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必然要求

2024-06-17杨紫帆杨成钢杨舒雯

人口与经济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杨紫帆 杨成钢 杨舒雯

摘要: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具有理论逻辑上的统一性,两者在对人口基础地位的认知、对人口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的选择上高度一致。人口高质量发展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现实要求,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中国人口负增长变动趋势正在促使劳动力供给从数量向质量转型,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已经发生改变,质量型人口红利已经取代数量型人口红利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主导作用,所以我们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战略设计必须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相适应,必须树立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理念,顺应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适应人口发展的矛盾转换,选择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恰当路径,找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抓手。

关键词: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人口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C9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24)03-0070-11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24-00-017

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这既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要求,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学术界对此高度关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产生了一批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如何深入地理解和正确地看待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将其视作一种主观的任务要求还是一种客观的必然趋势和现实选择?如何认识其理论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如何根据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人口发展的战略设计?这些问题还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工作会议公报中有较为明确的解读指向,这就是: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合理化人口分布。内容涵盖了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分布几个基本维度。

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人口学界主要关注其首要特征,也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特征,而对于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两者之间不仅具有理论上的逻辑统一性,而且具有现实中的内在必然联系。

一、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具有理论逻辑上的统一性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这种统一性。

1.对人口基础地位认知的统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概括的中国式现代化特征,其首要特征便是人口特征。中国未来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一个高度重视人口的基础作用和基础地位的现代化。我们的现代化不能脱离人口的基础条件。这一点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人口思想所提的“国情论”没有本质区别,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同意义:当年的国情论更多地强调人口作为消费者对于经济增长的牵制制约,今天我们讲人口的基础作用则更多地强调人口作为生产者可以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足够多的生产力要素、为经济增长提供丰富的劳动力供给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即使作为消费者,也可以成为有利的市场要素,为经济增长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庞大的市场需求,为建设完整的产业供应链和独立全面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专业化分工的条件和市场支撑。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

会议提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范畴,将人口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素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基础条件进一步细化,具体要求为人口数量的适度发展、人口质量的不断提高和人口结构的不断优化。这就一改我们过去过于强调人口数量的片面做法,从数量、质量和结构多个维度全面认识人口的基础性作用,赋予了人口更加立体的意义,使之成为更加现实的生产力要素和更加具体的市场要素。

2.发展目标的统一

中国未来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一个涵纳人口发展目标的现代化。正如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所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以人民为中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现代化。这里的人民和人都不是抽象物,而是具体的现实的可以作为消费者或生产者被集合和统计的人口。所以要理解为:人口发展不仅是实现现代化的条件,而且是现代化这一目标本身所包含的内容。现代化目标必然包含了人口安全,人口健康水平和教育水平提高,家庭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人民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的内容。

从人口发展的意义上来讲,人口高质量发展就是一种人口现代化进程,就是要使人口的生育、死亡和迁移这些基本过程成为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发展需要而开展的更加进步、更加文明、更具有现代意义的人口活动和人口行为选择。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以性别平等、婚姻自主、生育自愿为基础,以生殖健康、生育环境友好为保障的人口生育活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特别是健康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老年生活更加积极,老年照护更有保障,生命临终状态更有尊严的人口死亡活动;不断破除公民身份藩篱和地域歧视,区域流向选择更加自由,社会融合环境更加开放包容的人口流迁活动。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与人口高质量发展这两个范畴,无论在理论内涵上还是政策目标取向上都高度统一地坚持了人类社会进化和人口发展的根本价值:在人类社会中,人口不是他者而是人本身。人口发展的目标不是为了物的增长,而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为了满足物或经济增长的需要,而是要满足人的生命福祉的内在需求。

3.发展路径的统一

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其顺理成章的发展路径就应当是一个充分尊重人口发展内在规律,积极适应人口发展内在要求的现代化路径。人口的变动具有一定的自然基础和客观规律,我们不能削足适履,将经济增长的主观意愿强加于人口变动的客观规律之上,那样的效果只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的现代化实现路径必须是基于人口规模巨大的基础条件,顺应人口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就是人口生育水平适度、

人口质量不断提高、人口结构不断优化、人口变动方向趋向动态长期均衡这样的内在要求来开展。而人口高质量发展作为一种超越一般人口变动的更加高级的人口发展过程,其路径选择同样是充分遵循人口发展内在规律,使人口变动与外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不断趋向动态均衡理想目标的人口过程。所以,人口数量变动向适度水平收敛,人口质量不断提高,人口结构不断优化,这些人口过程既是衡量和监测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标准,也是人口高质量发展及其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路径。

由上可见,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两个理论范畴无论是在对人口基础条件的认知上,还是在人口发展的目标和实现路径上都具有理论逻辑的一致性。

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现实选择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人口已经呈现出新的变动趋势,人口经济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这种新的人口经济态势下,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实行人口高质量发展就成为一种客观要求和极为现实的路径选择。

1.人口负增长变动趋势促使劳动力供给从数量向质量转型

中国人口在2022年首次出现了人口数量的负增长,并且有可能在未来若干年维持一个较为稳定的负增长趋势[1]。这毫无疑问将会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负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和区域范围内总人口规模变化呈现缩减趋势的人口变动过程。有学者将这一过程区分为内生性人口负增长和外生性人口负增长,其中,内生性人口负增长是指在没有明显外生因素干扰,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人口因循自身的演变规律而发展,由长期低生育率导致的人口负增长[2]。这种内生性人口负增长正是中国目前面对的人口发展态势。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长期以来所面对的人口问题都是人口规模过大,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生育率长期持续低迷,中国现在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人口数量萎缩的变动态势。2022年中国已经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尽管有较多的意见认为这一时间节点具有新冠疫情偶发因素的影响,但人口负增长的到来已成定局,2023年中国人口变动结果仍然是负增长,并且由于生育水平长期低于更替水平,积累了较强的人口负增长惯性,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口负增长趋势将一直维持下去,难以逆转。

人口负增长趋势决定了未来中国的人口经济关系将会呈现出一种与以往历史截然不同的局面特点和变化态势。

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在经典人口经济理论中已形成定论。早在1937年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便提出有效需求理论并认为,人口减少将导致储蓄和资本积累减少,工厂开工不足,失业率提高,进而导致有效需求下降,经济增长陷入危机泥潭[3]。人口负增长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影响究竟如何?虽然有很多研究抱有乐观态度,认为在短期内我国的人口基数和劳动年龄人口存量都还足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需要,但是这只是从劳动力供给一个侧面作出的观察,而且即使仅就劳动力供给而言,也不能不看到,从长期来讲,人口负增长会造成我国未来劳动力供给的缩减。陆杰华通过对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测算得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数量从2011年开始比上一年减少,其中2017年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数量同比减少548万人,他认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呈现持续下降趋势[4]。也有学者经过测算发现,“十四五”期间我国劳动力数量变动将先于总人口开始进入负增长过程。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自2012年开始下降,到“十四五”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都呈现下降趋势[5]。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中国劳动力人口内部的年龄结构呈现进一步老化趋势。童玉芬等人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测算发现,从2011年到2019年不到十年时间,中国15—24岁劳动力人口占比从22-18%下降到了15-2%,25—44岁劳动力人口占比从44-09%下降到了42-86%,而45—64岁年龄段劳动力人口占比则从33-74%上升到了41-94%[6]。按照这种趋势,如果中国未来持续保持人口负增长态势,年轻劳动力的供给就会进一步减少。

可见,由于人口的负增长,中国未来的劳动力供给,特别是年轻劳动力的供给将会出现减少和萎缩的趋势,中国劳动力市场上过去那种劳动力几乎可以无限供给的状况将逐步发生转变。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主要依托所谓“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人口数量优势,劳动力作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迫切需要从数量向质量转型。

2.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发生改变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已经发生根本改变,具体表现为:技术不断进步、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1)技术不断进步。

衡量技术进步的指标可以通过研发费用的投入和高科技行业收入得到反映。表1清晰反映了这两项指标的变化趋势。

如表1所示,在研发费用投入方面,中国1995年时的研究发展费用仅有348-69亿元,占GDP的比重只有0-57%,用于技术研发的金额很少。这也是当时中国产业中科技附加值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而到了2012年,中国每年用于研发支出的费用已经达到1万亿元,到了2021年中国用于科技研发支出费用达到2-8万亿元,在GDP中的比重突破2-44%。另外,中国过去几十年高科技行业的收入也得到了迅速增加。1995年中国高科技行业的主营收入只有3917亿,而进入2021年中国高科技行业主营收入达到20-99万亿,其占GDP比重也由1995年的6-44%增长到2021年的18-35%,增速远远高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因此,通过研发费用投入,高科技行业收入状况变化等指标,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技术进步的递进过程和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

(2)三次产业占比变动趋势。

对产业结构的测度有不同方式和指标,三次产业的占比是测度产业结构的基本方式和常用指标,如表2所示的三次产业占比变化可以窥见中国产业结构过去30多年来的变动趋势。

如表2所示,中国的产业结构在过去30多年来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中国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1990年第一产业占比为27-12%,而到了1996年,其占比已经下降到20%以下,到2011年,中国第一产业占比已经进一步下降到10%以下,到了2021年,第一产业占比只有7-3%,已经大幅减少。而中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则呈现出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小幅变动过程,1990年,中国工业占GDP的比重为41-3%,而后这一比重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到了2000年以后,工业占比一直维持在45%左右,到了2008年以来,工业占比又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到2021年,中国的工业占比为39-4%,大致回归到了1990年的水平。这种情况倒不见得是坏事。变化小也是一种稳定,而40%左右的工业占比水平对于中国这种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中国家,又是幅员辽阔的大国来说也是合理的。另外从服务业的占比数据来看,1990年,中国服务业的占比为31-5%,到2001年,服务业占比突破40%,而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仍然持续增长,到2021年,中国服务业的占比已经达到53-3%,总体上,服务业一直呈现逐步增长的态势。

(3)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升级,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创造每万元GDP所需要的劳动力人数有了大幅度下降(见图1)。

图1反映了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从1990年以来,中国创造每万元GDP所需要的劳动力人数从当初的4-04人减少到目前的0-08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多倍。

综合中国技术进步水平、产业结构和劳动生产率几个方面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开始更多地依赖技术要素,而不是劳动要素。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其数量作用已经明显弱化。

3.人口质量红利对人口数量红利的替代

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改变,人口红利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被分化为人口数量红利和人口质量红利,并且人口数量红利的作用逐步被人口质量红利的作用所替代。

中国人口质量红利的形成建立在人口质量有了巨大提高的基础上。表3通过人均预期寿命、人均受教育年限、高校毛入学率三个国际上公认并较为通用的人口质量衡量指标反映了中国人口质量的变化。

如表3所示,以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这一反映人口健康素质的指标来看,1990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9-03岁,而到了2021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8-2岁,短短30年时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就增长9-17岁。这反映了中国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和人口健康素质的提高。以中国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和高校毛入学率这两个反映人口教育素质或文化素质的指标来看,随着中国教育投资的稳步增加,中国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也在持续增长。1990年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22年,而到了2021年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71年。以高校毛入学率来看,中国在1990年毛入学率只有3-4%,到了2021年中国高校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7-8%。这两项指标表明了中国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在不断增加,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

健康状况的改善和受教育程度的增加都意味着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人力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已被大量研究文献和世界各国广泛的经济实践所证实。中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人口大国,伴随着人口转变,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形成一种特殊的人口红利,而正因为人口素质提高和人力资本的积累[7],体现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本的中国人口质量红利逐步替代体现数量优势的人口数量红利,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开始发挥主导作用。

笔者曾做过相关测算发现:来自人口数量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990—2000年间十分明显,总体上呈现较高水平。而在2001—2010年间,人口数量红利的贡献率已开始下降,但仍能保持20%左右的水平。2010年之后,其贡献率出现明显下降趋势,直至跌破零点,也即人口数量红利机会窗口完全关闭。与之相反,来自人口质量红利的贡献率从1990年以来呈现波动中缓慢上升趋势,在2000年之后开始有较大升幅,尤其是在2010年之后,人口质量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开始越来越凸显,开始超越人口数量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8]。也即从2010年起,人口质量红利开始替代人口数量红利成为中国经济增长过程当中的主导力量并且一直保持至今。这个变化表明:至少从劳动力要素供给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已经升级转变为一种新的、更加高级和更加现代的形态,支撑其持续增长的劳动力要素条件和人口基础已经不是更多的数量,而是更高的质量了。

上述变化都充分表明,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客观的要求和必然的选择,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人口高质量发展战略设计必须与中国

式现代化目标相适应

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战略要求是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相适应,要在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式上进行新的战略适应,使人口高质量发展既能够切实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支撑条件,又能够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中表达出人口发展的内容和要求。

1.树立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理念

要真正树立发展为了人的理念,改变将人口发展单纯地视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工具和条件那种传统理念,充分认识到人口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工具、手段和路径,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和基本内容。对于人口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也需要这样全面的理解和认识,要看到,一方面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支撑条件,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本身就包含了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容。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是条件与目的的统一,路径与目标的统一。人口健康水平提高、教育素质全面提升以及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家庭发展与家庭和谐幸福这些体现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指标与人口数量素质结构长期均衡等体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人口指标,共同反映了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共同标识了国家的文明进步和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因此,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就是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必然包含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容。这应当成为我们进行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战略设计和思考的底层逻辑和基础理念。

2.顺应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口发展具有自身变动的内在规律和客观必然趋势,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中国要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毫无疑问也必须遵循人口发展的内在规律,顺应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例如,保持适度的人口生育水平和数量规模既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所必需的人口基础条件,也是人口变动自身不断围绕均衡水平波动,长期趋向动态均衡的内在必然要求。人口转变理论作为现代人口理论发展中最重要研究成果之一,早就揭示过这一人口发展规律,其通过对世界100多个国家长期的人口变动轨迹的观察分析,归纳出各国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位均衡到低位均衡,始终朝着均衡方向收敛的变动过程。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过去几十年来也经历了人口增长从高位均衡到低位均衡的完整人口转变过程。从长期趋势来看,人口变动向均衡方向收敛是人口变动的内在必然要求,因而是人口变动的根本规律。中国当前人口发展尽管遇到了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等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方面的重大挑战,但是人口发展历史规律和世界人口发展的总体趋势告诉我们,不管在人口变动的具体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人口不均衡的状态,人口变动的收敛方向必然是均衡的,中国人口发展的时代方向也应当是趋向长期均衡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本身就包含了对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要求,我们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战略设计必须尊重和顺应这一人口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

3.选择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恰当路径

一般来讲,有了明确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只要顺应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规律和内在要求,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就应当是清晰的。但是由于人口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人口变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不断变化,其主要矛盾也不断转换,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必须能够适应这种矛盾转换才是恰当的。中国的人口发展过去长期面对的是人口规模过大、人口增速过快的问题,但是今天随着中国的人口转变过程完成,人口发展进入全新的历史阶段,已经并将长期面对人口负增长趋势和人口少子化、老龄化等人口年龄结构方面的严峻挑战;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矛盾发生了根本的转换,从如何实现数量均衡的矛盾转换为如何实现结构均衡的矛盾。所以我们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战略设计就要适应这种矛盾转换,选择生育促进、生育支持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路径,加大“一老一小”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努力营造生育友好的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优化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进一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和养老照护水平,切实减轻家庭养老负担,并且为老年人口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释放第二次人口红利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和文化环境。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4.找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抓手

人口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取得一切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根本政治保障和制度保障,也是中国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中国在过去的人口发展历史中,曾经凭借这一优势不仅顺利实现了人口转变,而且做到了人口与经济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中国要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并且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仍然需要发挥这一独特优势,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体制机制作为根本抓手和工作促进基本方式。要按照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的引领,聚焦人口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通过“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从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层面不断完善生育配套相关支持措施,营造友好生育环境,切实降低生育成本,减少生育人群的后顾之忧,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夯实人口基础。

参考文献:

[1]翟振武,金光照.中国人口负增长:特征、挑战与应对[J].人口研究,2023(2):11-20.

[2]陶涛,金光照,郭亚隆.两种人口负增长的比较:内涵界定、人口学意义和经济影响[J].人口研究,2021(6):14-28.

[3]KEYNESJM.Someeconomicconsequencesofadecliningpopulation[J].PopulationandDevelopmentReview,1978,4(3):517-523.

[4]陆杰华.人口负增长时代:特征、风险及其应对策略[J].社会发展研究,2019(1):21-32,242.

[5]杨舸.我国“十四五”时期的人口变动及重大“转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7-29.

[6]童玉芬,刘志丽,宫倩楠.从七普数据看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变动[J].人口研究,2021(3):65-74.

[7]余长林.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及其经济增长效应——基于扩展MRW模型的内生增长理论与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2):117-125.

[8]杨成钢,闫东东.质量、数量双重视角下的中国人口红利经济效应变化趋势分析[J].人口学刊,2017(5):25-35.

HighqualityPopulationDevelopmentIsanInevitableRequirementfor

RealizingtheGoalofChineseModernization

YANGZifan1,YANGChenggang2,YANGShuwen2

(1.HiltonSchoolofHospitalityManagement,SichuanTourismUniversity,

Chengdu610100,China;2.ResearchInstituteofSocialDevelopment,

Southwester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

Chengdu610074,China)

Abstract:Thehighquality

populationdevelopmentandthegoalofChinesemodernizationhavethetheoreticalandlogicalunity,

bothofwhicharehighlyconsistentintherecognition

ofthebasicstatusofpopulationandthechoiceofthe

goalandpathofpopulationdevelopment.HighqualitypopulationdevelopmentisalsoarealisticrequirementforrealizingthegoalofChinesemodernization,whichisofgreatpracticalsignificanceforrealizingthegoalofChinesemodernization.ThechangingtrendofpopulationnegativegrowthinChinaispromptinglaborsupply

transformationfromquantitytoquality,

whichindicatesthat

economicgrowthmechanismhaschanged,qualitativedemographicdividendhasreplacedthequantitativedemographicdividendtoplayaleadingroleinChinaseconomicgrowth.Therefore,

ourstrategydesignofhighqualitypopulationdevelopmentmustadapttothegoalofChinesemodernization,

andmustsetupanewconceptofhighqualitypopulationdevelopment,conformtothe

intrinsicrequirementsofpopulationdevelopment,adapttothecontradictionofpopulationdevelopment,choosetherightroute

ofthehighqualitypopulationdevelopment,andfindthefundamentalleverforhighqualitypopulationdevelopment.

Keywords:highqualitypopulationdevelopment;Chinesemodernization,populationdevelopmentstrategy

[责任编辑刘爱华]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
党引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勇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道路与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县域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