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要素 初探聚合教学
2024-06-18郑容
郑容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0年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语文聚合教学理念与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JK2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聚焦语文要素,寻找聚合思维训练点,有梯度地渗透聚合思维训练。一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关注语文要素,把握梯度,找准语文要素基点,基于聚合思维的特点和培育方法,确定聚合思维训练点;二要借助音乐、图画、资料等,抓关键词,开启学生的聚合思维;三要精准设置问题,为学生聚合思维的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语文要素;聚合思维;聚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3-0059-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心理学家发现,创造性不仅仅指发散思维,还应该包括聚合思维。一个创造的过程往往既有发散思维的阶段,又有聚合思维的时期。
何蔚曾在1986年对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展研究,认为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初二至初三为发展的加速期或关键期。因知识经验不够丰富,抽象思维不够发达,小学生的聚合思维发展较慢。但他又指出,发散思维须以聚合思维为基础,两种思维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创造性思维才能迅速发展。
聚合思维指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传统方法或逻辑规律,以某个思考对象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将思维指向这个中心,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的思维方式。聚合思维品质较高的人,在学习中往往能集中注意力,整合思维,在较短时间内积累知识、解决问题。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呢?
基于聚合思维同一性、比较性、程序性的特点,黄亮生提出聚合思维培养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引导思维关注共同点。从不同现象中寻找共同的结构方法与本质规律,包括取其形似、取其神似和取其质同三个方面。二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定势思维的优势。
咏物诗词的创作实际上就运用了取其形似和取其神似的聚合思维。学习这类诗词,就是在培育学生的聚合思维。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咏物诗词共有九首(见表1)。其中,第一学段以描摹情态类和以物喻人类为主,而托物言志类咏物诗词在第二学段开始出现,到第三学段更以组诗的形式出现。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一般性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编语文教材中诗词类别的变化是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的。
笔者选择《墨梅》《竹石》两首咏物诗,通过赏析优秀课例,进而亲身实践,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聚焦语文要素,寻找聚合思维的训练点,有梯度地渗透聚合思维训练。
一、“聚合”花开淡墨痕
《墨梅》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何关联?有聚合思维训练点吗?武凤霞老师和王崧舟老师的教学解答了笔者的疑惑,滋润了笔者心中的“聚合”之花。
两位老师的教学基点都是该单元的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武老师补充了王昌龄被贬的经历,将《芙蓉楼送辛渐》与《墨梅》关联,让学生用《墨梅》中的诗句来形容王昌龄的品格,两诗相互映照(见表2),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王老师则关注学生学情,以“王冕究竟为什么要用‘淡墨画梅呢?”引发学生思考,并为学生找来王冕的生平资料,引导学生从五个“拒绝”的言行中聚合思维,体会王冕的淡泊名利(见表3)。在读与答中,诗人的“清气”已悄悄润泽每个学生的心灵。这不正是基于聚合思维的同一性的聚合教学吗?
二、咬定“聚合”不放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笔者也尝试进行了一次聚合教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学古诗的方法,他们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正逐步发展,生活经验、见识已逐渐丰富。《竹石》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首古诗。该诗主要写岩缝中的竹经受各种磨难艰难生长,着力表现竹顽强挺立、不屈不挠的特点。诗人以竹自况,表达了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气概。
统编语文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组织单元,除了加强单元内部的整合,还加强了各年段、各册别之间的纵向联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竹石》与王冕的《墨梅》同属托物言志类咏物诗,两首诗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呈纵向关联关系(见表4)。就阅读要素来看,无论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还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都对学生的聚合思维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结合以上分析,笔者确定了《竹石》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以聚合理念为指导,以本单元语文要素为基点,将聚合思维训练融入学生学习该诗的各环节中(见表5)。
基于聚合思维的程序性特点,笔者在教学前给学生发放了预习单,预习单由三个板块组成:一是听歌曲《竹石》;二是给“还”“劲”注音并了解其意思,结合注释想想整首诗写了什么;三是查找能帮助自己深入理解该诗的资料。六年级学生已习得一些常规的学诗方法,预习时能发挥定势思维的优势,完成自主预学。
为有效衔接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笔者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聚合资料,深入理解”这一环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从语文实践活动角度出发,在第三学段明确了查找资料的目标、途径与方法,在第四学段则将要求提高了一个梯度,不再是初步了解方法,而是要求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纵观统编语文教材,资料搜集这一语文要素训练点呈现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的序列性。对比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可以发现:由借助到查阅,资料获取的主动性、选择性加强了,对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要求也提高了。
因此笔者认为,教学时,不能直接给学生“架桥”,而应提供“建材”,让他们自己“造桥”。笔者并没有将资料逐一出示,而是将资料包发给各小组,让组员浏览、筛选,并结合搜集的资料,交流自己的发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经历了“发散—聚合”的思维过程,有的说:“竹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引竹自况是古代文人表达君子志向的惯例。所以,我们认为郑燮不仅在赞美竹子,还在引竹自况。”有的说:“从郑燮生平可知他一生很坎坷,但他却像竹子一样‘千磨万击还坚劲。”有的说:“郑燮冒着得罪上司的风险开仓放粮,受到报复,他愤然辞官,回乡定居,以诗、书、画为生。他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坚持,就像竹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还有的说:“郑燮在《墨竹图》上题诗:‘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把竹写得勇敢无畏,就像《竹石》最后两句那样。我感觉他是在表明自己面对恶势力的无所畏惧。”从学生的反馈中可以看出,多元资料和问题驱动下指向聚合思维的训练是有效的。
在学生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笔者借助桥型图启发他们进一步聚合思维,发现物与人的相似之处(见图1):写竹“咬定”,是表现自身的刚毅顽强;写竹经历“千磨万击”,实际上是暗示自己曾经历的磨难与挑战;写竹“还坚劲”,是表现自己面对磨难时的不屈不挠;写竹“任尔东西南北风”则是自己无所畏惧、刚正不阿品格的生动写照。
板书设计(见图2)中,笔者也运用了桥型图,清晰直观地呈现了诗人的写作思路。这无形中给学生渗透了一种可迁移、可运用的聚合思维方法。
三、收获与不足
综上所述,进行聚合教学,一是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关注语文要素,把握梯度,找准语文要素的基点,基于聚合思维的特点和培育方法,确定聚合思维的训练点;二是可以借助音乐、图画、资料等,抓关键词,开启学生的聚合思维;三是要精准设置问题,为学生聚合思维的发展指明方向。
本探究基于语文要素寻找聚合思维的训练点,在教学完成后,笔者对整个过程进行了反思与回顾,发现该探究虽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实践课例较少,探究结果的普适性还不明确。在今后的探究中,我们需要多一些实践,选取不同学段、不同文体的课文,长期跟踪观察,更好地验证其实践效果,保证实践结果具有推广性。
[ 参 考 文 献 ]
[1] 徐展,张庆林.关于创造性的研究述评[J] .心理学动态,2001(1):36-40.
[2] 黄亮生.中学语文思维培育导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3] 孙雍君.斯腾伯格创造力理论述评[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1):29-37,46.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