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热小心猩红热
2024-06-16
科教新报 2024年22期
立夏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雨水的增多,各种病毒也开始活跃。其中,猩红热是一种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儿童和青少年是主要发病人群,目前没有针对性的疫苗。
猩红热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被病菌污染的玩具、用具、手及食物等传播,还可通过受损的皮肤感染。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猩红热潜伏期为1 至12 天,多为2 至5 天,潜伏期没有明显异常表现。潜伏期过后,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咽部肿痛、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还可有草莓舌、颈部淋巴结肿大、头痛、腹痛等。
治疗猩红热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抗菌药物应足量、全程,有助于缩短病程,预防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如出现可疑猩红热症状,应尽早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生素,多休息和补充水分,同时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疾控部门提醒,目前尚无有效猩红热疫苗,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应少去人群密集场所。学校教室、宿舍注意开窗通风,定期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摘自《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