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中夏传》中的邓中夏

2024-06-16严采薇

中国故事 2024年5期
关键词:邓中夏革命

作者简介:严采薇,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导读】1933年9月21日,中共早期领导人邓中夏于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他曾积极组织和领导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做出过重要贡献。邓中夏在与帝国主义、反动军阀、官僚资本主义英勇战斗的同时,又注重民众的思想启蒙,使革命的火种薪火相传。

邓中夏,原名邓隆渤, 字仲澥,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门。他是中共早期的领导人之一。他领导过开滦煤矿大罢工、“二七”大罢工、长辛店工人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在上海大学进行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在白色恐怖下坚持对敌斗争。他的一系列斗争,在理论和行动上给予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魏巍、钱小惠整理修订了由邓中夏妻子夏明搜集的资料所形成的初稿,让《邓中夏传》得以问世。传记展现了邓中夏从辛亥革命前夕到雨花台英勇就义期间的言行。其中有对中国革命影响深远的历史大事件,也有不为人知的生活小细节。

一、才华横溢的青年志士

邓中夏出生于破落的地主家庭,旧学功底深厚。少时,他曾与同伴出游,写下诸多诗作描绘祖国河山。尽管写景诗情画意,但其中也蕴含着爱国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国家兴亡和民生疾苦的隐忧。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他的这种隐忧在李大钊的影响下转变为唤醒民智的行动。他和同学一起组织平民教育讲演团,在游艺场所、庙会、集市演讲,向民众普及知识。一次次精彩的演讲,都达到了“增进平民智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的目的。

“二七”惨案之后,邓中夏悲愤交加,写下战斗序曲:“军阀手中铁,工人颈上血,头可断,肢可裂,此志不可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战斗的刚强,彰显着至死不灭的革命意志。他的才华在启发民智、抨击时弊的文学作品中展现。《新诗人的棒喝》为当时的青年创作指明方向,指出文学创作要为现实人生服务。《过洞庭湖》以五言诗句成诗,有着古典主义色彩,又有着现实主义关怀。“阴森疑鬼怒”“豺狼满道路”的比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险恶现实写照。“秋水含落晖,彩霞如赤柱。问将为何世?共产均贫富”是其心中理想社会的蓝图。诗化的语言将理想与现实巧妙结合。此外,在理论研究上,邓中夏还留下了许多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影响深远的著述和理论,例如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民主政权建设思想等。他的才华在革命的洪流中绽放光芒。

二、意志坚定的革命战士

邓中夏自决心投身革命始,便已铸牢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在五四运动时,爱国青年邓中夏走在反帝队伍的前列,在街头各处演说、散发传单。他带领学生冲进亲日派大汉奸曹汝霖的家中,将卖国贼一顿惩办,之后又点燃起赵家楼的熊熊大火,这就是闻名至今的“火烧赵家楼”事件。他高涨的革命热情并没有因警察的大肆抓捕而有丝毫减退,而是在荷枪实弹的军警面前展开了热烈的宣传鼓动。在利益诱惑面前,邓中夏拒绝了由资本家出资的公派留学机会,并在好友对此趋之若鹜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资产阶级收买、培育阶级工具的险恶用心。

自1931年1月始,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统治党中央。邓中夏指出当时的教条主义错误,但遭到了“残酷斗争”“无情打击”。1932年,在上海被暂停工作的邓中夏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靠妻子在工厂的收入勉强度日。之后,他被安排去刻蜡版。受到这般待遇,换作常人或许早已革命意志涣散,甚至叛党离党而去。而邓中夏却毫无怨言,认真坚决地完成党交给他的一切任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任凭狱中敌人威逼利诱,仍自岿然不动。在同志询问其政治态度时,他激动地说出:“问得好!应该问!你对他们说,就是把邓中夏骨头烧成灰,他也是个共产党员!”慷慨激昂的陈辞令人动容、令敌胆寒。

三、幽默灵活的先驱领袖

在革命语言上,邓中夏善于将其丰富的知识储备转化为通俗幽默的话语,用以启迪民智、稳定民心、打击敌人。在省港大罢工时期,英国帝国主义因罢工遭受重大经济损失,扬言如果不结束罢工就将以十万大兵进攻中国。邓中夏在工人群众决心有所动摇时,一篇《欢迎英国帝国主义进攻中国的十万大军》就分析出英国并不具备进攻中国的国内国际条件,以幽默风趣的反话揭露出英国的恫吓政策,使民众对中国革命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革命的领导者,邓中夏在发现女团员在共青团占比太小时,说:“很可能是你们态度太革命了,革得叫她们害怕了。也可能是因为你们不肯看《红楼梦》《西厢记》,不懂女青年的心理。”他以风趣的玩笑指出问题的所在。

在革命策略上,邓中夏展现出很高的灵活性。他根据动员对象的不同心理特征,实现对工人的宣传和组织,将一切革命有利因素为我所用。在劳动补习学校成立前,他瞅准最有势力的工头邓长荣贪图虚名之心理,拉拢其为学校成立赞助,并给予其“发起人”的名号。学校成立之后,工人学习情绪低迷。他又用地主讽刺长工儿子读书的故事调动工人学习的积极性。他还常在危急时刻化险为夷。邓中夏在担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收拾广州暴动失败后的局面时,其由其他同志代写的给琼崖特委的信被敌人搜出,随之被捕。面对敌人盘问,他利用字迹与其不符的漏洞成功逃脱。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灵活的应变能力及革命策略使邓中夏成为当之无愧的革命领袖。

四、温情良善的师友同志

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邓中夏的言行常能带给身边人以温暖和善意。在北大时期,他用父亲给的生活费帮助困难同学。在上海大学执教时,有学生缴不起学费,他用自己的薪金帮忙支付。在教育引导上,邓中夏是工人群众的良师益友,既启蒙工人思想,又对其生活关怀备至。当他在解答工人疑惑时,总能深入浅出、循循善诱,饱含着启蒙者的温情。在女工朱晓华上学遭到家庭阻挠时,他亲自上门做通晓华父母的工作。在晓华在放学途中经过坟地感到害怕时,他又派人护送其回家,充满着兄弟姐妹般的关怀。

在亲人面前,邓中夏刚毅的脸庞上总流露出一丝温情。从邓中夏写给老弟、祖母、妻子的家书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家人的关爱。他告诉老弟隆培家和万事兴的道理:“待人要和婉,你父亲和洪生哥不和,你也要极力劝和。”还激励老弟学习上进。他在《给祖母的信》中表达了自己不能侍奉在侧的愧疚,也介绍了自己当前在保定的生活状况,亲切幽默的话语,想必祖母听了也能大笑一番。他介绍在高等学校教书时说:“这些学生从前一半多当过中学堂的教员,现在又来读书。所以可以说我是‘老师的老师。您老人家呢,就是‘老师的老师的老太师母,哈!哈!”对妻子,邓中夏以妹妹相称,是她的革命导师、亲密战友和爱人。现存的两封《写给狱中妻子的信》饱含深情,不仅关心妻子在狱中的饮食起居,还告诉她“牢狱是极好的研究室呀”,给予其信心与鼓励。

五、结语

《邓中夏传》用文学的笔触,将邓中夏卓越的领导才华、坚定的革命意志、幽默风趣的人格魅力、温情良善的性格举止置于生活细节的描绘和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基于史实的文学想象使邓中夏的革命领袖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风貌,《邓中夏传》是新时代党史人物学习教育的鲜活典范。

参考文献

[1] 向媛华. 邓中夏[J]. 档案与建设,2007(8).

[2] 邓中夏. 邓中夏全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 魏巍,钱小惠. 邓中夏传[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邓中夏革命
将革命进行到底(节选)
邓中夏:化成灰我也是共产党员
邓中夏:化成灰我也是共产党员
邓中夏:“我邓中夏烧成灰也是共产党的!”
邓中夏: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
邓中夏:用生命诠释初心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儿女醉心救国事,两心脉脉如牵系
——读邓中夏给狱中妻子李瑛的信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