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篇布局起好步 清晰结构展思路
2024-06-14谢涛
谢涛
文章之结构如同人之骨架,即便旁征博引、字字珠玑,若是结构没有建构好,便难以摆脱全文塌陷的风险。“结构清晰”一直是高考作文的基本要求,谋篇布局,骨肉匀称,让阅卷老师一眼看清你的行文思路和逻辑是博得高分的重要保障。
下面就高考优秀议论文常用的经典结构模板以作介绍。
技法指津
一、总分总结构
总分总结构是议论文的经典结构模式,是议论文各类结构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形式。其往往在引论部分(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在本论部分(文章主体)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分论点进行论证,最后在结论部分(文章结尾)加以归纳、总结或做必要的引申。
总分总结构看似简单,容易操作,但要真正用好应做到:总括得法,分论有术。
总括得法。总括分为开头的“总”和结尾的“总”,开头部分的“总”要紧扣作文材料内容,或概述或引用或解析,进而提出论题或论点,这部分要做到开头靓、入题快,观点的表述要完整、清晰、精练,使这个“总”成为一个总纲,并为下文的“分”铺张,才能做到“纲举目张”。结尾部分的“总”,内容上要对前文的“分论”进行概括总结,并再次结合材料,点明题旨,深化中心;结构上和开头形成呼应;语言上需简洁、刚劲有力。
分论有术。首先,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论述中心论点服务的,所以分论点必须和中心论点在主旨上保持一致, 并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论证中心论点。 其次,一般以设置几个分论点为宜,且最好放在每一部分的开头或结尾;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句式结构要基本一致,内容表述要紧扣材料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部分都扣题。再次,分论点之间既不能互相矛盾、对立,又不能相互包含、雷同,而是要形成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一般有并列式、递进式和对比式三种。
二、引议联结结构
引议联结结构是议论文的经典结构模式,不论是写作新材料作文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都适用这种结构模式。
“引”:即引用、引述材料,可以是名言警句、概述,或者摘录等等,取其关键处,并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
“议”:要深入剖析、挖掘,就事论事地对所“引”材料进行分析,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纵深挖掘,也可以对寓意深刻的材料进行深度解读。这是对前文“引”述内容的分析,更是对观点的阐述,是由“引论”到“本论”的过渡性文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联”: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类似或相反的现象、事件,也可以由今及古联系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等。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的部分。
“结”:要照应材料,与标题或开头呼应;要深化论点,或发出号召,或提出办法,把论证推向高潮。
运用引议联结结构有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变通,比如,为了使文章的论证更严密,可以在“联”的后面加上“辩”的部分,这样该结构就变成了“引一议一联一辩一结”。“辩”就是辩证分析问题,是使行文思路严密的补充,往往用“话又说回来”“当然”“诚然”等来过渡,通常这一部分不是行文重点, 文字不宜过多。但有了这一部分,文章的论证会更加严密,观点也更加客观。
三、起承转合结构
概括地说,起承转合结构就是提出论点,阐释分析,思辨或让步分析,最后归纳总结。这很好地应和了当下高考作文写作的要求——体现考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思考的效度等。此外,该结构条理分明,能让阅卷老师快速掌握考生的写作思路,把握其写作内容,比较容易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起”就是开启文章的论述,或提出观点,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或开门见山,当头棒喝;或迂回入题,托物起兴;或概述现象,在批评或否定中提出观点。
“承”就是承接前面提出的观点并进行阐述。它是论点和分析之间的过渡,可以直接对观点进行阐述,也可以引用典型事例或名言警句对观点加以证明,还可以承接观点再次分析材料。
“转”即转换角度进行论述。它可分为正转和反转两种。正转就是采用推进一层的方法,转向深入,或由事及理,或由现象到本质;反转即从反面论证,讲不同的意见,例如有考生喜欢用“诚然”“当然”“也许有人会说”等进行转换,不管是正转还是反转,都只是让内容有变化,显示出结构的严谨和思路的转换,使论证更严密。
“合”即收束全文。它既要把前文内容“合”得水到渠成,又要回扣材料,重申观点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发出倡议,或者提出勉励等。这样既可以照应开头使结构完整,又可以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当然,写作记叙文,也需要我们学习一些常见的结构布局,如并列组合式、一线串珠式、双线并行式、蒙太奇式等。另外,还要注意结构不能残缺,要有头有尾,首尾照应,文体要素齐全,符合文体格式要求,过渡照应紧凑严密。
考场范文
吾有良言佳篇 赠予天地共鉴
⊙ 江苏一考生
闻有夸父逐日,化邓林以庇荫后来者;闻有仓颉造字符,一展华夏文明千年宏图;闻有刑天不服输,舞干戚以展猛志常在……你若听,我恰有不尽的神话、传说、故事与你说——且看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化名录。
有千年神话,爱与美的凝练,代代相传。
天边七彩云霞,有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上朗朗明月,有嫦娥吞仙药而升月宫,吴刚受帝罚而砍桂树;中原万里长河,有息壤填沟壑,神针定风波……从远古的火种到后世的年兽,从“封神”到聚宝盆,无不是先民心中诸邪退避、百事无忌、四海清平、山河无恙、平安喜乐、万事顺意的美好愿景。这些神话故事口口相传,代代称颂。不论是“凤鸣于天,万鸟同朝”或是“北海虽赊,扶摇可接”,神话,虽并非陈述历史事实的故事,但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信仰,支撑着炎黄子孙挺过艰难困苦的岁月,成为亿万人童年的眷恋、回首的瑰宝、眺望的基石。中华的神话,展现着民族风貌,焕发着岁月荣光。
有青史传说,智与理的启迪,接续奋进。
八百东西周,四海皆称侯,五霸迭起先,七雄并立后。韩信点将台,武侯《出师表》,文曲左贤君,太白入凡尘。历史故事教人识大义,君不见太史慈之言:“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历史故事教人明大德,君不见来者言:“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历史故事教人鉴以往,君不见杜牧有言:“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耳旁萦绕着圣贤佳话,脚下九曲通天涯。故事是讲给人听的,也是催人赓续拼搏的。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有红色故事,泪与暖的赞歌,继往开来。
从“金色鱼钩”“半条皮带”到梨花一树,荷花一淀,老一辈革命者在硝烟战火中奋力开新途。新征程上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春天”的故事,黄河的故事,科研的故事,恰如那几句歌词:“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当个人的故事与时代同频共振,当感动的故事与祖国同在。故事便不仅仅记录个人的悲喜,某种意义上他们成了鲜明的时代符号。脚下有路,眼里有光,讲好中国故事,是对未来的眺望。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好的故事是民族的精神根底,其花,必馥郁传香;其芒,必与日月争光。我们有底气这么说:“诸君,吾有良言佳篇,赠予天地共鉴,且听我华夏传奇。”
·开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引出话题,意蕴深厚。做到了开头靓、入题快。
·分论点单独成段,结构井然,条理清晰。
·引经据典,简述神话故事,彰显了神话在中国千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突出了神话是有力量的故事,语言凝练且具有说服力。
·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彰显出考生深厚的文学底蕴。引用丰富的诗句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理气势,文采斐然。
·运用借代手法,语言具体生动。论述红色故事,突出“个人故事与时代同频共振则可成为时代符号”这一观点。
·结尾文白相间,语气铿锵,强调了“好的故事”的传承,深化主旨。
思路图解
阅卷总评
本文按照“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来谋篇布局,主体部分采用分论点并列的形式,层次分明,增强了说理的气势,使结构更加严谨。表达上,文章文白相间,多处引用名言、诗句等,增加了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如“其花,必馥郁传香;其芒,必与日月争光”等语句,句式整齐,富有文采。全文立意高远,精选典型例子,如各种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以及红色故事。考生运用精练的语言对这些故事进行简要概括和拓展分析,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论述深刻,论证有力,突显了传承和弘扬“好的故事”的主旨,意蕴颇丰。
注:本文引用范文皆为作者收集整理,如有问题,请与编辑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