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桥梁

2024-06-16王琳

读者欣赏 2024年5期
关键词:浮桥梁桥拱桥

王琳

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重峦叠嶂、峡谷纵横、江河奔腾、海湾绵延,处处胜地美景,令人心驰神往,也曾让人望而却步。重重天堑,何以跨越?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中国被誉为“桥的国度”。中国桥梁历史之久、数量类型之多、建造技艺之精,举世无双。一座座桥梁如彩虹凌空,似巨龙蜿蜒,遍布神州大地,铭刻着历史与传奇,融合了力学与美学,也蕴含了家国和礼法,历经时间的洗礼,成为一个个熠熠生辉的人文地标。

汉代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桥,水梁也。从木,乔声。骈木为之者。独木者曰杠。”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桥梁的发展始终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相伴相生。

早在史前时期,农耕部落就已形成。在公元前7000至公元前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古代先民从自然倒下的树木中受到启发,逐渐开始伐木搭桥。先民创造的独木桥—两墩架一梁,便是人类桥梁史上最简洁、最经典的造型—梁桥。

关于桥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商代。《尚书·武成篇》载:“(武王伐殷)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经后代学者考证,《尚书》中提到的这座“钜桥”是一座多孔骆驰虹木梁柱桥,修建于公元前1075年至公元前1046年,比古罗马建于公元前630年的桩柱式木桥还要早400余年。

早期的梁桥多为木梁桥。相较坚硬的石材,易于取材、便于加工的木材是古人营建梁桥的首选材料。人们以圆木作为桥墩立在水中,支撑桥身,以榫卯相接,连接起桥的“梁”与“柱”。

始建于秦朝的中渭桥是古代木梁桥的代表。据《水经注》记载,这座多跨式木梁桥全长约500米,共有68跨,750根立柱组成67个桥墩。规模宏大的中渭桥见证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壮志,也见证了汉武帝开拓西域的雄心。当年,手持大汉符节的张骞和300多人的外交使团,正是跨越此桥,进入苍茫辽阔的西域之地……

然而,木置于水中,日久必朽。古人便以更为耐久的石材代替了木材作为桥墩,并成功开创了桩基技术:将架桥用的石材利用打桩工艺深埋地下,以“托木+石梁+石轴”的组合稳固桥身,使之形成更稳固的基础支撑体系。随后,石墩木梁桥中的木梁也被替换为石梁。相比木梁桥,石梁桥更加坚固耐用。而且,聪明的古代劳动人民还创造出了船形桥墩,以尖锐的迎水面来分散水流的冲击力,使桥墩在不断的河流冲刷中稳固不倒。

位于福建泉州洛阳江上的洛阳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作为宋元时期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古泉州帆樯林立,百舸争流,商贾往来,可位于泉州城西北的万安渡却“水阔五里”,“每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为了延长桥墩使用寿命,工匠创造了一种新型桥基—筏形基础。工匠们先沿着桥的中轴线抛掷大量石块,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同时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方法,将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梁架在桥面上。为了稳固桥基,古人还首创了“种蛎固基法”,巧妙地利用牡蛎繁殖快、外壳附着力强的特点,通过在基石上养殖牡蛎,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不仅开创了生物固基的先例,更让历经风雨的洛阳桥完好保存到今天。

除了洛阳桥,中国现存最长的古代桥梁—安平桥也是石梁桥,其长达2255米,是洛阳桥的2.25倍,难怪古人感慨“天下无桥长此桥”。

凭借开放包容的胸襟,两汉时的中国已成为彼时世界上经济、文化、科技都发达的国家之一。伴随着丝绸之路不断开拓延伸,面对山间遍布的险要深谷和激流奔涌的宽阔河面,两岸之间相连的绳索、铁索成为人们过河的最佳选择。于是,索桥在中国西南、西北地区被广泛建造,其建造技术还被传到中亚、西亚各国。

“中国有绳州,西域有悬度。”从西汉张骞两出西域,将军霍去病两战匈奴,老将赵充国对河湟羌中道的屯田建设,到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复通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国,足迹延伸至波斯湾,不计其数的索桥在开拓西域与屯田戍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这些索桥如今都已难觅踪影,但我们仍能从都江堰的安澜索桥中,窥见当年建桥者的艰难与过桥人的无畏。

古道迢迢,江河滔滔。当索桥在丝绸之路上肩负起历史使命时,同为中国首创的浮桥也在各地水域通达四方。早在《诗经·大雅》中就有“亲迎于渭,造舟为梁”的记载。两汉时期的造船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以舟船相连,在水面上架设浮桥。且浮桥大小咸宜,大部分水面均可使用,不少水文地质复杂之处都是先建浮桥,然后再建固定式桥梁。

凭借着建拆灵活、适应性强、施工便捷、搭建迅速、造价低廉等优点,浮桥在军队远征时被广泛运用。即使面对长江、黄河这样的超级大河,浮桥也能攻坚克难,让天堑变通途。黄河之上有史可考的第一座大型浮桥—浦津浮桥,自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建成后为历代所用。而长江上第一座桥梁—荆门虎牙浮桥也是在西汉时建成。

公元282年,中国第一座拱桥在洛阳城外建成。至此,梁、索、浮、拱四大基本桥型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悉数登场。

桥梁是建筑的乐章,也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缩影。到了国家统一、政治安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隋唐时期,中国以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同时,桥梁营造也迎来了鼎盛时期,不仅在梁桥、浮桥建造方面达到了顶峰,更在石拱桥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始建于隋代开皇大业年间的赵州桥,是世界上首座敞肩式(即空腹式)单孔圆弧弓形石拱桥,为匠师李春设计建造。在原先叠梁拱的架构基础上,李春在大拱两侧添加小拱,形成拱上拱,创造出第一个“敞肩拱”的新式桥型。这一设计不仅节约了石料,还可通过小拱分力,减轻大拱压力,让桥身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同时,通过增加过水面积,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提升桥梁的安全性。

为了增强桥梁稳定性,赵州桥采用并列砌置法,整座大桥由28道各自独立的拱券沿宽度方向并列组合而成。每一拱券又采用下宽上窄、略有“收分”的方法,使拱券相互挤靠,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连接紧密、牢固。1000多年后,欧洲国家才建成与赵州桥相类似的石拱桥,足见当时中国桥梁建造技术之先进。

在漫长的历史风雨中,赵州桥历经10次水患、8次战争与多次地震,在14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顽强伫立,成为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是中国桥梁史上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更对全世界后代桥梁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无疑,赵州桥的建成给予了石拱桥发展巨大的生命力。在单拱石桥的基础上,古代工匠将拱与拱相连,组合出联拱石桥。如双拱相连的江西赣州太平桥、三拱相连的湖北武当山迎恩桥、五拱相连的云南丽江黑龙潭五孔桥,乃至五十三拱的苏州宝带桥……一座座别具一格的拱桥临水而立,潋滟生辉,和粉墙黛瓦、飞檐翘角一起,装点着秀丽柔美的江南烟雨,让诗人白居易对此念念不忘:“扬州驿里梦苏州,梦到花桥水阁头。”

当拱桥在江南遍地开花之时,与多孔拱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伸臂木梁桥也在山水间绽放。自晋朝后的梁桥设计中,古人开始尝试将桥梁上的木材层层叠置,每层往外延伸几尺,挑出成伸臂,形成一个类似于古代宫殿设计中斗拱类型的桥墩梁枋结构。伸臂木梁桥不用一钉一铆,仅仅通过木头纵横相贯、交错搭接构造而成,相比普通梁桥,伸臂木梁桥让桥的长度更长、跨度更大,在发挥力学作用的同时,彰显了设计美学,让这山连那山、此岸通彼岸,演绎了“千丈虹桥望入微,天光云影共楼飞”的胜景。

两宋时期,随着古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桥梁建设进入全盛时期,在梁、索、浮、拱各类桥梁造型上均有建树。其中,广东潮州的广济桥最为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其为“世界上较早的开合桥”。

潮州,自古为福建和广东交界的水上交通要道。坐落于潮州古城东门外韩江上的广济桥,由东西两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最初由知州曾汪造舟为梁,以86只船架设浮桥,取名“康济桥”;3年后,继任知州常祎重修,浮舟增至106艘,桥成尚有余资,“遂创杰阁于西岸,以镇江流”;绍熙五年(1194年),知州沈宗禹在东岸垒石为墩,建抱秀亭,与登斌门隔江相对;庆元二年(1196年),知州陈宏规修东桥,建二洲,称“济川桥”;开庆元年(1259年),知州林光世“造新舟十四,铁缆七十丈”,形成西桥10墩、东桥13墩,中段以铁缆系24舟的梁桥、舟桥结合的开合式格局。此后,历任知府“继修如制”。至明宣德十年(14 3 5年),知府王源主持大规模重修,全面加固2 3个桥墩,在桥上建起12 6间亭屋,亭屋间建造了12座楼阁(也称“楼台”),江心急流处,仍用24艘船只连结为浮桥,并更名为“广济桥”,取“广济百粤之民”的寓意。

“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的广济桥,开创了中外早期开合桥梁的先河。物尽其用的潮商更在这里开辟出一片市场,让此桥成为货物集散和转运的重要枢纽,奠定了今天潮州的商贸格局。

相较于南方拱桥的婉约之美,北方拱桥则更显古拙厚重。例如故宫内规模最大、最华美的一组石拱桥— 内金水桥。弯弯曲曲的金水河,流向如同一条弓形弧线。而5座单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仿佛搭在弓上的5支箭,以扇形并列横跨,象征着“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五德,拱卫着做人的准则和治国根本。

在中国文化里,桥被赋予了深厚的意义。它不仅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帮助人们出行、交流,也被绘于画中,在传世名作中绽放光彩,更构成了一个令人神往的诗意世界,引无数文人留下千古名句,滋润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桥梁是文明的标志,也是凝固的历史。

在中国人的心中,有一座桥被始终铭记,那就是横跨于北京丰台区永定河上的卢沟桥。这座始建于1189年的桥梁,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但这并不是它被人们铭记的最重要原因—在民族存亡之际,抗日军队在这里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中国人民为了生存奋起反抗。

民间有句歇后语: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1962年,有关部门专门派人进行清点,得出“大小石狮子共485个”的结论。孰料,在1979年复查中又发现了17个。这样,卢沟桥大小石狮子总数应为5 02个。这些石狮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或嗔或喜,或蹲或卧,或眯眼静观,或窃窃私语。时光飞逝,这座桥与这座城已相伴走过了800多年。

桥上听潺潺,回眸已千年。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一座座古桥如“长虹饮涧”“玉带浮水”,似“苏堤春晓”“卢沟晓月”,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映照出古桥迭代演进的浪潮,更见证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沧桑与文化积淀。

与此同时,一代代桥梁人不断延续着古人的勤劳与智慧,让当代中国桥梁建设走上了奋进崛起之路。如今,无数现代奇伟桥梁在我国拔地而起,高高耸立,彰显着人民的智慧和国力的强大。

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全长约1670米,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桥身共有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行万吨巨轮。桥墩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中国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

同样壮观的还有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这项集桥、岛、隧于一体的超级工程,历时15年筹备建设,创造了7项世界之最,拥有400多项新专利,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能抵御16级台风、8级地震、30万吨巨轮撞击,是世界桥梁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也是最长的跨海公路桥梁。

一桥飞架连三地,横空跨海跃伶仃。让人仰望的还有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世界最大跨径拱桥平南三桥、世界最长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平潭海峡大桥……这些世界级桥梁,标志着中国桥梁建设不断实现新跨越。

今天,中国是世界上桥梁工程最多、最复杂的地方,中国桥梁工程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00多万座桥梁,让所有曾经不可能逾越的天堑变为通途。

曾经山河不可越,如今山河皆可连。俯瞰这片古老而又崭新的大地,数以万计的桥梁亘古今、越山河,连接起千山万水与经济血脉,也连接了这片土地的远方和未来。

猜你喜欢

浮桥梁桥拱桥
家乡的那座浮桥
水里的“小拱桥”
水里的“小拱桥”
开路先锋舟桥部队
π型钢板应用于板梁桥加固的非线性研究
蛋壳与拱桥
基于摄动法的梁桥开裂后模态分析
基于减隔震设计连续梁桥支座的选择
变截面连续梁桥七自由度分析
套拱法加固圬工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