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妈”督促孩子做家务,培养出两个亿万富豪
2024-06-17三月
美国华裔母亲李宣美,出身贫苦,17岁独自去美国打拼,成家立业后培养出了三个优秀的儿子,其中两个是亿万富翁,即便是“最不起眼”的小儿子,也是一位出色的软件工程师。有人好奇李宣美的育儿方式,她说:“无非是做一个‘懒’妈妈,让孩子认清不劳无获的事实。”
好的人生从做家务开始
1965年,5岁的李宣美跟随父母从福建移民至马来西亚。即便如此,父母依然没有改变家中清贫的现状。李宣美除了两个哥哥,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六口人的生活过得十分艰辛。
父母为了维持生计,在家附近的菜市场开了一家蚝煎店。平时两个哥哥在店里帮父母做生意,年幼的李宣美就担负起照顾妹妹的重任。除此之外,懂事的她有时还要负责做全家人的饭菜。
李宣美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17岁那年,她只身来到美国讨生活。面对遍地是机会的美国,李宣美没有像别人那样完全投入“淘金”的大潮。她深知,只有提高学历,开阔视野,才能登上人生高峰。
由于经济条件所限,父母无法将孩子都送进大学,李宣美也只读到了高中毕业。来到美国后,她先做了工作时间相对自由的洗碗工,虽然挣钱不多,但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观察市场,从中寻找发展的机会。
不久后,李宣美发现美国的社区大学学费非常便宜,于是想办法申请到了就读名额。两年后,她再次转学到华盛顿大学就读,获得了物理学本科学位和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李宣美成了一名有着体面收入的程序员。工作期间,她和同事、来自巴基斯坦的霍尔顿·斯密斯互生情愫,并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李宣美非常热爱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在枯燥的数据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同样,她的婚姻也幸福美满。1983年,李宣美生下了大儿子简彦豪·斯密斯。两年后,她生下了二儿子丹尼尔·斯密斯。
哪怕在辛苦的怀孕期间,李宣美也没有停止工作。不过,生下丹尼尔后,她还是选择了辞职,做了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房产经纪。
房产经纪职业看似自由,实则很不轻松。李宣美每天需要带客户看房子、谈价格、做数据。为了多挣钱,她还以低价收购了一些老房子,自己把这些房子翻新,然后再将它们或租或卖。
李宣美一边带着简彦豪和丹尼尔,一边做这些工作。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渐渐学会了帮妈妈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比如,在她修断了的凳子时,老大会递来斧头和刀具,小儿子也会帮她捡起地上的钉子……
最开始,李宣美害怕伤到孩子们,会嘱咐他们在一边看小人书。一天,李宣美带着5岁的简彦豪和3岁的丹尼尔,与一位来租房子的犹太妇女聊天时,对方告诉她:“你可以试着让两个小家伙参与到你的工作中,虽然他们还很小,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可以和你一起协作劳动。如果可以,你还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奖励,孩子们一定会非常开心。”
那位妈妈还向李宣美讲述了他们家的育儿方式。她说,在他们犹太家庭中,父母做家务时,绝不会让孩子袖手旁观。父母通常会给孩子列一个“工作清单”,然后由孩子们自己选择适合他们的工作,孩子们只要完成工作就会获得相应的报酬,也就是“劳有所获”。
李宣美仔细听完,感觉受益匪浅,她领悟到了做母亲的真正艺术。再想想自己的童年经历,她觉得,在育儿过程中,必须要学会做一个“懒”妈妈,让他们参与到劳动中并渐渐放手。当然,还必须给孩子一些甜头,让他们体会到只有工作,才可以获得一些“好处”,也就是那位妈妈说的育儿中的“有偿计划”。
从那之后,李宣美开始让两个孩子参与到家务事中。比如吃完饭,他们一定要把自己的餐具放回厨房;早上起床时,必须自己穿衣服、刷牙、洗脸……因为孩子还小,李宣美只让他们负责自己的事情和力所能及的诸如扫地擦桌子之类的小事。
有一次,李宣美忙完工作回到家,发现丹尼尔看完小人书后没有将书放回原处,简彦豪洗好的袜子也没有晾起来。孩子们还在为该谁清扫地板而争吵不休,他们都说是自己做的家务最多。
丹尼尔举着自己的小手说:“看看,我还为自己修了指甲,妈妈说过,清洗自己的牙具也是做家务,那我现在为自己修指甲,同样也是做家务。”
这让李宣美意识到,在做家务这件事情上,必须让孩子们认识到哪些是属于他们的本分,哪些是属于任务,才能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于是,她制定了“家务表”,让孩子们在能照顾自己的基础上,更多地承担起家里的公共事务。
做个“懒妈”只负责监督
1998年,李宣美再次怀孕了,此时的她已是38岁高龄产妇。丈夫工作忙,李宣美也不愿因为怀孕而放弃自己的事业,于是,她决定把更多事情托付给两个儿子。而她,只做幕后的策划者、领导者和监督者。
李宣美对孩子说:“你们长大了,应该学会为妈妈分担了,简彦豪,你以后帮妈妈打理生意,丹尼尔可以做家务小帮手。”
事实上,简彦豪和丹尼尔也非常懂事,李宣美从外边回家,孩子们就已经将可口的饭菜端上了桌,他们会为她递拖鞋、接包、倒茶……还会给她捏腿敲背。李宣美则坐在整洁的沙发上,幸福地享受着“公主”般的待遇。
为了让孩子明白“劳有所获”,李宣美又制定了详细的“有偿方案”。她把需要孩子们做的家务罗列出来,再让他们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事情。完成后,李宣美会对他们的劳动成果进行评比,做得多且好的,就能得到更多奖励。
奖励也多种多样:30分钟游戏、一个喜欢的玩具或漫画书,一次看电视选台的机会……不过,前提是他们必须完成清单上的所有事情。因为他们是一个团体,团员间的利益也会相辅相成。
李宣美开始退居幕后,在暗中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有一次,8岁的简彦豪要参加学校的野营活动。李宣美要求他把在野营中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会用到的物品一一记下来,然后再自己准备。
简彦豪整理得带劲,李宣美也按捺了住帮他再确认和检查一遍的冲动。两天后,儿子回来了,李宣美问他玩得怎么样,简彦豪说都挺好,只是忘记带小刀了,每次用的时候都得找别人借。
李宣美拍拍儿子的小脑袋,鼓励他:“这是你第一次自己准备,遗漏很正常,下次你可以和弟弟一起讨论这件事情,或许丹尼尔会帮助你想到更多细节。”在李宣美的引导下,简彦豪和丹尼尔的感情日渐深厚,他们互助友爱,很是团结。
有了小儿子麦尔冬后,李宣美让两个哥哥照顾起了弟弟。两人分工明确,一个负责陪弟弟玩耍,一个负责照顾弟弟的吃喝拉撒。当然,李宣美会给孩子们相应的报酬,但已经并非简单的诸如玩游戏之类的精神奖励了,会给他们实实在在的物质“好处”:一些衣物或者现金。
丹尼尔7岁时,想要一双篮球鞋,李宣美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他每天比哥哥多做一份自己擅长的家务,这样和哥哥一起获得奖励的同时,他还可以得到自己心爱的球鞋。
丹尼尔欣然同意。一个月后,他果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简彦豪见状,也向妈妈提出了自己想要的礼物,同时他也自动担起了更多的家务。虽然很累,但孩子们乐在其中。李宣美觉得,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换得他们想要的东西,更能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如果说“家务清单”教会了孩子们从“只考虑自己”变成了“他们的责任”,那么“有偿方案”,则让孩子每天都保持着上进、前进的动力,还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李宣美看似是一位“懒妈”,但其实,背后她却比孩子们做得更多。她不仅需要用心策划,再指导孩子们一一完成,还要做很多善后工作。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有很多事情都做不好,比如洗好的衣服上留有洗衣液的泡沫,清洗好的碗上还有食物残渣……这些都需要李宣美重新去做一遍。
丈夫不解:“你这是何苦呢?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为他们列计划和清单,再去费口舌指导他们,最后不放心,再重新做一遍,这不是自己找苦吃吗?”
李宣美却笑着说:“对于刚迈开腿学走路的孩子,我们做父母的必须要守护在他们身边,随时准备拥抱即将摔倒的孩子。但你不能一直拥抱着不放手,那不是父母,是他们的奴隶。”
“偷懒”养出两个亿万富翁
培养孩子们的吃苦精神和动手能力,绝不是李宣美的唯一目的。她知道,要想让孩子们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这些,还要让他们有好的思维能力,尤其是财商,最为重要。
李宣美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财商,专门去学了财商课。在日常生活中,她给每个孩子设立了家庭小金库,孩子们可以自由支配这些小金库里的钱。不过,李宣美每两个月会带着孩子们做一次总结,让他们列出自己的开支和结余。结余最多的一位,她会给予奖励。
当然,孩子们也可以自己挣钱填补他们的小金库。每到周末,李宣美就会叫上三个儿子到她的工作场所帮忙,并且会给他们相应的报酬。比如粉刷一平方米墙壁、修理一个桌椅提成5%;租出去一套房子提成20%;除了琐碎的体力活,李宣美还让他们参与自己的办公室工作,如录入贷款数据、房屋出租登记提成为10%,因为这是脑力劳动。
有一次,丹尼尔在帮李宣美修凳子时,不小心把手划破了,鲜血顺着他的指缝一滴滴落在地板上。他噘着小嘴向李宣美抱怨:“妈妈,我想退出这种工作,真是太苦了,我的小金库里还有钱……”
儿子的话让李宣美意识到,必须让他们体验到随时可能会到来的金融危机。于是一天,李宣美把三个孩子召集到一起,给他们500美元,让他们去商场买喜欢的衣服。数量不限,价格不限,但前提是只能花费500美元。多出来的钱可以归他们所有。
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去了商场,一路上,他们有说有笑,也都说出了自己想要买的衣服,三个孩子一致认为500美元绝对用不完,甚至还计划买完衣服后再去喝杯咖啡。然而,到了商场,眼花缭乱的服装瞬间让他们忘了初衷。
因为每个人想要的衣服太多,结果结账时,发现超支了300美元。李宣美告诉他们:“消费需要有节制,你们手里有限的金额就是你们需要节制的原因。如果我今天给了你们5000美元,是不是就不会在结账时出现尴尬的情况了?”
李宣美想告诉孩子的是,要想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好,就必须足够努力,只有努力了,才会改变经济拮据的现状。她会经常对孩子们讲述自己的童年,和来到美国打拼的经历,并告诉孩子们: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痛苦的,但它同时也很美好,你不能消除糟糕的部分,否则好时光也会变得没有意义。
李宣美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为孩子们做了一个创业项目:她在自己家的后院开辟出一块空地,让孩子们动手种植各种瓜果蔬菜,还养殖了小鸡和鸭子。再把它们拿出去销售,既锻炼了他们的吃苦能力和交际能力,还学习到科学知识。
为了培养三个孩子的团队意识,李宣美让他们相互管理,相互监督。她给他们设立了家庭奖学金,平时,让他们相互检查卧室卫生,个人卫生,以及作业情况……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李宣美就会扣除他们小金库里的钱。扣除的钱就成了奖学金的资金来源。
虽然孩子们对扣钱有很大的意见,但好玩的抽奖游戏环节也让他们忘记了不愉快。奖学金抽奖有金额不等的奖励,根据他们做家务的次数、学习成绩等来获得抽奖次数。
李宣美对孩子们要求虽然很高,但并不喜欢惩罚他们。她告诉孩子们,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成绩好与不好只与他们的未来有关,IfDAoL03D9xxx+caVbhn/g==与别人无关。
李宣美只为孩子们设立高标准,然后以身作则,激励他们一起做,把生活变成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在李宣美的教育下,三个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
简彦豪在耶鲁大学攻读了物理和心理学。2006年,23岁的他和同伴创立了第一家投资孵化公司。2014年,公司以9.7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亚马逊。随后,他又重新开启了其他的创业经历。
从2006年到2015年,短短9年时间里,简彦豪先后创立了6家公司,连续高效的创业能力令人吃惊。当然,创业期间,也遇到过各种难题,但他却把开公司比喻成了做家务。母亲从小就教育他:各司其职,认认真真地将自己选择的事情做完美,再去帮助同伴一起完成工作。因为大家是一个团体,只要有一方出错,公司就很难成功。
丹尼尔则毕业于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拥有经济学与心理学双学位。他创立的第一家公司是技术初创公司,随后又创立了按需酒店服务公司,并成功将其出售。不久后,丹尼尔创办的另一家研发自动驾驶汽车的公司,被通用汽车公司以超10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
即便是“最不起眼”的小儿子麦尔冬,上学时成绩也非常优秀,成为软件工程师后,出色的工作和惊人的自律让他获奖无数。
对于简彦豪和丹尼尔创业中表现出的喜欢冒险、不怕失败、一直探索新方向的共同特点,简彦豪在一次采访时说:“在这点上,我们都随了我们的妈妈,她就是特别有创业精神的人。她总是对新事物感兴趣,喜欢探索和冒险,在她的影响下,我们也对新行业和新业务有类似的痴迷,这让我们很开心。”
由此可见,一位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李宣美的育儿跳出了现在父母的常规鸡娃路线,虽然她也在无时无刻地陪伴孩子们成长,但自从孩子们会走路那一刻起,她就在慢慢学着放手。
每个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也都希望他们成绩优秀,长大后成才。但我们期待孩子的同时还需要做些什么,才有助于他们适应社会、不怕挫折、内心坚定、保持学习呢?这就需要父母有高质量的爱。没有父母不爱孩子,但有的爱像清水一样,润过孩子干涸的喉咙后就无影无踪了;而有的爱则好像浓浓的鲜血,注入孩子们的身心,一生都将在孩子的身上流动,给予孩子们生命的力量。李宣美正是后者。
编辑/张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