公益活动”进入了常德市育英小学265班的课堂,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真实的考古学大门;“发掘辉煌历史,传承灿烂文明”第三届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公益讲座在合肥市屯溪路小学开讲,让青少年通过身边的考古发掘研究阐释,了解安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陕西历史博物馆“大话唐朝”文博主题公益公开课走进西安市灞桥区东城第三小学,为该校20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历史文化课堂……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的窗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历史文物的魅力,增强了对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参加完“考古小学堂”启动仪式后,石郑瑄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以后也能参与到考古工作中去,将中国古代的文明发现并传扬。
打造中外青少年文化交流平台
5月18日,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陕历博”)秦汉馆开幕。陕历博作为丝绸之路起点上的重要文化地标,多年来持续打造“一带一路”文化桂冠上的璀璨明珠,坚持发挥“陕西文物”金色名片的重要作用。在国际博物馆日当天,陕历博文博少年讲解员在秦汉馆“天下同一”展厅各重要文物点位,将秦汉文明的辉煌成就娓娓道来。其中,来自西安市新城区后宰门小学的范小铱对展厅内文物漆猪的讲解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驻足聆听,一幅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动人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
事实上,陕历博一直致力于为中外青少年搭建传播文化、传递友谊的良好桥梁,成为文化交流、文明传承的重要窗口。
轻点花钿,习唐朝礼仪,在陕历博正值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期间举办的“唐韵悠悠 华夏霓裳”主题研学活动中,美国旧金山法美国际中学高中团的师生们实现了“一键换装”,成功穿越为生活在唐长安城里的“异乡人”。
而美国旧金山法美国际中学初中团的师生们则参与了“古法造纸 独具‘浆心”主题教育活动,师生们不仅通过近距离观察、欣赏珍贵的历史文物去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还亲自动手操作,经过调制纸浆、抄纸、装饰、晾干、装裱等步骤之后,成功制作出精美的花笺相框,体会到劳动与收获的喜悦。
这些活动,为外国青少年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户。精心设置的各种互动环节不仅丰富了外国青少年的学习体验,也是博物馆教育国际传播的一次新尝试。据悉,未来陕历博将进一步加强对跨文化交流和教育活动的开发力度,不断推出更多优质的教育项目,继续发挥好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桥梁作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