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特色艺术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2024-06-15刘源谢先成
刘源 谢先成
吴燕,女,中共党员,1974年9月出生,安徽肥东人,现任合肥市少儿艺术学校教育集团校长。瑶海区人大代表,合肥市人大代表,瑶海区党代表。曾经获得全国普法教育先进个人、合肥市首批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合肥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编者按】
在新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其价值和意义日益凸显。面对未来教育的变革和挑战,如何彰显艺术教育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安徽省合肥市少儿艺术学校,凭借其深厚的艺术教育底蕴和创新实践,构建了一套完善的艺术教育体系,在艺术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荣获“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实现了艺术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期《教师教育论坛》特别专访了安徽省合肥市少儿艺术学校教育集团吴燕校长,深入探讨了“五育融合”视域下特色艺术教育的实践与创新问题,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艺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实践案例,共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教师教育论坛:吴校长,您好!“五育融合”是近年来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的新理念,艺术教育作为“五育”中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时代新人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一所以“艺术”为名的学校校长,您如何理解“五育融合”?在办学实践中,贵校是如何构建“五育融合”教育体系的?
吴燕:当下育什么人、为谁育人的问题已经十分清晰,但怎样育人以及如何提升育人质量,是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亟须回答的重大问题。在提升育人质量的多种路径中,“五育融合”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五育融合”不仅仅是全面发展,更要求融合发展。所有的教育活动对孩子的生命成长都具有综合影响、综合效应,因此我们很难将某种教育活动带来的影响归为德育、智育、体育或者美育、劳动教育的结果。“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的前提下提出的,蕴含的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融合理念”,着重于在贯通融合中实现“五育并举”,是一种独特且重要的育人实践。相较于传统教育的点状、割裂、对立等弊端,“五育融合”能够提升各育之间的关联度、衔接度,形成教育合力。
合肥市少儿艺术学校自建校开始便秉持“艺智相融、激趣至新”的办学理念,把培养“卓越少年”作为办学目标,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走特长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重的办学路子。学校坚持以艺建校、以艺辅德、以艺促智、以艺强体的教育理念,让艺术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的心灵,使学校成为师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乐园。
学校积极构建艺术教育管理网络,即校长、书记挂帅,分管副校长主抓艺术教育,特色发展中心组织好艺术教育活动,艺术教师开展好艺术课堂教学,形成“普及→提高→特色”三级管理网络,实现将艺术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艺术教育在这一体系中的任务是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地贯穿渗透,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以美育为例,其在近年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育人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开展美育教育往往是增设专项课程,这会增加师生负担,削弱美育的价值。美育要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与其他各育融合,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渗透。学校的艺术教育虽不等同于美育,但充分体现了美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与“五育融合”的目标相契合。
教师教育论坛:如果说学校是艺术教育的首要阵地,那么课程就是艺术教育的主要承载体。学校只有从课程体系角度规范构建艺术教育落实的途径,才能促使艺术教育规范化、序列化、日常化,避免出现“艺术教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的问题。据悉,贵校在艺术教育办学实践中获得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中国当代艺术教育十佳学校”等诸多荣誉,您可以介绍一下学校在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方面的经验吗?
吴燕:学校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以“美的教育”为核心,构建了以美融通五育的“艺美”课程体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品质,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学校自办学之初便注重艺术教师课程的设置与实施,让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爱上艺术课。从一年级起,学校就开设了形体、陶笛、书法等艺术必修课,以及国画、西画、电子琴、声乐、器乐、舞蹈、棋类、电脑绘画、书法等艺术选修课,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在每天下午的选修课时间里,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入各专业教室里,接受专业教师的指导。有了这样的艺术课程设置,每一个学生除了文化课学习之外,都能掌握一门或者几门艺术特长,在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发展个性、磨炼意志和培养技能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015年,学校深入开展教育改革,以迁入新校址为契机,围绕“新学校、新起点、新希望”进一步夯实艺术办学特色,丰富艺术教育的品质内涵。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将艺术教育与课程建设进行深度融合,开发了既能够满足学生需要又能体现办学特色的“艺美”教育课程体系。近些年,学校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将艺术课程纳入基础课程范畴,通过开设形体、陶笛、书法等必修课程,以及28门选修课程和32项精品社团活动课程,全面丰富课程框架。在此基础上,学校构建了“艺美”(“美健、美德、美智、美艺、美创、美劳”)校本课程,打破了教室边界和学科壁垒,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特色化、个性化的课程选择。同时,学校构建了“六美”之星评价体系,通过教学评价完善课程建设,从而达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教师教育论坛:优质的师资力量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建设德艺双馨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方面,贵校采取了哪些措施或策略?
吴燕: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俗话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面对“双减”政策实施带来的教育变化,我们认识到,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满足学生和家长的期待与要求。
在合肥市瑶海区教体局的指导下,学校坚持系统观念,注重质量效果,创设“‘艺美芳华园星级名师培养项目”。该项目下设“‘薪火相传青蓝结对工程”“‘135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五星名师工作室”“名师共同体”“专家引领”5个子项目。其中,“五星名师工作室”项目主持人的评选就包含了艺术教师。依据“星级”评选标准,学校为所有艺术教师“量身定级”,通过创新教研活动、师资系统培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培养之路。
以“135”青年艺术教师培养计划为例,学校新进一年内青年教师按照“薪火相传青蓝结对”管理规定完成出师后,能够“站住讲台”,做有灵气的教师;新进三年内青年教师按照“艺美芳华园”菁英教师评选条件,至少达到“一星教师”评选要求,能够“站稳讲台”,做有志气的教师;新进五年内青年教师至少达到“二星教师”评选要求,能够“站高讲台”,做有底气的教师。
此外,学校还通过深入分析每位艺术教师的专业背景、教学风格和职业规划倾向,为他们设计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路径,确保每位艺术教师都能在专业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行,从而打造一批具有深厚教育理论基础、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和强烈创新意识的高水平教师。学校也建立了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形成以星级名师为核心的教育创新团队,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持续革新。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教师个人的职业成就感和满足感,也全面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学校的长期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了坚实保障。
教师教育论坛:您认为艺术学校与普通学校在教学模式上主要有什么区别?贵校是如何兼顾学生的艺术教育与文化教育,从而提高办学质量的?
吴燕:在教学模式上,艺术学校与普通学校有着显著的区别。在艺术教育方面,我们学校有一套较为成熟、成体系的“五彩艺潜·半日探索”教学模式。每周的四天半时间用于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教学,而剩余的半天则专门用于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学校实行走班制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参加不同的艺术课程。这种灵活的课程安排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既保证了学科教学的深度,又为他们提供了充分的艺术教育学习机会。
作为一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全日制公办小学,学校以质量为“生命线”,以艺术为“风景线”,以教研为“水平线”,在教育发展的大变革中百舸争流、奋楫勇进。在教育教学方面,学校以小课题研究为中心推进教研活动,形成了宝贵的校本资源,既服务教育教学,又助力教师成长;实行了教育教学常规“六级月检”制度,对教师备课、听课笔记、作业批改等情况进行必查和抽查,确保教学质量;创新“四三二”作业管理模式助力“双减”——设计个性化的四层作业单,三层把关——通过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同时,学校将艺术元素融入每堂课的教学中,打造了“艺美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了课堂的活跃度和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修养。
教师教育论坛: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创意实践”纳入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内容,并强调它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在艺术教育实践中,您认为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吴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教师提供一个积极、开放、充满挑战和鼓励的教育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想法,勇于尝试新事物,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
首先,教师应提供启发性的课程内容。我们在艺术课程中设计了开放性的项目,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表现。学校的设置的各类艺术教育课程,实现分年级、分阶段、分层次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和培养,以确保每个学生至少能掌握一两门艺术技能。
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表达。学校的“美艺”课程包括七色光陶笛社团、水墨丹青国画社、劲雅书法社、星星合唱团等近20个社团。我们鼓励学生参与不同社团活动,让学生尝试多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进行思维和表达,从而激发他们的多元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跨学科思维,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合运用到艺术创作中。
最后,教师还应提供实践机会和展示平台。教师借助艺术作品展示、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将创意付诸实践,并从中获取反馈和成长。例如,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是学校25周年校庆,本届艺术节历时3个月,共设16项活动,参赛学生达2500人次,共接收书画、手工、摄影类作品800余幅,编创集体节目48个。在这样的艺术节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创作,并把创作成果进行展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创造的乐趣。
教师教育论坛: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深远影响。请问贵校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怎样的艺术教育校园文化?
吴燕:首先,学校将艺术教育与学校课程建设相融合,形成了培养和谐共进、追求卓越的“少艺”精神价值追求,明确了培养具有健康、美德、学识、技艺、劳动和创新的人的育人目标,并日益形成了与办学特色目标相一致的校园文化——“艺美”文化。“艺”彰显了学校义务教育的办学目标与办学特色,即不仅要全面育人,还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体现艺术特色教育;“美”即教育追求真善美的本真,是教育达成的终极目标,体现学校的精神内涵及理想追求。在“艺美”文化建设中,学校开发了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有效促进了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其次,学校通过打造“艺美课堂”模式,将艺术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和研讨,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在学科学习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还促进了学科与艺术的跨界融合。学校引入艺术创作、音乐欣赏、舞蹈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同时接触并参与艺术实践,拓宽视野,提升审美情趣。此外,艺术必修课、选修课、社团课,分年级、分阶段、分层次对学生进行艺术的熏陶和培养,让每年的艺术节闭幕式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精彩汇报,更是超越自我的集中展现。
教师教育论坛: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技与教育的融合越来越受到重视。贵校在艺术教育与科技融合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和实践?
吴燕:学校始终坚持“五育融合”的理念,不断探索艺术教育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方式。我们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逐步形成了“一个中心、六个融合、四个智慧”的“164”信息化应用模式,即以信息化应用为核心,融合六大美学课程,深耕四大智慧领域。
一是六美评价空间建设。学校致力于构建多时空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评价工具,全面覆盖德、智、体、美、劳、创六个维度。通过采集和分析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全面信息,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数字画像”,发现学生成长需求,挖掘潜力优势,促进个性发展。
二是美创课程的开发。学校基于信息技术课和科学课,构建了“美创”课程的基础。通过开设电脑绘画、机器人、无人机、3D建模、激光雕刻、信息学等选修和社团课程,打造了多元化的“美创节”活动。这些课程和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探索和创新。学生通过参与这些课程和活动,不仅能够掌握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
三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学校积极推进科技与艺术的融合,通过智慧舞蹈教室、智慧书法教室、数位板智慧美术教室等智慧化特色馆室,实现科技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教育活动,将特色办学思想贯穿于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实现素质教育的整体优化。我们定期邀请高等院校专家与学校音乐专职老师,同时给学生进行陶笛演奏技巧指导,利用追踪录播功能全程录制舞蹈课堂,上传至校内资源共享系统,供师生回放巩固学习。通过数字化手段融合艺术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真切的沉浸式体验,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教师教育论坛:面向未来,教育将面临更多挑战和变革。您能否分享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的长远规划?学校将如何继续深化艺术教育特色,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吴燕:面对未来,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有着长远的规划,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旨在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活动载体、打通艺术通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完善课程体系:(1)基础课程重在实。一是提升课堂质量,学校将基础艺术课程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研究,注重课堂的深耕。教师将针对艺术课程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和准备。二是跨学科整合,将艺术课程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相互整合,增强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提升综合能力。三是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表现,还注重学生在艺术领域的表现,激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艺术学习。(2)选修课程重在优。学校不断审视和更新选修课程内容,引入新领域和新课程,如人工智能、生态环保、文化艺术等,让学生接触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开设编程、摄影、设计、创业等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和需求;邀请专业人士或企业机构参与选修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场景,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准备。(3)社团课程重在精。邀请专业人士担任社团指导老师,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开设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专业社团,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艺术特长和风格;组织社团成员参与实践项目,将所学艺术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丰富活动载体:(1)定期举办综艺大舞台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各种艺术才能,激发创造力。(2)组织多样的社团嘉年华活动,让不同的艺术社团展示作品和成果,学生们可以自由参与各种艺术体验和互动。(3)举办艺术节闭幕式,集中展示学生在艺术课程和社团活动中的精彩表现,为学生提供交流分享的平台。(4)与其他学校、机构合作,让学生参与不同领域的艺术和实践项目,提升综合素养。
打通艺术通道:(1)学校将与以艺术为特色的学校或专业艺术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和培养计划。(2)配备专业艺术导师,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艺术培养方案,助其挖掘和发展艺术潜能。(3)开设专门的艺术生导向课程,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特长和兴趣的专业,为未来的艺术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艺术教育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在面向未来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和坚定。未来已来,我们的学校将继续前行,从“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迈进,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将不断验证艺术特色发展之路,坚定走下去。
责任编辑:刘 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