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研究生歌剧表演课中的运用
2024-06-18胡郢
歌剧表演课程是研究生声乐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提高研究生的艺术素养和表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歌剧表演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需要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歌剧表演课程改革中。本文基于课程思政视角,探究如何进行研究生歌剧表演课程改革,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
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和 研究生歌剧表演课的特点
一、概念梳理、特点分析
课程思政是指在开展学科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现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其内涵包括课程内容的思政性、课程教学的思政性和课程评价的思政性。它不是一门特定的课程,可以说是教育教学理念,也是教育思维模式的一种。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或下意识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有机融合,共同将其教授给学生。
二、研究生歌剧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将思政内容融入研究生歌剧课中是具有可行性的。这种融合不仅可以提升研究生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养,而且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剧这门艺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目前,在网络复杂环境中充斥着西方的价值观、理念,部分研究生在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下会出现价值观扭曲,还可能会引发政治信仰缺失等问题,不利于思想素质的发展、道德素养的进步。而在研究生歌剧表演课的教育环节中融入和应用课程思政理念,能够针对目前学生思想、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促使其综合素质的进步、发展。
研究生歌剧课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涵盖了音乐、戏剧、文学等多个领域。而思政内容则涉及政治、历史、哲学等多个方面。因此,将思政内容融入歌剧课中,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增强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通过将思政内容融入歌剧课中,可以帮助研究生更好地理解歌剧作品的主题、情感和思想内涵。
通过对歌剧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形象、音乐表现等方面的分析,引导研究生深入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同时也能促进他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升。将思政内容融入研究生歌剧课中,还可以为研究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美育教育,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延续。
将歌剧片段中“思政”元素引入教学
红色经典剧目可以为当代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张前先生认为:音乐具有一种独特的单纯的表现方式,而这种单纯的表现方式正好与情感,这种人的主体的单纯性相吻合。基于人类情感共性的原理,音乐作为情感艺术,具有超越时空的‘同构特质。音乐可以跨越时空来表达人类的普遍情感。”我们可以通过剧目表演课为媒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它记录着各个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革命、建设、发展的过程。在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真真切切感受爱国情怀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脉络,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让学生回到历史进行时,切身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歌剧本身带有强烈的地域民俗色彩、政治精神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它有着思政启示作用,在平时的歌剧表演课中,我们不能将整部歌剧运用到教学中去,但可以选择歌剧中的经典桥段和主题片段来进行教学,突出主题思想和核心内容。例如民族歌剧《沂蒙山》中的《再看一眼亲人》《爱永在》;民族歌剧《拔哥》中的《热烈而生,热烈而死》等。最终目的是通过声音和表演传递作品的感情基调,将这些经典唱段都具备课程思政的基本元素,在对学生进行作品表演能力提升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歌剧人物的形象塑造。看似正常的教学流程,却将学生拉入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中,人物情感的传递与表达既加深了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知,也让学生对课程思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思政”目标为导向选择教学内容
一、课程思政元素中忠诚教育为教育导向
忠诚教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课题,它旨在培养个体对国家、社会、组织和领导的忠诚精神。在我国,忠诚教育被视为一项基本的国策,得到了广泛重视。通过系统的忠诚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出具有高度忠诚素质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忠诚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思想、道德、文化等多个方面。政治忠诚是核心,要求公民对国家政治制度、领导人和执政党保持忠诚。思想忠诚是基础,强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道德忠诚是关键,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文化忠诚是保障,倡导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如歌剧《江姐》选段《绣红旗》,经典的民族歌剧《江姐》中的女主角江姐是当时共产党员地下工作者,对党忠诚的表现在其中的歌剧片段《绣红旗》中江姐和狱友通过传来的字条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大家欢欣鼓舞、激动万分,甚至有的狱友喜极而泣,大家在共产主义事业胜利之时,拿出准备好的一面红布,按照自己心目中五星红旗的样子,眼含热泪地边绣边唱出《绣红旗》这首咏叹调。在给学生排练该片段的时候,经与学生们讨论可以从江姐与沈养斋的对话开始表演。在国民党对江姐严刑逼供的艰苦环境下,江姐抱着对党忠诚的信念和必胜的决心,没有对敌人透露任何有用的信息,沈养斋拿江姐没办法,只能出言不逊,言语间充满对江姐、对共产党人的讥讽和嘲笑,排练时要让学生找到这样一种“小人得志”的感觉,才能对比反衬出江姐的正面色彩。这一段落江姐的台词要说得有力度,是对反动派的蔑视,也是对新中国成立的必胜信心。下一段接到纸条收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语气立马突变,从严肃坚定变成有激动、有温度。但是当时的规定情境是在渣滓洞的监狱中,学生表演时要注意在激动的同时压低声音说台词,狱友们亦如此表演,在对新中国“欢呼万岁”的时候也要压低音量饱含热泪地说出来。演唱《绣红旗》片段的时候要注意表演出江姐与狱友们喜极而泣的情感,可以边演唱边抹眼泪,边绣红旗边互相鼓励,以饱满的热情和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完成这首作品。类似经典的作品还有歌剧《党的儿女》中的片段《天边有颗闪亮的心》、歌剧《血色湘江》中的片段《信任》等等,在众多红色歌剧中都有这样的题材。给学生排练这类型片段的时候,让学生沉浸在一个个伟大的英雄人物中练习表演,从学习他们的精神转变成要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在经过歌剧表演课的学习之后饰演江姐和狱友的学生曾有感而发,“当时的形势真是太严峻了,没想到共产党员为了革命能如此坚守信念,真是不顾一切地为民族解放去斗争”“是先辈们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铺路,我们才能在教室里安心学习、愉快生活,我们生活中碰到的困难根本不算什么”。
二、课程思政元素中家国情怀为教育导向
中华民族素来英雄辈出,家国情怀深植于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明了国家繁荣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我们方能在就业抉择之际,以历史名人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为楷模,借鉴身边同窗自愿加入西部计划,投身祖国最需要之处的鲜活实践。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人选择与国家发展的紧密关系,我们旨在助力学生将个人求职意愿与社会需求、国家发展目标紧密结合,为我国的社会和国家发展贡献己力。
在中国的歌剧和音乐剧片段中不乏充满家国情怀的英雄人物,例如民族歌剧《同心结》中的黄继光、歌剧《长征》中的彭政委、民族歌剧《沂蒙山》中的林生都是烙印在观众心里伟岸的英雄形象。除了这些熟悉的歌剧主角之外,还有一些中国歌剧中的主要角色也有着同样感人肺腑的家国情怀,在《血色湘江》中的朱大姐就是这样一个令观众扼腕叹息的人物。在朱大姐的唱段《不要救我》中因为产后大出血急需药品,但是部队里药品匮乏,伤员更是得不到药品治疗,在这样紧要关头朱大姐毅然决定牺牲自己,把药品留给受伤的战士,为保存更多的战斗力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学生在练习朱大姐这个角色的时候,由于学生们对当时的环境和人物有一定距离,指导老师要先让学生找到战争中的人物感和刚刚生产完后身体虚弱的状态,在咏叹调的前半段情绪要比较激动,不能为了自己治疗产后出血而浪费珍贵的药物,在众人再三劝阻之后,朱大姐下定决心去意已决,唱出了咏叹调的后半段,此时心中已经恢复了平静,只有国家解放,百姓才能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对生命已无留恋,能让部队减轻负担牺牲自己又何妨。一名普通战士不一定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在面对敌人和死亡面前,并不会有丝毫犹豫,以牺牲小我换来战斗的胜利。排练这样的角色可以锻炼学生演唱和表演的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把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教学当中,沉浸式地体验红色教育,不仅提升了个人情操,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三、课程思政元素中科学精神为教育导向
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华民族实现了显著的跨越,这一成就离不开科学精神的引领。科学精神的核心在于理性与实证,它强调以科学的态度来观察世界。不仅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亦离不开科学精神的引导,以此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来指导实践。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需助力学生深刻理解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并培育他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及工作中自觉运用科学精神来指导实践的能力。如歌剧《呦呦鹿鸣》选段《我该怎么办》,该剧以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女士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为背景,生动刻画了中国当代女性科学家为了事业和科学精神,为国家医学进步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其中,女主角屠呦呦的咏叹调《我该怎么办》最能表现人物的艰难抉择,在病人和医生之间如何选择,情绪不断跌宕起伏,自己内心中不断的激烈斗争和在实验室里纠结的内心把女主角屠呦呦人物形象与众不同的一面展现出来。在给学生排练咏叹调时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的疑问语气尤为突出,并且要带有一位药学家对科学的敬畏和理想的坚定信念。表演时要把对自己病人的同情,对早日完成实验的渴望,对自己实验屡屡失败的无奈、煎熬要仔细刻画出来。声音主要以心理的诉说感为主,逐渐加重语气和情绪,从自问自答的感觉推动到内心的纠结和哭诉。中间随着音乐变化,情绪越发紧张,表演较之前内心诉说更加激动,在实验室里反复踱步、眉头紧锁把内心的焦虑表现出来,演唱也要变得焦急起来。歌词中还表达了女主角屠呦呦因为日积月累的实验,自身也患上了肝炎,在行动上也要突出她对实验所付出的艰辛,心理和生理不断地被折磨的艰难情感。声音的强弱变化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而改变,最后从无奈沮丧到崩溃结束。展现了科学家在研发青蒿素道路上坚韧不拔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和一位女性科学家心怀大爱的艺术形象。
以红色经典、民族歌剧唱段、思政元素为切入点,是推动研究生歌剧表演课“课程思政”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改革过程中,还需重视提升声乐教师的思政意识及课程思政素养,全面优化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设定,声乐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声乐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与改革。
作者介绍:
胡郢,1987年生,男,广西柳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声乐表演与教学。本文系2022年广西艺术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歌剧表演课教学路径改革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XJJG06)成果。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