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德十三年:北京城里的君臣纠葛

2024-06-14程刚

世界博览 2024年11期
关键词:群臣严嵩皇帝

程刚

在明代,内阁制度一度正常运行,内阁首辅犹如宰相。然而,内阁始终是皇权的附属物,内阁大臣无法约束皇帝的行为。在正德十三年正月的迎驾仪式中,内阁的失败和皇权的胜利表露无遗。此后,群臣做出了不同的人生抉择,等待他们的却是相似的结局。对此,明末大臣叶向高总结道:“阁臣承恩遇,善始终能几何人!”

正德十三年(1518)正月,北京城里格外忙乱。平民百姓忙的是办祭礼,贺新年。清早起来,一家之主带领妻子儿女先拜天地,再拜祖宗,然后给家中老人奉上匾食(饺子),祝贺老人长命百岁。官宦人家则不同,主人一早就出门拜年去了,只在家里留下笔墨纸砚,客人到了,在纸上写下姓名,就算是拜了年。主客不见面,也没有迎来送往的礼节。

官宦人家还要应付皇家的事。正月初一,朝廷命妇照例去宫里朝拜太皇太后王氏。文武群臣本应向明武宗行贺礼,然而一国之主却在宣府(今河北宣化)。群臣只好在皇宫奉天门(后改名为皇极门,是明朝宫殿主体皇极殿的正门。皇极殿即奉天殿,清朝的太和殿)行礼,算是给身在远方的皇帝拜了年。

臣子向皇帝拜年,却连面也见不到,简直和官场同僚之间拜年一样。如此有失君臣之礼,实在荒唐。不过,哪个臣子也不敢发出这样的感叹。

圣驾离京,累坏大臣

明武宗离京还是上一年的事,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微服出宫。他曾经由西安门出城,在外过夜,首辅梁储那时就悄悄劝谏过他。

正德十二年(1517)正月,按照皇家礼仪,明武宗带领群臣在京城南郊祭祀天地,之后还要回宫完成剩下的仪式。祭祀之前,群臣就接到传话,说皇帝要去南海子(在今北京南部)游玩。梁储听了,深感不妙。果然,郊外的典礼刚刚结束,圣驾就直奔南海子而去。文武群臣急忙追赶,赶到的时候,却发现皇帝将他们关在门外。一个宦官对他们传达皇帝的口谕,说围猎已经开始,闲杂人等不得打扰。群臣个个身穿礼服,却只得作为“闲杂人等”在猎场之外待命,过了一阵,又接到旨意,叫他们去皇宫的承天门候旨。群臣在承天门等到半夜,才终于等到圣驾回銮。此时大家已是疲惫不堪,在奉天殿行完了礼,就匆匆散去,谁也无心劝谏皇帝。第二天,五品以上的朝臣都得到了赏赐,全是獐子、麂子、兔子之类的猎物。梁储哭笑不得,心想吃了人家的嘴软,恐怕大家都不好意思再劝皇帝不要游玩打猎了。

这年八月初一,朝中大臣照常办公。过了中午,内阁大臣还没有接到旨意。梁储不由得开始在心里犯嘀咕,看见同僚也都坐立不安,只是谁也不敢先把“圣驾离宫”说出来。他们一直等到申时(15时至17时)过了才决定各自回家。出宫没多久,就听说了坊间传闻:皇帝一早就微服出宫,带着几十个随从,自城北的德胜门而出,去了昌平。

梁储立刻打探宫里的消息,确认皇帝的行踪之后,就和大学士蒋冕、毛纪一起出发了。三人在沙河(在今北京昌平)追上明武宗时,已经到了第二天。三人见了驾,从做臣子的辛苦说起,先说各位大学士昨日在内阁候旨,一直等到傍晚才敢走。再说在阁中等不到圣旨,却在街上听见圣驾出京的传言,当时多么胆战心惊,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又说如今尚未确立皇储,人心不安,圣驾这么轻率地离去,谁来留守京城呢,谁来审理各个衙门的奏疏呢,谁来主持祭祀典礼呢?八月里不仅要祭祀社稷,而且要祭祀孔子,这都是极为重大的典礼,圣驾不在,臣子们向谁请示呢?说完了这些,三人又为方才的唠叨而请求皇帝谅解,然后才敢说出正题:“恭请圣驾即回,以安人心。”

明武宗却一点儿也不为所动,直接打发三人回去。回程途中,梁储想到自己已经年近古稀,蒋冕和毛纪也都年过半百,皇帝还不到而立之年,如果只论年纪,把皇帝当作他们三人的子侄来看都还算年轻,倘若真的是自家子侄如此不务正业,倒不妨狠狠教训一顿,就因为是九五之尊,所以他们反而要格外小心。方才劝谏之时,说起还未立储,以为皇帝能想起先帝,有所醒悟,却还是毫无效果。

明孝宗病逝时,尚为太子的明武宗还未满15岁。梁储曾在东宫侍奉太子读书,在他眼中,太子是个顽皮的孩子,他期待这个孩子能在接过重担之后迅速成长为心智成熟的智者。少年登基的明武宗的确在心智上飞快成长,只是成长的方向和梁储的期待全然相反。如今,年轻的皇帝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君权来满足自身的欲望。哪个大臣能制约皇帝呢?梁储想起前任首辅杨廷和。比起梁储,杨廷和虽然年轻,但是少年成名,在朝廷中资历深,威望高,可惜他还在故乡守孝。梁储算着杨廷和回京的时间,那时已经入冬了。虽然大家并不用等太久,但是以方才见驾时的情形来看,皇帝似乎打定了主意要出关游玩,这个秋天大概不好过。

忠言逆耳,收效甚微

不过,并不是个个朝臣都像梁储想的那样“嘴软”。早在七月,明武宗为了出关游玩,声称边关多次传来警报,自己要御驾亲征。负责巡视居庸关等关隘的御史张钦两次呈上奏疏,陈列圣驾不可出关的理由,并举出先例:当年明英宗不听劝谏,出关亲征,才有土木堡之变的惨剧。张钦最后在奏疏中说:“臣职居言路,奉诏巡关,分当效死,不敢爱身以负陛下。”

这一次,张钦早早得知圣驾离京的消息,急忙命令闭锁居庸关的关门,收起钥匙。在居庸关任职的宦官刘嵩打算入关去昌平面圣,张钦也拒绝开关放行。明武宗知道张钦的性格,于是传召刘嵩。刘嵩对张钦说:“我是主上的家奴,怎么敢不去呢?”张钦却拿着官印和佩剑坐在关门前,说:“敢言开关者,斩!”并且连夜写了奏疏,声称自己“万死不奉诏”。皇家使者再次前来时,他拔剑出鞘,赶走了使者。正是张钦的阻拦使明武宗滞留在沙河,被梁储等三人追上。

明武宗虽然出不了关,但还是在昌平赖了13天,群臣不断在奏疏中好言相劝,他才回宫。在此期间,就连祭祀社稷的典礼也是由大臣代为主持的。好不容易盼到圣驾回朝,梁储松了一口气,可还没等他缓过劲儿来,明武宗又偷偷摸摸地趁夜出了德胜门。明武宗在百姓家里歇脚,打探清楚了张钦在别处巡视,就急忙出了居庸关,并派宦官谷大用守关,不准放大臣过关。张钦得知详情后,气得痛哭。

明武宗去了宣府。梁储反复送去奏疏,说尽各种小心的话,又和群臣一起每天跪在皇宫左顺门请愿。终于挨到十一月,杨廷和守孝期满,回到北京,梁储立刻把首辅的职位让了出来,而明武宗这时又到了大同。一国之君浪游在外,纵情于声色犬马,风言风语也已经传遍天下。

明武宗为了堵住杨廷和的嘴,赏赐给他羊羔、美酒和钱财。杨廷和领赏谢恩,仍然在奏疏里请皇帝回銮。明武宗见杨廷和不给自己面子,于是也不给杨廷和面子,对奏疏置之不理。杨廷和为了当面劝谏皇帝,和蒋冕一起飞驰出京,在居庸关被谷大用拦了回来。

一对君臣较上了劲。使者传来旨意,命令每个朝臣都置办彩旗,等到圣驾回銮时,就摆出来迎接皇帝。杨廷和以首辅的身份回复说:“乡下人迎接亲友时才这么做。臣子不敢用这种方法亵渎至尊。”明武宗再次派使者传达这一旨意,杨廷和仍然表示坚决反对。年关将近,明武宗缺席了岁末的一切祭祀典礼,甚至命令京城九门的守门官不得放朝臣出城。

杨廷和杨廷和(1459—1529),字介夫,四川人,明中期政治家。十九岁时中进士,历经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在武宗病逝之后、世宗登基之前总揽朝政近四十天。其子杨慎为明代著名才子。

正德十三年正月初五,礼部终于传来消息:圣驾即将回京,文武群臣都要穿好礼服,预备迎接皇帝。不一会儿又传来新的旨意:皇帝赏赐了帽子和大红色的衣料,还按照官员的品级重新规定了衣服上的花纹样式,命令群臣连夜赶制新衣,在明天穿戴新衣新帽迎驾。大家看到御赐的帽子其实是平常差役戴的那种,都感到有辱斯文。礼部官员朱鸣阳上疏说臣子不宜戴着这样的帽子面圣,恳请皇帝收回成命,让大家还是穿上合规的衣帽迎驾。朱鸣阳7年前才中进士,是官场里的新人,他的谏言自然没有被采纳。

第二天,群臣全都穿戴着不合礼制的衣帽,去德胜门迎驾。杨廷和向来以风度翩翩著称,这时也只能咬紧牙关硬撑门面。皇帝还没到,宦官先来传旨:要张挂几十幅彩色帐幕和几千道彩色条幅,都用金线绣上文字,文字中不许提皇帝的尊号,而要称“威武大将军”,官员们在文中署名时也不得按照惯例称臣。

到了深夜,下着大雪,群臣没看到皇家仪仗,却看到远处火光明亮,烟气直冲云霄,士兵举着长矛前进,骑兵簇拥着一个骑着红色骏马、身穿戎装的“大将”往德胜门来了。不用说,这个“大将”就是明武宗,群臣纷纷叩首。

明武宗下了马,杨廷和捧上酒觞,梁储斟酒,蒋冕和毛纪端着果品等物,四人代表群臣向皇帝道贺。明武宗喝了酒,说起自己不久前在关外的战场上亲手斩杀了敌人。四人不敢再拿土木堡之变的事来劝谏,只好叩首称赞说:“皇上圣武,臣民不胜庆幸!”明武宗听完就上了马,去豹房过夜。

群臣各自冒雪回家。时值深夜,忙乱之中,有人没找到仆从,有人丢失了马匹,只得在泥泞中步行,回到家时,衣裳都已经湿透,有人因此患病,险些死去。明武宗可不在乎臣子的死活,甚至取笑张钦说:“从前御史阻拦我,如今我已经回来了。”

此后明武宗愈加放纵,频繁外出。次年正月初一,他远在太原,再次缺席了新年的仪式。

两种抉择,殊途同归

那天跪在雪地中迎驾的还有一个名叫严嵩的中年人。他当时还只是一个七品的翰林院编修,主要负责记述皇帝的起居,有时可以负责审阅考卷。和其他臣子一样,他深知明武宗的行为对国家有害无益,也知道那次迎驾之前的赏赐几乎用光了皇家仓库储备的衣料,可他还知道,即使是首辅杨廷和也拿皇帝没办法,梁储等人更是只能干着急。严嵩为圣驾回銮献上了颂诗,在诗中说:“小臣献寿颂休哉,陛下神武英雄才。”又在诗中说:“千岁升平乐,欢宴曲难终。”也许是因为颂诗赢得了皇帝的欢心,正德十三年七月,严嵩得到了当钦差大臣的机会。

严嵩严嵩(1480—1567),字惟中,江西人,明嘉靖年间的权臣。青词是用于道教仪式的文章,明世宗崇奉道教,嘉靖年间的首辅往往因精通青词起家,比如严嵩和徐阶。

严嵩直到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才回京,明武宗已于一个月前驾崩。明武宗无子,群臣和后宫商议之后,年已七旬的梁储前往湖广迎接明武宗年轻的堂弟来北京登基。新皇帝明世宗虽然不爱外出游玩,但是喜欢在宫里修道。而且他心机深沉,一登基就要求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帝,假借此事引发朝臣内斗,史称“大礼议”。大部分官员都认为皇室法统不可乱,并且明白如果放任新皇帝实现这一心愿,朝廷就会迎来一个更加肆意妄为的皇帝,于是反对明世宗的要求。一些品级不高的官员则为了追求升迁而逢迎圣意、排挤元老。

不到20岁的明世宗按照官员品级对反对者施以不同程度的处罚。梁储、杨廷和、蒋冕和毛纪先后被迫离职回乡,杨廷和甚至被贬为民。杨廷和之子、正德六年(1511)的状元杨慎不仅受了杖刑,还被发配到云南充军。仅在嘉靖三年(1524)七月,北京的官员中就有17人惨死杖下。

严嵩是杨廷和的学生,也是杨慎的好友。他没有追随师友,也没有因为曾受明武宗的提拔而坚持“孝宗—武宗”一脉的法统,而是深信只有当朝皇帝才是权力中心。他在明世宗之母来京时献上诗作《春迎慈圣歌》,表示对新皇帝的支持。“识时务”的严嵩渐渐博得了明世宗的欢心,终于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进入内阁,成为把持朝政近20年的权臣。而随着严嵩年事渐高,明世宗一边直接称呼他的表字“惟中”以示亲近,一边物色新的宠臣,提拔了年轻机敏的徐阶。嘉靖四十一年(1562),严嵩被迫离职回乡。此后不久,在明世宗的许可之下,徐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倒严活动。严家被抄家,严嵩之子被斩,严嵩之孙被发配充军,年过八旬的严嵩被贬为民,不久就在穷困潦倒中死去。

(责编:李玉箫)

猜你喜欢

群臣严嵩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明代大老虎严嵩可能不是穷死的
李绅和严嵩
皇帝怎么吃
朝见皇帝,为何要“山呼万岁”
朝见皇帝,为何要“山呼万岁”
《唐玄宗端午宴群臣赐诗探得『神』字》
绝缨宴
严嵩原本是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