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教师涵养“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路径

2024-06-15陈林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高质量发展教师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战略性与政策性重大招标项目“‘适合的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现路径研究”(编号:A3)。

摘  要  教师是影响教育事业的重要因素,教师“教育家精神”的核心素养与教育品质、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命脉相连,是教师过程性建构与实践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构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和讲话作为教师教育的基本遵循,彰显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与担当,刻画了新时代教师应有的核心素养与价值理念。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新时代教师涵养“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路径,具体包括坚定并执着于“教书育人”的教育初心和使命;坚信“热爱教育”的定力和“淡泊名利”的操守,强化教师的自我职责与使命担当;坚守教书育人之知、热爱教育之情、淡泊名利之意和“立德树人”之行的动力保障,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坚持为师从教与立德树人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关键词  教师;教育家精神;实践路径;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04-0016-04

一、引言

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到好老师与大先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发展所形成的重要论述、讲话与精神孕育并形塑了新时代的“教育家精神”,这既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事业的时代期许,也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1]“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与具体标准是广大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统一性价值追求与共时性时代精神,是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式深化与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航标。[2]广大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家精神”及其核心素养品质,与其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质量、水平与效益密切相关,与新一代人才培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命脉相连,与教育发展的内涵式深化、结构性变革与整体性重塑休戚与共,不仅是教师与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思维启蒙、情感浸染的关键品质,而且是教师教学育人过程性建构与实践性养成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构建了新时代教师涵养“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路径,有助于将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二、教师涵养教育家精神的根本宗旨

教师涵养教育家精神要执着于“教书育人”的根本宗旨。所谓“教书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指教师在知识内容的讲授、传播与思维引导过程中有目的、有理念、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实现知识获得、能力提升、思维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是帮助并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个人三观、构建自我认知与形成道德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3]因此,教书育人既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涵育并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基本前提。无论是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还是伟大的教育家,每位教师都需要掌握许多基本知识和必备能力,但最为基础、关键和核心的是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与使命。教师们只有坚定不移地执着于“教书育人”的根本宗旨和价值使命,才能真正理解并践行“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家精神。

一方面,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上来看,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遵循并坚守着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并坚持在天地一统、知行合一、道法相合、身心一体的全面统一中寻求教育的本真与成人的意义。例如,《礼记·学记》中早已提出,“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可见,教书育人是广大人民教师乃至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传承。另一方面,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明演变乃至人民幸福生活等,都需要教师进行“教书育人”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乃至塑造灵魂,这是广大人民教师乃至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奋斗目标。“教书育人”的内涵更加侧重于育人的温厚与善朴,进一步明晰了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解答疑惑、帮助学生成长,把每个学生培养为真正的“人”,而且要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真正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教师涵养教育家精神的关键要点

(一)“热爱教育”是教师涵养教育家精神的定力支撑

作为学生品格锤炼、知识学习和思维创新的引路人,教师必须怀着坚定的“热爱教育”信念,这是涵养教育家精神,实现“立德树人”事业的定力支撑。一方面,热爱教育是教师涵养教育家精神的情感基础,也是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履行教书育人使命的必要条件。这种热爱是教师自我对待教育和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是将培养学生、传授知识和服务社会视为快乐事业的渴望,通过这种热情享受教育工作、学生成长和知识传播所带来的成就感、价值感与荣誉感。这种热爱不仅强化了教师自身对教书育人的科学认知与教育家精神的深刻理解,也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属性成果。另一方面,热爱教育是教师涵养教育家精神的动力来源,也是实现教育家精神、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备要素。无论是像教学名师王昆扬倡导“少无适俗韵,性本爱数学”[4],还是像教龄26年的汪波怀着爱心从教[5],都将“热爱教育”融入了自身对待教育工作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中。他们不仅在教书育人的任务中表现出色,还彰显了“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对教育、学生和教学的态度令人感动。因此,坚定的热爱教育是教师涵养教育家精神的心理基础和价值取向的保障。总言之,对从事教书育人的广大人民教师来说,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奉献等,更多的是自身出于对教育工作、教师职业乃至学生群体的钟爱、热爱与喜爱,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所始终必须牢记的第一要务。

(二)“淡泊名利”是教师涵养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指引

“淡泊名利”的价值操守,这是广大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涵养教育家精神的基本理念和价值指引。只有拥有“淡泊名利”的心态,教师的修养和思想境界才能越发靠近并内化“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教育本质上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未知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充满了许多偶然因素和不确定性事件,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在长期从事教书育人工作时,需要严肃地保持自身的价值观念、情感操守和目标追求的“超脱”态度。

在古希腊雅典教育世界,柏拉图从自然目的论的角度提出教育是教师自然生命与教育技艺的关系,是教师自然生命的实践方式和公开显现,其目的在于治疗学生灵魂的疾病并促进学生灵魂的完善。[6]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智术师色拉叙马霍斯骄傲地开启对苏格拉底的教育时,就告诉苏格拉底,如果他给苏格拉底一个与众不同而又更加高明的关于正义问题的答案,那么苏格拉底应该给予他金钱以作为“惩罚”。[7]若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将教育视为谋求利益、获取声誉或维持社会地位的手段,那么他们就不是理想的、合格的教师,而只是掌握教育技术和知识从事教育工作的“智术师”而已。

因此,坚守淡泊名利的职业情怀不仅是教师以热爱之心从业教书育人的情感保障,而且是教师践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道德情操的现实体现。教育工作者应该超越物质利益和名誉追求,将教书育人视为一种奉献和责任,而非谋取个人利益的手段。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不仅体现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真挚热爱,也展现了教育家精神中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通过坚守淡泊名利的原则,教师们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培养未来的社会人才,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四、教师涵养教育家精神的动力支撑

(一)“理想信念”是教师涵养教育家精神的理念遵循

理想信念是塑造教师职业形象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恪守新时代教育使命、修炼师之德性的内在基础和前提。教育是教师基于个人信念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教师内心怀揣“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才能将自身所秉持和坚信的教育观念、理想信念在最大程度上贯彻在教学过程的知识建构与实践行为中。正确、高尚、淳朴的理想信念是新时代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指路明灯,也是教师涵养教育家型精神的理念遵循。因此,作为一名光荣而又崇高的人民教师,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淳朴的价值追求,并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深刻融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事业中,身体力行地承担起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和职责,才能完成并实现教育事业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二)“道德情操”是教师涵养教育家精神的德性自觉

教师的“道德情操”能使从教者超越普通职业者的工作性质和基本要求,指向不断建构自我人格力量和专业精神的“超意义世界”,这无论是对教育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道德浸染与情感熏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我思想、性格、品质等的修养,坚持以身作则、以德施教、行为世范,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自己优秀的行为习惯和淳朴的师德品质做学生修身立德的精神航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把握人生的方向。[8]此外,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是强化教师道德情操的重要价值向度和关键路径选择,要保障教师务必做到严于律己、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德示范。只有教师树立正确的模范榜样、深厚的情感关怀、崇高的价值理念,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培育并感染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认知及精神品格,从而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崇尚正义、心胸宽广、乐于奉献的情感道德和价值操守。

(三)“扎实学识”是教师涵养教育家精神的职业资本

作为光荣、伟大而受人民尊敬的教师,扎实学识不仅是教师从事教育职业的基本能力,也是教师坚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涵养教育家型精神的职业资本。只有教师拥有广博的见闻、扎实的学识、开阔的眼界,才能做到将各类学科、逻辑复杂和关系交错的专业知识了然于心,并通过“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夯实个人知识体系,做到教学发展的高质量与高水平,进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意识和辩证认知。因此,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地、可持续地学习与钻研,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终身教育理念”,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育人内容,深谙教学之道,探究教学智慧,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养成育人惯习。做到以知识修养为突破口,以教育家精神为保障点,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知识的向往和渴盼,从而将知识教育、思想认知和社会实践和谐地统一起来。

(四)“仁爱之心”是教师涵养教育家精神的生命灵魂

爱是教育的源泉,仁爱之心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首要前提和必要保证,是教师涵养教育家型精神的生命与灵魂。只有坚守并付出“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才能保障知识教学、思维启发与能力锻炼等促进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真正成为教育实践下的“人”。一方面,教师的仁爱之心,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还有对教书育人、育人成才、个体成长的“激情”。这种教育的仁爱“激情”能够使得教师将自身满腔热忱、热血与热心赋都奉献给伟大的人民教育事业,从而将教育的价值理性与“人”的情绪感性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考和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9]另一方面,教师的仁爱,有助于帮助教师和学生共筑“和谐友爱”且“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良好和谐、友善和睦、温情关怀的师生关系能够凝聚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专业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基础和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涵育并弘扬教育家精神的生命与灵魂。

五、教师涵养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观念

(一)教育观:立德树人、育人成才

首先,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从本质、属性和理念导向上构架了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和价值尺度。其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全面的、完整的“人”。古往今来、纵观中外,虽然对于学校教育和读书办学,思想流派繁多、价值认识不一、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即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成人”。无论是苏格拉底提出的教育首先就是要培养人的美德,教育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或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教育的作用和目的就是协调天性和习惯从而使其受到理性的领导,使人成为真正的人;都强调教育“成人”的重要性,教育的根本任务、关键目的和核心价值就是“成人”。从陶行知、陈鹤琴、晏阳初及叶圣陶,到刘道玉、章开沅、叶澜、鲁洁等,对于婴儿、幼儿、青少年学生读书、求学、接受教育的深厚关怀和热忱都是希望他们能够通过接受教育而“成人”,成为一个真正的、全面的、完整的、有人性的“人”。而教师是执行并落实一切教育理念、思想和经验的现实主体,无论是做好知识传授、课程教学还是学生评价或教学改革,结构完整、逻辑严谨、联系密切的教育家精神都是教师做好相关工作的价值核心与行动指南。

(二)教师观:好老师、大先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育发展的互助者、躬耕者、启智者。在我国教师第一人孔子看来,教师不仅应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还应该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耻下问、知过能改。荀子、孟子、墨子则进一步强调并提出教师应该在德性、信仰、能力、知识等方面做到“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朱熹提出教师应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王夫之提出“德以好学为极”“欲明人者先自明”。到了近代,教师的价值和作用更加凸显,赫尔巴特甚至在他提出的教育目的论中将教师置于教育的主导地位。然而,做什么样的教师?答案无疑是确定的,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做大先生一样的教师。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互助者和帮扶者、文化知识的启迪者和弘扬者,既是教育事业的继承者和躬耕者,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启智者与引导者,是教育家精神得以传承、发展与创新的主要载体。这既是对我国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和更高的尊重,同时也意味着我国新时代的教师责任之大、使命之重和无上光荣。

(三)学生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生是什么?是人,是在学校或其他地方接受教育的主体。现代语义上的学生是指正在学习或受教育的人。广大青年学生既出生、成长、发展于信息技术快速革新和人工智能手段广泛普及的时代,也是教育理念、知识内容、方法技术更新换代频繁的时代,他们拥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和繁多的发展机遇,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担当和历史使命,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实学;既要有丰富的知识、饱满的情绪、坚定的意志,又要有宽阔的视野、正确的三观和奉献的精神;既要有知识修养、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又要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民主之意识。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教育家精神,为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乃至人格品质等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就要求每一个新时代的教师自主、自觉、自发地学习并涵养教育家精神,并通过教育家精神激励和鼓舞广大青年学生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嘱托,不误民族期望,自尊、自强、自信地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光荣接班人。

(陈林,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

参考文献:

[1] 钟秉林.以践行教育家精神弘教兴邦[J].中国教育学刊,2023(10):1.

[2] 张志勇,史新茹.“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演进逻辑、本质内涵和时代价值[J].中国教育学刊,2023(11):1-6,96.

[3]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2).

[4] 周雪梅.“希望学生比我强”——记国家级教学名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昆扬[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2):76-78.

[5] 林莉.大学卓越教师专业素养及其生成途径研究——基于58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样本材料的内容分析[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9:32.

[6] 李长伟.何谓教育技艺——基于柏拉图自然目的论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1):67-74.

[7]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7.

[8] 王章豹.教学名师的卓越教学特质[J].中国大学教学,2021(4):73-78.

[9] 李含.三尺讲台演绎的精彩——记国家级教学名师、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孙宏斌[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3):72-74.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高质量发展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