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探究

2024-06-14姜玥

音乐生活 2024年4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民族音乐音乐作品

姜玥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作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以中国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为主要内容,通过音乐表达和音乐欣赏的形式,培养学生对于自己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修养。然而,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单纯传授音乐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作为一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课程,具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使命。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媒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将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和审视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过程中,不仅领略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更从中感悟到中国民族精神的内涵。

一、教学理念:挖掘思政元素,链接知识、能力与价值

挖掘《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思政元素,传承与创新民族民间音乐,需要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融为一体,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对学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一)探寻民族民间音乐知识技能与课程思政元素自然结合,彰显民族文化自信

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从专业音乐知识技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创新思维、公益精神等相关思政元素自然结合,而不是粗放的“灌输式教育”,彰显民族文化自信。

首先,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深厚历史背景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展示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通过音乐欣赏和学习,感受到自己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注重音乐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文化传统、社会关系和个体生命价值。通过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的传统和精髓也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教师应重视民族音乐的创作和演绎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民间音乐的表演技巧和音乐风格,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国家的民族音乐传统。教师可以通过合适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民间音乐的表演和演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二)形成教学、实践与课程思政三者之间的闭环互动,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实施中,教师应注重形成教学、实践与课程思政三者之间的闭环互动,处理好课程知识性与思政价值之间的联结,以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通过音乐作品的选择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可以选择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歌曲,如通过音乐剖析和探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嘎达梅林》《茉莉花》等作品,引导学生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精神。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通过音乐表达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在音乐创作和演绎中传递核心价值观的理念。

其次,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情境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音乐表演、音乐会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的方式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和传播核心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教师应通过课程思政的要求,将公民道德教育和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通过音乐作品的解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人与社会、民族与国家的联系,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音乐表演和演出,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为社会和民族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以上的教学与实践的互动,结合课程思政的要求,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和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发展国家的使命感。通过音乐的力量,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深入理解和传承核心价值观,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认同,帮助学生在音乐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音乐的方式表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教学方案:构建思政成效,优化教学与考评机制

紧密结合课程思政要求,建设教学与育人相结合的教学方案。除了音乐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课程目标外,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中添加思政教育的课程目标,使课程育人功能全面渗入到教学全过程,实现课程理论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紧密结合。围绕课程思政对学生全面人格培养的核心要求,构建能力考核与知识考核并重、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互为补充、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

(一)能力考核与知识考核并重

在课程设计中,应将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并重。除了传统的知识点考察外,还应考虑学生的技能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设计各类综合性的考核任务,要求学生展示他们的音乐创作能力、演唱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例如,要求学生完成一首原创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演唱,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演出,检验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另外,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如分析和解读音乐作品的能力、音乐表达能力、创新思维等,也应作为考核内容的重点。通过项目式任务和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音乐会、社会实践活动等,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二)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互为补充

在评价方式上,应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互为补充。主观评价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评估。例如,通过课堂讨论、个人反思论文、观摩音乐会等形式,评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对思政元素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运用教师评价、同学互评、自我评价等方式,全方位了解学生的综合发展情况。客观评价也是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知识测试、技能演奏等客观题目的测量,评估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通过客观评价,可以客观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有力的依据。

(三)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在评价形式上,要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演变,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参与度等进行评价。通过定期的小组讨论、个人演奏展示和艺术创作等形式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结果评价则注重学业成绩的评价。除了传统的考试或作业评分外,还可以通过项目展示、表演音乐会等形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展示形式,可以全方位评估学生的音乐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通过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来相互帮助。

三、教学模式:丰富思政维度,实现课程思政“多维互动”

课程质量与教学模式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梳理与拓展提炼后的呈现。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拓多种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

(一)建立民族音乐资源数据库,丰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资源

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收集、整理和数字化处理,建立民族音乐资源数据库。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音乐欣赏、音乐分析和音乐创作等教学活动。同时,将这些资源与网络教学平台相结合,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音乐资源,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经验,深入领悟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内涵和历史背景,感受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

(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搭建民间音乐教育互动平台

除了第一课堂的讲授教学外,第二课堂更能丰富学生的切身体验。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民间音乐的实践中,与民间音乐从业者和爱好者进行互动交流,深入了解民间音乐的传统和现状,深入挖掘民族音乐的魅力和文化内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民族音乐。搭建民间音乐教育互动平台,鼓励学生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音乐创作和演奏,与其他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促进学生的艺术成长和技能提升。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探寻民族音乐的滋养 之路

为了营造浸润着民族音乐文化的校园氛围,学校可以优化校园环境,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一是开展一系列以民族音乐为主题的“民族音乐节”“民族时装秀”“红歌宣唱”等活动。通过音乐演出、音乐展览和音乐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展示不同民族的传统服饰并演唱相应的音乐作品,深入了解不同民族音乐的特点和艺术魅力。二是邀请专家学者举办“民族音乐文化讲座”,通过专业讲解和现场演示,深入探讨民族音乐的历史、风格和传承,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民族音乐的滋养融入其中,唤起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艺术追求。

结语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通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程思政可以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究中,通过挖掘思政元素,链接知识、能力与价值,构建思政成效,优化教学与考评机制,丰富思政维度,实现课程思政“多维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关系,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通过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将音乐知识运用于实际情境中,加强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创新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将音乐作品的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音乐创作和演绎当中,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为社会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系202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娜:《思政教育融入民族院校音乐类课程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路径——以声乐课程为例》,《民族教育研究》2023年第2期。

[2]孙瑶:《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公修课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23年第1期。

[3]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第10期。

[4]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7期。

[5]董勇:《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年第5期。

[6]黄茜、刘旭光:《音乐艺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24期。

[7]习译之:《红色音乐在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中的作用》,《教育学术月刊》2022年第5期。

[8]赵晓琳、曾艳:《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教育学术月刊》2022年第9期。

[9]张京:《高校民族音乐传承素养教学的实施路径探索——评〈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理论与改革探究〉》,《科技管理研究》2022年第16期。

姜 玥 博士,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于洋)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民族音乐音乐作品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民族民间音乐之于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信息技术视域下小学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改革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次仁罗布小说的民族民间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