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新闻的温度 倾听时代的声音
2024-06-13曹帅连中国
在中小学教材中,新闻作品是一类别具特殊性的课文,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新闻的内涵、形式、特点以及采编过程等方面的内容。这些课文和相关教学,意在培养学生新闻阅读和写作方面的基本素养。然而,无论是在文本研究,还是在教学实践中,新闻类课文的文体特性和其在教育中的价值功用并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和突显。
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新华通讯社共同策划,由黄强、张廷凯主编的《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的问世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空白。该书为教师在新闻类篇目的教学方面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拓展了新的视域。本书不仅填补了新闻类课文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不足,更为教学实践注入了新鲜活力,为广大教育从业者和学生提供了丰富而有趣的学习资源。
《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全书分为两册,一册精选课本中的新闻作品,原貌呈现不同时代教材的珍贵书影,另一册则探寻相应新闻作品背后的动人故事,提炼经典新闻的精神内涵。全书覆盖了不同年代、不同学段的教材课本,包括1950年7月出版的《新编高级小学国语课本》,1958年7月出版的《初级中学课本 语文》,1987年12月出版的《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语文(试教本)文化著作选读》,1994年2月出版的《高中语文实验课本》,2004年5月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2019年8月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等教材中的38篇新闻作品。
新闻,以其真实性和时效性,记录时代风貌,定格瞬息感动。本书通过简洁的文字配套珍贵的影像的呈现WRZ1W6rQaIcCkKjTEunhM5DwSFgDDvLme8Vu0nZMsOQ=形式,贯序历史长卷中的闪光点。读者在阅读新闻的同时,还能看到穿插在文字间的图片资料:新闻采编人员的现场照片,新闻报道对象的生动影像,伟大历史时刻的精彩瞬间……从而重新见证华夏精神风采。文字令照片延伸,照片将文字显化,二者结合,使得不再具备时效性的历史新闻能够更为详实直观地再现,与新时代背景下的读者同频共振。纵观整部《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从20世纪50年代的《开国大典》到60年代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70年代《雄伟的人民大会堂》,80年代《“两弹”元勋邓稼先》,90年代《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再到2000年以来的《世界选择北京》,这一篇篇新闻经典,如同一面面时代的镜子,照见共和国发展之路的重要节点事件,对话不同历史时期的功勋人物及文字背后的采编人员,行走在历史长河间,经历新中国奋斗七十余年。
在基础教育教材读本中,经典小说、名家散文、脍炙人口的戏剧和诗歌,其传承性、影响力在一代代学生读者的身上得到充分的印证。这些文学经典,不仅饱含令读者兴趣盎然的生动的形象和精彩的故事,还蕴藏着值得师生反复品味的含蓄隽永的语言。而教材中的新闻类作品往往与读者存在时间的距离,其内容和题材也相对“严肃”,较难引起青少年读者的兴趣与共鸣,在阅读和学习中或许会令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的下册恰能有效突破这一困局,为新闻类作品教学打开了新的天地。例如被选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的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这篇新闻本身表现了核心人物的典型事件,《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则添加了“怎样做好新闻报道”的新视角,为读者介绍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素养——不仅在于专业技能过硬,更在于对采访对象的真情实感,以及具备义无反顾步入沙漠、大洋、原始森林一探究竟的冲动和勇气。在讲述《“探界者”钟扬》的采访和写作过程时,青年记者叶雨婷回忆了这个“令人忐忑”的工作任务,回忆了采访过程中无数个戳人泪点的片段,还介绍了写好人物通讯的“要诀”——以对待普通人的视角挖掘人物的精神内驱力。不论是优秀记者的新闻立场,还是杰出人物的人生选择,都会通过阅读,在青少年读者的心中悄然埋下一颗启迪人生的种子,为当代青少年读者带来深远的教育意义。
《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为教师和学生进一步思考提供了有益的材料和导引,著名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先生称其为“新闻界的一个新地标”。借助这本书,读者可以听到有灵魂的故事、读到有温度的新闻、感受到时代的脉搏,进而展开寻求教育发展的旅程,构建提升精神品位的家园。希望有闲暇、有爱好、有意愿的老师可以阅读,开卷有益。
(作者单位:曹帅,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连中国,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