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的挑战及破解路径研究

2024-06-17盖青

天津教育·上 2024年5期
关键词:舆情大学生学生

盖青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即时性、多元性、非理性等特征,网络舆情主体、信息技术变革和意识形态斗争给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新形势新要求下,提升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水平可以从完善舆情治理意识、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发挥数字技术优势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特征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围绕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和热点新闻发表的观点和意见的集合。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日趋明显。

一是传播的即时性。互联网媒介传播的高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传播的即时性。一般而言,从高校网络舆情的出现到燃爆往往只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的时间。这不仅是因为高校大学生对自媒体的高度关注与熟练运用,还取决于大学生“群居”的生活方式。线下线上交互的传播方式,进一步拓展了大学生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渠道,从而大大加快了网络舆情的发展。

二是内容的多元性。网络空间中呈现出的信息丰富多样,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生、外交等各个方面。由此引发网络舆情的内容也涉及多个方面,无论是校园外的政治热点、经济大势,还是校园内的人际冲突、热点新闻,都是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常客”。

三是行为的非理性。高校大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普遍具有发表个人观点的强烈意愿,加之网络的匿名化,表达方式在不断更新换代,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大学生的心理顾虑,为其提供发表情绪化言论的环境,继而引发某些非理性行为。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风险因素

高校网络舆情因其主体、对象和环境的不同,在产生、演化、发展、消退的不同阶段有其差异性体现。对高校网络舆情主要风险要素的分析,是做好舆情处置的前提和关键。

一是来自网络舆情主体的挑战。首先,高校大学生个性独立、敢于发声,对于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校园突发事件关注度极高,一旦学生认为自身群体性尊严或利益遭受挑战或损害,将迅速形成网络聚集反应,通过网络“抱团”甚至刻意制造网络舆情的方式,为实现诉求提供支持。其次,高校大学生长时间活跃于各类网络平台,一天中应用的网络软件多达十几个。当他们运用这些网络工具完成生活中的各类事项时,也在不断接收各个平台推送的海量信息,在第一时间锁定网络中的各类热点话题,并能够迅速参与其中。最后,网络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大量表达自我的空间和机会,高校大学生也因此成为使用新媒体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群体,这也成为了生成网络舆情的基础条件。

二是来自信息技术变革的挑战。网络传媒的低门槛和快速便捷、高速运转使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其他媒体的“排头兵”,网络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不仅具有推动作用,而且具备引发的功能。近年来,各平台上涌现的短视频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大众传播信息和自我表达的主要载体,规模巨大的大学生用户,更是让短视频成为舆情传播扩散的“策源地”。很多情况下,舆情都是在短视频平台上发酵,然后迅速扩散至其他社交平台,增大了舆情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与此同时,相较于以报纸、广播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介,网络是一个自由开放的虚拟空间,价值取向不同、利益立场不同的人都能够选择多种渠道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一些商家和个人为了吸引流量,博人眼球,更是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制造热点、造谣传谣、发布不实信息,尽管有关部门已加大治理力度,但典型案例仍层出不穷。

三是来自意识形态斗争的挑战。引发高校网络舆情的“导火索”有可能是偶然因素,也有可能是“人为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空间成为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要阵地。面对充斥在网络平台上的真假信息,普通民众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很难直接分辨是非,也容易迷失方向。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路径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原因多、爆发快、影响广,有效治理的难度不断提高。要从思想认识入手,通过建立集“多维一体”“协同联动”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机制,运用数字化手段,实现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预防、准确判断、妥善处置,从而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

一是完善舆情治理意识,提升舆情治理能力。高校网络舆情爆发后,“堵”和“锁”的处置方式不仅不能发挥作用,而且往往容易造成谣言满天飞,刺激舆情的生成或者造成事态升级,也会给学校声誉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高校要及时转变思想认识,当网络舆情出现时,敢于并且善于当好“发言人”。首先,高校应在第一时间了解引发网络舆情的事件真相,全面分析事件起因以及矛盾冲突点,及时、准确地掌握事件信息。面对可能出现的质疑或反对,要以事实为依据正面回应,耐心引导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微博等官方媒体平台进行解释说明,尽可能扩大正向宣传影响,避免网络谣言进一步扩散,在逐步打消质疑的过程中化解危机。最后,要及时制止、教育、引导网络中出现带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的一些缺乏理性和情绪化的负面“声音”,控制网络舆情影响的范围,以保证舆论主流不偏颇。

二是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虚拟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同样都需要道德来规范和约束个人的行为。高校应该树立“协同育人”观念,调动多方主体参与到引导和规范学生网络行为的教育实践中来。首先,高校教师要加强学生网络道德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网德”。在日常授课过程中,通过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擦亮眼睛”、克制情绪、“管住手指”,认真分辨网络信息的真伪,不被网络上的负面情绪所左右,不随意跟帖、转发、评论,在了解事情真相之前不“轻举妄动”,真正树立起参与网络生活的责任感。其次,高校管理部门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利益诉求,为学生构建畅通便利的诉求反馈机制,并及时解决问题,做到事事有响应、事事有落实,进一步降低网络舆情爆发的风险。利用新媒体建立校内信息共享平台,让学生拥有合情合理的观点表达和情绪宣泄的空间,将意见表达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最后,高校辅导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网络思想动态,加强网络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在日常工作中,要结合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热门话题及时发表正确评论,积极引导舆论走向,发现学生发表不当言论时要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

三是发挥数字技术优势,筑牢治理保障体系。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网络舆情治理能效的提升提供了技术保障。高校应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提升网络舆情治理水平。第一,完善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利用“大数据+人工”建立全时段全方位的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定期收集、整理更新数据库,及时对数据信息进行归纳和分析,根据网络舆情发展规律,结合重大时间节点和重要社会事件,对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进行提前干预,做到心中有数、行之有度。第二,提升网络舆情的管控效果。一旦发生网络舆情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抢占舆论话语权。一方面要优化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校园媒体平台,增强其在学生群体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宣传形式引导舆论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意见领袖”,引导“意见领袖”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方式表明正确立场,发表正确言论,通过“意见领袖”与其他学生建立平等良好的沟通关系,减少与学生的距离感,增强信任感,降低不当言论恶意占据网络阵地的可能性。第三,建立网络舆情持续跟踪机制。原本已经淡出人们视野的网络舆情事件,有可能因为相关话题的出现再次“卷土重来”。要利用数字技术对网路舆情进行持续跟进,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的后续走势,对有可能再次引发舆情的因素提高警惕,及时处理,降低舆情重新爆发的风险。

注:本文系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应对决策模型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2SK126)的研究成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23XC0305)的研究成果;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国民航大学专项资助(项目编号:3122024014)的研究成果;中国民航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侯金鹤)

猜你喜欢

舆情大学生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舆情
学生写的话
舆情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