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经验遵循和实践进路
2024-06-14庞晨
庞晨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其精神已深刻熔铸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并且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深入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特点,准确把握红色文化教育的经验遵循,将红色文化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坚守政治教育底线,畅通红色文化融入渠道,搭建政治体验平台,以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坚定对党的领导的认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的认同,提升政治认知水平、政治觉悟、政治参与能力。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生政治认同;党的领导;理想信念;爱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8-0079-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红色文化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体现了人民和时代的要求,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也是铸魂育人、培育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资源。立足于促进红色文化传承与深化政治认同的需要,将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政治认同进行有效融合,探索以红色文化培育政治认同的经验遵循和实践进路,有助于凝聚大学生思想政治共识,丰富政治认同的内容选择,使其欣然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并扎根人民、奉献祖国。
一、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经验遵循
新时代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既要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为遵循,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又要立足以人为本,面向民族复兴,夯实思想引领基础等,培育爱国主义情怀,不断增强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思想引领方向
红色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勠力同心、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气节和社会责任感,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激励我们党奋勇前行的力量和信念。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地站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凝聚各方力量,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克了无数难关,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要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红色文化具有引领时代思想潮流的作用,能够促使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内化为青年的信念,且在实践中外化为青年的行动,让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历史主动精神,为其指引正确奋斗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用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励大学生,讲清楚一代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成就事业始终与国家发展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高度契合的道理,讲清楚红色文化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要在赓续红色血脉中凝聚力量、在锤炼意志品质中砥砺前行的缘由,引领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握好历史的接力棒,以强烈的历史担当责任感引领大学生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始终确保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
(二)坚定理想信念,突出思想引领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的回信中指出:“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2]坚定理想信念对于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有着强大的精神震撼力和心灵感召力,可以通过形成社会共识促进大学生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情感共鸣和转化认知,让青年大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在新时代奋发有为、砥砺前行。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无数仁人志士坚定理想信念,心系国家和民族安危,舍生取义,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鞠躬尽瘁,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家国情怀。因此,我们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真聚力、以善明志、以美育德,发挥红色文化育人的关键作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深化爱国情怀。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使其不断从“四史”教育中汲取思想之光、精神之钙、力量之源。红色文化教育的情感共鸣、思想积淀和精神养分汲取,让大学生深度了解我国基本国情、传统历史文化,树立远大的理想,并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发展需要,做红色江山的坚定守护者,做祖国建功立业的时代新人。
(三)立足以人为本,激发思想引领动力
红色文化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民众的优良品格,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有效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驱动力、精神塑造力,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立足以人为本,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根本遵循,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努力将红色基因深度融入思政育人全过程,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使命感召大学生,用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武装大学生头脑,争取与大学生在心理上同频、在行动上共振、在思想上共鸣,构建和谐度更高、互动性更强的新型师生关系。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引导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同时,将红色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激发学生用红色文化精神砥砺品格、淬炼灵魂的主动性,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将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相结合,努力成为为国家服务和作贡献的热血青年。
(四)面向民族复兴,明确思想引领目标
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革命性与先进性,是党百年奋斗历史的最好见证。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文明传承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回答高校“怎样培养人”问题的重要依托。回望辉煌征程,一代代中国青年在党的旗帜引领下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开辟了伟大道路,创造了伟大事业,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党的辉煌历史是奋斗史、创业史,更是励志史。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有梦想、有生气、有闯劲,蕴含着无穷的力量。用党的辉煌历史激励大学生,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苦难辉煌,永远牢记红色江山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引领大学生树立远大目标,自觉加强学习、增强本领,不怕苦、不畏难,用臂膀扛起复兴的责任,用理想描绘中国梦的未来。在新发展阶段,青年大学生要把“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作为一种责任使命、一个目标追求,珍惜美好时光,刻苦学习,全面发展,掌握真才实学,努力成为建设伟大祖国的栋梁之材;要把“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一种使命、一种担当,将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更好地为国争光、为民造福。
二、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践进路
把红色文化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应紧扣“立德树人”这一要求,以“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为目标,把红色文化传承作为重点,筑牢意识形态防线,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构建红色文化培育机制,拓宽红色文化辐射面,着力探索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基本实现路径,进一步凝聚政治共识,坚守政治底线,增强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效性。
(一)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凝聚政治思想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我们要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既承担着理论传播的重要责任,又肩负着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使命。我们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强化大学生的信仰信念信心,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政治认同。
一是鼓励大学生学史明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走进中国近现代史,我们在经验、教训中获得启迪和反思,从而敬畏历史,认清现实,坚定政治信仰,明确并主动承担自身的历史责任。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只有高度自觉、矢志不渝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阔步前进。阅读红色经典,可以深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追溯近代以来180多年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的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光辉、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可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走得通、走得对的。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了解党和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历史,可以夯实共同的思想基础,拉紧共同的精神纽带,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二是鼓励大学生系统阅读原著,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阅读原著是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观点最直接的方式,在领会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基础上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性、实践意义,并及时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大政方针、会议精神,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和本质,从而愈加深刻认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异化”的本质以及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深刻感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例如《共产党宣言》,文中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两个同样不可避免”的科学论断,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论基石。书中所体现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共产党人的优良品格,是我们进行伟大斗争的勇气之源。阅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唯心主义哲学的彻底决裂,认识人的本质,解构实践主义的基本观点,立足现实生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此外,还可以鼓励大学生组建经典著作阅读小组,分享经典著作阅读感想,把学习和思考统一起来,从整体上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
三是鼓励大学生深耕实践,体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在谈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时,毛泽东同志强调:“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3]因此,大学生在亲身实践时必须对一系列价值观进行具体的、历史的、阶级的分析,理性分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出现的问题的本质以及他们自身的历史角色,在坚定政治认同的同时,进一步深化自身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譬如将思想引领体现在大学生党支部、共青团的各项建设中。在组织建设上,进一步优化党支部和共青团的机构和职能设置,充实基层和直接联系服务青年大学生的工作领域,打牢引领大学生的组织基础;在队伍建设上,让更多知青年、懂青年、热爱青年工作的人参与到党支部、共青团的工作中,常态化参与基层活动,充实引领大学生工作的力量;在外部环境上,坚持党建带团建,健全政府协调工作机制,强化引领大学生的政治保障。
(二)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涵养政治认同素养
要善于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并筛选融入内容,通过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引领大学生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使大学生产生思想观念上的认知共情和情感共鸣,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使红色文化与政治认同培育相得益彰。
一是汲取红色信仰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4]红色文化资源是最鲜活、最珍贵的党史教材,应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课堂,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要处理好红色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间的关系,积极寻找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切入点,明确重难点,使红色文化转化为内容更加鲜活有趣的优质教学资源,自觉从红色血脉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打造有内涵、有思想、有温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厘清红色文化的历史发展逻辑,从整体上将红色文化包括的革命遗址、革命事件、红色人物和红色精神进行整合、传承、发扬,了解和把握其表现形态、独特价值和作用机制。比如,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搬到”红色革命遗址或是红色革命阵地,通过精心准备的专题授课让大学生实地感受红色文化。开展红色研学,组织学生参加忆苦思甜、重走长征路等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激发奋斗潜能,磨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二是传递红色情感能量。坚持将红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等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传承红色文化,体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文化精神,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认同。这样不仅能让广大学生在红色情感能量传递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感染,而且能使师生体验、感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转化成行为习惯,更好体现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隐性育人功能。譬如可以举办“红色经典咏传诵”主题活动,通过传诵经典、歌颂英雄人物和革命事迹,以真挚的话语讲述爱国情感的伟大崇高,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还可以举办大学生思政课竞赛,通过讲述专业发展与时代进步同频共振的动人故事,以赤诚之心、仁爱之情引领大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人生选择和现实行动当中,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精神风貌。同时,借助易班、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社交网络平台传播红色文化,在服务党和人民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强化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荣誉感与归属感。
三是永葆红色精神底色。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进一步发扬革命精神,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革命精神就是老一辈革命家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思考、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大学生应该自觉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精神的伟力能够给个人带来震撼,因此,必须立足时代发展需求,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凸显革命精神的内在激励作用,增强大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认同。用非常之功、恒久之力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立志民族复兴,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例如,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伟大的五四精神、建党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以及时代精神等,结合新时代发展任务及自身情况,发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深刻感悟伟大革命精神的强大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脚踏实地、努力钻研,检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思想言行,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去迎接新的挑战。
(三)建立红色文化培育机制,坚守思想政治教育底线
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社会、网络等教育场景,形成红色文化教育的全方位覆盖,建立红色文化培育多元化机制,更好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拓展实践育人广阔空间,坚守思想政治教育底线。
一是举旗定向,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扎根中国大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从宏观层面全面科学地规划、健全育人体系,推动培育工作层层落实。铸牢办学根基,多措并举抓好红色文化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往深里想、实里做,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让红色文化真正入脑入心,着力建立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和政治认同培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引导大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认知国家的力量,做到“对党忠诚、纪律严明”,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打造名优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引领青年教师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导学,培养一批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屋建瓴,对青年学生要兼顾引导与关怀,做到义利相济、情理交融,强化教育说理与科学管理,做到有教有管、教管同步、言传身教、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譬如,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开始,到大学生走向社会,都明确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具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底蕴。
二是齐抓共管,形成上下贯通的管理体制。以红色文化研究为支点,强化组织领导,创建“多元合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育人模式,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实施的红色文化培育工作格局;实施校领导、中层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制度,畅通沟通交流渠道。深化红色文化体制改革,完善红色文化管理体制,构建由学校党委、行政部门和院系上下贯通的红色文化传承工作机制,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工作紧密结合,让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思想政治课程、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生动性与吸引力。譬如,组建红色文化研究小组,联合博物馆、历史研究院等单位共建“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基地”,举办红色文化学术研讨会,申请高水平科研项目,打造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研究高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进一步推进红色文化研究与育人实践有机融合,为筑牢大学生思想基础、提升其政治素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协同并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始终把握教育评价改革的正确方向,构建学校、教师、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多元成长的教育生态。立足红色文化育人价值,将学生政治理论学习表现和政治实践成果纳入评价体系,改变简单以外观评学校、以考分排名评教师、以考试分数评学生的倾向和做法。譬如,可以把红色文化教育过程及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围,以此评价学生对历史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关注学生学习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检验学生是否具备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促使高校完善人才培养反馈机制。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形成多元参与的红色教育评价机制。此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融媒体等技术,建立更加科学健全的教育评价体系,寻找客观、定量、具体的活动或学习表征指标,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效果的实时评估,进一步提高评价的信度、效度和精准度。
(四)畅通红色文化教育主渠道,搭建政治体验平台
不断拓宽红色文化辐射面,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堂,搭建红色文化培育实践平台,发挥融媒体矩阵的传播力量,在课内、课外和融媒体矩阵等维度发力,激励青年大学生勤奋学习、发奋图强,同时帮助其搭建政治认同体验平台,使其深刻领会红色精神内涵、透彻把握红色文化精髓。
一是要畅通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主渠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这一平台上,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分别从广义、狭义上准确解读红色文化,阐释红色文化是如何经过整合、重组、吸收、优化等阶段锻造而成的,尊重历史事实,透彻分析红色文化的特征、意义,以培育大学生的政治情感,激发其爱国之志。
二是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红色文化资源,就地取材,使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材内容得到有效融合,并通过丰富深刻的红色主题和生动活泼的红色故事,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涵。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也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学生不应再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而要主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完成升阶环节,踊跃参与红色文化兴趣课堂,组建学习小组,积极开展红色文化研究性学习。可以利用课堂翻转,通过课件讲解、视频观看、红色故事分享等方式,尝试提升思政大课堂的活跃度,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
三是要搭建好红色文化培育实践活动平台。实践是心理外化的重要体现,必须重视实践育人工作,搭建好红色文化培育实践活动平台,将优质的红色资源平台利用好,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讲好红色故事。例如,可以创新红色文化育人形式,组织大学生走出教室和校门,走进红色革命基地,实地感受红色情怀,重温红色革命历史。可以立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借助党史学习教育建设红色文化资源教学案例库、专题素材库、在线示范课程库等,积极打造学术思想交流新平台。可以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学校实践教育教学总体规划,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与使命,在主题教育、理论学习、群团学习等教育活动中融入红色文化基因,开展红色文化主题课题研究,将政治认同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其真正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此外,还可以每天浏览“学习强国”App,了解中央精神、时政要闻等内容,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加强政治理论武装。
四是要发挥融媒体矩阵的传播效用。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方式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的渠道,比如利用微课、慕课积极主动地推广红色文化教育,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路径,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趣味性。打造网络教育宣传平台,鼓励教师不断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和方法,借助融媒体矩阵,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平台推送红色文化知识。例如,利用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担任领读者,讲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让红色资源“活”起来,让红色文化“动”起来。扎实推进网上红色文化展馆、红色文化地图、红色文化小程序等平台矩阵建设,优化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虚拟仿真体验教学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虚拟仿真体验教学系统体验,并强化互动参与。着重打造红色经典网站,开展红色文化虚拟现实展演,设置党史精读、音频解说、预约参观、打卡答题等交互功能,利用微信、微博通信功能,促进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现深度融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更好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效。
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独特鲜明的标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应充分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遵循红色文化教育的经验,多维度将红色文化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在思想教化、价值引领等方面发挥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积极作用,鼓励大学生根据时代需求深耕红色文化,把对国家和民族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转化为传承红色文化的实践行动和行为自觉,凝聚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习近平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回信 勉励广大党员 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 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N].人民日报,2020-07-01(1).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4]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