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忽略了没举手的学生
2024-06-17杨聪
杨聪
六年级某班的语文老师调走后,由我接任。转眼间一年就要过去了,即将毕业时,女生小琦(化名)给我写了以下这篇留言,我看后颇有感触。
杨老师,还记得那节课吗?我被您叫到讲台桌前读词语的那节课。
以前的我很少被老师叫到,更不用说到讲台桌前读词语,所以到了高年级,我变得有些胆小了。记得那一天,您突然叫我读词语,我很惊讶,为什么您会叫我上去读呢?我犹豫了一下,只好上去,站在讲台旁读。读完之后,您说:“读得很好,不过刚才你好像有点害怕。”然后,同学洁玉说:“小琦以前很少被老师叫到,今天被你叫上去读,肯定会有些害怕。”您听后说:“没事的,以后多上来读,肯定不会再害怕了。”之后几天,有时还会被您叫上去,我就不再害怕了。因为您的话使我勇敢,不再胆小了。谢谢您,老师,您给了我勇气。
小琦记录了那次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课堂场景,我也记忆犹新。那是在开学没多久的一节语文课上,我有意指名没举手的学生到讲台前领读生字词语,小琦就是其中一位。从小琦的叙述中我们不难了解,之前的五年里,老师很少叫她,以至于当我叫她时,她竟然深感意外。由于缺乏训练,久而久之,自然有些害怕,过去几年留给小琦的经验已使她形成了心理定势:老师不叫她是正常的,叫她反而不正常。自从那次我鼓励了小琦,并在行动上引导她进行习惯性的改变之后,便形成了良性的师生互动,使得小琦突破了原有的心理限制。
我想作为任课老师,本该不定时地顾及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不管他们成绩是好还是坏、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而现实中,往往这些性格内向、成绩也不怎么好的孩子,最容易被只追求“好成绩”和课堂“高效率”的教师边缘化,搁置一旁视而不见,时间一长就容易落入不良循环——越不被老师叫到,越容易脱离课堂与群体。
有些老师可能会说,就算我叫这些学生回答问题,他们也不会,反倒浪费了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进度。其实,只要任课老师换个思路,这个问题便能迎刃而解,那就是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放低要求,只是让他们参与,这样就可以打破一成不变的现状。也就是说,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让他们各取所需,遇到难题叫学习好的学生,简单的题就留给程度差的学生。通常说“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但我们不妨有意让学生“不用跳”,站在原地就能“摘到桃子”。比如,让他们站起来跟着读读词语,上台抄抄生字,或者当别的学生在黑板上做对题后,让这些学生去打个红钩。还可以延伸开来,有时让他们收发一部分学生的本子,课余时间帮老师拿些东西,传唤同学,等等。总之,以上种种做法都能让这些学生有机会融入班级教学与生活的氛围之中,体会到任课老师对他们的一视同仁与关爱,同时在课堂上也不会拖延教学时间。
事实上,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就像小琦一样,对老师的某些提问也能按要求去做,只是胆小紧张而没有举手罢了。教师如果图方便,总是只叫举手的学生,一直忽略他们,几年下来,他们的胆小紧张就可能变成固着难改的状态。作为教育者,如果对此不关注不重视,长期下去会影响这些学生的性格与认知。所以,对每位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上课别忽略了没举手的学生。
编辑/张国宪 终校/孙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