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顾绣与当代传承

2024-06-19陈华琼

上海工艺美术 2024年2期
关键词:丝线针法刺绣

陈华琼

我是2002年第一次听到“顾绣”的。当时有老师来我们松江大江职业技术学校开班收徒。我依稀记得第一次招生的时候,我还没当回事,也不了解顾绣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没有报名。后来由于报名人数不是很理想,进行了第二次招生,我就报了名。我开始较为全面地了解了顾绣。没想到一幅幅美丽的画,居然是手工刺绣而成的……这一晃,我和顾绣结缘20多年了,从一个不拿针线的小姑娘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区级传承人,在这20多年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渐渐地对顾绣历史、顾绣艺术和顾绣的传承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产生了探索创新的冲动。

顾绣的历史渊源

历史背景:顾绣,产生于明代松江府上海县,是具有上海本土文化底蕴的纯观赏性刺绣流派,也是江南唯一以家族冠名的绣艺流派。顾绣创始人顾名世,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晚年筑露香园于上海县城,历时十年乃成。露香园是文人雅士从事艺术和文化交流的艺术空间。

松江,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陆逊受封为华亭侯。唐天宝十年(751),设华亭县。经唐、宋两代的持续发展,到元代全县人口已由唐代的12,780户递增为234,471户,成为“天下壮邑”。至元十四年(1277)设置华亭府,次年,改为松江府。

松江画派:江南一带,民间织绣业和闺阁女红异常繁盛,为顾绣的诞生提供了人才条件。但顾绣后来真正能以纯观赏性的“画绣”传世,还经历了一个由普通女红到自成一派的嬗变过程。顾绣也称“画绣”,最初刺绣者的代表,为顾名世家族的女眷缪氏、韩希孟。她们虽然身世不同,但都经历了由绣入画的实践,汇成有别于普通针黹绣艺流派。

松江画派的领军人物为大书画家董其昌,而韩希孟的丈夫顾寿潜就是董其昌的学生。这为顾绣亦画亦绣、画绣结合的艺术风格得以确立提供绝佳的艺术背书。让传承了千年的刺绣华丽转身,让中国刺绣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顾绣也由工艺品上升为和文人士大夫书画艺术比肩的艺术品,开创了“天下无绣不姓顾”的盛世。

顾绣的艺术特色

题材高雅:顾绣的前身要追溯到宋代的宫廷绣。从资料来看,宋绣深受宋代院体画影响,与一般的日用绣品不同,多以名家花鸟为底本,其表现书画的艺术特征已趋成熟。顾绣摩绣宋元名迹的创作旨趣,与宋绣确实有着内在的连贯性与一致性。顾绣的起点较高,绣娘要具备较高的书画艺术修养,在继承宋绣的基础上,又大量吸收借鉴江南以董其昌为首的文人画的艺术精髓。顾绣绣品大多将供奉内廷的画师们的画作或名家画派的画稿为粉本,如《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中的《米画山水图》有宋人米芾的风格,《洗马图》有元代赵子昂风格。顾绣所表达的审美意象和旨趣,不只在于供人欣赏,更是体现了古代社会上层妇女修养达到的艺术境界,早期的顾绣作品基本用于家藏或馈赠。

画绣合一:顾绣早于苏、粤、湘、蜀四大名绣,同时又影响中国刺绣业的变革和提升。顾绣主要专绣书画作品,融画理于绣技中,亦绣亦绘,绣画结合,把宋绣传统的针法,与国画笔法相结合,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勾画晕染,浑然一体而成为独特艺术。在保留刺绣自身特点的同时,达到虚实相呼应的效果。为了形象真实地表现出原画稿中的山水人物、虫鱼花鸟等,达到层次丰富的色彩效果,顾绣的绣线也仿自然色彩加以配色,对景物色泽的深浅、浓淡和老嫩等各种色谱的中间色调,进行补色和套色。绣品中的物象因此色泽自然和谐,层次丰富,立体感强,这些优点都是以往任何的绣品所不能比拟的,这也是我们这代绣娘所要坚守并继承的关键所在,是顾绣的灵魂。

用材讲究:顾绣绣工精细,绣针细小如毫。绣线也比头发丝细得多,将蚕丝劈成1/16、1/32甚至1/64,落针用线无针痕线迹,有“画绣难分”的境界,素有“画绣”之称。顾绣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天气不好,不绣;心情不好,不绣。”江南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会使丝线配色的效果受到影响,所以天气的适宜对顾绣来说十分重要。而刺绣最需要绣娘的耐心和细心,所以不同的心情可以做不同的事情,心情比较烦躁时,那就焚香、练字、画画来舒缓心情,这也为进行画绣创作、提高绣娘的眼界水平和艺术造诣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针法运用:顾绣根据作品的需求不同而巧妙地施用不同针法,以达到齐平、细密、光亮、匀顺的艺术效果,给人以视觉享受之美。顾绣常用的针法有套针、齐针、滚针、接针、网针等,此外还有钉针、平金编针、打籽针、刻鳞针等。在我20多年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要传承并运用好,必须勤奋苦练,同时也领会了老师所讲的功夫在针外的道理。

顾绣一直都是以“艺术品”的定位而存在。古人用她们的智慧留给了我们宝贵财富,我们不能让“她”在我们这代人手里“贬值”。我觉得绣制一件好的作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感觉有点“深陷其中”,有时候无力感会扑面而来。小楷、工笔画、白描、刻章、手工裱画,包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政治和当时审美情趣……都是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练习的。在学习中你要感受不同字体的不同笔法、墨色、植物的生长机理、墨与纸的关系、刻章的刀法、动物的结构、羽毛的走向等等。只要画面里会碰到的内容,都是我们需要额外去学习的。一幅好的顾绣作品,任何一个细节,都要精益求精,不能轻易放过!

我喜欢的画稿里面有“诗、书、画、印”,不但要用自己的眼光和修养去选择材料和绣法,还要从选稿开始到白描勾图案、再配以相应的丝线、再二次读画、再临摹一遍甚至几遍,最后才能上架绣制。

舍得之间的行走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从事传统技艺,并不是一件“很赚钱”的工作。我相信很多艺人都是有着自己的信仰和坚守。

一幅好的顾绣作品,通常用丝线的1/16、1/32甚至更细的丝线来绣制。而我懂得要因材制宜,有的放矢,不到迫不得已,并不用最细的丝线来绣制。作品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除了希望她优秀更希望她灵秀,有自己的面貌,还“长寿”。

那年我无意间看到郑板桥的《衙斋听竹图》,感动其背后的故事。决定用顾绣演绎一下。虽然画是简简单单的水墨画,但画里墨分五色,浓淡枯湿,层层结构,表现得有疏有密。只能用灰色调丝线从淡到深,来表达最复杂的中国墨韵。其中,最难表现的就是毛笔外似有非有的水渍,看似有形却又无形,简单的针法无法表达出它的墨韵,而丝线发亮的光感也会打破古画的味道,所以只能劈到1/64或1/128的丝线,再用最短针距来使用针法。这样是为了减少丝线的面积,面积减少后,丝线自然就减弱了光泽,而细细的丝线绣在布上,更像是“入墨三分”,让布绢透出美妙的墨韵。平时可能一针能完成的效果,这时候起码需要十几针来完成,而这样的效果则达到了古画“绣旧如旧”的效果。再以中国人有特殊感情的竹子为例,为了更好地读懂竹子,大大小小买了几盆景观竹,观察它的形态,感受竹子的气节,反复临摹郑板桥的书画。这幅画是郑板桥在下雨天创作的画作,于是那段时间我天天盼着下雨——雨中的竹子果然多了几分坚韧,雨水打在竹叶上发出悲情的声音。后来有一位朋友看到我的作品说:“竹叶有点乱啊。”我心中不禁窃喜,这不就是当时郑板桥忧国忧民的心情写照吗?

如何思考未来

时代唤作:“绣娘”一个很中性的词语。听惯了人家这么叫我。可总觉得哪里怪怪的,这个称呼似乎带有一点揶揄的味道,让我感觉有点约束感。古代的绣娘,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今,努力绣作品、积极参加展览已是我职业生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民协、上海民协、上海工艺美术学会……这么多优秀的平台,给了我很多展示、交流的机会。虽然我的作品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出去展览,有时还是有些紧张。但我知道,要想进步,靠自己低头钻研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勇于放到大家面前,接受各行各业老师的提点,得到最中肯的建议,才能让我在不断积累中成熟起来。

守正与创新:艺术是相通的,在学习交流中我得到了海派重彩画家李守白老师的帮助,完成了一幅巨大的画作《锦绣上海》。作品用顾绣传统针法和传统材料绣制出上海的道路、地块、河流(局部),来呈现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而最后的呈现是以高科技的视觉投影来展开,这也是顾绣第一次与当代科技的结合,顾绣独有的特色,使整幅画色调统一,安静、温婉、内敛又有文人画韵味;“守正创新”是最好的生路和活路。在坚持传统工艺和技法的基础上,如何来融入现代元素?我和李守白老师有了第二次的合作。把他的具有当代海派特色的《金秋梧桐》用顾绣演绎。我用塔夫丝绸材质为绘画彩墨的基调,绣出金秋上海之美。为了表现天空及梧桐树叶的重彩效果,同时要兼顾远处上海的现代建筑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等这些景物的现代感,在针法的运用上也是煞费苦心。齐针、接针、枪针等交叉上演,平针绣结合5-7毫米的针距的亮度,正好表达出金属和玻璃的质感。而最下面一大会址老建筑斑驳的墙砖,铁红色的瓦片,是上海这座城市沧桑历史的见证,要准确表达好绝非易事。绣制时,“老建筑”还要和上面当代建筑相呼应,我在选择丝线时尽量选用灰色调、比较暗的丝线,再结合短针的效果,1-2毫米的针距,来减少了丝线的面积,就可以避免丝线发亮的问题。再用施针、枪针均匀地平铺一层灰色丝线,尽可能达到画面“绣旧如旧”的效果。这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也为我探索顾绣的时尚之路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传播路径:现在“非遗”是很时髦、很重要的文化存在。通过国家层面的大力宣扬和保护传承,已经深入普及到家家户户,甚至每个人的生活中,无论是教书育人的校园,还是贴近生活的社区,或是时尚商圈,都可以时常看到我们的身影。

我们的社区顾绣体验课,一推出报名人数每次都会一抢而空。学习的阿姨时常会和我聊起自己年轻时绣花的情形,有的年轻人会笑着说:以后家里缝缝补补的衣服再也不用拿到外面店里去了,自己绣上一朵心仪的小花就能化腐朽为神奇……那一脸的幸福呀让我心里美滋滋的。中学、小学都是我现在每周都要去的地方,从起初穿针都费力的初学者到现在自己已经能独立完成一幅小品,也许这就是传承的意义。

多元时尚:顾绣因绣制时间长,始终难以走入寻常百姓家。所以,开发“顾绣文创”则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也尝试着从日常生活寻找创作元素和灵感。各种服饰、包包、项链、扇子、纸巾盒都成了我研究的对象,把能绣的生活物品都想一遍,把容易受当代年轻人喜欢的、实用的都琢磨一番,希望顾绣的文创品既保持了“她”一贯的高雅,又可以以最短的绣制时间完成而有所产量,让顾绣文创接地气。经过多次的经验总结,我发现生活用品方面,可以继续保留顾绣的针法,把丝线换成了棉线,增加了她的耐用程度。而传统的纹样也深得人们的喜爱,只要有布的地方,都能绣上一些图案。如今,在我的日常首饰、服饰中都能见到一些刺绣小样,既是自己的喜好,也是行走的宣传。

生逢其时,一直是我最大的感慨。我庆幸自己在懵懂的年纪选择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顾绣,用了第一个20年,了解“她”,传承“她”,再用一个又一个20年创新“她”,发展“她”。这是个传承、包容、开放和创新并存的年代,大胆地去实现自己的想法,守正与创新可以结合并必然结合。

猜你喜欢

丝线针法刺绣
改版升级啦!红丝线栏目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清新唯美的刺绣
绣丝线
蜘蛛
快走丝线切割机的技术改进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