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育德:学校德育工作新视野
2024-06-13刘霞
刘霞
学校德育工作的目的是引导青少年建构道德意识,并以此规范自身的行为,形成道德自觉。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人是道德主体,记忆育德就是通过研究道德记忆的内在逻辑,探索儿童道德品格的形成规律,为道德教育寻找更为内在、更加有效的路径。因而记忆育德是道德教育的路径和方法,也是道德教育的任务,更是教育的道德责任。研究和实践记忆育德,必然要回答好三个重要问题。
第一,记忆何以育德?这是对记忆育德理论内涵的回答。“记”的功能很多生命体都有,故而生理学、心理学和脑科学等自然学科都将记忆作为研究对象;但“忆”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情感活动、审美活动和精神活动,是人在一定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下,对一切输入进行关联和筛选的高级能力。基于此,记忆、回忆、遗忘是一组概念,记忆也就和道德一样成为“人的精神自决方式”,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复杂密码。记忆育德有两层意思:一是人的道德记忆是践行道德的依据,理应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路径;另一是人的记忆与其道德深度关联、彼此影响,要以价值观和道德观为形成符合伦理规范的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提供指引。
第二,记忆以何育德?道德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基于文化认同、价值判断、情感体验,而这些都是在道德生活中产生的。教育是公共事业,学校是公共机构。生机勃勃的校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充满着道德力量,是学生道德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形成道德记忆、提高道德素养的重要依托。首先,知识学习也是一种道德生活。没有不经过价值筛选的知识,学科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记住学科知识,还要让学生记住知识背后隐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次,知识应用是一种道德实践。知识在情境和活动中的应用就是一种道德实践,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记忆育德的重要方式。最后,师生间的“关怀关系”是道德的基础。教师作为学生的道德榜样,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往,帮助学生提高道德推理力和道德判断力,这些都能成为学生的道德记忆。
第三,记忆如何育德?这是对学校记忆育德实践路径的回答。记忆是人思想深处的文化脉动,既是道德教育的载体,又与道德主体浑然一体。一切教育活动都内在包含着道德的维度,教育通过记忆传达道德的力量、激发情感共鸣、达成价值引领,从而培养道德的人、形成道德共同体。校园是“我们在一起”的共同记忆。和谐的校园和班级氛围让学生的学校记忆充满温馨。公平公正、谦让友爱、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体验让学生的童年和青春记忆更加精彩。
(作者系南京晓庄学院新时代师德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副教授,教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