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空心化”问题探赜
2024-06-17郎美琪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农村地区出现了人口、土地、经济多个维度的“空心化”问题。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城乡产业发展差异、农村公共服务落后、村民思想观念保守等。新时代,我国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在解决“三农”问题,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居民思想教育等方式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为农村实现全面振兴提供新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空心化”;“三农”问题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2-0227-03 中国图书分类号:D422 文章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和不断深入,农村“空心化”问题出现。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村振兴战略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空心化”问题作为制约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障碍因素,党中央始终对其保持高度重视。
1 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多维表征
农村“空心化”问题含义复杂,综合现有研究可将其理解为: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共同作用下,农村地区人口“空心化”、土地“空心化”和经济“空心化”三重特征相互作用影响下的社会不良现象。
1.1人口“空心化”
农村“空心化”问题最明显的表征是农村人口流失。近年来,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镇,农村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城镇居住人口为90 199万人,占总人口63.89%;乡村居住人口为50 979万人,占总人口36.11%,乡村流向城镇的流动人口为24 900万人。与2010年相比,乡村居住人口减少16 436万人,乡村居住人口比重下降14.21%,乡村流向城镇的流动人口较2010年增加10 600万人[1]。与此同时,农村人口年龄结构也出现断层。《中国统计年鉴2021》公布的数据显示,乡村50岁以上人口达到41%,而城市50岁以上人口占比30%,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村人口流失阻碍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发展。
1.2土地“空心化”
农村土地空心化有两方面的直观表征,一方面是农村宅基地的废弃,另一方面是农村耕地的荒芜。第一,农村宅基地“空心化”。对于留居在农村的村民而言,由于农村宅基地相关机制不够健全,大多数村民建新房时会选择“建新不拆旧”的方式,导致农村住宅范围不断向外扩张、村庄用地规模持续扩大等问题。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进城务工村民而言,“城镇工作容易,但置业困难”,他们家中的宅基地随着打工时期来临出现了“季节性闲置”。对于有能力在城镇定居的村民而言,由于其农村宅基地无法自由交易买卖只能被“长期闲置”。农村老旧房屋大面积废弃,“人走屋空”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二,农村耕地“空心化”。农产品生产的不确定性和农业收入偏低的现象使得适龄青壮劳动力大多选择放弃农业生产而进城务工,留守在村内的多为劳动能力偏低的老人、儿童和妇女,从而造成了土地的撂荒和粗放式耕作,有限的土地资源被浪费和闲置。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农村耕地的“隐形撂荒”,虽然农业生产者并没有直接放弃耕地,但是因为其将主要精力用于进城务工,不像以前那样精细化耕种,使得土地没有被充分利用,产出率较低。
1.3经济“空心化”
农村经济“空心化”是指“支撑乡村可持续发展和文明转型的资金、技术、知识、人才等资源大量流失,乡村治理可利用的手段严重匮乏,从而使乡村陷入发展困境。”[2]城乡收入差距是衡量农村经济空心化的重要指标。长期的“以农补工”使得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远落后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倍差达到了2.71。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但是2022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仍达到2.4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使得农村居民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因此,农村产业发展陷入人力不足、财政困难、资源匮乏的困境。
2 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城乡产业发展差异是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根本原因,农村公共服务落后和农村居民思想观念保守是其重要原因。
2.1城乡产业发展差异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农村产业以农业为主,但我国农业生产普遍采用传统方式,且受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影响,农村居民“看天吃饭”。此外,缺乏现代科学技术支持,很难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事农业的农村居民经济收益偏低,不愿留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导致农村“空心化”问题出现且逐渐加剧。改革开放后,我国颁布了一系列利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政策。市场化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农村资源持续向城市输出,促进了城镇工业化发展。开放外资、减少税收、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等政策的颁布,推动工业快速发展。限制人口流动政策的放松使得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镇转移,有效减缓了城镇劳动力短缺的难题。但是,这些政策也使得农村居民持续外流、农村土地普遍闲置、农村经济增长乏力,导致农村“空心化”问题进一步加剧。
2.2农村公共服务落后
农村公共服务落后是导致农村“空心化”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就业、社保、养老等基本民生服务落后,农村青壮年的就业机会较少,农闲时不进城打工就没有收入。农村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服务质量偏低。教育资源不足使得农村学校生源、教师流失,农村学校难以为继;医疗条件欠缺使得农村居民生病无法及时就医;文化设施缺乏使得农村青壮年被城市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吸引,逐渐向城市转移。与此同时,农村环境保护等公益性基础服务水平较低,农村“污水乱流、垃圾乱倒、家禽散养”等问题普遍存在,化肥、农药等的使用使农村水源、土壤受到污染,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农村生产安全、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服务保障力度不足,农村家庭暴力、儿童弃养、虐待老人等事件时有发生。可见,农村公共服务落后使得农村的吸引力较弱,导致了农村“空心化”问题出现并不断加剧。
2.3农村居民思想观念保守
农村居民思想观念保守是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我国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小农思想较为严重。部分农村居民受封建思想影响,不信任政府,对政策抱有抵触情绪和怀疑态度,不愿入住农村新型社区;部分农村居民有贪小便宜的想法,利用不健全的农村宅基地机制,钻法律空子多占土地,造成农村旧居闲置、土地浪费等现象频发;部分老一辈农村居民在“读书无用论”观念的影响下,阻碍农村青年学习和采取更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合作模式。这些保守、落后的观念加剧了农村“空心化”程度。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空心化”问题的解决对策
为了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城乡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党中央积极探索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新方案。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推动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新时代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并非仅仅以发展农村经济为目的,还包含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全方位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想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需要在治理方案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3.1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是产业,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必须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实力,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得农村现有居民不再外流,甚至吸引先前流出农村的居民“回流”。第一,国家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投入资金研发生态农业,推动农业和高新产业、工业等创新融合发展,鼓励支持企业下乡建厂。借助“互联网+”“物联网”、数字赋能等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第二,政府要制定帮扶农村居民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有效政策,提高农村居民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技能,使其在生产上拥有可以科学使用现代化机械设备、挑选种植更有经济效益的农作物等技能,培育高素质、高技能农民。第三,农村要通过创新农旅结合、生态农庄、乡村康养等项目,形成农村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农村居民灵活就业,增加其收入来源。第四,提高农村居民农业生产积极性,多渠道销售农产品,打造特色产品,发挥特色产品优势。
3.2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要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一,提升农村就业、养老等基本民生服务水平,建设惠民农村。就业方面,政府建立帮扶农村居民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农村夜校,提高农村居民产业生产方面的知识技能,提升居民整体从业水平。鼓励城镇企业在农村举办招聘大会、农村人才就业指导大会等,帮助农村居民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养老方面,建设城乡互帮互助式救助体系,加大对农村老年人养老的帮扶力度。第二,改善农村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服务质量,建设品质农村。教育方面,通过优化农村学校硬件设施、提高驻村教师的薪资待遇、建立城乡教师轮岗制等举措,缓解农村学校生源和教师流失问题。医疗方面,通过推进农村医保全覆盖行动、提高大病报销比例、举行城镇专家和医生下乡义诊活动等防止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发生。公共文化方面,通过构建县、乡、村、户四级文化网络建设体系、推进文化惠民活动常态化开展、增加乡村文化管理岗位等激发农村文化振兴活力。第三,推进农村环境保护等公益性基础服务发展,建设宜居乡村。环境保护方面,政府要加大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对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脏乱差问题进行集中重点整治。通过污水管道改造、厕所革命、农村电网改善、提升饮水安全等行动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并且制定后续保障机制,推进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双轨并行。同时,利用农村优势发展沼气利用、秸秆还田、风力发电等产业项目,将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第四,建立健全生产安全、社会安全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安全农村。农业生产安全方面,完善农业生产保险制度、对畜牧业和种植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因病虫害出现的减产现象设置政府兜底政策等保障农村居民农业生产资金安全,增强农业生产稳定性;提升农业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升级,通过冷链运输、质检把控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生产安全。社会安全方面,设立“两站两员”,推进“一村一警”全覆盖,定期对农村居民进行安全教育,从而减少危害农村安全的事件发生,提高农村社会安全。可见,只有建立全民覆盖、普惠共享的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才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提升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从而有效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
3.3加强农村居民思想教育
要想根本改善农村“空心化”现象,不能仅通过改变外部环境和提供外力帮助,必须提高农村居民思想素质,加强农村居民思想教育,避免农村出现“以物质贫困为中心,忽视思想贫困”的现象[4]。通过保障农村思想教育物质资源充足、创新农村思想教育内容方法等方式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思想素质和观念。首先在思想教育物质资源方面,政府设立专款专用的教育基金,加大对农村居民思想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基层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通过社会筹资、乡贤捐款等方法确保农村思想教育物质资源充足。其次在思想教育内容方面,在开展农村居民思想教育时要加入社会主义法治、道德教育等内容,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进程,树立农村社会主义新风尚。最后在思想教育方法方面,对农村居民进行思想教育,要根据其思想特点因材施教,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方言融入、编排小品等进行思想教育,利用好新兴媒体如短视频、公众号等传播思想教育内容,从而让农村居民更愿意接受思想教育。提升农村居民整体思想素质,为全面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
4 结束语
改革开放后,城镇发展速度远超农村,农村“空心化”问题逐渐加剧,严重制约农村的发展繁荣。乡村振兴战略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5],是党中央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上提出的解决农村问题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需要通过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居民思想教育等方式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只有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才能使农村真正实现全面振兴,让农村变成广大农村居民可以有所作为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城乡人口和流动人口情况[R/OL].(2021-05-11)[2023-01-05].https://www.stats.gov.cn/sj/pcsj/rkpc/7rp/zk/html/fu03g.pdf?eqid=a80191f800054f7d00000003647857c9.
[2]徐勇.挣脱土地束缚之后的乡村困境及应对——农村人口流动与乡村治理的一项相关性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2):5-1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4]王东维,李秀秀.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临沂大学学报,2018,40(04):84-92.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9.
作者简介:郎美琪(1993—),女,满族,辽宁抚顺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