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途径及意义

2024-06-17张婧凤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9期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现状发展

张婧凤

摘 要:古籍是历史的纸质载体,承载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溯源是探寻历史真相的途径,将我们的历史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是每个公民的责任。高校作为社会上历史文化凝聚、教育文化程度高、与社会关系紧密相连的集中地,在古籍保护方面更具有优势。文章以三明学院图书馆为例,浅析近几年高校图书馆对古籍保护做出的一系列举措,阐述高校在古籍保护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现状;发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9.014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这些文献典籍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载体,透过这些历史文献,挖掘历史的真相,传承历史文化,是我们的重要使命。修复和保护这些古籍,是我们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历史是需要载体的,最早人们将所见画在山洞上,记录他们的生活,元谋人时期山洞上就留有写画痕迹,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发现的黑陶上也有图案,进入文明社会,从龟甲兽骨发展到金石铜器、竹木、缣帛、纸张、电子,年代越久,这些载体越不容易保存,需要专业人士进行保护修复。

自2007年提出“中国古籍保护计划”到2020年,一共进行了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单位申报,共有19508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4家单位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其中1/4是高校图书馆,这些数据说明高校图书馆在古籍保护工作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 三明学院古籍流传历史

自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开始,全国掀起了古籍保护与修复热潮,许多单位都在发掘整理自己的藏书,特别是高校图书馆。三明学院图书馆经过一系列工作,并邀请专家前来鉴定,发掘并整理出清代福州致用书院藏书、全闽师范学堂藏书、福建师范学校藏书等线装古籍137种3243册,清末日文图书293册,民国《四部备要》1879册,民国万有文库3825册,其他类型的民国文献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纸质图书等共计12465册,最早的古籍版本是刊刻于康熙十九年(1680)的《通志堂经解一百四十种》①。

这些古籍与三明学院办学历史息息相关。三明学院办学最早可追溯到1871年福建巡抚王凯泰设立致用堂。1873年,致用堂正式成立,位于福州西湖旁的西湖书院内。1874年,致用堂改名为“致用书院”,专门研究经史、古文,提倡“通经致用”“经世致用”,讲明体达用之学,考经济有用之才。1877年,致用书院获御赐“人文经纬”匾额。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兴起维新变法,各地成立新式学堂,急需新式教师。为了培养福建的师资力量,1903年,闽浙总督崇善与谪居闽籍故里的前内阁学士陈宝琛商议后,将福州东文学堂改办为官办的全闽师范学堂,校址设在福州乌石山。1903年12月12日(农历十月二十四日)正式开学,由陈宝琛任学堂监督,这是福建最早的师范学校,也是全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1905年,全国上下“废科举、兴学堂”,福州致用书院并入全闽师范学堂简易科,致用书院藏书随校并入全闽师范学堂图书馆。

此后数十年,以全闽师范学堂为源流的福建师范经历了全闽师范学堂、福建师范学堂、福建师范学校、福建高等师范学校、福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福建省立第一高级中学、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福建省立福州师范学校等数次易名。1936年8月,根据福建省政府发布的《廿五年度整理本省教育方案》和省政府主席陈仪提出的“齐一师资训练,发扬民族精神”的方针,省立福师、莆师、龙师和福州乡师、建瓯乡师合并成立“福建省立师范学校”。这是当时福建唯一的师范学府,号称“闽师”。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件,全面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战火烧向闽海,福州告急。福建省立师范学校于1938年1月从福州乌石山内迁永安,所有藏书也随校内迁。校址先是迁到永安的文庙,1939年5月9日,文庙校舍遭到日军轰炸,5月10日,福建省立师范学校再次迁址永安大湖。1942年,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改名为“福建省立永安师范学校”。

抗战胜利后,永安县参议会请求省政府把省立永安师范学校留在永安,以解决闽西北教育问题,当局便将福建省立永安师范学校留设永安,继续办学。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福建省立永安师范学校。后福建省立永安师范学校改名为永安师范学校。“文革”期间,永安师范学校一度停办,学校藏书寄存于永安一中。1972年,三明地区遵照福建省革命委员会的决定,在永安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恢复设立师范学校,校名改为“三明地区师范学校”,收回寄存永安一中的原永安师范图书馆藏书。2000年,三明师范学校、三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明职业大学、三明市进修学校(部分)合并成立三明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教育部批准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三明学院,原三明师范学校图书馆、三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三明职业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全部并入三明学院图书馆。

以上历史源流都有古籍上的印章为证(图1)。

2 三明学院图书馆古籍保护现状

《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中提到: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国家民委以及相关专业古籍出版单位承担其职责范围内的古籍保护、整理研究、编辑出版等工作,发挥古籍工作主阵地作用②。

加大古籍保护力度,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号召有志青年学习古籍、保护古籍,是高校工作者的崇高责任。经过多方努力,三明学院图书馆2016年建立“闽师之源”文献室,2017年建立古籍修复室,并引进古籍修复人才,发展壮大队伍。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福建省古籍保护中心的支持下,2017年底成立“三明学院古籍修复站”,是福建省古籍保护中心设立的首家地市级古籍修复站。修复站的落成对古籍原生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三明学院图书馆与福建省古籍保护中心关于古籍保护与修复技术的交流,带动三明地区的古籍保护工作走向深入,进而推动全省古籍保护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守护好古籍这一历史遗珍。

3 三明学院图书馆古籍保护建设

我国古代就已经有对纸质文献进行各方面保护的意识了,最早在《汉书:高帝纪下》里有记载:“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③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对文字信息的保存方式—丹砂防虫,建立金匮石室,防止温度过高,延缓文献纸张老化。

现今,高校各方面资源充足,藏书众多,许多高校都加入古籍保护大军,接触最新古籍保护技术,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古籍。这不仅对地方文化发展、学校文化发展具有推进作用,对学生来说,也利于激发他们的古籍保护意识,增强文化自豪感。

3.1 建立文献室

古籍大多为宣纸书叶,黑墨印刷,棉线或丝线缝纫,自然环境是影响古籍寿命的一部分因素,纸张容易遭受虫蛀和长霉菌,这种危害是具有持续性和发展性的。保护古籍就是要打破这一常规,创立特定的恒温恒湿密闭空间,防止虫蛀和发霉,密闭空间也能减缓纸张老化,避免鼠啮危害。

文献室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共27个六层樟木柜,总藏书20000多册。其中古籍文献有3000多册,包括致用堂书院藏书、福州东文学堂藏书、全闽师范学堂藏书等;民国文献《四库备要》、万有文库及其他类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献共计18000多册。全屋配备完整恒温恒湿系统,日常维护古籍不受自然环境影响(图2)。

3.2 建立古籍扫描室

文献古籍历经漫长岁月,其寿命不仅受自然环境影响,也受人为因素影响。为了更好保护古籍,就要尽量减少古籍与人的直接接触,特别是善本古籍。在信息化时代,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将古籍数字化,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三明学院图书馆设立了一间古籍扫描室,为古籍数字化建设打好硬件基础。

3.3 建立古籍修复室

修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籍,古籍修复室具备完整的修复体系和修复设备。现有两张古籍修复桌、一张古籍书叶吸尘桌、压平机、裱画墙,还有若干修复小件工具(图3),如镊子、针锥、毛笔等。

3.4 引进和培养古籍修复人才

高校作为人才集中地,有比较好的资源吸引大量人才聚集。一是经济基础比较好,有政府拨款、校友捐赠等;二是具有完备的硬件设施,建设有相对应的文献室和古籍修复室等;三是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工作氛围,学习机会多,工作人员进步和提升空间大,每年都有相关工作人员前来学习古籍修复知识和技巧,提升专业能力。

4 三明学院图书馆宣传古籍保护途径

《齐民要术》记载,古人有每年七夕后曝书的习俗,即晴天时候将书籍放置通风阴凉处晾晒,时间上南北方有所不同,南方比北方稍晚。类似于这种做法,现今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加以提倡。

4.1 举办讲座

为大力宣传古籍保护常识,近几年三明学院图书馆定期举办关于古籍保护与修复的讲座,让学生现场体验古籍修复、雕版印刷活动。2019年,为响应“古籍保护 你我同行—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活动,三明学院图书馆邀请福建省古籍保护中心的林凤老师开办讲座;2022年,开始举办“我与古籍零距离”古籍修复、装帧等体验活动,现今已经举办四期了,这项活动受到学生好评,在活动中能近距离接触古籍、认知古籍,体验古籍修复和装帧。

4.2 鼓励学生参与实习

2021年开始,三明学院图书馆鼓励毕业生参与图书馆实习,主要任务是古籍整理和古籍修复。实习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籍版本知识和编目步骤,以及修复古籍的全过程及需要注意的细节。实习让学生们大开眼界,第一次在图书馆见识真正的古籍,学会怎么阅读古籍内容,学习繁体字写法,了解版本专业术语,有个别同学因古籍受到启发,毕业论文围绕古籍来写。这项活动意义重大,推动了古籍保护传承,提高了当代青年古籍保护意识。

4.3 民间交流

2017年成立三明学院古籍修复站,定期举办面向市民的活动。2020年10月,古籍修复人员到武平县岩前镇参与面向民众的古籍修复展示活动;2021年12月,参与“古籍修复走进荆东小学”活动,让小学生了解古籍、认识古籍,此举意义深远;2023年世界读书日,在三明市贵溪洋生态湿地公园向广大市民演示古籍修复,进而引发孩子们“学习繁体字”热潮,许多幼儿园小朋友、小学生们通过这次活动了解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认识到了古代书写和现代书写的不同,中学生则了解了隶书书写、古籍基础版式等知识。

4.4 推进古籍数字化

推动古籍的保护传承,要学会向科技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做好古籍保护工作,科技的保护支撑作用十分重要,需要资金和人力支持。

一方面,三明学院图书馆特藏部同事已完成“闽师之源”古籍普查,扫描完成部分致用书院藏书。另一方面,面对资金、人才不足和现今图书馆数字化系统和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加大投资古籍数字化,多方储备,完善古籍数字化体系,加快古籍数字化进程,建立健全古籍数字化资源库。

5 结语

留存在中华大地上的古籍典藏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脉,成为我们厚植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我们应遵循国家政策,响应国家号召,把古籍典藏保护好、利用好,加强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促进古籍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注释

①三明学院图书馆.古籍特藏[EB/OL].(2020-10-13)[2023-11-23].http://smxytsg.portal.chaoxing.com/engine2/general/more?appId=68135&pageId=20352&wfwfid=1599&websiteId=17859.

②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EB/OL].(2022-04-11)[2023-11-23].https://www.ccps.gov.cn/xtt/202204/t20220411_153574.shtml.

③汪帆,李爱红.书路修行:纸质文献修复[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9.

参考文献

[1]石芳,张岚,马秀娟.高校图书馆西文古籍开发整理实践及对策探讨:以河北大学图书馆为例[J].河北科技图苑,2022(4):29-32.

[2]徐艳娟.古籍保护人才之探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12):52-55..

[3]刘萍.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育人功能实现路径[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3(9):89-94.

[4]张根华.清代福州致用书院藏书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6(1):65-70.

猜你喜欢

高校图书馆现状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