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2024-06-18齐昀

三角洲 2024年13期

研究背景

一、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发展背景

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40多年的探索,这期间经历了五个不同阶段(表1):

二、乡村景观的发展背景

随着社会进步,当前的基本矛盾已从物质需求转向精神审美需求。李子柒式的“本土田园生活”成为人们的追求。然而,当我们试图重拾文化自信时,却发现城市景观越来越相似,乡村景观也缺乏特色。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对乡村景观研究起步早,拥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日韩历史发源于中国,其经验值得借鉴。国外乡村景观研究主力为政府与民间团体,表明人们的保护意识在乡村景观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国内专家学者近年来开始关注乡村可持续发展,但乡村景观的可持续研究尚不完善。

可持续发展概念与乡村景观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既能满足当前需求又不损害未来时代需求的发展模式。它由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组成,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发展是条件,科技发展是必要手段,社会发展是目的。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虽然狭义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是可实现的,但缺乏大空间尺度的研究。而在网络社会中,互联网可以弥补这一难题。

二、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是自然、农业、聚落和人文景观的融合。自然景观包括地貌、植被和水系,影响乡村形态。农业景观反映农业条件和生产技术。聚落景观包括选址、布局和建筑,反映气候、资源和技术。人文景观是自然、聚落和农业景观的聚合,带有历史环境、艺术思想和审美标准的印记。乡村景观规划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处于基础理论探索阶段。刘滨谊提出了AVC理论,包括景观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AVC理论在乡村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包括资源分析和评价、开发与利用、维护和管理,并综合考虑承载能力。

吸引力、生命力与承载力是乡村景观规划 AVC三力理论有机组成部分,三者贯穿于乡村景观规划的整个过程。乡村景观规划正是通过全面提升 AVC 三力来促进乡村的社会、经济、生态的全面发展,也促进实现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为例

一、水峪村概况

水峪村是深山区的传统村落,保留了完整的布局结构,分为新村和旧村两部分。新村为现代化建筑,大部分村民居住于此;旧村则保持了古建筑风貌。村中有16座桥,东街以古商道为主轴线,建筑年代从南至北依次更新。水峪村的风水格局符合人类宜居标准。退耕还林后,自然景观脆弱性改善,但景观基础设施较差,人文景观缺乏存续基础,呈现衰落趋势。虽然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但不能带来经济效益,且因文化保护古建筑风貌成了改善生活的障碍,缺乏旅游业系统规划和投资,古建筑修复遥遥无期。

发展需依靠政策、管理和科技进步。互联网可消除隔阂,让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水峪村非物质文化景观底蕴深厚,聚落景观有年代印记。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古文化”,包括影响聚落布局的“古商道”、特色“古宅”、128 盘“古碾”和“古中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峪村人文景观保存较好,但基础设施差,第三产业的开发面临问题。

二、水峪村乡村景观调研与分析

在考察过程中共采访67人,中途结束访谈2人,访谈有效率为 97.01%,故本次调研报告能提供较为可靠的数据支撑。之后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水峪村主要的吸引对象。水峪村的景观资源丰富,所以吸引的人群类型也丰富多样,其中人文与聚落景观吸引的人数最多,因此可得出结论:水峪村的景观资源中以人文景观与聚落景观最具生命力、吸引力。

数据分析显示,人们对水峪村景观评价较高,但对体验感评价较低。因此,水峪村景观需进一步升级。在后续的数据整理中,从访谈文本中提取关键词,整理出建筑构造、空间场所、生产生活、人文习俗等几类词频表格;聚落空间由建筑空间和公共空间组成。村民日常活动主要在建筑空间,它反映了生活习惯和文化传承。公共空间的形成主要有三类原因:历史、生活习惯和为游客方便后期修建。通过访谈,我们总结出水峪村聚落景观的核心关键词为景观修复、吸引游客、旅游再开发和教育等。

通过对关键词的提取与分析,可以总结出水峪村乡村景观的生命力吸引力核心要素。居民以经济利益为驱动,而游客则更注重体验感。这些特点是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需要保留的重要因素。

三、水峪村调研分析总结

通过走访调研,我们发现水峪村存在以下问题:规划设计过于宏观,忽略了微观层面的问题;第一、二产业发展条件不足;第三产业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不足;地理区位条件一般,周边景点众多但缺乏竞争优势;人口较少,缺乏未来发展潜力;人文景观发展前景不明朗。此外,传统文化需要保护,但也要关注村民的民生问题,这是乡村文化存续的关键。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不对立,可以通过互联网智能化将乡村景观转化为经济价值。

四、水峪村乡村景观可持续规划设计策略

“一”条线索。古商道见证了水峪村的兴衰,同时连接东西两村,成为智能化管理的固定轨道。通过指令控制设备在轨道(即古商道)上运行,进行日常维护。监控和语音系统实时收集村落景观信息,AI系统分析后采取最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维护策略。(图1)

图1:功能分区(左),水峪村功能分区示意图(右上),智能化数据采集机器人示意图(右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文武“两”全。“文”是指通过线上VR+互联网物流的方式,将乡村景观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实现乡村聚落景观、人文景观的发展传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价值取向。线下则采用AR或移动客户端+沉浸式历史场景,增强使用者的体验感,同时维持原貌对古建筑及其他风貌景观进行数据收集与储存传输,实现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武”项目利用智能VR和AR技术,通过游戏增强游客对景观的体验。每个体验区都有对应的历史人文背景的游戏脚本,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性探索游戏。古商道作为水峪村的历史脉络,将所有体验区链接起来,形成系统的景观游览路线。这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全面保护和传承了水峪村的乡村景观。

“文”和“武”项目相互补充,满足了全年龄段的景观体验需求,消除了时间和空间对乡村景观传承发展的限制。乡村景观的价值也能转化为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真正的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

“三”步保障。在设计开始前,需要明确可持续发展原则与价值取向,包括公平性、可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以及生态、社会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其次,对各类景观进行基础评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用户需求分析调研数据。同时,确保设计与运行过程的可持续性。最后,通过智能化数据采集与监测,进行反馈与维护,以确定景观设计策略(图 2)。

我国乡村景观现存大量特色物质文化景观,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水峪村面临的景观可持续发展困境是无数传统村落的缩影,而将互联网与智能化技术介入乡村景观,是一次跨界的尝试,和技术与文化的碰撞。作为一种致力于对传统乡村景观进行变革的创新理论,线上与线下的景观价值发掘与传承方式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正因为传统的乡村景观规划大部分时候并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才引发了笔者对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思考。研究者的切入点与立场不同,对研究会产生主观性影响,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与结果中也带有一定局限性。乡村的景观发展是动态的、变化的,互联网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不同时期的研究会得出有差异性的结果。笔者所得出的设计策略只是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其完善性还有待加强。

作者简介:

齐昀,1995年1月生,女,汉族,河北省人,硕士,伊犁师范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乡村景观。本文系伊犁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伊犁学研究中心一般项目“基于伊犁传统民族艺术的沉浸式人文景观体验设计”(批准号:YLXL2022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