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师为爱扎根,中国香云纱让我独树一帜
2024-06-17楠迪
香云纱,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被纺织界誉为“软黄金”。作为世界纺织品中的瑰宝,中国岭南服饰文化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香云纱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更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香云纱的美,拥有让人一见钟情的魔力。当香云纱与现代设计相遇,一位德国女设计师的人生轨迹因此改变。
凯瑟琳出生于德国慕尼黑,24年前,因对香云纱的热爱,她毅然决然地跨越重洋来到中国。在探寻和了解香云纱的过程中,她与一名中国男子结下不解之缘。香云纱成了凯瑟琳与爱人之间情感的纽带,也让她坚定了用余生去追寻和热爱中国元素的决心。
一见钟情的魔力
在北京前门大街幽深的胡同里,顺着草场五条小胡同走到东交民巷北侧,便可以看见凯瑟琳的工作室。上下两层的工作室虽临街而建,却透着静谧和低调,让人不禁想到欧洲那些隐藏在老街里的百年定制老店。刚踏进胡同,一股薯莨的幽香就扑鼻而来,隔着玻璃窗格,隐约可见被染成红枫色的香云纱一件件挂在衣架上。
凯瑟琳坐在四面飘香的房间里,手下传来“嗒嗒”的针脚行走的声音,她专注于每一处细节,不允许有丝毫失误。偶尔,凯瑟琳会停下来,轻轻摩挲着在手中逐渐成型的衣服,脸上露出喜悦和满足的神情。这种隐于市井的诗意生活,她已经坚持了22年。
凯瑟琳出生在德国慕尼黑一个艺术氛围浓郁的家庭里,她的父亲是一名雕塑家,母亲则是一名手工老师。在父母的艺术熏陶下,凯瑟琳从小便iP3erolAhihs2yxkMm52Hg==展现出了卓越的手工天赋,常常一头扎进裁剪和缝制的世界里,忙得不亦乐乎。家人搁置的旧衣,在她的巧手下总能焕发新貌。
10岁那年,凯瑟琳就独立制作出了一条复古风的长裙。当她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长裙,出现在学校和街头时,无数人被她的创意和手艺所惊艳。最难处理的裙褶被凯瑟琳缝制得极其精妙,它们不再是累赘,而是成了裙子的亮点。精心点缀的蝴蝶,恍若展翅欲飞,给裙子增添了飘逸与灵动的感觉。
从巴黎高级时装工会学校毕业后,凯瑟琳先后受聘于迪奥、香奈儿等巴黎顶级时装工作室。有天赋,又有机会走在时尚的前沿,凯瑟琳原本很可能会在日后频繁亮相各大高端秀场,成为世界顶级品牌的高级定制设计师。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却改变了她原本预设好的人生轨迹。
1995年4月,凯瑟琳跟随她的师傅彼得·里斯受邀前往巴黎的一次春季高级定制服装沙龙。这种小型秀场只邀请业内知名设计师,凯瑟琳对此非常感兴趣,因为在这里她不仅能欣赏到小众却出色的设计,更能领略到大师们的精妙手笔。在开场前夕,凯瑟琳饶有兴趣地翻阅着照片,突然之间,一股莫名的幽香吸引了她的注意。就在她抬头的瞬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推门而入的是来自中国台湾的设计师洪丽芬。当天,她身着一袭黑色长裙,裙摆随着她的步伐微微颤动,却又完美地展现了布料本身的塑形。凯瑟琳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她不由自主地走上前去,礼貌地询问:“这衣服是蚕丝做的吗?我感觉它既像皮子,又像纸,看似僵硬,却又十分柔软……”洪丽芬微微一笑,回答道:“这是中国独有的布料——香云纱。”
这是凯瑟琳第一次听到“香云纱”这个名字,她由衷地发出赞叹:“太美了!可正面和反面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颜色呢?”看到凯瑟琳惊讶的表情,洪丽芬再也遮掩不住自豪:“这是利用中国传统古法染制的面料,只有最老的手艺人才懂得其中的奥妙。”凯瑟琳不满足于这个回答,她迫切地向洪丽芬表达自己的渴望:“我经常穿丝绸,可这与我之前接触过的丝绸都不一样,太神奇了!我非常想了解它!”
奇妙的缘分促使凯瑟琳放下一切工作,在一个月后跟着洪丽芬去了中国台湾。那段时间,凯瑟琳一有机会就缠着洪丽芬,请教她香云纱的制作方式。遗憾的是,洪丽芬也不能很好地解释这种面料的来龙去脉。在凯瑟琳的一再恳求下,洪丽芬带着她走遍了台北,但即使是纺织业声名最高的老师傅,看了香云纱也直摇头,表示从未接触过这种布料。
满心遗憾的凯瑟琳不得不返回巴黎,但她心里始终惦记着那种神奇的面料,一有机会,她就拿出自己带回的一块香云纱小料头,给她遇到的所有丝绸公司的人看,法国的、德国的、中国香港的……可所有人都说没见过,不知道那是什么面料。
对香云纱一见钟情,却始终无法接近它,这对凯瑟琳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她深深地迷恋着香云纱那种独特的质感,柔软中透着凛冽,制成衣服后更有天然的造型感。其双面不同的色泽,越看越有韵味,令人沉醉。
时间来到2000年,对香云纱的执念促使凯瑟琳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她毅然放弃了在巴黎的工作,决定前往北京碰碰运气,希望能更深入了解和接触香云纱。
初到北京,凯瑟琳受聘于一家定制工作室。她一边为人制作衣物,一边积极寻找香云纱的产地。凯瑟琳走遍了北京的大小胡同,但由于语言不通,她依然一无所获。
凯瑟琳最接近香云纱的一次,是在西四南大街的砖塔胡同。凯瑟琳原本对此地抱有很大的期望,因为砖塔胡同作为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聚集了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师傅。然而,她走遍了整条胡同,也只是从一个经验丰富的缝纫老师傅那里得知:“它的绸坯是桑蚕丝,可这种染色工艺我从没见过。”
情定香云纱
失望的凯瑟琳在北京街头徘徊很久,第一次有了离开的念头。就在这时,朋友向凯瑟琳推荐了一个教授法语的兼职。想学法语的是一个名叫张向云的中国男人,他来自湖北襄阳,曾跟随德国老师学习酿制啤酒,对德语非常精通。后来,他又准备从事葡萄酒相关工作,因此需要学习法语。
凯瑟琳并不关心教法语的薪酬,相反,她提出了一个条件:“我可以无偿教你法语,但作为回报,你要教我中文,并在我熟练使用中文之前担任我的翻译。”这个要求让张向云很是意外,但想到能省下学费,他毫不迟疑,一口答应了下来。
在双向教学的过程中,两人经常聊着聊着就说起了德语,但这一点都不妨碍两人成为彼此的良师挚友。几次接触后,张向云得知凯瑟琳来中国是为了寻找香云纱,便主动帮忙打听,终于在北京一家老字号丝绸店里得到了重要信息。老板告诉他们:“我见过这种面料,但它的原产地不是北京,而是广东。”
凯瑟琳的惊喜溢于言表,这让老板窥到了商机,说:“最传统的纯天然香云纱早就不生产了,但我们店铺可以用现代工艺做出同样的效果。”凯瑟琳摇摇头,说:“不,我想要的就是纯天然的传统工艺做出的香云纱。”
一个外国人,竟对中国的民族传统工艺如此执着,这令张向云钦佩不已。思虑过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前往广东追根溯源。他和凯瑟琳一起查阅了大量资料,最后在一个好心网友的提示下,才知道香云纱的源头产地在顺德。张向云马上联系了那里的工厂,前去实地考察。
2002年2月25日,当张向云踏进那间斑驳的老厂房时,心里不免凉了半截。受现代纺织业的打击,传统的古法制作早已溃不成军,经营情况也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张向云找到的这家工厂,也曾一度停产,但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目前还完全是按照传统工艺生产的。工厂的老师傅曹德良7岁拜师学艺,从此做了一辈子香云纱。对他来说,香云纱就是他的精神世界,也是他内心坚守的传统。眼见传统工艺即将失传,曹德良内心焦虑。所以遇到主动前来取经的张向云时,他当即振奋不已,从库房里找来各种颜色的料头,交给了张向云。
拿着料头,张向云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北京。当他小心翼翼地打开被精心包裹的料头时,凯瑟琳觉得自己的心跳都要停止了!巨大的喜悦令她语无伦次:“天哪!就是它!我7年前见到的就是这种布料!”
2002年4月,凯瑟琳跟张向云一起去了顺德。通过一年多的接触,凯瑟琳已经完全对张向云交付了信任,朝夕相处的两个年轻人,也迸出了爱的火花。在前往顺德的路上,张向云试探凯瑟琳:“可以为了我留在中国吗?”凯瑟琳没有迟疑,她告诉张向云:“为了你,还有香云纱,我决定留下来。”
凯瑟琳不准备回国的消息传到德国后,她的父亲极力反对,母亲则大力支持,对她说:“做你喜欢的事,才能一生丰盈。”在母亲的支持下,凯瑟琳留在了中国,并跟张向云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没有豪华的婚礼,但张向云别出心裁,用一袭顺德定制的香云纱嫁衣,让凯瑟琳成了那个身着中国古典服饰的新娘。欧洲面孔,却身披中国传统喜服,有着强烈的视觉反差,却美得令人惊叹。
婚后,凯瑟琳和张向云定居在北京的老胡同里。老街两旁商铺林立,充满了人间烟火气。街口的胡同就像梳子的齿,散发着老北京独特的市井风情。之所以住在这里,是因为凯瑟琳有自己的想法,她觉得传统的东西,就应该归于烟火,在最有烟火味的地方做衣服,衣服才能更具人情味儿。
定居下来后,在丈夫的支持下,凯瑟琳开了一间香云纱工作室。夫妻俩在北京和顺德之间往返奔波,从原材料到成衣,都做到了一手渠道。而在这个过程中,凯瑟琳对香云纱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热爱。
香云纱又名“莨纱”,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手工制作的植物染色面料,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从诞生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唐代已有关于薯莨的记载,北宋沈括和明代李时珍也都曾记述过薯莨的染色作用。由于香云纱制作工艺独特,数量稀少,加之面料具有凉爽宜人、柔软而富有身骨等特点,因此被称为“软黄金”,在古时候,是贵族专用的一种面料。在织造上,它是经线以绞纱织成带有几何形小提花的白坯纱,再用广东特有植物薯莨的汁水浸染上,后用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富含多种矿物质的河涌淤泥覆盖,经日晒加工而成。由于穿着走路会“沙沙”作响,所以最初叫“响云纱”,后人以谐音叫作“香云纱”。
参与其中,方得真谛。为了从灵魂深处与挚爱的香云纱融为一体,每次到达顺德后,凯瑟琳都会亲自参与挖薯莨、染色、洗晒等过程。即使有时气温高达40℃,她仍然坚持,因为日照强烈时是最好的晾晒时机。她把浸泡好的布料拿到草地上晾晒,然后把竹子放在布料上面,还要不断地抖动,否则就会留下痕迹。晒干以后,要把布料拿到室内再次进行浸染,晾晒,直到出现褐红色。
凯瑟琳对香云纱的制作工艺越来越娴熟。她常常带着布料下河冲洗,并在其中一面铺上富含铁元素的河泥。随着布料逐渐变黑,凯瑟琳也被汗水和河泥染成了大花脸。但她毫不在意,而是满怀欣喜和满足地看着面料在自己手中逐渐显色。
在凯瑟琳看来,这个过程太神奇了。她不止一次地对张向云说:“我简直不敢相信,看似脏兮兮的河泥,竟然能染出这么美的效果。”张向云则自豪地说:“这就是中国传统手艺的魅力所在,也是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灵魂设计演绎东方美
摒弃了现代机器的高效,凯瑟琳坚守初衷,整个染制过程全由手工完成。绸坯要经过30多次的浸染,“三蒸九煮十八晒”这一说法恰如其分地概括了香云纱的制作流程。在凯瑟琳看来,亲自参与制作可以赋予布料更多的灵性。
为了推广香云纱,凯瑟琳还定期在前门大街举办小型讲座。一个外国人,却致力于传承和宣扬中国元素,这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观看,其中不乏在北京工作的外国人。
渐渐地,北京街头刮起了一股外国人穿香云纱的风潮。不少人试穿过后,惊喜地发现,香云纱吸收汗液后会变得越来越柔软,与身体也越来越贴合。她们终于弄懂了凯瑟琳所说的“人跟衣服合二为一”的玄妙。
口碑就是最好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北京当地人和外国友人开始频繁光顾凯瑟琳的工作室,定制香云纱,有国外的工作室也给凯瑟琳发来了订单。2020年8月,英国著名舞蹈家艾米·格拉布穿着凯瑟琳定制的衣服登上了舞台。在当天的演出中,艾米分别身着三套不同的香云纱礼服。高超的舞技加上香云纱的飘逸灵动,让那场演出获得了“天人合一”的盛赞。从此,香云纱成了艾米在舞台上的首选定制服装。
来之不易,更觉珍贵。每次使用香云纱,凯瑟琳都会倍加珍惜,她仿效宋代人量体裁衣的方式,以最为简约的手法进行裁剪。自2000年来到北京、2002年发现香云纱,迄今已过去二十多年。凯瑟琳不负梦想,在寻得一生挚爱的同时,她的香云纱高端定制也在国内赢得了众多名流、明星的青睐。这其中就包括歌手龚琳娜,她在演出时曾多次穿上凯瑟琳制作的香云纱衣物,她说:“这是一种让我感受到大地与泥土气息的面料,我们都是大地之子,所以能从中汲取最贴近灵魂的力量。”
不仅如此,凯瑟琳还成功地将香云纱推向了世界的舞台。她多次回到德国,向曾经共事的设计师们极力推荐香云纱,并自费举办时装秀,让模特们尽情展现香云纱的魅力。许多设计师都被香云纱质朴、内敛、典雅的风格深深吸引,评价说:“这简直是一种流动的大地色彩,不禁让人联想到香气弥漫与云彩舒展的飘逸景象。”但是,在给客户推广香云纱的过程中,也有不少人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凯瑟琳发现,大多数中国人都喜欢鲜艳、明亮的色彩,因此总有人认为香云纱的颜色不够丰富,问她有没有亮色和白色的。对此,凯瑟琳每次都不厌其烦地解释:“那些五颜六色的布料,并不是传统的香云纱,都是机器印上的色彩和图案。而传统香云纱虽然色彩种类少,颜色偏暗,但这才是真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凝结了历史文化沉淀与古人智慧。”
2020年,凯瑟琳受邀前往被誉为丝绸之乡的浙江湖州,成功举办了一期名为《薯莨花开》的展览。在这场展览中,凯瑟琳用罕见的香云纱引领了新的时尚潮流。同年6月,在第四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凯瑟琳“传播中国纺织非遗友谊大使”的荣誉称号。
在研究香云纱的过程中,凯瑟琳受到启发,开始大胆革新面料。她创新性地使用紫草、板蓝根等中药植物染出紫罗兰色,同时灵活运用各种绞缬染色法,使得染出的面料纹理独一无二。同一片黑纱,不同位置、正反面都呈现出深浅浓淡的变化,极富层次感,宛如纱中的水墨画,又恰似中国画中墨分五色的浓淡干湿。张向云不禁赞叹,久居中国的凯瑟琳,变得越来越像传统中国人了。
2023年6月16日,在北京,由荣宝斋与凯瑟琳工作室联合主办的“莨言——香云纱服装秀”如期举行。伴随着悠扬而神秘的音乐,身着香云纱服装的模特们款款走上舞台。她们身着优雅端庄、如梦似幻的纱衣,展现出复古与现代时尚巧妙融合的魅力,将东方非遗的美丽演绎得风姿万千,令人叹为观止。
凯瑟琳在台下静静地观看着,内心涌起一阵感动:再也没有哪一种织物,像香云纱这样,需要阳光、空气、雨露、泥土的滋养,在日月星辰的照耀下自然造化。这些香云纱,是她孕育出的生命,也是大自然孕育的生命。她喃喃自语道:“尊重每一片香云纱,因为世间永远也不会找到两块完全相同的香云纱!”
除了香云纱,凯瑟琳还亲手染制出了红云纱。红云纱的制作跟香云纱类似,虽然无须“过泥”这道工序,但需要更多次的浸染和晾晒,比香云纱要多出1~2年的储存时间,才能染出最为醇厚的红褐色。2024年3月初,凯瑟琳发布的新品红云纱再次创新,使用铁锈作为处理红云纱的新方法,使染制出的面料呈现更独特的肌理形态。
梭罗曾在瓦尔登湖畔写下这样的句子:“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繁杂剔除得干净利落。”这段话,恰好诠释了凯瑟琳对香云纱的热爱,与张向云的情定,与为此扎根中国24年的真谛。凯瑟琳虽然是德国人,却深入理解了中国传统香云纱的精髓:香云纱褪去浮华的天然质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耐得住寂寞的洗礼。这种返璞归真,是独树一帜的中国元素,也成就了极致的东方美。编辑/朱艳君
蝴蝶结钻石项链,奢靡王后的“催命符”/三月
2024年初,在巴黎凡尔赛宫琳琅满目的展品中,新添了一条精致而华丽的钻石项链。这条项链并不是由真的钻石制成,也不是真的古董,而是一件现代复制品,但它却是法国人争相前去观赏的历史文物,其名为“蝴蝶结钻石项链”。
这条项链之所以让人们如此感兴趣,是因为它是一条被载入史册的文物,它的原创品身上背负着18世纪欧洲王室最大的丑闻。丑闻中充满着骗局与阴谋,以至于成为压垮法兰西王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伪贵族夫妻混迹贵族圈
1793年,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安托瓦内特在革命广场被公开执行死刑,之后草草下葬。而导致这起悲剧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一条被卷入诈骗案的项链。
诈骗案的始作俑者叫让娜·德拉莫特,她出生于1756年,是国王亨利二世私生子的后代。当年,亨利二世的情妇生下私生子后被封为圣雷米男爵夫人,让娜的父亲雅克·德拉莫特就是这个爵位的现任拥有者。
但因为雅克祖上没有被亨利二世合法化,所以只得到了一个虚名,并无大额财产继承,是名副其实的伪贵族。不仅如此,雅克还沾染了不少恶习:酗酒赌博、好吃懒做,很快就败光了仅有的一点祖产,导致家中负债累累,妻女也跟着受罪。
1762年,雅克在贫病交加中死去,让娜的母亲忍受不了贫穷的生活,也扔下他们兄妹三人,跟一个男人私奔了。之后,一位好心的侯爵夫人收养了幼小的让娜,让她接受了基础教育。
1780年,在伪贵族身份的加持下,让娜嫁给了国王卫队长尼古拉·德拉莫特伯爵,成了伯爵夫人。但其实尼古拉也是一个伪贵族,与雅克一样,空有伯爵头衔,没有太多资产。因此,夫妻俩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让娜无法忘记幼年时穷困潦倒的生活:没有新衣服穿,甚至连温饱问题也难以解决。虽然后来被有钱人家收养,但也免不了唯唯诺诺,看身边有钱人家的孩子拥有着无数的新衣服和新玩具,而自己只能以讨好的方式,从她们那里得到一点施舍。
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让娜做梦都想嫁一个有钱的男人来改变悲惨的命运,可现实让她越来越绝望。
满腹不甘的让娜尝试着结交权贵,妄图用美貌和身体换取理想的生活。1780年,让娜终于跟路易十六的弟媳阿图瓦伯爵夫人攀上了交情。
让娜从阿图瓦伯爵夫人处探听到,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生活极度奢侈,日日夜夜花钱如流水。羡慕之余,让娜也梦想着有一天也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1781年,野心勃勃的让娜竟勾引起阿图瓦伯爵来,试图做他的情妇。阿图瓦伯爵夫人意识到了她的图谋,愤怒地跟她断绝了来往。
但这并不能阻挡让娜想要结交权贵飞黄腾达的心。她开始频频跟认识的人吹嘘,说她和玛丽王后有很深的私人交情,还把自己从阿图瓦伯爵夫人那里听来的,关于玛丽王后的轶事讲给人听。这也成了让娜混迹于贵族圈的通行证,有很多人开始和她交朋友,更有很多男人愿意被其俘获。
尼古拉对于妻子在贵族圈里的所作所为一清二楚,但他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本人和让娜去世的父亲别无二致:吃喝嫖赌,好吃懒做。只要妻子能带钱回家,其他的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计。
没多久,让娜便利用自己的美貌,傍上了一位显赫的大贵族,此人是法国枢机主教罗昂。
罗昂曾担任法国驻奥地利大使,在政见上,一直是法奥联盟的反对者,由此得罪了玛丽王后的母亲、奥地利女王玛丽亚·特蕾莎,并被她赶回了法国。回到法国不久,玛丽亚·特蕾莎的小女儿玛丽·安托瓦内特成了法国王后,母亲反对厌恶的人,玛丽当然也不喜欢。于是,在她的枕头风下,罗昂在路易十六面前也成了可有可无的人。
一向热衷于追逐名利的罗昂,无法面对已经无望的政治前途,他懊悔不迭,多次恳求玛丽王后给他一次机会,可是玛丽王后从来不给他好脸色。就在他郁郁寡欢时,让娜出现了。
其实,把让娜发展为自己的情人,罗昂也有自己的小心机。他希望让娜能作为他和玛丽王后的桥梁,替自己在对方面前美言几句,消除隔阂。让娜拍着胸脯说:“没问题,以我和王后的交情,我的话她一定会听。”
同时,让娜的无度吹嘘吸引来的还有王室里的两个珠宝匠——博赫默和巴森格。他们恳求让娜帮忙销售一条非常昂贵的项链,还称能不能卖得出去,关乎着他们两家人后半生的生活。当然,如果神通广大的让娜能够帮他们卖出这条项链,作为感谢,他们会给一定的报酬。
为王后“揽”了一桩私情
博赫默和巴森格销售的这条项链,是路易十五生前为了博情妇杜巴丽夫人的欢心,让他们制作的一条钻石项链。
当初,路易十五为杜巴丽夫人一掷千金,恨不得搬空国库。制作这条项链之前,他特意交代博赫默和巴森格,要比其他所有的项链都要奢华美丽。
所以,为了办好差事并且大赚一笔,博赫默和巴森格决定在项链设计上采用套组样式,并且通过增设宝石流苏增加项链上的宝石数量。最终,这条项链由647颗、共2840克拉、总重2公斤的钻石以及半公斤其他彩宝制成,估价160万里弗(17世纪的法国货币)。这些钱在当时足以购买四座城堡。
但让博赫默和巴森格始料未及的是,两年后,还未等他们交货,路易十五便去世了。杜巴丽夫人也被新任国王路易十六逐出了凡尔赛宫。而当时,为了制作这条项链,他们已经负债累累。
为了还债,走投无路的博赫默和巴森格只好拿着项链四处推销。可是,这条项链款式笨拙、价格昂贵,根本没有人愿意购买它。
最后,博赫默和巴森格又把目标盯上了玛丽王后,因为她奢侈铺张的名声早已传遍法国,如此昂贵的项链好像也只有她才买得起。
博赫默和巴森格也曾把项链带进王宫,劝说玛丽王后买下来。路易十六也乐于将它买下来,送给自己的妻子,但玛丽王后却不容分说地拒绝了。虽然她钟情于珠宝,但对于这条专门为杜巴丽夫人制作的项链,她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
原来,玛丽嫁过来当王储妃的时候,杜巴丽夫人恩宠正盛,盛气凌人的她丝毫不把玛丽这个王储妃放在眼里,两人水火不容。路易十五去世后,杜巴丽夫人之所以被赶出去,多半是路易十六听了玛丽王后的建议。
项链推销不出去,博赫默和巴森格即将面临穷困潦倒的境地。正在此时,他们看到了“有能力”的让娜。此时的让娜,正对财富有着极其的渴望,所以在两位珠宝商找到她的那一刻,她也随即在心里酝酿出一出瞒天过海的好戏。
让娜很清楚,能买得起这条项链的只有奢侈的玛丽王后。可她除了从阿图瓦伯爵夫人那里听过王后的一些事例,描述过她的样子外,对她一无所知,所以想要转销给她,困难重重。
那么,除了玛丽王后,谁还愿意买下它?让娜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她的情人罗昂主教。不过,罗昂绝不会为了她买下这条项链,毕竟自己只是他众多情妇中的一位。那么,罗昂会为他处心积虑想讨好的玛丽王后买吗?
一天,让娜对罗昂说:“亲爱的,你不是让我在王后面前替你美言几句吗?说实话,这段日子,我可没少在她面前说你的好话。如今,王后决定不再为难你了。她说你也是身不由己。”
听到这些话,罗昂激动万分,还向让娜承诺:“宝贝,只要你能帮我消除王后对我的误解,以后我会加倍报答你。”让娜又说:“其实,玛丽王后很钦佩你的为人,一直想和你交朋友,但是有些事情她也身不由己,实在没办法,只能公事公办。不如这样,你为王后写一封信,把你想说的都讲给她听,我帮你们传达。”
从这天开始,罗昂与“玛丽王后”开始书信来往,而帮他们传递书信的只有让娜一人。当然,玛丽王后的书信正是出自让娜之手,为了不被人怀疑,她还特意模仿了玛丽王后的字迹。
就这样,在让娜的策划下,罗昂一直与王后保持频繁的书信联系。“玛丽王后”在书信里口气越来越温和,内容越来越亲密,还称罗昂是一位了不起的男人,是她见过的最有男人味的人。到了后来,罗昂已经深信玛丽王后爱上了自己,而他也热烈地迷恋着玛丽王后。
一天,罗昂参加宫廷聚会时,好不容易找到了和玛丽王后说话的机会,可对方冷冷地白了他一眼,转身走开了。罗昂不明白,玛丽王后在来信中对他热火朝天,但在公众场合为什么对他冷若冰霜?
罗昂把心中的疑惑告诉了让娜。不久后,罗昂就得到了“玛丽王后”的解释。她在信里写道:“亲爱的罗昂,请相信我的真心。我之所以这样做,完全身不由己,毕竟我们政治立场不同,作为王后,我不便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真实态度。这样吧,过段时间请让娜安排咱们见上一面吧。不过,因为是秘密相见,我们必须保持低调,而且时间不能过长。”
就这样,让娜为了打消罗昂的疑虑,又导演了一场戏中戏。1784年8月,她找来跟玛丽王后身材有几分相似的风尘女郎妮科尔,让其戴上头巾面纱,穿上跟玛丽王后相似的衣服,乔装成玛丽王后的样子。在一个漆黑的夜里,安排两人相见了。
两人虽然几乎没说话,但“玛丽王后”的一举一动都向罗昂证明着:她是深爱罗昂的,而且平时对他的冷漠态度真不是她的本意。
罗昂终于深信不疑,可此时的让娜却不愿意再传信给玛丽王后了。她对罗昂说:“既然你这么不相信我,我为什么还要为你做事情呢?”罗昂为了请让娜继续帮他传信给玛丽王后,只好源源不断地为她提供金钱,供她和她的丈夫挥霍。
项链将王后送上断头台
1784年年底,让娜开始进行下一步计划。她拿着“玛丽王后”的购买承诺书,以及准许交易的条款告诉罗昂,玛丽王后想买那条钻石项链,但她目前手头有点紧,也不希望在国家财政吃紧的时候大张旗鼓地购买,所以希望罗昂能充当中间人跟珠宝商沟通,分期付款购买。
罗昂信以为真,当天就带着“玛丽王后”的购买承诺书以及交易条款找到博赫默和巴森格,打算买下这条项链。两位珠宝商对罗昂的身份深信不疑。于是,双方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签下了协议,项链最终以160万里弗的天价成交,并分四次付款。
1785年1月,罗昂支付了首期款,博赫默和巴森格把项链交给了他。让娜假意帮罗昂将项链交于玛丽王后,实则,她把这条项链交给了自己的丈夫尼古拉,让他立即带着这条项链秘密去了伦敦,随后拆掉了上面的钻石,在黑市上分开出售。自此,这条“世界上最美的项链”便不复存在了。
1785年7月,罗昂到了支付二期款的日子,可他已经没有能力再支付高昂的货款了。博赫默和巴森格不止一次催促罗昂尽快支付,但罗昂都说不急,自己还没收到玛丽王后的消息。
此时的两位珠宝商开始有了怀疑,因为一向爱珠宝的玛丽王后,在买下这条项链后,竟然从来没有佩戴过,更没有向他们提起过。越想越不对劲的博赫默和巴森格,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找到了玛丽王后。
玛丽王后不知所谓,博赫默和巴森格便拿出那份她与罗昂共同签署的分期购买项链的契约副本。直到这一刻,诈骗案才真相大白。
警察迅速逮捕了所有的涉案人员,把他们全部关进了巴士底狱。玛丽王后不依不饶,她利用特权,说服路易十六,下令将涉案人员送去最高法院公开审理,并不断给法院施压判处他们死刑。
1786年5月31日,此案在巴黎最高法院审判,因为涉及王后,案件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不过,宣判结果让玛丽王后无比失望。涉案当事人罗昂被判无罪、革职流放,最终在拉谢斯迪约修道院里度过余生;风尘女妮科尔被当庭释放;始作俑者让娜被判处鞭刑、烙印。
本来,此案应该就此落下帷幕。可没想到,民间的舆论却迟迟没有散去。许多法国人坚信,如果不是因为玛丽王后挥霍无度、爱慕虚荣,不顾法国人民死活,骗局就不可能发生。
1787年6月,让娜竟奇迹般地越狱了。在逃去英格兰的途中,她不停地诋毁玛丽王后,说她荒淫无度,一年购买上百件裙子、数百双鞋,一夜就能花光自己一年的宫份钱。还说自玛丽王后来到宫廷后,凡尔赛宫里总是充斥着无休止的派对和狂欢,钱财也在寻欢作乐中被耗费掉了。
更重要的是,让娜还撰写了回忆录,内容以污蔑玛丽王后为主,说她和罗昂的确有着不正当关系,也的确是她想要买那条蝴蝶结钻石项链。只不过事发后,玛丽王后将这一切罪过全部推到了她的头上。
这些谣言在民间迅速发酵,1789年,法国三级会议召开,最终导致了大革命的爆发。无辜的玛丽王后,也成了“葬送法兰西王国”的红颜祸水。
就这样,这条项链就如一根绞索,套进了路易十六和玛丽王后的脖子,使他们彻底失去了人民的尊敬和信任。同时,这条项链,也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让他们走向了末路——1793年,革命者推翻了法兰西王室,并将路易十六和玛丽王后送上断头台。
后来有人推测,让娜之所以能从监狱逃出,是因为当时法国大革命的风暴已经来临,革命者有意放了她一条生路。在那些想要推翻路易十六的人的安排下,让娜撰写回忆录的形式来抹黑玛丽王后,以支付她赎身的费用。
1791年8月,四处招摇撞骗的让娜巧遇了追债人,在躲债的过程中,从窗户上跌落而亡,终年35岁。让娜的丈夫尼古拉被判终身在桨帆船服役,最后死在了桨帆船上。
如今,越来越多的史学家证明了玛丽王后的清白。其实,公平地说,玛丽王后生前曾做过许多救助穷人的善举。奈何,王权统治与贵族统治之间的天生对立,最终使她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而那条“蝴蝶结钻石项链”被尼古拉拆解变卖后,设计图纸也神秘失踪。直到2012年,设计图纸才再度出现在欧洲的一次拍卖会上,不过很快又下落不明。
后来,有人将这条烙下历史印记的“蝴蝶结钻石项链”,用高温玻璃复原后送到凡尔赛宫展出,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段尘封的历史。与这条项链相关的骗局和阴谋也借由这件复制品,深深地烙在了世界历史上。
编辑/叶正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