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调控措施对低负荷污水脱氮除磷影响分析
2024-06-16杨琴吴丹
杨琴 吴丹
收稿日期:2023-07-17
作者简介:杨琴(1991-),女,工程师,长期从事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与运行。
摘 要:利用中试试验装置模拟低负荷状态下SBR生化池的运行调控,通过对现状SBR工艺进行改进(主反应区增加搅拌),同时研究不同的调控措施对SBR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探究低负荷污水处理厂高效、经济运行方式。
关键词:低负荷污水厂;脱氮除磷;搅拌方式;曝气;污泥回流方式
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655(2024)03-00-07
0 引言
国内新建的大部分具有脱氮除磷功能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由于配套的城市排水收集系统通常滞后于城市污水厂的建设,造成进入城市污水厂的污水量或污水水质远低于设计值,在试运行阶段甚至投入生产后正常运行的很长时期内,污水处理厂处于低负荷运转状态。这些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其总磷、总氮去除率低,尤其是总磷去除效果较差,通常<50%。因此,对低碳源条件下脱氮除磷工艺的适宜运行条件进行研究,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是目前城市污水处理领域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试验研究对云南区域内的低负荷污水处理厂进行全面摸底调研,通过对低负荷污水处理厂厂外管网、服务范围内生活用水方式、进出水水质、运行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与分析,明确低负荷原因及运行调控存在的共性问题,结合现状实际通过中试试验装置模拟低负荷水厂运行调控,探究高效的低负荷运行方式。
1 项目概况
本试验共调研了13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低负荷,其中以较为典型的A污水处理厂为例,进行脱氮除磷分析及中试模拟。
云南某典型低负荷污水处理厂A,设计处理规模为3万m3/d,处理工艺为:进水→预处理→SBR生化池→紫外消毒渠→出水.由于进水浓度较低,生化池脱氮除磷效率极低(雨季TN、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6.87%和31.37%,旱季TN、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5.2%和48.3%),且后端无深度处理,现状出水TN和TP不能稳定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其中TP执行标准1 mg/L),需投加大量水处理药剂,成本较高。该项目实际进水水质及低负荷程度见表1。
从表2、表3可知,该污水处理厂实际进水各指标浓度平均值均小于设计进水浓度,其中实际进水COD和BOD5浓度不到设计值的一半,B/N、B/P的值分别为2.26和20.26,因此可以判定,该污水处理厂进水属于低负荷污水,且进水各指标浓度与月份呈现出一定的关联性,该关联性大致可以描述为:每年1—5月,进水各指标浓度偏高,6—10月,进水各指标浓度较低,11—12月,进水指标浓度居中。究其原因主要为该地区存在部分雨污合流、管网渗漏等,且受服务范围内生活习惯的影响。
该污水处理厂生化池处理工艺为传统的SBR工艺(生化池主反应区无搅拌装置),现行运行方式为进水曝气2 h、静置沉淀1 h、滗水1 h三个阶段循环运行,其中没有搅拌反硝化阶段,混合液经过曝气阶段后直接进入静置沉淀阶段,泥水分离较快,反硝化脱氮阶段较短,导致出水TN较高;同时,污泥回流方式为曝气池混合液回流至最前端的生物选择池,导致生物选择池溶解氧和NO3-N浓度较高,影响污泥释磷效果,进入后续曝气时,污泥吸磷不充分,导致出水TP超标。
2 低负荷原因分析
(1)合流制排水体系导致进水浓度低
污水厂服务范围内市政配套设施建设较为滞后,老城区均未实现雨污分流,管网建设不完善,并且云南地区雨水较充沛,雨季大量雨水涌入合流制管道。虽然初期可冲刷管道沉积物增加COD浓度,但由于大量雨水混入整体上仍然较大幅度地降低了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
(2)污水管网渗漏和外来水源稀释
管网建设年限较久远,并且由于工程施工质量,一些管道和检查井渗漏严重。尤其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大量地下水渗入排水管道内稀释了污水浓度,并且区域内存在管网沿河铺设,大量河水涌入管网。另外还有施工、水景和游泳池等排水直接排入城镇污水管道,这些外来排水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污水浓度。
(3)居民生活排水水质浓度较低
居民生活方式及用水习惯直接从源头上降低了污水浓度。云南大部分地区城市化进程较缓慢,目前节水型卫生器具较传统卫生器具的市场价格高,在部分城镇居民中还没普及。传统的卫生器具耗水量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居民生活排水有机物浓度相对较低。另外云南地区水资源相对较丰富,生活排水中洗浴排水占比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排水浓度。并且大部分新建小区已配套有化粪池等小型污水处理构筑物,居民生活污水进入化粪池经过12~24 h的沉淀分解,可去除50%~60%的悬浮物,部分化粪池(三级处理)上清夜出水水质已达到了一级排放标准,降低了城市管网中污水有机物浓度。
3 低负荷污水处理运行调控存在的共性问题
(1)碳源不足、生化脱氮除磷效果较差
通过对云南大量污水厂进行调研分析,低负荷污水处理厂氮、磷的去除均存在一定问题,大部分污水处理厂TN、TP均存在超标风险,究其原因是因为进水碳源不足,生化脱氮除磷效果较差。
反硝化反应是由异养菌完成的生化反应,它们在溶解氧浓度极低的情况下利用硝酸盐中的氧作为电子受体,有机物作碳源及电子供体,碳源物质不同,反硝化速率也不同。故硝酸氮和亚硝酸氮在缺氧反硝化阶段需要充足的碳源,污水中BOD5/TN>4时,即认为碳源充足,而低浓度污水 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根据以往实验研究B/N值
为5时,缺氧期结束时反应器中检测不到硝态氮,实现了完全反硝化,而B/N值为3时,缺氧期结束时硝态氮的含量很高,这也说明脱氮率低下是由碳源不足引起的。长时间低浓度进水,微生物可利用的碳源有限,反硝化能力下降而使得处理系统的脱氮效果低下。
污水处理中磷的去除主要是通过污泥排放来实现的,低负荷污水使得生物池内活性污泥浓度低,造成污水处理厂污泥泥龄过长甚至没有污泥排放。在这种情况下,生活污水中磷无法有效去除,而过长的污泥泥龄会影响污泥活性,局部出现厌氧状态下重新释磷,生物除磷效果极差。
(2)维持达标出水的高污泥浓度
低负荷污水处理厂往往因为进水浓度过低,系统中的污泥絮体解散,生物相发生变化,污泥浓度不断降低,对含碳污染物处理能力低下。经过一段时间低负荷运行后,污泥的沉降性能逐渐降低,污泥容易与出水一起排出,出水悬浮物SS浓度增加,导致污水厂处理效率低下。因而,对于低负荷污水处理,考虑活性污泥絮体中有机部分较正常污泥低,微生物量较少,为保证硝化效果正常进行,往往需维持较高的污泥浓度,降低有机负荷。
(3)存在过曝现象,溶解氧较难控制,运行成本较高
大部分污水处理厂生化池曝气系统是按照设计进水浓度参数进行设计的,而污水厂进水浓度长时间远低于设计浓度,容易出现过量曝气的现象。曝气过量极易导致活性污泥絮体膨胀、解体破碎、污泥上浮,污水厂出水浑浊提高,影响系统运行稳定和处理效果,并且造成能量的浪费。
另外,低负荷污水的COD、BOD5浓度偏低,碳源缺乏导致处理构筑物内活性污泥增长缓慢,MLSS浓度提升困难,需采取长时间不排泥的控制措施来提升MLSS浓度,系统启动耗时长。现阶段为保证出水达标主要通过投加碳源提高污水有机物浓度,但运行成本极高。
4 对中试试验的建议
国内已有学者针对具体低负荷污水处理厂进行了研究,以具体污水处理厂为实施载体探讨了低负荷污水处理厂运行方式。2015年,金康鹏等人对西安市某污水处理厂倒置A2/O工艺进行研究分析,考察了厌氧池硝酸盐浓度对厌氧释磷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缺氧池反硝化不完全,厌氧池高浓度硝酸盐是抑制聚磷菌释磷的重要因素。当厌氧池内硝酸盐浓度>4 mg/L时,会明显抑制生物除磷效果。硝酸盐的浓度在1~4 mg/L时,随着硝酸盐浓度的升高,厌氧释磷效果显著降低。为避免硝酸盐对聚磷菌的影响,需将厌氧池磷酸盐浓度控制在1 mg/L以下,硝酸盐对聚磷菌释磷的影响原因是生物脱氮除磷对碳源的竞争。
2018年,方佩珍等人对浙江省湖州市某污水处理厂(A2/O工艺)低负荷问题进行研究,其在《污水处理厂低负荷运行问题的分析与调控措施》一文中指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进水COD浓度为设计值的19.3%,TN为设计值的48.22%,低负荷运行给污水厂稳定达标造成较大困扰。通过采用间歇曝气的方式运行,同时将污泥浓度由原设计值3 g/L降低至1.5 g/L;关闭内回流,增加200% 外回流,精准投加碳源等工艺参数进行了相应的优化,调整后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一级A标。
SBR工艺所具有技术经济性能和运行灵活性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适合我国中小城镇水质水量特点的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但小城镇污水处理厂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同时,由于进水水质设计值与实际差别较大,使部分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运行状况差。针对此情况,有学者在重庆万盛污水处理厂进行了3个月的实际运行试验,通过调整DO、MLSS、回流比等运行参数,解决了该污水处理厂SBR工艺在低负荷运行情况下脱氮效率低、运行能耗高的问题。
2013年,李诚和李荣以天津市某污水厂SBR工艺的调试运行为例,进行了SBR工艺处理低负荷城市污水经验的探讨,主要对曝气周期、曝气时间及静沉时间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运行周期由4 h调整为8 h,非限制性曝气改为限制性曝气,运行各阶段的时间调整为进水1 h、曝气
4 h、静沉2 h、排水1 h,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处理后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国内对于低负荷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方式虽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且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部分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地域性,对于低负荷污水厂的运行调控主要以投加外部碳源为主,对于低负荷SBR工艺的调控也仅仅是通过延长运行周期、控制运行参数,缺少对SBR工艺进行改进研究。本次试验研究,一方面通过对现状SBR进行改进,在主反应区增加搅拌,以提高低碳源条件下的脱氮除磷效率;另外通过运行调控包括曝气时长及强度、污泥回流方式等探究各指标达标。
关于低负荷污水处理厂的研究均是以具体污水处理厂为实施载体,但随着环保监管越来越严格,以具体污水厂为实施载体极易对现状出水造成影响,存在出水达标风险,故本次试验通过中试试验装置开展。为保证中试试验顺利且有效进行,在试验开展之前,主要针对总氮和总磷的去除机理进行分析总结,进行更加合理的试验设计。试验总体原则,尽量在生化段采取调控措施,使SBR池出水总氮即可达标;同时,在生化段尽量提升总磷去除率,使SBR池出水总磷含量尽可能低,SBR池总磷未达标可在后端增加絮凝沉淀构筑物,投加絮凝剂除磷,使最终出水总磷也达标。
5 调控措施及脱氮除磷影响分析
5.1 中试试验装置介绍
中试试验装置是SBR工艺的原型缩小版,中试装置设计处理规模为19 m3/d,污泥浓度与水厂实际运行浓度保持一致,满液位时维持在5000 mg/L;
生化池HRT为14 h,总SRT为16 d等均与水厂实际运行保持一致。试验期间水温在17~25?C,SBR池pH在6.0~7.0。
中试装置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污水进入生化池依次经过①生物选择池②缺氧池③SBR池,污泥回流方式有两种,一是由SBR池回流至生物选择池,二是由SBR池回流至缺氧池,再由缺氧池回流至生物选择池。缺氧池内部设置隔板,防止水路短流。
5.2 运行工况
本次中试试验共开展5种不同的运行工况研究,各工况相互对照,具体运行方式及参数如表4所示。
试验进水为污水厂经过前段预处理的污水。中试试验每天取一个进水样及1~2个出水样,水质分析至少保留8组数据;每次工况调整后,自调整之时起的72 h后开始取样。主要检测水质指标为CODCr、TN、TP、NH3-N及NO3-N,水质检测在水厂化验室内进行,均采用国标法[1]。生化池DO采用哈希HQ30D型号便携式溶解氧测定仪进行检测,每天测定2次。MLSS采用大连博克斯FILTR330M1-SS100型号在线污泥浓度计进行实时监测。
5.3 搅拌方式调控试验
搅拌方式调控试验,主要在中试试验装置SBR池内增加搅拌阶段,增加搅拌可分为先曝气后搅拌和先搅拌后曝气两种方式。
(1)搅拌方式对脱氮效果的影响分析
工况1:进水曝气110 min~沉淀50 min~出水50 min,作为空白对照;工况3和工况4分别增加搅拌,其中工况3先曝气后搅拌,工况4先搅拌后曝气。各工况下脱氮效果如图2所示。
试验表明,增加搅拌能有效提升脱氮效率,TN去除率可提升20%。工况1条件下运行,出水NH3-N浓度稳定在1 mg/L以下,工况3和工况4条件下运行,NH3-N浓度维持在2 mg/L左右,均可稳定达标。但工况1出水NO3-N平均浓度高达16 mg/L,比工况3和工况4出水NO3-N浓度高出将近6 mg/L,说明工况1条件下运行,NO3-N大量积累,反硝化作用很弱。从反面证明,工况3和工况4增加搅拌,增加了反硝化强度,从而达到提升TN去除率的效果[2]。
另外,虽然增加搅拌能提升TN去除率,但在脱氮时序上有所不同。从图2可看出,在试验后期,也就是试验批次4之后,反硝化菌群生理活动基本稳定后,工况3的TN去除率明显优于工况4,而出水NO3-N浓度,前者低于后者。原因在于,工况3先曝气后搅拌,曝气阶段产生的NO3-N在接下来的搅拌阶段大部分被反硝化菌利用消耗;而工况4先搅拌后曝气,先搅拌利用的NO3-N是进水中以及上一周期残留的NO3-N,接下来曝气产生的NO3-N不能被充分利用[3],导致TN去除率略低于工况3。
(2)搅拌方式对除磷效果影响分析
搅拌方式不同,除磷效果也有所不相同。工况1、工况3和工况4条件下运行,对TP的去除效果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增加搅拌能提升TP去除率,但与搅拌和曝气的顺序有关。
先曝气后搅拌对TP去除率几乎在60%左右,而先搅拌后曝气对TP去除率可达到70%左右,说明先搅拌后曝气的运行方式比先曝气后搅拌对TP去除效率更高,去除率提升10%左右。曝气和搅拌顺序不同,除磷效率不同,这与微生物除磷机理有关,污泥中的聚磷菌必须先经过厌氧释磷阶段,才能在好氧阶段超过自身生理需求吸收污水中的磷。先搅拌后曝气正好满足聚磷菌除磷的生理顺序,释磷和吸磷阶段都较充分[8];而先曝气后搅拌恰恰相反,所以对TP去除率不如先搅拌后曝气。
(3)小结
通过以上试验表明,主反应区增加搅拌,可有效提升TN去除率,且先曝气后搅拌的运行方式更利于TN的去除,TN去除率可提升20%,生化系统出水TN浓度可降低至10 mg/L左右。但先曝气后搅拌不利于TP的去除,较先搅拌后曝气TP去除率低10%左右。介于两种方式出水TP均不达标,综合同时脱氮除磷的考虑,建议采用先曝气后搅拌的方式运行,保证SBR池出水TN即可达标,后端增加化学除磷单元(高效沉淀池或混凝沉淀池)保证TP达标。
5.4 曝气方式调控试验
(1)曝气时长对脱氮效果影响分析
工况1、工况2、工况3曝气时长分别为110 min、
60 min和90 min,其出水NH3-N、NO3-N和TN关系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曝气60 min,出水NH3-N浓度维持在11 mg/L左右,严重超标;当曝气110 min和90 min,出水NH3-N浓度在3 mg/L以下,可稳定达标。Barnes和Bliss在1983年曾提出[4],氨氧化速率普遍为1~3 mgNH3-N/gMLVSS/hour,
本次中试试验MLVSS平均浓度为2.2 g/L,试验阶段进水NH3-N浓度在30 mg/L左右,理论上在一个周期内,把进水中全部NH3-N转化为NO3-N需要1.1~3.2 h,本次试验结果符合这一结论,工况3实际氨氧化速率为2.5 mgNH3-N/gMLVSS/hour。
一般情况下,生活污水处理厂出水NH3-N浓度与NO3-N浓度之和与TN浓度相差不大。从图4中可以看出,工况1和工况3出水NH3-N和NO3-N之和与TN之差基本在1 mg/L以下。但工况2这一差值较大,最大可达5 mg/L以上,说明工况2条件下运行曝气量不足,存在NO2-N的积累,亚硝化菌、硝化菌均受到抑制[5]。
(2)曝气强度对脱氮效果影响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试验实际进水条件下,曝气时长至少90 min才能保证出水NH3-N达标。当曝气时长分别为:工况1(曝气110 min)、工况3(曝气90 min)和工况4(曝气90 min),以出水NH3-N浓度和曝气结束时SBR池DO浓度为研究对象,两者关系如图5所示。
从图5中可以看出,曝气110 min,出水NH3-N非常低,基本在0.5 mg/L以下,曝气90 min,出水NH3-N浓度相对较高,但全部在4 mg/L以下,均可稳定达标。通过DO浓度和出水NH3-N浓度关系,可以发现,当曝气结束时DO浓度维持在1 mg/L左右,出水NH3-N浓度绝大多数在3 mg/L以下。究其原因,食微比F/M低的条件下(W水厂常年F/M为0.04 kgBOD5/kgMLVSS·d),污泥絮体外部耗氧速率较慢,较低的DO浓度就能穿透絮凝体,进入絮体内部发生好氧氨氧化反应[6-7]。因此,在该进水条件下,曝气时间至少90 min,曝气结束时维持SBR池DO浓度在1 mg/L右时,NH3-N即可达标。继续增强曝气强度,不仅会浪费能源,还可能会对活性污泥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污泥絮体解体,细菌细胞裂解,使出水水质恶化。
(3)小结
通过不同的曝气时长和强度调控试验研究,生化系统曝气至少90 min出水NH3-N才能达标,实际氨氧化速率为2.5 mgNH3-N/gMLVSS/hour。同时,当维持曝气结束时SBR池DO在1 mg/L左右,即可保证出水NH3-N基本在3 mg/L以下。
5.5 污泥回流方式调控试验
调整污泥回流方式,目的是降低生物选择池NO3-N和DO浓度,使聚磷菌在该区域尽可能多地释磷,以便于下一阶段过量吸磷。
工况5改变污泥回流方式,与工况1的原始污泥回流方式形成对比。工况1污泥直接从SBR池回流至生物选择池,回流污泥携带高浓度溶解氧及硝态氮进入生物选择池,对该区域聚磷菌厌氧释磷过程产生抑制作用[9],进而影响除磷效果。工况5
改变污泥回流方式,理论上,污泥先由SBR池回流至缺氧池,回流污泥携带的高浓度溶氧和硝态氮在该区域被稀释以及被部分消耗后,再由缺氧池回流至生物选择池的污泥携带的溶解氧和硝态氮量会相对减少。具体改变污泥回流方式除磷效果如图6所示。
从图6可以看出,改变污泥回流方式对TP去除效果并没有明显的提升,甚至改变污泥回流方式后,TP去除率稳定性更差。原因可能是改变污泥回流方式后,从缺氧池回流至生物选择池的回流比(100%)太高,几乎是改变前污泥回流比(30%)的3倍,导致该区域HRT缩短为原来
的1/3,厌氧释磷反应时间不足,除磷效果不佳。另外,在试验过程中监测到改变污泥回流方式前后,生物选择池DO浓度和NO3-N浓度变化不大。一方面是污泥回流比太大,使生物选择池NO3-N浓度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据调查W水厂生化池前端存在跌水曝气部位,进水充氧严重,生化池进水DO浓度高达1.2 mg/L以上,导致该区域始终无法维持良好的厌氧环境。生物选择池NO3-N和DO浓度变化趋势如图7所示。
(3)小结
调整污泥回流方式,TP去除率与同期模拟调控试验无明显差别,出水TP不能稳定达标。主要是因为调整污泥回流方式后,回流液流量较大,导致生物选择池水力停留时间变短、NO3-N维持在较高浓度,以及进水存在跌水充氧导致生物选择池浓度居高不下等原因,致使该区域厌氧释磷不充分,进而影响后端好氧吸磷作用,故TP去除率与同期模拟调控试验无明显差距。对于TP建议后端通过化学除磷去除。
6 结论
(1)本项目所在地区由于市政污水管网建设不完善、雨污未分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雨水、地下水混入污水管网,加之受到当地居民生活习性的影响,片区污水厂进水水质污染物浓度低的现象普遍存在。
(2)低负荷污水处理厂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化脱氮除磷效果较差,出水TN、TP存在严重超标风险,若要保证出水达标需投加大量碳源和化学除磷药剂,运行成本极高。另外由于进水浓度较低,生化池溶解氧较难控制,经常存在过曝现象。目前低负荷污水处理厂达标调控及高效运行为现阶段需主要攻克难题。
(3)本试验研究一方面对传统SBR工艺进行改进,在主反应区增加搅拌,有效提升TN去除率,且采用先曝气后搅拌的运行方式可确保出水TN降低至10 mg/L稳定达标,介于污泥回流方式的改变对TP的去除不明显,故TP主要通过后端化学除磷去除。同时通过调控曝气时长和强度,生化系统曝气90 min以上,曝气结束时SBR池DO在1 mg/L左右,即可保证出水NH3-N基本在3 mg/L以下稳定达标。
(4)综合以上试验研究,建议A水厂可按如下方案进行技改和运行:①在SBR主反应池增加搅拌设备,运行采用先曝气后搅拌的运行方式,以提高TN去除率确保达标;②SBR生化池后端增加化学除磷单元,投加PAC,同时消除生化池前端跌水部位,以提高TP去除率;③运行时,控制曝气结束时SBR池溶解氧浓度稍微>1 mg/L即可,预计出水NH3-N在3 mg/L以下。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保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2.
[2] 沈耀亮,赵丹.强化SBR 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的若干对策[J].中国给水排水,2000,16(7):23-25.
[3] 杨志宏,马小军.SBR工艺脱氮除磷升级改造方案现场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5,31(11):79-82.
[4] Barnes, D., and Bliss, P.J. Biological Control of Nitrogen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J]. London, UK: E. & F.N. Spon, 1983.
[5] 赵宗升,刘鸿亮.高浓度氨氮废水的高效生物脱氮途径[J]. 中国给水排水,2001,17(5):24-28.
[6] 李亚新.活性污泥法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 张小玲,李斌.低DO下的短程硝化及同步硝化反硝化[J].中国给水排水,2004,20(5):13-16.
[8] 陈红,李昊翔.强化序批式活性污泥工艺脱氮除磷的实验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38(9):1235-1238.
[9] 金鹏康,郑未元.倒置A2/O与常规A2/O工艺除磷效果对比[J].环境工程学报,2015,9(2):501-505.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ontrol Measures 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from Low-load Sewage
YANG Qin1, WU Dan2
(1.Beijing Enterprises Water Group Limited, West District, Kunming Yunnan 650000, China)
Abstract: This experiment studied the operation regulation of SBR biochemical tank under low load by using pilot test device. By improving the present SBR process (adding stirring in the main reaction zone) and studying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regulation measures 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in SBR process, it explored the efficient and economical operation mode of low load sewage treatment plant and guided the technical transformation of water plant.
Key words: low-load sewage plant;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stirring mode; aeration; sludge recirculation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