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效率测度与问题剖析

2024-06-15刘莹

经济师 2024年5期
关键词:问题剖析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

摘 要:采用效率增值法测度了2001—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区域两两间的协同发展效率,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效率尚有较大改进空间,协同网络稳定性较弱。究其根源,经济发展非充分、空间发展非均衡、产业结构同质化、市场分割条块化、生态系统破碎化的“两非三化”难题影响了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效率和网络稳定性,数字金融可通过推进经济协同、空间协同、产业协同、市场协同、生态协同的“五维协同”成为破解“两非三化”的有效之举。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协同发展 效率测度 问题剖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5-016-02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战略定位对标世界级湾区。然而,相较于其他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实力偏弱。科学测度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效率,剖析主要问题,并提出破解思路,有助于打造我国首个世界级湾区,落实协同发展战略,实现多区域、多系统协同推进。

一、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效率测算

(一)协同发展效率测度方法——效率增值法

依据协同学理论,“协同”强调“1+1>2”的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简单相加之和的系统优化,其核心在于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可控制复杂系统的演化路径,实现无序至有序的转变。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内核即为依托协同作用促进各子区域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1+1>2”的系统优化。据此,采用Liu et al.(2019),刘莹等(2020)和廖斌等(2023)的效率增值法(Efficiency-added Method)来测度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效率,该方法将各区域依托协同作用整合为一个大区域后系统运行效率高于(或低于)各子区域单独运行时的效率增值(或差值)部分来反应协同发展效率,即通过测度“1+1”和“2”之间的差值来反映跨区域协同发展所带来的效率变化,测度公式如下:

synij=[(θij-

ij)-(θi-

i)]+[(θij-

ij)-(θj-

j)]

syni

=syni(j=1,2,…,n,i≠j)  (1)

式(1)中,synij为区域i和区域j之间的协同发展效率,syni为区域i与其他区域协同发展的效率均值,衡量区域i的综合协同发展效率,取值范围均为[0,1]。θij为区域i和区域j协同发展的整体效率,θi和θj分别为区域i和区域j单独运行的系统效率,ij表示两两区域间协同发展整体效率的样本均值,i和j表示除区域i和区域j以外的单区域协同发展效率样本均值。系统运行效率由数据包络分析法SBM模型和MaxDEA软件测算得出,投入指标为永续盘存法估算的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数量,产出指标为GDP。研究数据跨期为2001—2022年,价格相关指标均按照相应的价格指数调整为2001年不变价。研究对象为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九个城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11个单区域样本,以及由此组成的55(C211=55)个双区域样本(即两两区域样本),数据来源于历年《广东统计年鉴》《香港统计年刊》和《澳门统计年鉴》。

(二)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效率的整体分析

图1显示,近20余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效率值主要在0.6上下波动,尚有较大改进空间,协同网络稳定性亦有待增强,易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冲击,整体呈现波动性变化趋势,主要经历了三次波动。第一次波动始于2007—2008年,协同发展效率值从2006年的0.624下降至2009年的0.598,源于次贷危机下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连带斩断了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冲击较大。第二次波动始于2014年,协同发展效率值从2013年的0.614下降至2015年的0.584。结合宏观经济形势研判,造成此次波动可能的原因为我国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经济发展结构性问题凸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主线,各区域的经济发展重点由外转内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跨区域协同发展效率。第三次波动较轻微,源于2020年的特殊原因,协同发展效率先轻微下降后稳步回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运转,但由于其诱发根源是外部冲击而非经济体内部的根源性矛盾,从而使得协同作用即使在疫情冲击下仍能较好发挥“1+1>2”的系统优化功能,协同发展效率恢复较为迅速。

(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效率的区域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效率变化的区域特征,以下列出粤港澳大湾区11个区域两两之间的协同发展效率值。限于篇幅,仅每隔两年列出2001—2022年协同发展效率均值排名前10位的区域效率值,其余年份和区域的测度结果备索。

表1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初步呈现以广州为中心的协同网络特征,其中广州—佛山的协同发展效率最高,表明广州的协同带动作用强,广佛同城化建设效果显著。协同发展强调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协同运转,引导资本、劳动、信息和技术等资源要素的跨区域优化配置,实现“1+1>2”的系统优化,受到地理邻近、制度壁垒等因素的多重影响。香港和澳门地区受限于制度壁垒,与其余地区协同发展效率难以迅速提升。广州和深圳作为两大中心城市,承担着连接港澳,辐射周边的重任,相对而言广州的协同带动作用更为凸显。

二、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问题剖析——“两非三化”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效率有待提升,网络稳定性有待增强,特进行以下深层问题剖析,将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主要问题提炼为“两非三化”:“两非”即经济发展非充分、空间发展非均衡;“三化”即产业结构同质化、市场分割条块化、生态系统破碎化。

(一)“两非”阻碍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效率改进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非充分,打造世界级湾区的经济潜力亟待挖掘。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口、经济、面积等规模指标方面与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级湾区相比规模相当,但在创新能力、人均产出等方面则相对较弱,经济潜力有待提升。在此经济非充分发展的情形下,各区域比较优势难以发挥,便难以依托自身比较优势有序参与跨区域协同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效率改进造成一定阻碍。

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发展非均衡,区域经济差异大。以2001—2022年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区域的不变价人均GDP为基础数据测算得出,2001年变异系数为1.339,2001—2022年变异系数均值为0.898,足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之大。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经济具有一定梯度差但尚处于合理区间的区域之间展开协同合作效率较高,更易实现“1+1>2”的系统优化,但当区域间的经济差距过大,协同发展的最终结果往往容易表现为虹吸效应,受益面多为发达地区,难以实现共赢。

(二)“三化”削弱粤港澳大湾区协同网络稳定性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协同性不足,存在同质化竞争。武文霞(2019)研究指出,深圳与惠州、东莞的制造业同构系数较高,与中山、珠海、佛山之间的产业结构也存在比较大的相似性,香港和澳门地区的产业体系则分别面临制造业空心化和过度依赖博彩业的单一化问题。由此可知,粤港澳大湾区尚未形成依托比较优势、差异化发展且联系紧密的产业体系,使得应对宏观经济波动的经济韧性不足,影响协同网络稳定性。

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分割条块化,存在制度壁垒和地理分割。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一个湾区、两个制度、三种货币,虽然政府采取了大量有力措施破除行政分割,但制度壁垒和地理分割仍然存在,也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关键制约。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破碎化,生态空间拥挤。刘志涛等(2021)测度研究表明,高速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给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挑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明显下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是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急需解决的环境支撑短板,缺乏生态支撑将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协同网络应对外部冲击的缓冲空间和稳定性明显减弱。

三、破解“两非三化”的有效之举——数字金融驱动“五维协同”

依托互联网、借助数字技术的数字金融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行政壁垒,助推跨区域资本积累与配置,为激发区域潜力,打造世界级湾区提供新思路。具体而言,数字金融可通过技术创新机制、要素集聚机制、收入分配机制、空间溢出机制以及资本配置机制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实现“经济协同—空间协同—产业协同—市场协同—生态协同”的五维协同,针对性破解“两非三化”难题,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

(一)数字金融可驱动经济协同和空间协同,破解“两非”难题

数字金融可推动技术创新,丰富融资渠道,促进资本要素集聚,从而破解经济发展非充分难题,实现经济协同。数字金融可通过减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减贫机制弱化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依托空间溢出实现金融资源的扩散带动效应,破解空间发展非均衡难题,实现空间协同。

(二)数字金融可驱动产业协同、市场协同和生态协同,破解“三化”难题

数字金融可为难以获得融资需求的新兴产业提供普惠性金融服务,就生产所需最佳资本调整要素投入量,优化行业间资本配置效率,促进产业分工和优化升级,破解产业结构同质化难题,实现产业协同。数字金融可依托互联网技术促进地理分割的多市场整合,通过数字金融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跨域利益共享,破解市场分割条块化难题,实现市场协同。数字金融可通过移动支付、支持绿色产品等方式赋能绿色消费,借助数字化技术优化升级绿色信贷的标识系统,为绿色产品提供精准金融支持,破解生态系统破碎化难题,实现生态协同。

[基金项目: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城市群协同发展赋能经济内循环:问题剖析、破解机制与优化策略研究》(23YJC790087);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2022年度课题《数字金融驱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2022GZGJ13)。]

参考文献:

[1] Ying Liu,Lin Li,Fei Teng Zheng. Regional Synergy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Total Effect and Regional Effect in China[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2019,42(5-6):431-458

[2] 刘莹,李琳,张喜艳.中国区域经济协同网络演变及成因分析——以2003—2017年中国40470组两两城市对为样本[J].地理研究,2020,39(12):2779-2795.

[3] 廖斌,李琳,罗啸潇等.城市蔓延、创新网络联通与区域协同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3,33(06):128-137.

[4] 武文霞.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探讨[J].江淮论坛,2019(04):29-34.

[5] 刘志涛,王少剑,方创琳.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机制[J].地理学报, 2021,76(11):2797-2813.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广东广州 510521)

[作者简介:刘莹(1989—),湖南衡阳人,广东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经济。]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问题剖析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山区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与解决办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浅析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矿区统战工作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审计结果视角下财经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