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漆工艺的蛋壳镶嵌技法研究
2024-06-18许雯雯
[摘 要]在中国8 000多年的漆文化中,漆工艺通过继承和发展呈现出了多种表现语言,就漆艺创作中最常见的蛋壳材料进行研究,探讨其材料特性、使用方法、呈现效果等以及在漆画创作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漆工艺;镶嵌;蛋壳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10-0024-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许雯雯.基于漆工艺的蛋壳镶嵌技法研究[J].天工,2024(10):24-26.
漆是东亚地区独有的材料,日本知名漆艺家大西长利曾将漆比喻为“亚洲血液”,他认为漆是大自然赐予东亚的礼物。2001年,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中漆弓的出土,将中国漆文化的历史推到8 000年前。漆画与漆器同属漆文化,漆画虽然脱离漆器装饰略晚,在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上才被确立为独立画种,在这之前一直依托于漆器而生,作为器物表面的装饰,但二者的工序、技法大体上是一致的。大漆的使用范围非常广,从日常生活中的家具、茶具、饰品到艺术馆中的艺术品,都有大漆的影子。
一、蛋壳镶嵌技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镶嵌的定义
中国漆文化源远流长,最初大漆只作为黏合、加固之用,后来才逐渐发展为日常用品和艺术品,再加上现代绘画的融入,故漆工艺的表现语言种类繁多,作画手段层出不穷,如镶嵌、雕漆、填戗、髹涂、变涂、堆漆等。这其中“镶”指物体嵌入,“嵌”指把小物体卡紧在大物体的空隙中,镶嵌则是指将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之中,使二者浑然一体。作为一种装饰工艺,镶嵌工艺在漆画的表现语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蛋壳在镶嵌材料中的发展
镶嵌的材料起初多为贵重的金银、玉石、珍珠、骨料等,主要应用于贵族的器皿用品的装饰。而现如今最常见的则是螺钿和蛋壳镶嵌。学界对于蛋壳镶嵌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说法,部分学者认为蛋壳镶嵌技术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在中国的漆器制作中出现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约在公元前 300 年的南越国曾出现类似的技术,但都因无证可考而没有定论。[1]
现今已知最早的漆工艺镶嵌器物是出土于浙江省杭州市的瑶山遗址良渚时期的嵌玉朱漆杯,其杯体外表镶嵌着多个椭圆形的白玉珠,可见镶嵌工艺早在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时期就已经被应用了。夏商周时期出现了蚌片、金银的镶嵌;汉代,金银扣器被大量发现,扣器即用金属镶嵌漆器的口沿,故称为金银扣漆器,可见金、银在漆器上的镶嵌在当时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魏晋南北朝时期,金银扣器逐渐发展为金银镶嵌,是一种专供贵族使用的器物;隋唐时期,镶嵌工艺已经相对完善,材料更加丰富,其中螺钿镶嵌得到了较大发展,镶嵌在铜镜上成为平脱,蛋壳镶嵌在唐代已经出现,但由于漆工艺品多为贵族的用品,价格低廉的蛋壳并未受到重视;宋元时的螺钿镶嵌更精细,发展为薄螺钿技法,另有加镶金银线的,使螺钿花纹更加突出;明清时期的镶嵌技艺在继承宋元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发展,螺钿镶嵌用于大件漆家具髹饰;到了近现代,漆工艺发展式微,依旧沿用前人的镶嵌材料及工艺,直至新式教育出现,漆工艺作为学校的专业得以发展,如雷圭元作为新式教育中开展漆艺教学的教师,也是我国首位使用蛋壳镶嵌的大师,对中国漆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蛋壳镶嵌的出现弥补了现代漆画中白漆不白的不足,虽然马王堆汉墓内棺的彩绘证明了当时白漆的存在,但在近现代由于制作方法的局限,白色会发暗、变灰,直到后来钛白粉的出现让纯白漆成了现实。蛋壳镶嵌除了颜色上的优势外,其镶嵌在漆面上所形成的龟裂纹及裂纹的可控性,都是其广受创作者青睐的原因。
二、蛋壳镶嵌技法的材料选择与处理
(一)蛋壳的种类及特点
创作者最常用的蛋壳大致为鹌鹑蛋壳、鸭蛋壳、鹅蛋壳、鸡蛋壳这几类,其中鹌鹑蛋壳最薄,适合小件器物的镶嵌,不适合需要反复打磨的画面;鸭蛋壳颜色多为冷色调,基本是偏蓝绿色,其中也有白色,鸭蛋壳的质地较通透并且轻薄,会给人一种如玉的温润感;鹅蛋壳的质地较厚,是上述蛋壳种类中颜色最为洁白的,给人一种刚劲硬朗之美;鸡蛋壳在蛋壳镶嵌中使用得最为频繁,色彩也最为丰富,有青白、本白、浅褐、深褐之多,颜色层次极为丰富,表现力极强。[2]蛋壳有多种类型,镶嵌也有不同的手法,通过调整它的大小、疏密、形状去塑造想要的效果,正是这些特点才让蛋壳镶嵌在漆画创作中成为不可替代的存在。
(二)蛋壳的处理与加工
镶嵌用的蛋壳在使用前,需要将生蛋壳浸泡,浸泡液体可以选择稀释过的白醋,浸泡期间需要勤加检查是否泡好,用手轻柔搓出内膜,将蛋壳内部的白色薄膜处理掉后晾干才能使用,否则会影响漆面与蛋壳的黏合,发生脱落的现象。鹌鹑蛋壳的花纹也可以通过浸泡在稀释过的白醋中来清洗,因为鹌鹑蛋壳比较轻薄,需要每30秒检查一次,避免浸泡过久蛋壳软烂。
创作者在创作时可以根据画面的需求来选择不同种类、颜色的蛋壳。镶嵌时需要依据蛋壳碎片的轮廓、形状和画面需要的形状去匹配,尽量选择匹配度高的蛋壳进行镶嵌,可以在漆面没干之前根据画面需求,用刻刀修整镶嵌好的蛋壳的边缘形状。如果需要区分蛋壳正反面,可以在蛋壳内部涂上黑色墨水,等干燥后再进行镶嵌。
蛋壳粉镶嵌时要将蛋壳研磨过筛,把大大小小的蛋壳按照目数大小分开保存,便于使用,80目及以上的蛋壳可以作为蛋壳粉撒在画面所需的位置。
(三)镶嵌底胎的准备
底胎预处理时,为保证蛋壳镶嵌作品的稳定性和美观度,底板的制作应尽可能精确和细致,尽量做到表面光滑,平面、弧面皆可,需要确保蛋壳可以与底胎充分接触,避免松动或脱落。
(四)镶嵌与加固
1.底漆的处理
镶嵌后起到黏合作用的漆液被蛋壳覆盖,为避免其干燥速度过慢,可以提前处理黏合漆。使用生漆与黑漆按一比一的比例进行调和,每隔10分钟进行搅拌,在等待搅拌的过程中,漆液已逐渐干燥,直至漆液像胶水一样黏稠即可使用。处理过后的漆液不仅干燥速度快而且会使蛋壳贴得更加牢固。
2.蛋壳的镶嵌
在开始镶嵌蛋壳时,心里要有明确的思路和设计方案,比如蛋壳一般是贴在深色衬底上,这样更能显现出蛋壳的裂纹、肌理,并和画面产生一种强烈的对比。[3]
首先根据设计的画面涂上底漆,然后将蛋壳放到相应位置用力压平即可。涂底漆时,不宜一次性涂太大面积,避免漆液提前凝固,如果产生凝固再次涂底漆,会导致镶嵌完高低不平,影响画面效果;底漆要薄厚适宜,太薄会影响蛋壳与漆面的贴合造成脱落,太厚的底漆在蛋壳之间的挤压下会溢出到蛋壳表面,影响后续效果。在此过程中,“贴上去”这一动作的实施较为容易,但是如何达到完美的效果,需要运用各种具体的技法。[4]
由于大漆的特性——漆颜料特别黏稠,在创作时不易晕染及过渡,如做人物肤色时,可以在色漆上撒蛋壳粉,用蛋壳粉做底,待干后使用稀释过的色漆进行晕染刻画。蛋壳镶嵌时龟裂的纹路、髹涂打磨推光后的质感、罩染后朦胧的效果,都是蛋壳在漆画创作中不可被其他材料替代的原因。
蛋壳镶嵌技法包括正贴、反贴、平贴、散贴、密贴、渐变贴、单层贴、多层贴等多种技法。这些不同的技法给漆画增添了更多的表现方式,给观者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例如,正贴是使蛋壳的凸起面在上再按压,打磨后正贴的蛋壳更加干净、裂纹效果也更加明显;反贴则是凸起面向下,由于蛋壳中间会内凹,蛋壳中间会留漆,打磨后显露的是蛋壳的凸起边缘,漆面也会亚光一点(见图1)。单层贴指镶嵌一层蛋壳;而多层贴是将画面堆高使更有厚度,可以追求浅浮雕的效果。散贴是指将蛋壳散落分布,蛋壳之间空隙较大;密贴是指蛋壳之间的空隙较小(见图2)。密贴和散贴结合即为渐变贴(见图3),根据画面需要处理蛋壳大小、形状,可以按照素描关系贴出渐变效果,塑造画面立体感。把蛋壳镶嵌和其他的技法相结合,如罩染、研磨、刻画、堆雕等,罩染后画面含蓄(见图4),研磨后画面朦胧,刻划和堆雕后画面立体,让整个画面更加有层次和内涵。[3]
蛋壳镶嵌后,需要放入荫房等待两三天直至彻底阴干,之后使用画面所需的颜色漆刷涂或刮涂到蛋壳缝隙进行加固,随后再次放入荫房干燥。进一步需要根据创作者的选择进行处理,如创作者追求传统工艺“平、光、亮”的效果,则需要反复刷漆或刮漆、打磨直到漆面平整,每重复一遍都需要调整砂纸型号,越到后期接近平整时越需要更加细腻的砂纸。在使用砂纸时要在里面包着平整的木块,以免打磨不平整,打磨也是创作者对画面的再次调整,边磨边看直至效果满意。在磨显结束之后,可以进行揩清、抛光的工序,揩清需要轻薄一点的漆,可以使用稀释过的生漆或者专门的揩清漆,随后用擦漆布擦拭,最后放入荫房阴干,干燥后进行抛光,根据画幅大小把豆油滴在画面上并用脱脂棉擦匀,再使用比之前打磨砂纸更加细腻的抛光粉和棉布进行抛光直至清澈光亮。揩清、抛光需要反复多次操作,没有特定的次数要求,可以根据创作者对画面的需求调整,在抛光时蛋壳也会受到磨损,如果洁白的蛋壳开始发灰、发暗,那就不再适合抛光。
三、蛋壳镶嵌的价值
(一)艺术价值
蛋壳镶嵌作为一种独特的装饰技法,为漆工艺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纹理变化。蛋壳的白色与冰裂的纹理自然显现,朴素而富有装饰趣味,使得漆器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层次感。蛋壳镶嵌后的作品,色泽细腻,纹理如丝,既可以表现得细腻而温暖,也可以自由奔放,具有广泛的题材、技术和风格,极大地丰富了漆画的艺术表现力。
(二)技术价值
蛋壳镶嵌工艺需要经过多道繁杂的工序,包括蛋壳的处理、黏合漆的调和、镶嵌技法的掌握等。这项工艺的应用需要创作者具备精湛的镶嵌技艺和丰富的漆艺知识,使得蛋壳能够紧密贴合在漆器上,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三)文化价值
蛋壳镶嵌作为一种工艺技法,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不仅是传统漆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材料的巧妙运用和对美的追求。
(四)市场价值
近年来兴起的文创热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关注度有所增加,从侧面反映出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精神层面有了更高的需求。蛋壳镶嵌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技艺使得蛋壳镶嵌漆工艺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市场潜力,如蛋壳镶嵌在漆饰品上的应用,深受消费者喜爱。随着蛋壳镶嵌漆工艺品被消费者逐渐认可,其市场价值也在不断提升,市场价值的提高与工艺的发展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四、总结
蛋壳这种生活中不起眼的东西,在创作者的精心打造下,在漆艺创作中得以大放异彩,它的作用绝不仅仅是简单地代替白漆的存在,其肌理、质感以及给人独特的视觉感受才是创作者在创作中所追求的。虽然如今漆艺的表现语言种类繁多,可以利用的材料层出不穷,但蛋壳镶嵌的可塑性极高,表现效果极其丰富,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不可替代性,这都是促使我们积极拓展蛋壳镶嵌的表现语言的理由。
参考文献:
[1]周鋆.蛋壳镶嵌在大漆家具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鲁迅美术学院,2023.
[2]刘青,刘显波.浅谈漆画创作中的蛋壳镶嵌技法[J].大众文艺,2018(21):98.
[3]宋欣芸.浅谈现代漆艺表现技法之蛋壳镶嵌[J].名家名作,2021(12):152-153.
[4]王纯.漆画镶嵌语言的表现与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2(2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