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深处融 向实处合
2024-06-16余蓉
余蓉
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是一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作为部省共建的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近年来,湖南坚持把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同规划、同部署,大力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
长株潭城市群入选全国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株洲市产教联合体成为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和中车集团等组建了全国首个行业(轨道交通装备)产教融合共同体……2024 年初,教育部与省政府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服务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的实施方案》,计划用3 年左右,打造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园区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和市级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向深处融,向实处合!湖南正以“先行者”姿态,积极整合政校行企研多方资源,书写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统筹融合、赋能发展的新篇章。
问企业问产业,围绕市场需求办专业
职业教育办得好不好,必问企业、必问产业。
当前,湖南朝着“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目标,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加快转型。与之相对的,是巨大的技术技能人才缺口。
在被誉为“火车拖来的城市”株洲,大力发展高铁、地铁、城铁、智轨等一系列产品的轨道交通产业,其产值已突破了1500 亿元。
位于株洲的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探索“以链建群、以群建院”模式,对接产业需求构建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装备运用、智能控制、管理服务4大专业群。近年来,学校紧跟智能制造、清洁能源等技术发展,聚焦数字化升级需求,开设“新能源装备技术、智能机电技术、智能光电制造技术”等新专业8个。
学校与中车株机、长沙地铁等开展订单培养,与国铁集团开展“2+1”定向培养,订单培养比例超过70%。联合株洲硬质合金、中联重科等企业培养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700 余人。国内首条、全球第二条8 英寸IGBT 生产线第一批技术员即企业与学院订单培养的毕业生。
24 岁的申文杰2024 年获评第二届“湖湘工匠”,他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不到3 年,已参与、主导所在公司重大项目近20 个;同样也是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友的卜伟伟,10 余年间共完成上百项工艺攻关,被誉为湖南精密数控铣削加工第一人。据统计,湖南工业职院毕业生80%以上就职于制造业知名企业,有近万人成长为车间主任、现场工艺师。
作为服务湖南先进制造业的“排头兵”,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7 个“工”字号特色专业群,40 个专业可就业岗位范围覆盖全省工业新兴产业链80%以上。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长株潭衡“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建设,与中联重科、蓝思科技、山河智能、铁建重工等装备制造领先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共建企业学院10 个。截至目前,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学生占全校在校生人数40%。
湖南是我国航空工业布局的重点省份,湖南通航产业正在向着万亿级产业规模迈进,当前急需各类相关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瞄准于此,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新增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复合材料智能制造技术等专业13 个,形成了覆盖航空制造、维修和运营管理全产业链的专业体系,积极探索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卓越技师等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近三年与200多家航空企业合作,“定制”开班174个,订单人数6706人,为航空产业培养合格毕业生10300人。
当前,湖南高职院校订单(定向)班达2260 个,学生达9.2 万人。“这种培养模式完美契合了我们的用工需求。”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主任李晓虹介绍,公司近年来与湖南多所职业院校开展了“中联班”订单式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学习掌握中联重科的企业文化、产品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中联重科现有员工中,超过40%来自职业院校,“如今公司和职业院校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投资金投设备,企业由“客人”变“主人”
共建实训基地、共建产业学院,组建职教集团……在校企合作中尝到甜头的企业纷纷投资金投设备,推进产教融合向深处融,向实处合!
位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三一集团18 号“灯塔工厂”,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代表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需要大量一线现场工程师。
对标“灯塔工厂”,三一集团联合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学校建立智能制造实训基地。这是国内首个工业机器人产学研基地,引入可视化大屏、灯塔实景、智能看板和设备驾驶舱,并采用与灯塔工厂生产作业同型号的工业级机器人作为实训设备,三一集团派出技术带头人,手把手教学生掌握真实岗位操作技能。目前,校企共育2000余名新型产业工人,服务于8座灯塔工厂的建设运营。
为服务湖南健康产业,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引进7 家企业合作共建了共计4500 余平方米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引资3 家企业合作共建了1200余平方米的智慧医学虚拟仿真实训基地,2023 年6 月牵头组建了湘潭卫生健康职业教育集团,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多方共赢。学校每年为社会输送近4500 名医卫类毕业生,毕业生留湘就业率75%以上,成为服务“健康湖南”的重要力量。
2020 年,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和益阳高新区管委会携手共建高新产业学院,将价值2000 多万元的8 个实训室搬进园区,还将与园区企业紧缺的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也迁进来。
双元育人,校园双赢。高新产业学院与维仕科技共同培养的26名工艺工程师和设备工程师储备人才,已成为公司正式员工和技术骨干;与艾迪奥电子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近一年先后安排60 多名学生到公司跟岗实习,已有21 名学生与企业签约。今年,学校与益阳高新区、信维电子科技(益阳)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益阳市电子信息市域产教联合体还成功入列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单位。
2023 年7 月,我国首个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正式成立,旨在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协同,破解制约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的机制性障碍。
“以前我们职业院校主要依托职教集团深化产教融合,但那都是职业院校牵头,企业参与如同‘客人;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客人变‘主人。这将进一步激发行业企业产教融合的积极主动性。”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莹说。
紧随其后,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关键领域信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中国现代种业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数字创意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智能健身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医药装备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相继成立并进入实体化运营,其背后都有湖南高职院校的深度参与。
省教育厅在2024 年年初明确——今年,我省要打造10 个市域产教联合体、40 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融合发展之路,由此开启新篇章。
产业“出卷”,学校“答卷”,科研服务能力再升级
产教融合进入深水区,科教融汇正扬帆。
产业“出卷”,学校“答卷”——近年来,湖南鼓励职业院校联合高校、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创新平台482个,其中省级技术创新平台231 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7 个。2023 年,全省职业院校共获发明专利授权996 个,攻克关键技术难题1543 个,研发重要新产品1466 个,为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为解决长沙市捷豹路虎卓越培训中心缺乏企业核心竞争力产品的难题,湖南省技术能手、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胡元波携团队入驻中心,与公司明确企业产品主攻方向,开展产品研发,利用“绝技绝活”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解决汽车隔板冲压成形过程中的拉裂、起皱等缺陷问题,提出“基于评价函数的车身覆盖件成形工艺参数优化”等新工艺方案,成功研发并量产了汽车故障诊断仪等3款产品,助力中心形成核心竞争力。
授权发明专利111 项,位列全国第60 位、全省高职院校第一位——近5 年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不断完善机制,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构建“组织+平台+机制+团队”模式,提升科教融汇成效,共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48 项、外观专利112 项,实现专利成果转化95 项,完成技术培训和攻关服务306 项,为相关企业转型升级赋能。
聚焦“一老一小”,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组建民政信息及智能化创研中心、(湘雅)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康养照护研究所,围绕老年人健康管理、康复辅助器具、养老服务机器人、婴幼儿照护装置等开展产品研究与技术服务,研发多功能床椅一体化机器人、上下肢康复机器人、共享智能拐杖、智能娃娃等产品,获专利43 项;2023 年学校首届成果推介会上实现转化41 项、金额240.1 万元;2024 年“湖南省智能康复机器人与辅助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立项,科研服务能力再升级。
“中国种业硅谷”正在长沙快速崛起。位于长沙的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国家发改委重大建设项目湖南超级杂交稻生产示范及人才培养基地,联合隆平高科、贺家山国家原种场、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等企业,打造农业科教融汇创新平台,横向科研经费到账资金1303.8 万元,2 个西瓜品种和8 个水稻品种通过省级新品种审定,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2 项。
中部崛起,职教何为?面对新的时代使命,湖南以务实举措,推进产教互融互促、共生共荣,为现代化新湖南建设贡献职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