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背景下“一城独大”现象研究

2024-06-15成旻昱陈静

中国市场 2024年17期
关键词:中心城市数字经济

成旻昱 陈静

摘要: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下,因数字鸿沟造成区域经济差距问题被放大,最为典型的就是“一城独大”现象更为明显,故“一城独大”问题依旧值得关注。文章主要围绕中西部省份“一城独大”现象展开分析,认为“一城独大”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产物,各地市(州)可运用数字经济发展工具来促进本区域与中心城市协调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一城独大”;中心城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49;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4)17-0000-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17.001

1  前  言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数字经济是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高频词汇,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经济稳中有进,整体向好。但在区域经济竞争日渐激烈的当下区域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仍然存在,“一城独大”现象不占少数。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曾在会议中发表《正确认识一城独大》的主旨演讲,认为“一城独大”是一种都市圈形态,不需要过于担心和紧张。其中也解释了“一城独大”的具体含义,指一个区域内,通常是一个省内的某个城市(一般是省会城市)的经济总量占省内GDP比重远超其他城市的情况[1]。“一城独大”也是当下我过省域发展一个常见现象,虽说不需要过于担心,但在我国追求区域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诉求下,我们依旧可以尝试缓解和抑制“一城独大”。尤其当下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较好,数字技术的发展较好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因此,文章尝试使用数字经济的工具缓解“一城独大”。

“一城独大”的现象的发生的原因是中心城市城市化过度超前化导致的。而现阶段的城市化应重点强调“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尽管大城市的超前增长是城市化的客观经济规律,但是过度超前增长会导致区域内部或城市群内部〝一城独大"的情况出现,降低城市效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来避免“一城独大”的弊端。从本质来看,该现象是各类要素在同一空间过度聚集,区域内不平衡所造成的。对此我们可以实施可促进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及方案,例如推进省域内的产业合理布局、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二线城市的发展步伐等。

造成此现象发生的本质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这其中既有历史因素、地理区位的原因,也有政策差异、技术条件不同造成的影响等。在各地区中发展较好的中心城市相比周边城市要具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和更大的市场,这对其他资源也就会有更大的吸引力从而产生极化效应,形成规模经济。中心城市虽然中心城市的发展可以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但是极化效应和一些地区保护政策明显使得城市间差异加大,以至于“一城独大”现象的发生。数字经济背景下,各省各地市州能如何利用数字经济发展策略来有效缓解和抑制“一城独大”形势便是文章关注的重点。

2  “一城独大”现象的影响

各地区中的特大城市在“一城独大”的模式下发展迅速,所在省份的知名度大大提升。尤其是省会城市,其本身就是省内总部城市,财力相对充沛,在竞争中更有话语权,对外招商引资更加有利,自然获得了大量资源倾斜的机会。从短期来看,在信息发达、经济发达的加持下,该中心城市能接触时代最前沿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视野。基础设施的完善、先进的医疗设备等使得劳动力也向中心汇聚,人才聚集程度提高,因此形成良性循环,即省会城市利用自身优势如地理位置优越、营商环境、税收减免等吸引大量企业入驻,这为中心城市产业多样化与经济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同时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也会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省会城市会有产业溢出到劳动力廉价、地价低廉的周边地级市。周边城市在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前提下也会承接各种中心城市的开发项目、中心城市产业的转移等。但是从长期来看,城市过度膨胀、资源和人口的汇聚不仅会给中心城市带来不小的“城市病”问题和集聚不经济现象,例如城市交通问题、人口流动问题、城市安保治理问题、资源滥用等不和谐、不合理等问题,并且在土地政策的限制和生产要素的约束下,产业转型与提升也受到限制。与此同时也会导致周边城市环境污染、劳动力短缺等问题的发生。

3  特大城市经济与周边经济的差异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是城市经济增长水平各有高低,省域内经济差异显著。据各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有14个省会城市的GDP占本省的比重超过25%,有10个省会城市的GDP占本省的比重超过30%,其中有7个位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在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与该省GDP排行第二的城市之间的各方面的差距都非常的明显,特大城市GDP占省域经济总量较高,区域内发展不协调现象十分严重。以湖南省为例,如图1所示。2022年湖南省GDP总值48670.37亿元,同比增长4.5%,其省会长沙市高达13966.11亿元,占湖南省GDP总值近30%。长沙市也是湖南省唯一的万亿GDP城市。然而,除了湘西州和张家界市在1000亿以下之外,其余11个地市(州)GDP均处于1800亿元到4800亿元之间。然而,论增长的话,长沙的GDP增长率并不是最高。在相对好的技术和人才资源和基础设施水平支持下,其增长率并非最高,说明其发展空间可能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或某些特定因素的制约,这并不是湖南省的特例现象。故数字经济背景下特大城市的发展同样值得深入探究,文章在此不做过多探究。

“一城独大”的现象在我国并不少见,除湖南省以外,我国中西部典型的“一城独大”省份还包含了湖北省、江西省、四川省等省。湖北省2022年GDP总值为53734.92亿元,武汉达到18866.43亿元,占全省30%以上。江西省2022年GDP总值为32074.7亿元,南昌达到7203.5亿元,虽然只占全省22%,但江西省内其余各地市(州)GDP总量介于1000亿元至5000亿元之间,与南昌之间的差距较大。四川省2022年GDP总值为56749.8亿元,成都达到20817.5亿元,占全省36%以上,省内其余20各地市(州)与成都市的差距任在万亿以上。以上表明“一城独大”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比较显著,各城市间差异较大,我国中西部城市发展呈现较明显的区域不协调形势。

4  如何缓解“一城独大”的局面

4.1推动省域内外产业合理布局

推动省内产业合理布局,需关注本区域的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省内各地市州应根据本省、本地市(州)城市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及资源特征,积极推进主导产业的有效聚集。产业的合理布局离不开产业转移和升级发展,各市州应根据自身特征,积极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技术创新,创新产业的承接,产业链的衔接计划。与此同时各省也应统筹规划、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则,打破不良地域保护,在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的同时,也可依托数字技术支持中心城市跨跃发展,带动周边城市发展。

西部部分地区应大力发展接续产业,近年来随着西部数字基建项目的发展,使其已具备了承接高端产业的能力,例如甘肃的集成电路产量排名全国第二,西安三星半导体工厂是全球最大的闪存芯片制造基地,宁夏银川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单晶硅制造基地等。故在此基础上,各省间也可加强合作,推进产业转移、转型,以及合理布局,同时也可运用数字技术助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和老工业区域的改造升级,促进区域内外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

4.2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与周边地市联动。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在会上说“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也可以说要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和助推器。”对此,各省各地市州也可借数字经济发展之力,利用数字化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形成产业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格局。与此同时,中心城市也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大投入建设公路、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码头等基础设施,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提高区域内各地经济融会贯通,促进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发挥数字经济发展对周边区域的中心溢出效应。进一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城市间经济交流和合作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2]。在疫情开放之初,旅游业迎来了春天。各地市可根据本市特色加强对外宣传,大力发展旅游业,提高城市软实力,加强打造城市品牌建设、文化建设、旅游推广等方面的工作。在提升中心城市的软实力基础上,增强与周边地区联动,提升周边地市吸引力和影响力,以此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在发展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也要大力推广生态文明建设,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4.3发展城市副中心或副城市中心

发展城市副中心或副城市中心,打造经济圈、经济带。省域内城市群发展可以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从中心聚集到向周边扩散,从而促进均衡发展以缓解“一城独大”的形势,这是促进省内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全面推进的局势先驱下,各地省域也相继推出了由“单中心”向“副中心”或“多中心”发展的要求。例如湖北省不仅实施了“一主两副”战略,还实施了鄂?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沿江经济带建设等。发展城市副中心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劳动力及土地资源;中间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影响较大的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较高水平的服务设施等。副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一定要与现代经济发展趋势及城市发展格局相适应,不断完善及优化城市结构。强化环境的综合治理,让绿色发展成为城市副中心的根本要求。2021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城市副中心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功能基本形成。同时城市副中心和副城市中心应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构建高效的交通体系、有效推动区域职住平衡等。

4.4大力推进城市数字化建设

大力推进城市数字化建设,是当前发展数字经济的必然举措。各地市(州)应该抓住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时代东风,加强数字技术创新,加强数字要素流通,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加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发展适应了多变和复杂的经济形式,能增强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城市识别风险、抵抗风险风险的能力[3]。数字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不断渗透,数字技术不仅对城市社会经济与功能空间的转型发展起到重大的影响,也使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有利于优化城市资源配置能力及利用效率。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数字经济较大程度挖掘了城市潜力,释放就业,提升就业质量[4];也使得城市和城市中的企业的发展从“封闭式发展”转向“开放型发展”,可利用全国乃至全球开放的市场条件,提升生产效率和自主研发能力[5],从而进入更优的数字经济循环。

4.5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加强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吸引人才和产业回流。高质量人才和高技术含量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保障。政府应依照新发展理念和国家新局势大力进行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大力吸引和培育各领域的企业和人才,促进高质量发展。关于政策创新,在此不得不提及长沙市的人才购房新政及二套房相关政策[6],基于现实问题极大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创新的购房政策,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可保障了民生和政府财政收入,是政策创新的典范之一。故各省各地市要集合群智群力,坚持整体思维,站在民众的角度,立足根本问题,进行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各部门、各领域则应全面而有针对性地落实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提出的要求是全方位、多层面的,应不仅包括经济指标,也应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

5  周边城市应如何借力

简而言之,对于周边城市,应坚定不移发展数字城市,在数字城市的主基调下,在数字技术的支持和创新下,提升城市生产生活效率,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具体而言,周边城市在发展时不论是招商引资,还是吸引高素质人才到本地创新创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科研交流活动都应加大投入及积极性。例如为高素质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或科技创新环境、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荣誉与精神鼓舞及为其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等,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要自己培育出高素质人才,所以应提高教育水平,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周边城市发展也要有意识的与中心城市形成优势互补,填补中心城市资源空缺,要进一步以城市群作为主要空间载体和发展目标,促进区域间要素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共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也要突出中心城市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从产业发展来看建立与产业转移承接地间的利益分享机制,区域内部要加大对产业转移重大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周边城市也应配备有中心城市相应产业链设施,与中心城市协作建立合作供应链、营销链,形成共存共赢的价值链。还可以共建小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共兴并促进自身发展。从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走向提升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可以引入科研成果到本地实施,共建科技创新组织,科技创新联盟等。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建立相通相联的交通体系,加强区域一体化建设。以创新产业为驱动从而带动整个城市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产业结构非单一性,产业配套完善。政府在立法及政策上也应给予相应支持,同时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型。

6  总  结

在当今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的形势下,省域和城市间经济竞争激烈。区域内不均衡发展导致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经济差距越来越大,促使“一城独大”的现象出现。“一城独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周边城市发展,但是中心城市过度吸引了周边城市的发展要素会导致周边城市发展缓慢,最终导致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差异拉大。

总体而言,无论从全球来看还是从全国来看,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转型都是大势所趋。各区域内城市均衡发展和治理尤为重要。为了缓解和避免“一城独大”的现象,各省各地市可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推动省内外产业合理布局,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发展城市副中心或副城市中心等措施,以求均衡发展。与此同时,也应大力推进数字化发展和转型来以数字化驱动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强调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因地制宜积极推进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政府引领,以此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差异,提高城市功能品质的提升,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陆铭.一城独大本质是一种都市圈形态,不必过于担心[EB/OL].(2022-06-16)[2022-06-2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6307469905801702&wfr=spider&for=pc.

[2]李金锴,钟昌标.高铁开通、城市可达性与就业机会[J].软科学,2020,34(11).

[3]张亚丽,项本武.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市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J].经济地理,2023,43(1).

[4]戚聿东,刘翠花,丁述磊.数字经济发展、就业结构优化与就业质量提升[J].经济学动态,2020(11).

[5]石丽静,洪俊杰.开放式创新如何影响企业自主研发绩效?[J].经济评论,2017(6).

[6]长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中共长沙市委人才领导小组办公室.长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中共长沙市委人才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强省会人才购房实施细则[EB/OL].(2022-12-29)[2023-02-01].http://www.changsha.gov.cn/zfxxgk/zfwjk/gdwxtwj/202302/t20230222_11001397.html.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2C0440);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项目编号:XSP2023JJC036)。

[作者简介]成旻昱(1992-),女,汉族,博士在读,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理论教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猜你喜欢

中心城市数字经济
一起来认识“数字经济”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成都:跨越两千年的“中心城市”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我国物流经济空间组织模式探讨
应对数字经济下的BEPS现象
经济腹地与中心城市金融集聚的影响关系分析
陕南地区接受周边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研究
把宜春建设成为赣西中心城市的应用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