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实践路径
2024-06-17张琰
张琰
【摘 要】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光辉篇章。延安精神永不过时,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持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新时代,要坚持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让延安精神走入校园、走进课堂。学校教育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基于学生全面发展、民主教育、实践教育的维度,培养具有坚定信念、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的延安精神特质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延安精神 民主管理 理论联系实际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5-18-06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光辉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1]延安精神永不过时,新时代“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2]。为此,学校要坚持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让延安精神走入校园、走进课堂。学校教育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基于学生全面发展、民主教育、实践教育的维度,培养具有坚定信念、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的时代新人。
一、以“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深刻认识学生,切实服务于学生成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培养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使教育事业接受延安精神的熏陶,真正践行以“为人民服务”为理念的育人旅程。
首先,教育工作者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育人为本是人的发展与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为人民服务”教育价值的彰显,其内涵是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核心和最终目的,也是社会发展回归人性的本质诉求。马克思指出,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明确了育人为本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社会地位。教育工作者应以此为出发点,“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3],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一方面,贯彻五育融合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延安精神融入教育理念,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知行合一、健康为基、以美育人、劳动育人的深度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业发展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提升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劳动品质和劳动技能。同时,建构五育融合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实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机制,努力形成协同育人合力。第一,育人机制要以延安精神为引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用立德树人的根本标准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个学生。第二,引导教师领悟延安精神的真谛,潜心教书育人,始终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理想,注重教育教学实绩导向,将延安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第三,家长要了解并学习用延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积极作用,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积极配合学校工作,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发展。第四,号召全社会学习延安精神,让群众感受为人民服务的现实价值,健全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多方联动机制,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共建,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第五,构建科学合理的全面育人评价制度,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方法,探索增值性评价方式,健全综合评价体系,真正实现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其次,用延安精神洗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学生发展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独特的、完整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建构主义非常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提倡教师要帮助学生成长。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提倡全面、多样化的人才观与积极、平等的学生观,提出人才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作用。新时代,要引导学生学习延安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的时代新人。第一,让学生了解为人民服务价值观提出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提出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为无数青年指明了人生方向,让学生在感悟历史的过程中获得共鸣,深刻体会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和伟大。第二,让学生正确认识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历史阶段发挥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闭幕时再次强调,“一定要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4]。任何时期我们都要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铭刻在心,并通过教育内化于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展升华,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内涵,所以课堂要联系生活,开展主题班会、观看影视作品或者朗诵、讲故事等为人民服务的主题活动,在教学中融入张思德、雷锋、感动中国人物等为人民服务的人物事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心灵进行洗礼。第三,教学要深入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组织学生参加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到敬老院做义工、拜访为人民服务的英雄人物、为烈士扫墓等活动,在情境中加深学生对为人民服务的认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倡导民主教育,提升师生平等意识与民主管理
民主是延安精神积极贯彻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5]民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指在教育中融入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尊重、信任等观念,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的民主、学生自治中的民主和学校管理的民主。
首先,将延安精神融入教学过程,提升师生关系的民主。“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教育关系,是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一个社会中教育的性质首先通过师生关系的性质体现出来,而民主社会的教育也应该首先体现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上。”[6]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价值与人的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要想用民主涵养师生关系就需要在教学中研究延安精神,将延安精神融入备课、上课等教学环节。新时代,我国提倡建立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新型师生关系,这为延安精神融入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扮演着学生知识建构的支持者、帮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应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协作和参与是民主的主要形式,体现教师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产生对话,协作学习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另外,合作学习理论也倡导师生合作的原则。合作学习是指在完成学习和认识任务的过程中,师生在兴趣、情绪、努力方向等方面保持一致性,一致性意味着师生教学过程的高度民主。可见,教学处处都要有民主,教师要深入研究延安精神以及延安精神中蕴含的民主原则。因此,教师要提高师德修养,学习延安革命精神,树立高尚师德形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有机结合,用红色文化滋润学生心田,涵养学生心灵;教师自我学习并向学生讲解延安精神的内涵,构建双向式“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基于延安精神改革教育制度,打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其次,用延安精神创新学生管理,实现学生自治中的民主。民主精神致力于肯定人自身的本质,鼓励人们充分和自由地发展。可见,民主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皮亚杰认知理论认为,民主教育给孩子提供了更多的学习空间,更有利于因材施教,让孩子有机会学习他们喜欢的知识。学生自治是学校民主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民主观念、民主态度、民主信念和民主行为模式产生影响,这也是延安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学生自治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选举各类学生干部,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各种各样的自我教育和民主管理活动,既可以锻炼学生,又可以使学生成为学校管理的一种重要力量。主要包括少先队、学生会、团委等学生自治机构,“学生遵循民主的原则选举领导机构,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制订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对若干重要事项进行民主表决等”[7],这与党在延安时期所践行的党内民主建设相吻合。民主自治是延安精神的显著特征,新时代,在传承延安精神的同时,要结合新时代的学生成长环境创新学生自治模式。因此,在实施学生自治时,学校可用延安精神教育学生,加强学生对民主的理解,教师要帮助学生获得有关民主的程序性知识,指导学生理解民主的价值原则——诚信、友谊、爱、责任、和平、平等、正派等。了解延安时期民主机制的建立与实施,指导学生践行政治民主原则,引导学生把公共利益放在团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前,树立正确的价值方向,避免出现少数成绩优异学生特权的民主,教会所有学生优先考虑价值的关怀和实现,之后才是民主程序。
最后,秉承延安时期的民主实践,提倡学校管理的民主。在革命根据地认真探索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积极实践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延安时期民主实践的宝贵经验之一。毛泽东指出,“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这为学校管理的民主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学校民主管理“就是集中群众的智慧来管理学校;就是在学校内部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保障教职员工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有监督学校各级管理人员的权利;就是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教职工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8]。其核心是学校管理过程的民主参与,其“主要形式是学校决策和管理部门吸收不同层级教职员工或学生代表参加学校各级权利机构,如校董事会、学位委员会、教授委员会、人事工作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从而增加学校不同群体之间信息沟通和意见交流的渠道,形成学校民主决策的机制”[9],让每个人在教育中都发挥积极自主的作用,这些作用最好通过协商民主来商定。因此,要健全学校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学校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了解延安时期民主政权产生的时代背景,认真探索学校民主管理的实践路径。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六个方面来实施:第一,学校党组织要加强领导,把民主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民主管理体系,协调好民主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使二者有机融合,以保证教职工主人翁地位和民主权力。第二,建立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学校党组织定期听取民主管理工作汇报,协调好与行政管理的关系。第三,校委会决策重大问题及制定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时,要认真听取工会意见,支持工会依法维权。第四,学校校长要定期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情况,重大事项主动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接受教职工代表大会评议监督。第五,学校党组织要尊重和支持教职工代表大会行使民主监督的职权,对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决定的事项要认真组织实施。第六,要建立健全工会各种组织,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认真组织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工会要积极开展“建家”活动和教职工代表大会评估工作。
三、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育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理论品质,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10],是延安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理论联系实际也是人类学习活动的普遍规律之一,是教学必须遵守的原则。因此,用延安精神辅助教学过程,积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助于正确处理好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实际的关系。书本知识的教学要从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四个方面入手,开展延安精神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理解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首先,整合红色资源,让书本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学校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组织研学活动,通过实际参观延安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等红色革命旧址,重温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等历史,体验安塞腰鼓表演,了解红色历史,增强学生的历史自信和使命感。书本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学校的书本知识主要是指教材。如何在教材编写中科学合理地融入红色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教材编写要“创新教材呈现方式,注重联系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实际,用小故事说明大道理,用生动案例阐释抽象概念,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变革”。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要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语文学习任务群要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这为教材组织和选用红色资源提供了标准。教材编写可加强与延安时期的文化历史衔接,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变革教学模式,采用情境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突出红色主题教育理念运用于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强化探究式学习,加强红色浸润、知行合一、学思结合,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用。例如情境式教学法以理论为基础,注重联系实际,教师可以引入具有一定情感色彩和生动形象的延安时期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革命情怀,感悟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奋斗的动力。
其次,践行延安精神,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延安大生产运动显示了不畏困难、勇往直前,以苦为乐、甘愿奉献,勇于改革、善于创新的民族精神,对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与有益启示。新时代践行延安精神,教育工作者就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做中学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强化技能训练,培养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强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需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这是发扬延安精神、汲取践行力量的时代新体现,对于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在现实中,要积极倡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延安精神关于技能训练重要性的价值内涵,尤其是学习延安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技能训练与知识教学同样重要。一方面,变革育人方式,突出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这与课程方案提倡的“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相吻合,符合学生发展规律与学科发展要求。另一方面,知识讲解与精选实例相结合。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的实际需求,选取的案例要与教学实际紧密相连,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可以通过精心选择的教学实例来呈现,例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模拟或再现真实场景,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容易迁移与理解知识。
最后,传承红色基因,补充必要的地方课程。地方课程就是以地方文化为资源开发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能“反映各地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当地生产活动等学生身边的社区资源”[11],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乡土情感与乡土认同,热爱自己的家乡。通过地方课程的教学,“培养的应该是热爱本土社会、理解本土社会和愿意为本土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人”[12],地方课程进课堂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中国的多元文化”“帮助学生更加自信、健康地成长”[13]。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地区、南北地区以及沿海与内地在自然条件、人口分布、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存在差异性与不平衡性,即使同一省份或地区也存在城乡差异、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差异、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的差异等。因此,学校在使用统一的教材时,需要补充必要的地方课程,确保教育不脱离地方实际。然而,目前很多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可见,补充地方课程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教育适切性的共同需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形成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教育模式,为补充地方课程提供鲜活的案例。用红色基因丰富校园文化,例如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矗立着徐特立塑像,学生在塑像前打着安塞腰鼓;延安育才学校的校史馆陈列着革命时期留下的老物件,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讲述“马背上的摇篮”这一故事。除此之外,像陕西延安中学、子长市红彦中学、子长市谢子长希望小学等建于陕甘宁边区时期或以革命先烈命名的学校,通过打造校园文化长廊、开辟德育工作室、建设校史陈列馆等方式,让红色文化浸润学生成长。这些红色基因是传承延安精神的宝贵地方文化财富,对于新时代地方课程的补充具有借鉴意义。一方面,要依据学生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选用适当的地方文化作为地方课程内容。地方文化具有自然的、社会的与历史的特征,在开发地方课程时,需要“将学科教学目标及其他教育活动的目标加以教材化;活用身边鲜活的素材;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使身边的乡土素材视觉化,成为促进积极学习的内容;增加体验性活动”[14],引导学生了解乡土风情、文化、历史等知识,体验与参与地方劳动、地方事务,以培育热爱本土、服务本土发展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制定规范的地方课程开发方案。明确课程开发方向,服务于学生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新时代地方发展的新实践与新内涵,对本地的基本情况、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相关文献等进行调查研究与梳理概括;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选择地域文化素材内容;创新编写形式,邀请本地文化建设者、亲历者参与编写,确保课程质量。补充地方课程是延安精神突出实践教育的重要方式,通过延安地域文化的熏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爱乡情结以及爱国情感。
四、坚持实事求是,在不断反思实践中实现自我革命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开展整风运动,摒弃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1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强调‘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认为调查研究的方法“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第二是开调查会”。
目前,我国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超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充分显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16]然而,发展与问题总是相伴而行。目前,我国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教育评价改革、高考改革以及在线教学改革所带来的三个方面的新挑战。首先是教育评价改革问题。教育评价关系教育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教育评价面临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简称“五唯”)等问题依然严峻。其次是高考改革问题。目前,我国已有21个省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进入由东部改革试点向中西部逐步推广的新阶段。然而,我国高考改革依然面临“选才科学性与公平性、个人自由选择与产业发展需求、招生计划分配体制与省内定额市场竞争、选择国家信用与专业信用之间的一系列矛盾与冲突”[17]。最后是在线教学改革问题。在线教学模式正改变着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使以教师为主讲、学生为主听的单向知识传递方式向多向互动的知识传递方式转变,给教育带来了新挑战。
面临这些问题,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从“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发扬延安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客观公正地分析问题、研究问题以寻求突破,养成注重实际、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善于作为、脚踏实地的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我革命。例如教育评价改革问题,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自《总体方案》印发以来,教育评价改革发生了显著变化,形成了一批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例如湖南省长沙市基础教育的“增值评价”、上海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与评价数据的“无感采集”、清华大学的体育评价改革等。同时,据第三方监测结果显示,教育评价改革中的“十不得一严禁”等问题的解决取得显著成效。“中国特色教育评价体系”“分类评价”“多元评价”等评价理念获得社会普遍认可。切实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决教育评价改革问题。另一方面,学习延安精神就要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论来指导教育实践,使教育工作具有时代性、规律性与创造性。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要紧扣建设教育强国目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18]。基于此论述,国家需要采取措施以保障教育落后地区、人口大省和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将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重要参考,进行科学选才。建立和完善招生录取机制改革,适当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实施多元化录取制度,增加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重点大学定向招生人数,保证教育公平。改革基础教育评价制度,注重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作用,丰富创新评价手段,注重过程性评价,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教育工作者要具有国际视野,把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与当代中国的现实需要相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并顺应发展规律,积极探索、敢于担当,潜心投入教育事业。
总之,将延安精神落地生根需要教育工作者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杨晓红.新征程上继续大力弘扬延安精神[EB/OL].(2021-08-13)[2023-10-17].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21/0813/c436975-32192241.html.
[2]新华社.习近平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 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J].党建,2022(11):31.
[3]陈子季.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大根本任务的丰富内涵: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大学(研究版),2017(3):34.
[4]新华社.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闭幕 习近平主持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J].党的生活(黑龙江),2022(11):38.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30):16.
[6]石中英.教育中的民主概念:一种批判性考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4):66.
[7]同[6]69.
[8]同[6]72.
[9]同[6]72.
[10]徐浩然.从《反对本本主义》和《实践论》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生逻辑[J].科学社会主义,2018(5):124.
[11]钟启泉.试述教师的教材研究:兼议乡土教材的价值及其开发[J].教育发展研究,2010,30(12):28.
[12]石中英.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1(8):17.
[13]王小平.乡土教材:有根的教育[J].中国教师,2016(16):22.
[14]同[11].
[15]杨贵山.学习延安精神 践行初心使命[J].当代党员,2021(17):48.
[16]赵婀娜,丁雅诵,吴月.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5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综述[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23(9):6-9.
[17]乔锦忠.自主与规约:高考改革的现实矛盾与未来走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9(6):19.
[18]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J].共产党员,202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