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路径

2024-06-17朱军

村委主任 2024年2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建设乡村振兴

朱军

摘要: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当前乡村普遍面临本土人才流失和外来人才引进迟缓的双重压力。针对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人才问题,一是充分发挥乡村振兴“领头雁”作用,深化认知拓展思维能力,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实践能力;二是升级农业专业人才队伍培育理念,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乡村振兴助力队,加快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建立完善社会多元主体引入保障机制,为乡贤能人、返乡农民工、下乡市民的引入打造良好生存创业环境,形成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助力乡村振兴大格局。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振兴;人才队伍建设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2-0091-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 文章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2]因此,乡村人才振兴是农业农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1 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

乡村振兴进程中面临的人才流失问题已成为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一大因素,重视和解决人才问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对W市具有代表性的22个村湾进行调研走访发现,近年来在坚持党建引领的重要原则下,各个村承接了W市的企业和人才资源,在乡村人才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各村针对乡村人才的进一步稳固与培育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领头雁”队伍建设面临新形势,专业人才匮乏,缺少针对乡贤能人、返乡农民工、下乡市民等群体的稳固保障机制等。

1.1“领头雁”队伍建设面临新形势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是引领乡村振兴大局、保障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落实的“领头雁”,也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W市在“选、引、派、聘”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拓宽村“两委”来源渠道,着力强化了农村“领头雁”队伍的建设,其中45岁以下的村党组织书记占比达30%,同时,实施后备干部培养计划后,培育了3 000多名发展骨干,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类新理念和新形势,以及农村发展的环境条件不断发生着深刻变化,基层党员干部面临的实际问题相较以往更加复杂多变。因此,要最大程度凝聚基层党员干部的力量和智慧,使其充分发挥调动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领头雁”作用。此外,基层党员干部还须进一步深化自身认知,提升思维能力,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实践能力。

1.2农业农村专业人才匮乏

人才是推进乡村振兴以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W市22个村湾的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乡村都面临不同程度的“空心化”问题,尤其是乡村专业人才普遍匮乏。一是乡村常住人口生产力较低,乡村“空心化”现象突出。乡村常住人口大多由留守老人及儿童构成,劳动力不足,并且他们在知识更新速度、事物接受能力及思维拓展转变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二是“智力”下乡供给与乡村产业发展需求衔接不足,乡村产业项目的推动缺乏核心驱动力。三是乡村专业人才培育机制和理念不健全。相关部门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足,农业农村专业人才的培育速成现象普遍存在。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没有切实与乡村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相结合,致使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缺乏动力。

1.3社会多元主体的引入迟缓

构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致力乡村振兴大格局是强化人才振兴的必要补充。目前,W市各个乡村对社会人才的引入以教育、医疗、法律等传统领域为主,而乡贤能人、返乡农民工、下乡市民等群体的引入占比较低。虽然W市通过发布“黄金20条”等相关政策为乡村引入了部分能人和市民,但对于如何长期留住这部分人才还缺少稳定的保障机制。一是激励政策不足,乡贤能人回流难度大。当前针对乡贤能人的激励机制欠缺,乡贤能人在回乡后普遍面临“用地难”的问题,同时基层金融服务水平低下,融资问题较为严峻。此外,乡村优秀文化和传统技艺流失严重,让返乡的乡贤能人面临归属感缺失的困境。二是权利保障缺失,农民工返乡阻碍多。农村就业创业环境仍旧脆弱,返乡农民工难以在家门口顺利就业,乡村产业项目的劳动报酬和福利保障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三是发展空间受限,市民下乡受益小。由于乡村在市民下乡保障机制方面的欠缺,以及乡村区位优势薄弱,交通、教育、医疗、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差距较大,近年掀起的市民下乡热潮并未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变量,真正能够稳固在乡村长期发展并形成有效投资的市民为数不多。

2 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乡村处于由传统农业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领头雁”作用,打造农业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完善社会多元主体引入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2.1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领头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吸引包括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在内的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3]面对新形势,基层党员干部要不断深化认知,拓展思维能力,坚持问题导向,增强自身实践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其“领头雁”作用。

一是要深化认知,拓展思维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乡村振兴作为重大战略,兼具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因此,基层党员干部在明确职能定位的基础上,须进一步激励其不断提升自身思维能力,在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主动创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不断深化对乡村发展新理念、新形势的认知。同时,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的重要讲话,通过基层宣讲等方式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进行解读与阐释时,须深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补短板、排盲区,提升基层党员干部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认知水平及驾驭乡村发展复杂局面的能力。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实践能力。各地应围绕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提升基层党员干部实践能力。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通过各类实践工作深化基层党员干部对乡村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重点针对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成果长效维护、乡村生态底色保护、乡村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等问题展开实践,鼓励将基层组织与乡村振兴重点问题紧密结合,同时通过开展“共同缔造”等活动,引导村民就问题共商共议,带动村民共同参与,调动和整合各类资源,形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3]。

2.2升级农业专业人才队伍培育理念

农业农村专业人才不仅限于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个人或集体,还包含物流、财务、销售等领域的相关从业人员。为农业农村培育专业人才后备役,是避免乡村人才断层,推动乡村产业持续稳步发展的必要之举。必须更新人才培育理念,打造“一懂三爱”的新型农业农村专业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填补乡村“空心化”、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坚持就地培养,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选拔并培育一批长期扎根乡村本土的“田秀才”和农业职业经理人等;坚持长期跟进,以政府为主导,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专业人才输送渠道,强化培育方向的针对性,建立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立农村实用人才数据库;高校及科研院所须结合乡村的客观发展规律不断革新农林类学科,完善新农科建设,致力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转型升级,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将数字信息化与实际生产需求相结合,打造更加注重专业性的复合型职业农民队伍;推动农业学科回嵌乡土的培育理念,优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机制,增加学科研究的乡土特色,避免传统农业学科教育思维范式的过度沿用,打通农业技术在乡村的推广与运用渠道,培育乡村专业技术人才。

二是探索打造乡村振兴助力队。不同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智力”支撑,乡村振兴助力队着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支持。乡村振兴助力队主要针对人口较少和老龄化程度较高的乡村地区,旨在畅通城乡之间的人才输送渠道,培育一批维持和增强地方活力的中坚人才。乡村振兴助力队需要建立完善的选派和培育体系,招募对象主要为对乡村生态自然环境、农耕文化、农业农村发展饱含热情和向往,并愿意在乡村长期扎根的年轻一代。根据相关政策及制度,基层党组织接收满足条件的人员,并将其委任为“乡村振兴协力队员”,再根据地方需求制定任期,在一定任期内规定队员的从业方向,鼓励队员参与农业相关产业项目、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乡村治理的监督与评价、向村民提供生活支援等各类助力活动,并为队员提供任期内应有的经费、住所、设备、医疗等保障。针对任期届满但未扎根乡村的队员,可通过认租认养、志愿服务或支农助教等方式与乡村保持长期的助力联系,进而扩宽乡村外部资源、资金和技术的引入渠道,延伸助力成果的长效性。

2.3建立完善的社会多元主体引入保障机制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4]近年来,乡村面临乡贤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市民下乡的新契机,如何充分把握乡村本土人才回归以及市民下乡带动城乡资源流动意义重大。因此,应重视构建“回乡”激励奖励机制,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完善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建立政策保障体系,进而调动社会主体力量,探索人才服务乡村多元模式。

一是构建“回乡”激励奖励机制,调动乡贤能人积极性。乡贤能人包括企业家、知识分子、离退休干部、种养专业户、农村经理人等,他们掌握着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投资管理能力,同时在本地具有一定的名望,能够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通过定期举办乡贤联谊会等方式,积极引导在外乡贤能人为本土乡村发展出谋划策;大力发扬“乡愁”文化,调动更多企业家、创业者、知识分子、退伍军人、离退休人员等能人回乡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完善社会能人回乡创业投资环境,合理统筹乡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引导基层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服务“三农”,建立健全涉农政策支持体系,发挥政策性农业担保优势,保障能人回乡创业投资的用地和融资权益,维护能人投资热情;完善激励奖励机制,广泛提倡和发扬乡贤文化,如利用闲置房屋打造乡贤文化长廊、文化馆,通过举办乡贤论坛对乡贤优秀事迹进行表彰和宣传,充分发挥乡贤影响力,激发乡贤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情[5]。

二是完善就业创业环境,为农民工返乡创造条件。返乡农民工在参与城市建设发展中积累了相关的生产劳动技能,是向职业农民转化的重要人力资源之一。因此,须坚持供需匹配原则,优化相关政策,密切关注农民工返乡创业者的需求,建立并完善供给与需求衔接的创业政策服务体系,保障其就业收入稳定;强化返乡农民工的联动合力,在农返乡农民工之间建立相关信息共享平台,积极创建协作组织和机构,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返乡创业农民工群体之间的团结性和组织性,加强人力、物资、社会等资源的积累和整合,从而强化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的联动合力;注重提升返乡农民工后续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并为其提供针对性指导,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6]。

三是畅通下乡渠道,充分保障市民权益。市民是潜在的闲置资本持有者,也是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因此,须建立统一的市民下乡规划标准,实现政府引导与市场需求对接,保障市民及时、精确获取生态农林、项目投资、土地流转、房屋租赁等方面的信息;加快乡村基础设施的深入完善,持续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完善乡村交通、教育、医疗、康居养老等配套设施,充分保障市民下乡的生活便利性;在保留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乡村善治助力文化振兴,探索城乡文化融合发展路径,破除地域文化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增强市民在下乡过程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下乡市民落户需求的政策保障,破除限制城乡要素流动的制度藩篱,充分发挥市民与农民的联合创业创新能力,达到资源收益共享的目标[7]。

3 结束语

人才振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深度调动乡村振兴“领头雁”的引领力,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首要抓手,在此基础上加快培育现代化的农业专业人才队伍,进一步健全乡贤能人、农民工、市民等群体的返乡政策机制保障,是稳定乡村人才支撑、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动力来源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4]张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9.

[5]辛宝娜,安娜,庞嘉萍.人才振兴:构建满足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体系[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9.

[6]陈高威,温铁军.破局乡村振兴——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11个思考[M].重庆:重庆出版社,2023.

[7]唐文菲,潘钰,叶瑞麟,等.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的联动机制研究——基于闽宁镇的个案分析[J].山西农经,2023(19):139-141.

作者简介:朱 军(1990—),女,汉族,湖北宜昌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建设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阅读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精益管理理念下的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实证研究
公共图书馆联盟与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