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争霸与问路

2024-06-17潘铭基

中华瑰宝 2024年6期
关键词:陈胜民心汉书

楚汉相争之初,实力悬殊,项羽挟楚国后人之声势,一时无两;而刘邦仅为一地方小官,多有不及。经过数年的楚汉相争,最后以项羽乌江自刎作结,刘成项败,实为民心向背之反映。以下所论,仅为项羽败亡前的一件小事,但所言虽小,可以喻大,成王败寇于此可以考见。

田父的一句话

司马迁写《史记》,意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书》的旨趣与此相异,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其编撰目的乃是歌颂汉德。在楚汉之争中,刘邦集团击败项羽军队,建立汉朝。项羽之败,原因众多,想来先从兵败前的一件小事说起。且看《汉书·陈胜项籍传》的一段记载:

于是羽遂上马,戏下骑从者八百余人,夜直溃围南出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羽。羽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羽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这里写的是项羽的末路。当时是楚汉相争的第五年(前202年),项羽被困垓下,败局已定,刘邦以“四面楚歌”之计,使项羽军队以为汉已尽得楚地,因而士气崩溃。接着,上演了著名的“霸王别姬”一幕,项羽所不舍者唯有美人虞姬与爱马乌骓,并唱出了传诵千古的歌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曲唱罢,感人至深,闻者莫不饮泣。项羽为人自负,到了这个时候,败象已呈,但尚未肯认输,歌曲唱完后便起身上马,准备突围。想起鸿门宴时,“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此时,刘邦军队(包含韩信、彭越、英布等)合共六十万人,楚军只余下十万人。

项羽带领八百骑兵,连夜向南突围,飞马奔驰。这些骑兵都是江东子弟,是项羽阵营的精锐。八百人离开了,围困项羽的汉军居然没有发现。到了第二天天明之时,汉军方发觉项羽已经突围,灌婴急令五千骑追赶项羽。待项羽渡过淮河,跟随的骑兵只有一百余人。

项羽军队到达阴陵时迷了路,只能向当地人查问方向。这时出现一位农夫(田父),欺骗项羽,请其向左走。结果,楚军深陷沼泽,行军速度大减,被灌婴率领的五千骑追上。《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陈胜项籍传》在这里都用了“绐”字,裴骃《史记集解》引文颖曰:“绐,欺也。欺令左去。”农夫应该知道江东的方向,却刻意欺瞒,导致项羽被汉军追上。由此看来,这位不知名的农夫,参与写下了历史重要的一页。

得民心者得天下

农夫欺骗项羽一事,发人深省的是为何他不帮助项羽逃脱追兵,项羽因何如此不得民心,终至败亡?《孙子兵法·谋攻篇》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可知在诸多军事手段之中,以智谋战为上,其次为外交战,再次为野战,而以攻城为最下。在《三国志·蜀书·马谡传》裴松之注所引《襄阳记》里,马谡云:“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他指出攻心才是战争取胜的关键。

可惜,项羽不明白这个道理。在项羽的作战生涯里,失却民心的举措多不胜数。据《汉书·陈胜项籍传》载,项羽因后入关中而不得称王,子婴已降刘邦,于是他在咸阳屠城、杀降王子婴、烧秦宫室、掠夺珍宝财货、强抢妇民,可谓坏事做尽,结果令“秦民失望”。单看项羽此举,或许以为属战争常态,可是对比此前刘邦入关之举,则知项羽军队毫无军纪,与强盗无异。《汉书·高帝纪上》云: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枳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杀之不祥。”乃以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刘邦比项羽早入关中,子婴投降,刘邦以为当初楚怀王之所以派遣自己入关,正因其人宽容,而且子婴已经投降,如果执意杀之,实属不祥,故不杀子婴。刘邦原想留宿宫中,但樊哙、张良等人劝止,因而将秦的珍宝财物封存在府库中,然后还军驻扎霸上。故秦的东西,刘邦取走的大概只有秦丞相府地图及户籍、档案文书等。此外,刘邦更懂得笼络民心,于是召集各县豪杰,废除旧法,约法三章,声称自己入关只是为父兄除害,不是为了掠夺施暴。

如果比对日后项羽军队之劣行,实在是天壤之别!秦之百姓看见如此仁德的贤君,自然拥戴。《汉书》载“秦民大喜”“民又益喜”,秦民唯恐刘邦不肯当关中王。《汉书评林》引洪迈曰:“高祖入关与父老约法三章,秦民大喜。已而项羽所过残灭,民大失望,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此矣。盖礼义感人心,其究至于浃肌肤而沦骨髓,不过语言造次之间,初非有怪奇卓诡之事也。”秦民对于刘邦入关的“大喜”,和对项羽入关的“失望”形成对比,则项羽之不得民心可以见矣。

杀义帝之事,也可见项羽之不明民心向背的重要性。范增是项羽集团最有谋略的人,早在辅助叔父项梁之时,便已提出要立楚国后人为共主,因为楚南公曾经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起事之败,在于自立为帝,不立楚后。结果,项梁依从范增所言,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楚王,《汉书·陈胜项籍传》对此给予的评价是“从民望也”。可见民望是胜负关键。在鸿门宴后,楚怀王以为刘邦既然先入关,便应该“如约”,即封刘邦为关中王。项羽对此非常不满,结果“阳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后来,项羽更“阴使九江王布杀义帝”,派遣英布杀死义帝,弑君罪大,亦大失民心。

待人接物的技巧

导致项羽失却民心的又一举措,是坑杀战俘的暴行。刘邦、项羽曾在广武涧对峙,刘邦力数项羽十宗罪,其六是“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这里说的是项羽曾经在新安坑杀秦降卒二十万,并将降将章邯封王。项羽能否在一夜之间杀掉二十万秦降卒,言人人殊,《史记》出自司马迁,《汉书》出自班彪、班固父子,他们都是汉臣,所记不一定完全客观。但即使坑杀二十万降卒有点夸张失实,项羽的残暴确是当时人的共识。还有一件事情,可证坑杀是项羽处理降卒的方法。《汉书·陈胜项籍传》云:

四年,羽击陈留、外黄,外黄不下。数日降,羽悉令男子年十五以上诣城东,欲坑之。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羽曰:“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岂有所归心哉!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羽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而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

此时已经是楚汉相争的第四年(前203年),距离垓下之围、乌江自刎已经不远了。这里请特别留意两件事:一是项羽坑杀降卒的习惯,二是项羽终于明白民心向背的重要性。当时,项羽亲自率军攻打陈留、外黄,外黄久攻不下。外黄人在数天后投降,项羽命令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到城东,准备坑杀。外黄县令的家臣有一小儿,年仅十三岁,他往说项羽,表明彭越强迫劫持外黄人,外黄人恐惧,因而暂时投降,等待项羽到来。如果项羽到来,将所有人坑杀,百姓自不可能有归顺之心。如此一来,梁地其他十多个城邑怎肯归顺?项羽认为这个舍人小儿的话很有道理,于是赦免了所有要坑杀的外黄人。接着,睢阳以东等地人听到项羽不再坑杀降卒,便都争着归顺项王。

此时已经到楚汉相争的后期,项羽自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随项梁在吴中与八千江东子弟起兵后,经历了数十场战争,谓之“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但却不明白坑杀不得民心。堂堂西楚霸王,居然要在一个十三岁的孩子的提醒下才明白这个根本的道理,实在令人慨叹。

虽然古代天子皇帝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但身边谋臣的出谋献策更为重要。《史记评林》云:“按舍人儿年十三尚能说羽赦外黄当坑者,亚父七十而顾不能谏羽,以致戮子婴、杀义帝、斩彭生、坑秦二十万众,智愚之相去何远哉!设羽以其任增者而任舍人儿,楚之为楚未可知也。”范增一直在项羽身边辅助,被称为“亚父”,可见其仿如项羽父亲的地位,却未见其就项羽暴行作出任何劝告,只在一心算计刘邦。常言道,不要处处针对别人,而是要时时做好自己。

为突破垓下之围,项羽携八百骑趁夜南逃,渡过淮河后仅有百余骑跟随;在离开沼泽后,项羽至于东城,这时只余二十八骑;然后兵分四路突围,失去两骑,余下二十六骑。《史记评林》卷七引尤瑛言:“叙所从之骑数以渐而少。”这是《史记》和《汉书》以骑兵数量写对战形势之法。最后,项羽于乌江自刎,楚汉之争终告一段落。这位“田父”做梦也没有想到,他原来是刘胜项败的一大关键,却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司马迁《史记》欲究天人之际,究竟项羽最终败亡是天意还是人事?班彪、班固父子共撰《汉书》,歌颂汉德,刘汉之得天下,亦乃当时民心所向。然则“田父”之欺骗项羽,究竟代表天命不可违,还是民心所向,至今仍足为后人所深思。

潘铭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陈胜民心汉书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悬梁刺股
党心民心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Transient air-water flow patterns in the vent tube in hydropower tailrace system simulated by 1-D-3-D coupling method *
“驻”入民心“帮”出实效
让民心工程赢得民心
民心
《汉书·艺文志》“辑而论篹”句释说——“论语”二字话
Influence of flow field on stability of throttled surge tanks with standpi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