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表征样态与实现路径

2024-06-18李金雪吴金航

职业教育研究 2024年6期
关键词:数字化

李金雪 吴金航

作者简介:李金雪(2000—),女,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吴金航(1983—),男,博士,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

基金项目: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课题“贵州省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3GZYB120)

摘要:数字化已广泛渗透并重塑职业教育生态,数字化赋能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的实现也离不开数字化的高效赋能。此研究聚焦数字化赋能与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系统分析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空间、教学共同体及教学资源四重维度的表征样态,并探索推动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的关键行动路径,以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助力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教学;表征样态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6-0084-07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数字化引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赋能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抓手。同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建成300所左右全国性信息化标杆学校,带动建设1 000所左右区域性信息化标杆学校,推动信息技术与职业院校办学深度融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数字化教育作出特别强调,要求“大力发展数字教育”。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大力推动了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也为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

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教学作为内在支撑[1]。当前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更多聚焦于政策引领、理论内涵、价值意蕴、道路羁绊和破解路径等方面,较少从教学的关键场景出发探究数字化背景下职业院校的教学变革。数字化广泛渗透并重塑职业教育生态,实现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需要数字化高效赋能。基于此,本研究以数字化赋能为切入点,系统分析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的表征样态,并挖掘推动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的关键行动路径,以保证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顺利推进,激活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二、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的四重表征

数字化为实现我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带来诸多机遇,注入澎湃动能,尤其表征于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教学模式再创新、教学空间再拓展、教学共同体建设再强化及教学资源再开发等四重维度。

(一)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教学模式再创新

教学模式创新是指根据教育规律、教学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水平,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性开发新的教学模式[2]。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有其特殊性,广泛运用的主要有项目式、情境式、启发式、自主探究式等教学方法[3],而新一代多样态数字技术则为职业院校教学模式创新更迭提供了更多可能。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为,借助新兴数字技术,逐步淘汰传统的以结构化知识传授为主,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教学临场感弱的教学模式,创生数字化教学模式,即将岗位实操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与全时空、多样态的数字技术,如智慧环境、虚拟仿真系统、智能学伴系统、MOOC+SPOC平台、数字教材、具身体验等,创新性双向融合,生成在智能技术支持下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情景式教学法融合虚拟仿真系统创生沉浸式体验教学模式,即根据教学需要,以虚拟仿真技术为基础,将现实工作环境转化为数字化教学场景,提供强临场感的虚拟操作环境,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在虚拟话语场域中获得更直接的身心体验,增强技能习得的自主性、真实感和沉浸感,加速对学习内容的消化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虚拟仿真技术仍强调个体在虚拟系统中的主导性,其基本特征分别是可沉浸性、可交互性和可想象性。可沉浸性指个体在系统生成的虚拟空间中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可交互性指个体可与虚拟平台中其他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可想象性则是以个体本身的经验和认知为基础,加之以虚拟场景给予的各种感官刺激,拓展想象,加深感性或理性认识[4]。以融合该技术的航海仿真训练为例。借助数字孪生技术,依托智能船舶机电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任务场景,在虚实交互的复合环境中开展数字化教学,解读并操作学习任务,实施虚实结合式教学。学生在三维虚拟仿真机舱中可借助“虚拟手”操作船舶操纵模拟器等复杂装备系统,促使学生投入沉浸式心理和高阶性思维。教师也可同步采集学生学习数据,实现互联互通、全面诊断、智能预测及实时性反馈指导。教学反应度更加灵敏活跃,既保留了面对面教学的督导和氛围,也有助于解决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解决的兼容化、系统化和场景化难题[5]。

此外,教学方法与数字化交互融合,还创生了融合元宇宙技术的游戏教学模式、融合智慧环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等,为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赋能。

(二)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教学空间再拓展

教学空间是教、学、研活动发生的场所。从原始社会在自然场域中传授狩猎等生存技能,到工业社会在教室中实行班级授课制,教学空间一直在随着教育形态变革不断发生变化[6]。在数字化驱动下,职业院校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以校园、教师为主的实体教学空间,正逐步建构起虚实共生式教学空间,即以智能类数字教育资源和智能化终端设备为桥梁,实现实体教学空间与数字教学空间的紧密衔接,打破虚实之间的次元壁垒。教与学的时空边界得以扩展,重新定义了教学空间的功能和属性。具体而言,数字化赋能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了职业院校教学空间的重构。

一是实体空间实现智能化。最具代表性的是搭建新型智慧教室。一方面,智慧教室的数据获取系统可以随时接入职业院校课堂教学所需的各类学习资源,如实现与校外企业的远程互动教学,以及跨班级、跨群体的互动教学,满足职业院校多样化教学实施需求;另一方面,智慧教室的智能分析系统可实时捕捉课堂教学动态,提供师生精准画像,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情,把握教学重、难点,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7]。

二是虚拟空间实现具象化。元宇宙是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融合的新产物,使平面网络空间转向了沉浸式、立体化、多维化、具身性的虚实融合空间[8],与职业院校实训教学的需求不谋而合。近年来,“三高四难”问题一直是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难点和痛点,即“高风险、高成本、高污染,难下去、难动作、难看出、难再现”,导致职业院校实训教学不够深入,而元宇宙技术则为职业院校提供了一种灵活的解决方案。例如,数字实验室能够最大程度地贴合真实的生产流程和操作过程,更直观地反映抽象的实训教学内容和复杂的操作流程,达成物理设备和操作环节的全过程虚拟仿真。学生在数字实验室里可以进行模拟实训,成本较低且可供反复训练。教师也能够实时采集数字实验室中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数据,从而提高虚拟空间的具象化程度,满足职业院校实训教学具身化的要求[9]。

三是双线融合创设无边界混合式教学空间。双线交互最初仅停留在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简单堆砌层面,在实现主体间无障碍互动、场景间相联相通及资源共享共建等方面存在困难。数字化则为双线融合注入了新动能。例如,在职业院校实现课内课外教学场景联通方面,教师在线下课堂讲授和演示的同时,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可通过超高速、广连接的教育专网与学校线下课堂实现无缝对接,利用即时通信软件实时交流分享。各教学主体协同开展更加广阔开放的集体教学,打造跨时空、跨领域、无边界的混合式教学空间[10]。

(三)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教学共同体建设再强化

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觟nnies)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中将“共同体”定义为一种因某种积极关系而形成的团体[11]。共同体的本质是协作、对话和共享。建设高质量教学共同体有赖于加强教学主体协同合作、搭建交流对话平台及构建教学资源共享机制[12]。数字化赋能为构建教学共同体提供了智慧方案,是实现高质量教学的重要手段。

首先,数字化推动实现师资整合,为智力共享提供契机。具体可分为两种实践样态:一是不同职业院校间及职业院校与企业间的师资整合,即以网络直播或云会议的形式,同步传递不同院校不同教师的授课实况或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指导实况,开启远程指导教学,云端融合,共享名师课堂,实施跨学校、跨界联合教学,最大限度发挥优质教师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使用效能,实现智力共享[13];二是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与教师间的师资整合,即基于人机交互技术,将教育机器人作为职业院校教学中另一名“教师”或教师的“助教”,成为新的教学活动载体,帮助教师完成教学活动,突破传统教学形态,实现人机协同智能化创新教学[14]。

其次,数字化助力搭建虚拟教研室,为交流合作提供平台。职业院校教研室是承担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基层管理等工作的组织形式,为教师交流、研讨、组织集体学术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学校内部的一种新型合作关系[15]。但在实际发展中,作为基层教学组织的教研室常常被边缘化,其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16]。数字化赋能背景下,虚拟教研室则承担了传统教研室转型改革的责任与使命。虚拟教研室是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各类系统和客户端,如钉钉、企业微信、腾讯会议等,搭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工作系统[17]。通过虚拟教研室,可以汇集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等,实现信息快速交流和资源便捷共享,打造特殊形式的教学共同体。

最后,数字化加速共享教学资源,为价值共创提供支持。职业院校教学共同体为完成价值共创,必须实现教学资源的互通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是扩大优质教学资源覆盖率的重要路径,2022年启动建设的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以下简称“资源库”)即为典型代表。资源库依托专业与课程服务中心、教材资源中心、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教师服务中心四大板块组成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支撑,承载了大量的数字化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应用[18]。资源库中海量高质量数字教学资源覆盖多门课程,内含大量优质课视频及配套教学设计、课件、习题等,且类型丰富,包含文本、演示文稿、图片、视频、音频、虚拟仿真、动画等多种形式,为加速共享教学资源、构建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强化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教学资源再开发

教学资源承载教学内容。拓展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是实现高质量教学的重要环节。数字化赋能加快了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资源再开发的步伐,最直接的体现即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相较于传统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更具立体化、形象化、交互性和体验性等特征。从具体实践路径上看,职业院校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与智能化应用包括数字教材开发和企业教学资源数字化改造。

首先,数字化促进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开发。202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发的《关于成立重点领域教学资源及新型教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的通知》指出,成立重点领域教学资源及新型教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尤其强调推进新型教材研发,如工作手册式、活页式教材等新形态教材。数字教材是我国数字化教学资源中的核心要件,越来越成为智能教学环境中的基础资源,其自身也有一个清晰完备的结构体系[19]。其一,教材内容资源,即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根据教学需求,以纸质版教材为蓝本,开发如朗读音频、微课视频、模拟实验、动画案例、演示图片等教材内容资源;其二,教材呈现形式,即不再局限于传统书本教材,创新性开发如MPR模式、二维码模式和AR/VR模式等多元化教材载体形态;其三,教材服务模式,即利用教材智能平台推送优质学习资源,并进行监督和审核,确保教材内容立场正确、导向积极,以及利用后台大数据记录功能,诊断并反馈学生教材使用情况,提高数字教材的全方位服务质量。

其次,数字技术助推企业教学资源数字化改造。教学资源服务于人才培养,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者,企业蕴藏的多维度资源尤其是实训资源,应及时为教学所用,以资源驱动教学,而数字化转化对此大有助益。对接企业日常管理运行和生产经营活动,将其中包含的新理论、新科技、新工艺和新标准,以及典型管理案例、技术研发报告、项目工程实施等丰富资源,借助数字技术进行广泛收集、筛选分类、有机整合与深度加工,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打破场域限制,构建企业教学资源智能化应用场景[20]。

三、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的关键路径

数字化为实现我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增添了新势能,也需要新的行动路径为之添砖加瓦。秉持理论武装、主体创新、文化引领、夯实基石的原则,我国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应遵循以下关键路径。

(一)理论武装,深化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学理分析

强化学理分析是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行动路径的出发点。近年来,学者们紧跟国家数字化战略、方针、政策,从多个维度、多个视角探究了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的相关问题,符合数智时代我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深入发展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的理论研究工作仍有待加强。具体而言,未来可着重从优化研究方法和拓展研究对象两个方面深化学理分析。

首先,丰富研究方法,综合多种研究方法的功能,有利于提高研究质量,推动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已有研究聚焦于数字化赋能高质量教学的作用机制、实践模式等问题,仍较多采用抽象化经验总结等纯思辨式探讨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单一,基于现实经验的实证研究、统计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定量分析相对薄弱。数字化赋能高质量教学研究既需要思辨性理论支撑,也离不开实践探索。职业院校教学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再结合数字化赋能,更需要研究者综合考虑多方维度,过于抽象的思维模式和纯思辨的研究形式难以提升研究实效性,不利于从学理上提高数字化赋能高质量教学的成效。在未来研究中,应在深化思辨性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在定量研究上适当投入更多时间,注重多学科、多领域方法的创新运用和理论的交流互补,打开研究新思路,借用相关评估量表、问卷和访谈等方法搜集样本数据,运用SPSS、Amos等数据分析软件进行规范化解释和验证,基于统计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有益补充,探索与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相宜的突破性理论变式,推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互通互补,以提升研究信度和效度。

其次,开拓研究视角,转变研究维度,注重角度平衡性,避免片面性、同质化视域,有利于从多重维度深化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的学理分析。当前该领域的研究角度尚存在两方面欠缺,一是以“产出导向”的视角,即从学生的维度来探讨如何有效实现数字化赋能的研究还比较少,实施高质量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学生,但已有研究多站在教师角度,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反馈和需求,出现了学生虚化的现象;二是较多聚焦于数字化赋能高质量教学的实施路径,却较少关注到其育人成效的反馈与检测,即教学评估,不利于为提升赋能效果提供实际参照。因此,未来在针对已有的研究视角进行深耕之余,还需注重平衡研究角度,促进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落地落实、见功见效。一方面,应明确数字化赋能背景下学生的重要地位,收集学生的反馈和诉求,了解并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关照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意愿;另一方面,参照教学质量评估的一般性原则,综合目标、内容、学生学习质量等因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制定一套科学且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案,落实从决策到评价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数字化赋能系统形成闭环。

(二)主体创新,培养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胜任力

教师是建设高质量教学的主体力量。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培育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需要充分发挥教师专业能动性[21],打通数字动脉,培养教师数字化教学胜任力。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胜任力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教师主体能动性和外部保障共同支持[22],本研究着重探讨外部保障中最直接有效的两个方面,即构建教师数字化教学培训体系和优化考核激励机制。

首先,学习培训对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胜任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3]。职业院校应以教师为本,提供学习机会,构建教师数字化教学培训体系,实施差异化和常态化专业培训。一是培训内容分层化,根据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水平和实际需求,分学科、分学段、分水平地设置差异化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精准度。针对对数字化教学基本没有了解的教师,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其基本技能,学习内容应重点引导其树牢数字化教学理念,并详细介绍基础的数字工具和技术,提高教师对数字化教学的认同感与接受度;针对初步具备数字化教学胜任力且希望获得进一步提升的教师,培训目的在于拓展其应用能力,应着重关注其数字化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数字化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及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的数字化实施情况;针对已具备较强数字化教学胜任力的教师,培训目的在于培养其创新能力,应重点培养其数字化教学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素养,推动数字化与高质量教学的深度融合。二是培训方式多样化,根据培训内容,灵活调整培训方式,充分运用各种在线学习平台与终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为教师提供多样的数字化学习体验。例如,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等实操性较强的培训内容适合采用线下面授的培训方式,而观摩学习数字化教学示范课、优质课等培训内容则可以采取远程研修的培训方式,由教师自主选择优质学习资源,同时也可使更多教师身体力行,真正成为数字化学习的实践者[24]。三是培训平台协作化,整合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及各院校的优质资源,协同搭建数字化教学胜任力培训平台。依托协作化培训平台,职业院校可邀请政府或高校专家举办“云讲座”,分享数字化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新兴技术;可开展校企间“云指导”,邀请企业优秀技术人员为教师学习掌握前沿的数字化教学技术提供指导,及时答疑解惑;可进行教师间“云交流”,共同探讨数字化教学策略、相互交流数字化教学经验、实时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

其次,建立并优化考核激励机制,以评促教,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胜任力。一是完善教师数字化教学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除熟练使用教学智能设备、灵活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创造性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等显性要素外,还应考虑将数字伦理道德、数字社会服务、数字安全、数字创新发展等隐形要素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二是定期开展教师数字化教学胜任力考核,制订详细考核计划和完备的实施办法,对教师数字化教学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考察,确保考核评价的及时性、全面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三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设置多种激励办法,如颁发荣誉证书、纳入教师绩效考核等,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全面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胜任力持续赋能。

(三)文化引领,打造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文化风貌

教学与文化紧密共存,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现象[25]。高质量教学离不开文化基因,数字化教学文化是推进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的深层动能。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背景下,打造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文化风貌关键在于两个“新”,即教师新教学价值观和新教学制度文化。

首先,形塑职业院校教师新教学价值观是生成数字化教学文化的重要前提。数字技术由“器”向“道”的转变,使得数字技术早已不再是纯粹的教学辅助工具,而正逐步创生新教学模式,重塑教学思维[26]。因此,创生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文化首先要求教师突破教学思维定式,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树立新教学观。一方面,职业院校教师应从根本上接受并认同数字技术和数字化教学理念,深刻认识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价值,不仅要愿意尝试数字教学工具,转变教学方式,主动在日常各类教学中使用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在面临数字化教学挑战时,更要有主动扫除障碍并持续开展数字化教学实践的意志和决心,促使教学活动提质增效。另一方面,应正确判断自身角色定位。一是要提升主体意识,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引发教师育人角色的热议,数字化与教学的融合也的确使得职业院校教师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剥离[27]。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人工智能教师在文化知识的获取上优于人类教师,但人类教师在文化知识的辨识、选择、传承和创造中的价值不容忽视。更重要的是,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人类教师对塑造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二是要树立平等对话的师生观。数字化的确在实践上赋予教师更多主导权,如科学变革教学模式、主动重构教学空间等,但教师不能因此便“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将自身置于支配性地位,视学生为数字化教学过程的知识容器,而应转变专制型教学理念,树立对话型师生观,重视学生在数字化教学中的参与度和交流平等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组织、引导对等型、互动型、生成型的数字化教与学。

其次,构建职业院校新教学制度文化是生成数字化教学文化的重要保障。教学制度文化是教学活动中为规范和约束教与学的行为而制定的标准、规则和程序[28],可明晰师生行为边界、突出数字化教学规范性、保证数字化教学文化顺利生成。一是应完善基本行为规范,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伦理规范,辨别并抵制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等。二是需编制相关管理标准,包括数字教学设备的使用时间、场所、方式,数字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选择标准,数字教育平台、学生学习空间的使用规范等。三是要重视安全导向,包括制定存储数据、个人隐私等重要信息资料的安全管理规范,防范网络攻击、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行为,为构建安全、健康的数字化教学文化提供有力保障。

(四)夯实基石,推进职业院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以数字化为支撑的教育新基建,夯实数字底座,是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行动路径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

一是架构泛联网络体系。以自主可控,旨在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无缝衔接的泛联网架构为参照[29],利用RFID、GPS、IPv6、5G Wi-Fi等技术,将政府部门、学校、师生、相关企业等职业院校教学过程的相关参与者、学习者,以及各类设备、资源等自上而下进行汇聚联通,并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人人、物物、人物的泛在链接,为数字化赋能高质量教学的全员参与和全程管理夯实网络基础。

二是搭建面向职业院校的教育开放共享平台。以实现新资源高度融合与共享为动力,将优秀课程资源、智能化教学工具、一手学生数据等教育资源,按照院校、专业进行分类汇总,录入平台并及时更新,师生可根据需要从平台中寻求合适的资源,同时可嵌入用户动态监测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全面分析用户需求,精准推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准确度。

三是加快数字校园转型升级。推动各类智能场景落地,不仅要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更要从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等方面促进职业院校全方位数字化升级,更新迭代,及时淘汰传统教学工具、实验设备和管理系统等,着重提高教室、实验室、实训场地等教学场馆的数字化教学设备配置水平,升级智慧学习空间,创新教学场所样态、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师生交互形式及教学评价方式,软硬兼备、虚实共生,服务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

四是增强数字化安全管理能力。教学模式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也是师生个人信息不断被采集和汇总的过程,而互联网的隐藏性和无界性则使这些信息时刻有泄露的风险[30]。因此,要务必注重保护数据应用和管理安全,以及用户隐私安全,对重要数字资源进行加密处理并及时备份,定期开展安全测试与认证,并加强保护师生个人身份、生物特征等隐私信息,筑牢安全屏障。同时,深化数字化教学技术应用伦理和规范的相关研究,促进数字化融合高质量教学安全、科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21]魏宝宝,席海容.高质量教学的三重表征、生成逻辑与建设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23(6):1-18.

[2]李孟曦,罗佳.“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实践——评《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3(18):257.

[3]刘兴革,曹晔.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内涵、分类与范畴[J].职业技术教育,2023(14):34-38.

[4]覃京燕,邓袁圆.基于虚拟现实的交互式数字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2):177-179.

[5]张慕华,祁彬斌,黄志南,等.沉浸式虚拟现实赋能学习的内在机理——沉浸感和情感体验对学习效果的多重影响[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6):92-101.

[6]郭绍青.教育数字化赋能新课程实施与教师培训转型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3(7):51-60.

[7]柴惠芳,杨玉辉,董榕,等.智慧教室建设与混合教学应用探索——以浙江大学的“智云课堂”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22(5):110-118.

[8]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制度变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39-51.

[9]廖婧茜,孙阳.具身视角下职业教育元宇宙的结构要素、关键技术与应用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23(28):35-42.

[10]张慕文,祝士明.高职教育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样态:模式生成与价值表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2):67-72.

[11][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

[12]董嫱嫱,李亮.高校教学共同体:内涵特征、价值意蕴与推进路径——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J].当代教育论坛,2024(1):72-79.

[13]乜勇,高红英,王鑫.“双师教学”共同体模式构建:要素与结构关系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 (12):65-70,78.

[14]汪时冲,方海光,张鸽,等.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支持下的新型“双师课堂”研究——兼论“人机协同”教学设计与未来展望[J].远程教育杂志,2019(2):25-32.

[15]洪志忠.高校基层教研室的演化与重建[J].大学教育科学,2016(3):86-92.

[16]程江平,麻来军.高职院校教研室发展的现状、堵点及应对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7):67-75.

[17]曾建潮,吴淑琴,张春秀. 虚拟教研室: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创新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0(11):64-69.

[18]朱春俐.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价值及路径[J].职教论坛,2020(10):58-62.

[19]余宏亮,王润.数字教材体系:价值意蕴、结构要素与建构路向[J]. 全球教育展望,2022(11):60-68.

[20]郭福春,吴金旺,谢峰,等.金融专业群国家级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基于“建用评”三融合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9(11):84-88.

[22]许倩倩,吴雪萍.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发展逻辑、内涵要素与提升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3(23):13-20.

[23]戴妍,刘斯琪.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的价值、构成及其实现[J].当代教师教育,2023(1):36-43.

[24]时小燕,刘桂香.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教师数字胜任力提升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21):78-81.

[25]王凌霞.基于文化变迁的教学变革[J].当代教育科学,2012(8):43-45.

[26]易烨,薛锋.“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究——基于浙江省335名专任教师的实证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5):55-61.

[27]徐春梅,乔兴媚.高职教师数字素养的构成要素、实然困境与提升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20):63-67.

[28]杜德栎,胡梅.客家区域教学文化导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144.

[29]祝智庭,郑浩,谢丽君,等.新基建赋能教育数字转型的需求分析与行动建议[J].开放教育研究,2022(2):22-33.

[30]杨淑萍,苏超举,朱星辰.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下的伦理问题及其超越[J].现代教育管理,2023(10):106-115.

(责任编辑:张维佳)

Digitalization Empowering the High-quality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

Representation Patterns and Achievement Paths

LI Jin-xue, WU Jin-hang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Abstract: Digitalization has widely penetrated and reshaped the ecolog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igital empowermen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igh-quality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 cannot be achieved without efficient digitalization. This study focuses on digital empowerment and high-quality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representation patterns of the digital empowerment of high-quality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in four dimensions: teaching mode, teaching space, teaching community and teaching resources, and explores key action paths to promote digital empowerment of high-quality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using the high-quality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o suppor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digitaliz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quality teaching; representation patterns

猜你喜欢

数字化
数字化:让梦想成为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电镀生产流程构建
数字化制胜
数字化博物馆初探
倍压Boost PFC变换器的改进及数字化研究
关于“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