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2024-06-17赵红艳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战略地位显著,为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当前,现代农业创新发展速度加快,规模不断扩大,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要传承脱贫攻坚精神,积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创新;脱贫攻坚;发展战略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2-0085-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7 文章标识码:A
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深入推动农业改革成为时代主题。现阶段,“三农”工作成效显著,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农产品缺乏价格优势,对农民收入造成影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容易引发农产品滞销等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加大乡村振兴力度,促进农业科技化水平稳步提高,加强农业生产可持续,保证农民生活富裕[1]。此外,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为关键问题。各地区各部门应当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推进减贫工作,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城乡之间仍有较大差距。脱贫攻坚精神强调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体现了人民至上、问题导向、创新思维的理论根基,与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高度一致。以脱贫攻坚精神赋能乡村振兴,有助于彰显党的领导作用,调动乡村内生动力,促进“扶志”与“扶智”相结合[2],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继续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聚焦脱贫攻坚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促进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开辟现代化乡村经济发展模式,使农民老有所得、老有所依、生活更加富足。其次,优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措施,能够帮助农民发挥专长,提高收入水平,积极参与农业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再次,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农业与第二三产业形成联动,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后,乡村振兴战略还有利于打造农业优质品牌,树立品牌效应,拓宽农产品市场。同时,借助互联网、新兴科技和电商,与其他产业形成产业链,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农业资源共享,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3]。
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策略分析
2.1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握乡村振兴形势
乡村振兴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2.1.1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符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我国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摆脱贫困,迈向“三农”发展新阶段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4]。第一,根据脱贫攻坚成果确定发展定位。乡村振兴是面向全国的统一性战略,但是各地经济、资源等存在明显差异,需要因地制宜,探索一条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策略,进一步推动乡村建设。第二,根据脱贫攻坚成果把握国家政策。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依赖于准确地把握国家政策,这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提供了参考。各地应重新梳理当地脱贫攻坚过程,强化成果分析,从中归纳、整合出地方发展与国家政策的融合触点,做好政策下沉,形成“新三农”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真正实现政策惠民。
2.1.2把握乡村振兴发展机遇与挑战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关键在于明确“三农”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5]。第一,脱贫攻坚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乡风,为乡村振兴的新阶段提供了精神动力和物质基础。一方面,脱贫攻坚精神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形成了同心同向的发展新格局。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可以将脱贫攻坚精神转化为时代新担当、新使命,协调各方力量,加快资源整合,争取更大的胜利。另一方面,致贫原因千差万别,脱贫之路各有特色,在脱贫攻坚精神的指引下,“三农”个性化发展雏形显现,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各地应积极学习脱贫攻坚经验,从各地乡村产业、人才、生态和基层组织情况实际出发,进一步夯实脱贫攻坚发展成果。第二,将挑战转化为发展动力。乡村振兴面临着新格局、新挑战,诸如产业小而散、三产融合不高、科技支撑不足、联农带农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乡村发展不应躺在脱贫攻坚胜利的“功劳簿”上,应注重衔接与创新,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大富农产业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倾斜推动乡村社会经济由“个体户”转向“区域链”,探索发展新路径,达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目标。
2.1.3把握全面发展新格局
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农”工作进入了新阶段,乡村发展不再拘泥于保证温饱,而是更加关注农民的生活品质,强调现代农业内涵的不断外延。因此,乡村振兴应全面把握发展新格局,探索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第一,加快产业、就业、创业“三业”融合,推动乡村经济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民富”。这需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实施政策支持、技术引导、融资拓展等措施,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构建生产销一体化的现代化农业结构,以激活农村经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增强乡村地区人民的幸福感。第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好生态宜居工作。通过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加强乡风建设,实现“农村美”。一方面,渗透绿色发展理念,有效平衡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转变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发展观念,合理开发与利用乡村资源。另一方面,乡村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加快乡村文化建设,着力保护地方特色民风、民俗。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活动,增强农民的幸福感、愉悦感,引导其形成更深刻的精神追求,催生支持乡村建设的核心内驱力。
2.2聚焦“三农”现代化,统筹乡村发展
2.2.1改革和完善政府主导的公共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首先,政府应立足新形势,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不断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职能,积极推动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其次,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农民生产实际,满足农民实际需求,尽力打造双赢模式。再次,在推广方式上,着力向技术服务与农村教育、培训相结合,项目示范与推广相结合的方式过渡,从以产中服务为主,逐步向产前和产后服务领域延展。明确我国农业生产情况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各行业的需求情况,加强针对性关键技术的推广和指导,还可以成立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民营化社会无服务组织,以便更好地帮助农民和相关技术人员。此外,公共技术推广的投入是实施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物质保障和经济基础,应该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最后,农业技术推广顺利运行是一项综合工程,必须有经费支持,政府除建立相应的制度外,还应在经费上予以充分保障。
2.2.2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有利于培养新时代农村建设的优秀接班人,这也是科技兴农、人才兴农的重要体现。发展高产、高质农业,推广和应用农业新品种、新产品,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这对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提出了要求。要发挥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作用,建立以县级农业广播电视机构为主体,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基地的农业适应性技术普及模式。同时,应充分发挥农民、推广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合力,倾听其优质想法,采纳相关建议,服务于综合性农业科技应用体系。此外,要积极发挥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鼓励、支持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并为其提供施展特长的广阔空间。也应当对各类协会及时展开培训,构建更成熟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形成政府推动,县、镇、乡村技术员与农户互动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链条。
2.2.3建立农科教协作新机制
应该加速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化效率,加深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强对农业科研项目的运作规范管理和人员管理,逐步建立健全一个与农户实际需要相符,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农科教协作新体制机制。同时,利用相关技术,创造机制配备、人员配备、设施配备的最优化局面。要鼓励科技人员去往农村,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在这个过程中,科技人员可以为农户和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提供技术指导、业务咨询,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农业科技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还应当建立“三农”协作体制,牢固树立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指导思想,切实做好政策引导、信息引导。还可以开展农业系统内部的科研项目,将试点和全面推广相结合,并做好综合筹措工作,促进资源整合,争取项目落地,形成规划、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2.3完善乡村基层组织,强化治理能效
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离不开基层政府的支持,应完善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构建好推动乡村改革的支撑点。
2.3.1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广泛动员各方力量
乡村振兴背景下,建立坚强的基层党组织是推动乡村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基层党组织是乡村的“战斗堡垒”,巩固基层党组织,有利于发挥其治理和服务乡村的核心职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政治领导和组织号召力,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形成支持“三农”发展合力。基层党组织应注重实践磨砺,在工作中大胆创新、敢于尝试、善于反思,不断积累经验,自觉成长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引领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带领广大农民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奋斗。
2.3.2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彰显精准务实作风
人民群众是推动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应增强群众的认同感,鼓励群众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出策出力,这是夯实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基础的有力举措。第一,激活农民的“主人翁”意识。着力提高广大群众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地位,鼓励农民建立经济联合体,以“主人翁”姿态参与产业升级和管理体系,积极发挥自身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优势,为乡村发展战略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第二,依托政策导向,增强农民职业素养。人民群众是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激发普通大众的内生动力,需要打造新型职业化农民队伍,推动农民角色由“基本劳动力”向“产业主力军”转变。可以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拓展农民视野,使其不仅拥有现代化农业发展思维,还能够根据市场导向及时调整种植模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还要培育农民的产业化意识和创业精神,推动产业的融合。
2.3.3扩大乡村基层治理视域,构建全面发展格局
农村地区的发展不仅限于经济层面,还应当构建政治、经济、文化协同发展的宏大格局。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强化乡村政治稳定性,为乡村战略的落地奠定基础。第一,拓展治理范围。在持续发挥乡村治理政治功能的基础上,激活乡村经济发展潜能。应将着眼点放在整合乡村分散经济力量方面,发挥基层协调、管理优势,保证乡村市场有序运行和循序拓展。此外,完善乡村治理的文化服务功能,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挖掘、保护、传承本土文化,构建积极向上的新时代乡村文化体系。第二,革新治理方式。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治理体系是现代化、发展性、一体化的,因此,可以采取法治与德治、自治相结合的模式。以强有力的法治措施为根基,以村民自治、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为保障,以具备思政感染力的德治为延伸,平衡人与人、人与制度之间的关系,有效化解乡村社会矛盾,促进乡村全面发展。
3 结束语
乡村振兴之路任重道远,需要保持坚定的信心和意志力,遵循客观发展规律,推动乡村建设稳步进行。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工作者的个人素质,不断完善农业与第二三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加大农村治理力度,创新农业管理模式,优化农产品产业链,稳步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能够使农业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陈贵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路径[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1(02):65-66.
[2]谢云冲.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时代伟业[J].老区建设,2021(07):48-50.
[3]韩东顺.借鉴前人经验 助推乡村振兴[J].农业知识,2021(05):7-9.
[4]金佳慧,田锦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研究》书评[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04):248-250.
[5]汪旭,徐文婷.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建设报道的叙事演进[J].思想理论战线,2023,2(05):133-139.
作者简介:赵红艳(1983—),女,汉族,甘肃庆阳人,本科,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