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小渔村到“神州第一开发区”

2024-06-15池文淑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24年4期
关键词:开区开发区新区

池文淑

位于辽宁省最南端的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大连经开区”),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历经40年的发展,已成为东北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极,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产业优势和科技创新能力,使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从“神州第一开发区”到“东北第一强区”

如今,走在大连经开区的核心主干道金马路上,看着眼前的车水马龙、高楼林立,感受着国际化、现代化建筑风格带来的都市感,很难想象在40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渔村。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除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外,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划定一个有明确地域界限的区域,兴办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一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自此,“神州第一开发区”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

1984年10月,在原金县大孤山乡马桥子村、风岩村、黑山村、红岩村等4个自然村22.9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大连市政府的1000万元财政启动资金和银行2.3亿元低息贷款起步,“神州第一开发区”的建设工作在一片玉米地中拉开了帷幕。从大连市各机关各部门各战线抽调的建设大军,把昔日偏远荒凉的小渔村,变成了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

当年年底,大连经开区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东兴纺织有限公司签约落户。随后几年,国内外投资者纷至沓来:首家工业企业——北方五三制罐有限公司工程动工兴建;首家中日合资企业——辽宁恩巴有限公司破土动工;中国第一家日本独资企业——万宝至马达大连有限公司签约落户……中美合资的辉瑞制药、日本独资的佳能大连、中国石化企业的首家外资公司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此后纷纷签约。

在那个时候,“神州第一开发区”每迈出的一小步,都是大连、东北地区乃至中国对外开放的一大步。

1994年,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发面积、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外商投资企业协议投资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地区生产总值、出口创汇金额等多项经济指标,均居全国开发区之首。

1999年,“神州第一开发区”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成为东北腹地的开放门户和大连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新区。

2010年4月,大连市政府宣布启动新市区管理体制改革,“神州第一开发区”与千年古城金州一并规划为大连金州新区。2014年6月,国务院同意设立东北首个国家级新区——大连金普新区。从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国家级新区的一部分,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外开放的形式与内容,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其他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样,建区伊始的主要目标是承接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产业梯次转移。由于大连具备邻近日韩的特有优势,吸引到大量日韩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三来一补”项目,它们成为大连经开区的主体,很多企业,从设计到整机组装,其市场和原材料供应都依靠投资国或其他海外市场,对大连本地及腹地经济的贡献度和拉动性不强。

2000年4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大连出口加工区,跻身全国首批15个出口加工区试点行列,成为东北腹地企业和海尔集团等国内其他地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桥头堡”。2007年,专为英特尔配套的大连出口加工区B区封关运作,成为中国开放领域的一个创新之举,使英特尔实现了大连生产线与其全球配套体系的“无缝连接”。8年后,英特尔决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55亿美元升级英特尔大连工厂,打造世界最先进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制造基地,这也是目前我国引进的单笔最大的外资项目。

从大连经开区建设之初“成本为先”的投资思路,到外商逐渐更注重这里的技术、市场、人才和营商环境,越来越高质量的项目,带来的是越来越强的发展后劲。

不仅如此,从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国家级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更加显著。开发区建区之初第二产业“一产独大”、日韩投资占绝对主体地位,之后欧美投资项目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尤其是金普新区建设全面实施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发展重点,国家级新区成为新经济、新活力的汇聚之地。

始终保持敢为人先的区域特色

经过40年的发展,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行政区划、功能定位虽然几经演化,但它立于改革开放潮头,创新引领、先行先试,不断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初心,从未改变。

40年来,大连经开区从经济技术开发区到成为国家级大连金普新区、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所在地,是19个国家级新区中陆域面积最大,也是辽宁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中面积最大的,开拓者们在这片热土上植下了敢为人先的基因。全国首创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项目推进服务中心”,落户中国第一家日本独资企业,成立全国第一个外企党支部和外企党委、全国经开区第一个“马上办”办公室,打造“中国第一工业团地”大连工业团地……大连经开区在全国创下的多个“首创”“第一”,成为这片热土发展的宝贵财富和精神传承。一路走来,大连经开区发挥了重要的窗口、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新发展阶段,在产业转型升级道路上,大连经开区核心产业集群中的装备制造产业,已形成以高端数控机床、自动化主控系统、制冷等重大成套装备、高端轴承等为主导的细分行业,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正在打造以智能机床、机器人、智能生产线集成为主的智能装备产业链条;石油化工产业方面,以大孤山化工园区和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为两大承载地;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大连经开区是国家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方面,已形成以重点龙头企业为代表,整车、发动机、变速器、电气系统、通用部件、功能材料等行业为支撑的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和体系,具备新能源整车与核心零部件制造与研发能力,在2021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峰会上被授予“优秀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称号;生物医药产业方面,作为辽宁省三大生物产业集聚区之一,大连经开区目前在制药、医疗器械、疫苗研制和生产等方面已形成一定规模。

同时,大连经开区还积极布局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以大连数谷为依托,建设大数据产业园、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大数据产业发展研究院,推进企业建设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等,抢占新发展赛道。

始终发挥区域优势 收获成果显著

大连经开区的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见证,这里的大门向世界打开。近年来,凭借与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等区域叠加优势,大连经开区贯彻新发展理念,聚力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不断跑出发展新模式,用稳扎稳打的优异表现,收获了来自各界的褒奖。

2022年,大连经开区聚焦重点产业项目,强化延链补链和新赛道,推进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建立连接日韩、东盟两个RCEP主要市场的贸易快捷通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亿元,企业有效发明专利2420件;营商环境再提档,在东北地区率先上线惠企政策服务平台2.0版,全省首推“免证办”,全市首推“企业开办大礼包”和“跨区通办”。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大连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94亿元,同比增长4%;实际利用外资13.57亿美元,同比增长33.2%;工业总产值3281.9亿元,同比增长7.3%;引进省外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9.1%。经开区现有企业3.7万余家,外商投资企业2100余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70余家。

根据2022年度各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量化统计数据和定性评估评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相关部门于2023年5月印发通知明确,对年度评估结果为优秀的7个城市予以表扬,对包括大连经开区在内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的3个园区和在5个重点领域取得积极进展的8个城市予以表扬。

2023年7月,赛迪顾问发布“2023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大连经开区上榜,居全国第46位,在东北地区上榜园区中排名第一。同时,在“2023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百强”和“2023先进制造业园区百强”榜中,大连经开区分别居第63位和第50位。此外,大连经开区还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在2021年亚洲开发区(园区)创新能力百强榜单中排名第9位。

2023年,围绕辽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全省聚焦经开区高质量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目标。大连经开区扎实投身到三年行动之中,全力以赴推动各项工作提速、提质、提效。

同年9月底又传来好消息,在辽宁省商务厅公布的2022年度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大连经开区以总分854.2分居首。2023年前三季度大连经开区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4.7%,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4%。

目前,大连经开区形成了以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五大产业为主导的核心产业集群。2022年装备制造企业总产值384.8亿元,石油化工企业总产值905.6亿元,电子信息企业总产值400.1亿元,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总产值438.2亿元,生物医药企业总产值260.7亿元。元宇宙、新能源、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速集聚,为发展积蓄强劲动能。

栉风沐雨四十载,步履坚实再出发。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从小渔村到国家级新区兼具自贸试验区,这片土地的面貌日新月异,但改革创新的精神却从未改变,开放的脚步永不停歇。

猜你喜欢

开区开发区新区
宁乡经开区“万名工人学党史”
徐州经开区打造“三个一”安全监管模式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张家港经开区统筹推进安全与发展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挤压还是带动:开发区FDI外溢对无开发区城市经济的影响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宁波三门湾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