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在解放战争中的特殊贡献

2024-06-13卓人政

世纪风采 2024年6期
关键词:前委上党中央军委

卓人政

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邓小平因其所处的特殊领导地位及个人魅力,为夺取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打好上党战役,支援重庆谈判”

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在重庆举行谈判。这是一次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历史性会谈。谈判期间,军事斗争紧密配合谈判桌上的政治斗争。邓小平与老搭档刘伯承率部进行自卫反击的上党战役,直接配合了中共的谈判斗争。

1945年6月11日在延安参加完中共七大未及返部的邓小平,于8月23日在延安枣园参加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毛泽东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两天后邓小平等20余人乘坐美军观察组运输机离开延安飞抵山西黎城县长宁机场,随即星夜赶赴涉县赤岸村驻地,而蒋介石为了迫使中共代表团在谈判桌上屈服,8月29日,就在毛泽东到达重庆的第二天,就翻出1933年“围剿”红军时编订的《剿匪手本》,下令重印效行。第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兼19军军长史泽波率部向上党区大举进犯,抢占了襄垣、长治、屯留等地。中国共产党对此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共中央军委电令全军:为着促进谈判,我必须布置几个有力战役,打退国民党军气势。

遵照中央军委的指令,9月1日,邓小平与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在山西襄垣城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指挥所辖之太行、太岳、冀南3个军区主力3.1万人,在山西实施上党战役,并提出“打好上党战役,支援重庆谈判”的口号。会后,邓小平赶回驻地涉县赤岸村,于9月2日6时发出《上党敌情和我攻城部署》。9月5日,邓小平又和刘伯承签发《上党战役某些战术问题的指示》,要求部队从组织上、战术上尽快适应由分散的游击战向集中的运动战的战略转变。9月10日至10月12日发起上党战役,一举歼敌3.5万余人,击毙第二战区南区作战总指挥彭毓斌中将,生俘国民党中将史泽波。

上党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打的第一个歼灭战,粉碎了蒋介石边打边谈、妄图以军事优势当作谈判筹码的图谋,加强了中共代表团在重庆谈判中的地位,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后毛泽东对上党战役给予高度评价:1945年10月17日,在《关于重庆谈判》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方针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这一回,我们“‘争得很好”。时隔5天后,毛泽东又强调:上党战役敌“被歼3.5万余人,缴获山积,可为范例”。

继之,邓小平与刘伯承又挥军发起邯郸战役(又称平汉战役),得到中央军委及毛泽东主席的首肯。

国民党在上党战役失利后,10月13日,蒋介石颁布进攻解放区的密令:“督励所属,努力进剿。”10月中旬,他又派第十一战区第30、第40军和新编第8军约4.5万人,在副司令长官高树勋(兼第30军军长)、马法五(兼第40军军长)率领下从新乡北进,企图进占晋冀鲁豫解放区首府邯郸,控制平汉路。为阻止其攻势,中央军委决定发起邯郸战役。为此,上党战役结束仅5天的10月17日,中央军委即致电邓小平等,指出:“望利用上党战役的经验,动员太行、晋鲁豫两区全力,由刘、邓亲临指挥,精密组织各个战斗,取得第二个上党战役的胜利。”随后,刘、邓制定了“政治仗”与“军事仗”相结合的作战方针,诱敌深入至漳河以北,邯郸以南的袋形战场,于24日突然出击,25日将敌包围,第二天傍晚即挥军发起总攻,11月2日邯郸战役结束。其中,于10月30日争取高树勋率第30军约1万人起义,另毙伤、俘获中将马法五等2万余人。

高树勋率部阵前起义,成为第一个反蒋起义的国民党将领,使敌军心动摇,开启了我军解放战争“政治仗”的序幕。高树勋率部起义得益于邓小平悉心的争取工作。9月,上党战役正在进行中,抗战时期即与八路军有互动、具有反蒋情绪的高树勋派出密使寻找邓小平。邓小平全面了解高树勋的历史后,便把他作为首先争取的统战对象,组建争取高树勋工作组开展工作,10月27日指派参谋长李达前往邯郸与高树勋洽谈,促成了起义。11月1日,中共中央致电刘伯承、邓小平肯定:“高树勋起义意义很大,你们处置很对。”11月11日,邓小平评价说:“高树勋的起义,是政治上的胜利。”在邓小平的介绍下,高树勋加入共产党。11月1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扩大邯郸起义宣传的指示》,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扩大邯郸起义的宣传”,“促成第二个、第三个邯郸起义的爆发”。正如所愿,从1946年至1950年6月,共争取了84.6万余名国民党军官兵起义,29.3万余人接受和平改编。毛泽东盛赞:“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胜利,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

率先在晋冀鲁豫军区重建党委制

在人民军队中建立党委制具有光荣传统。1927年9月,毛泽东率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进行了“三湾改编”,建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为实现党对军队的领导奠定了组织基础。1929年12月底,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规定不是枪指挥党,而是党指挥枪这一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原则。继而建立的各级党委会成为“领导的中枢”。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不顾中国革命和红军的具体情况,机械地照搬苏联红军的经验,于1932年10月在宁都召开的苏区中央局全体会议上,决定取消红军中的党委制,以政治委员的个人领导取代党委的集体领导。1941年2月7日,中央军委针对各部队党的集体领导的作用不够,甚至有独断专行等行为,明确规定在团级以上的机关成立军政委员会,作为每级的集体领导机关。

1945年4月23日召开的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从政治建军着眼,提出根据古田会议的精神,需要恢复军队中各级党的委员会,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晋冀鲁豫军区政委邓小平审时度势,与司令员刘伯承等相商,于11月要求所属部队按党的七大精神,着手试行建立党的各级委员会,以取代原来的军政委员会,实行对军事、政治工作一元化领导。在邓小平的直接领导下,1946年10月军区政治部又下发了《党的团委员会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使重建党委制工作规范化。12月25日,军区政治部向中共中央作《关于部队中党委的组织与领导的报告》,介绍了恢复与建立各级党委的做法、效果和经验,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194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推广晋冀鲁豫军区的经验,专门给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发出《关于在军队中组织党委会的指示》,强调:“组织军队中各级党委会,以避免军队中单纯的首长制所产生的一些缺点。根据晋冀鲁豫实行这种改组的经验,证明这种改组是正确的”,可“加强党对于军队的领导作用”。为了抓紧落实,要求:“在中央条例尚未发布前,你们可根据晋冀鲁豫经验及其文件实行改组。”1948年9月,中共中央又作出《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后党委制在营以上层级得到重建,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其中中断了14年的部队党委制,在邓小平的领导下率先在晋冀鲁豫军区得以重建,在全军立了头功。

挺进大别山,逐鹿中原,“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

“自古逐鹿在中原”。1947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迫敌转入战略防御,进攻的主要方向是跨苏、皖、豫、鄂、陕5省的中原地区,尤其是南部的大别山地区。为了便于统一领导经略中原,中共中央于5月16日决定组成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新的中原中央局,挑起实施战略进攻,转入外线作战的重担。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由刘伯承、邓小平率主力4个纵队12万人,于6月30晚从山东省荷泽临濮集至阳谷张秋镇间150公里的8个地段上,一举突破黄河天险,转入外线作战,于7月8日至28日发起鲁西南战役,歼敌6万余人,由此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并迫使敌从西北、山东等地抽调7个整编师向鲁西南驰援,打乱了敌战略部署。随之,刘邓大军不经休整,便迅速甩开将要合围的几路国民党军队,在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掩护下,从8月7日起分3路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先后跨越陇海路、黄泛区、淮河等重重障碍,经20余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于月末进入大别山区,完成了无后方依托,插入敌人战略纵深为特点的特殊形式的进攻行动,成为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转折点。随后,刘邓大军克服减员严重,粮弹缺乏等严重困难,摆脱国民党重兵的合击,以主力趁虚出击皖西、鄂东,在陈(赓)谢(富治)、陈(毅)粟(裕)两路大军的配合下,11月下旬,歼敌3万余人,稳占大别山。1948年2月,刘邓大军主力跳出包围圈,转出大别山地区。此举创建了鄂豫皖、豫皖苏、豫陕鄂、桐柏、江汉5块拥有3000万人口新的中原解放区。

刘邓大军在创建新解放区的实践中,勇于探索,创造了一些作法及经验,引起毛泽东的关注,并适时转发及推广他们创造的“大别山经验”。

就新解放区的各项政策问题征询邓小平。1948年1月14日,毛泽东致电邓小平,就新解放区的6项政策问题征询意见,其基本点为:在新区是否应当分为两种区域,一种是可以迅速建立巩固根据地的,一种是要经过长期拉锯战才能建立巩固根据地的,须采取不同的政策?新区土改是按土地法大纲分平,还是对富农及某些弱小地主暂时不动?如何处理国民党政府、党部、三青团的各种人员和保甲长?1月22日,邓小平向毛泽东复电汇报:“在第一区域,首先应该实行充分的贫农路线,满足贫农要求的政策。”“对富农,只拿出其耕牛、农具、土地多余的部分,其日用家具、银钱,则暂时不动,或将来再动。”2月8日,邓小平致电毛泽东又进行补报:我第6纵16旅在英山北部一面剿匪,一面土改,成绩颇好。他们的方法是,树立贫雇农骨干,组织贫农团,将所有地主的财产及富农多余的土地、财物,全部交给贫雇农。贫雇农积极性大大提高,则群众可迅速进入与蒋军、地主进行面对面的斗争。

就大别山新区土改工作的斗争策略问题征询邓小平并推广其经验。1948年2月3日和6日,毛泽东又致电邓小平征询关于新区土改工作的斗争策略问题。其2月6日电报中说:在斗争策略上似应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缩小打击面,中立富农,专对地主。第二阶段则平分一切封建阶级的土地,富农此时才动,此时应组织贫农团,以为农会的领导骨干。这样是否较为适宜,请将你们的意见于数日内电告。2月8日,邓小平回复:第一,在新区树立两个观念非常必要。(一)根据地之确立与土改之完成,要经过相当长的过程。(二)在斗争策略上,应分阶段、分地区地逐步深入。开始应缩小打击面,否则,必犯急性病和策略上的错误。第二,在新区,还应分为可以巩固的区域和游击区域。在可以巩固的区域,基本上仍可采用经扶、英山的经验,即:成立贫农团即应迅速扩大为农民协会;在新区,亦先组织农民协会;使地主,特别是小地主能够生活,不要一扫而光。第三,工商业政策仍应再次规定苏维埃前期所规定的城市政策及具体方法,在今天完全适用。

毛泽东接到邓小平的这一复电后,感到此经验甚好,于2月17日向中央工作委员会、各中央局和野战军前委转发了这一电文,并专门作批语:“(一)小平所述大别山经验极可宝贵,望各地各军采纳应用。(二)分阶段分地区极为必要。”“(三)确定先组织贫农团,树立贫雇农威信,几个月后再组织农民协会,团结全体农民,并严防地富及坏人混入。”

肯定与宣传邓小平自己动手撰写的报告。1948年1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指示》,规定:中央局和分局由书记负责自己动手,每两个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综合报告的精神。3月8日,邓小平致电毛泽东,汇报对进入大别山后发生“左”的错误问题作出分析及纠正错误的有关政策和策略问题:几个月斗争,特别是敌情严重后,使我们深深地体验到“左”倾冒险的急性病的害处。主要表现:一些地区不分阶级,对大中小地主和富农一并下手,树敌太多,反于农民不利;一般干部缺乏策略思想的准备,硬着头皮干。为此,我们改进并规定了3点:任何时候不要忽视团结90%以上的人,中立那些可以中立的人;在可以巩固区集中力量而背朝内、面向外发展。在游击区采取武工队的组织形式,积极主动地打击敌人;禁止乱杀人,注意工商业政策等等。只要我军守纪律,群众一定坚决拥护我,共同对敌。

3月14日,毛泽东复电邓小平:“非常之好,立即转发各地仿照办理。”希望你对各部及豫皖苏区,将你所说的那些策略观点与政策观点普遍通知他们,并要他们向你处反映结果。与此同时,毛泽东特转发邓小平电文,并起草给各中央局、分局、前委负责人的批语,指出:“小平同志的这些负责的自我检讨是非常好的,有了这样的自我检讨,就有使广大干部逐步学会党的策略观点和政策观点的可能。”“没有全般的策略观点与政策观点,中国革命是永远不能胜利的。最可怕的是领导同志的自满自是,自己缺乏策略观点与政策观点,而又对中央的指示熟视无睹”。

逐鹿中原的解放军共歼敌19.5万人,解放县城近百座。毛泽东曾评价道:“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获得全国人民的称赞。”而国民党当局也不得不承认,由于中原战场的失利,其“全盘战略形势,乃从此陷于被动”。

创新作战指挥机制,荣任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

淮海战役,最初由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于1948年9月24日致电中央军委提出:为了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并迫使敌人退守江边及津浦沿线,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能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浦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战役第二步,以3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中央军委收到该电文后,为慎重起见复电:“望你们召集许(世友)、谭(震林)、王(建安)及其他可能到会之干部,开一次讨论行动的会议,以最后斟酌的意见,电告我们审查。”当晚7时和10月11日,中央军委两次致电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饶漱石、粟裕等人,核心点,一是肯定:“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二是将淮海战役分为“3个阶段”,并明确了各阶段所需时间“1个半月至2个月”;三是将战役发起时间改为11月发起,12月结束;三是作战地域由原6地再扩增临城、邳县、台儿庄、新浦等10地。据此,粟裕等再酌改作战方案,于10月28日呈报中央军委。但这一方案与9月24日方案均考虑由华野独立作战。鉴于此,10月30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电决定:“陈、邓方面亦请于虞日或齐日同时动作”,即采取华野、中野联合作战方式,并强调为取得战役胜利之两个必备条件之首。由此重大变化,仍兼任中原军区豫皖苏军区司令员的粟裕斟酌后向军委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11月1日,毛泽东亲自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电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决定:“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陈、邓立即履行指挥职责,两次向军委呈报增加中野加入战斗之新的作战方案,补全、补强了原定作战方案。后中央军委又批示:“陈、邓直接指挥各部”。

11月6日,战役发起后,态势愈加激烈,涉及地域更广,故11月16日毛泽东再为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粟裕等电示:“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准备在现地区作战3个月至5个月(包括休整时间在内),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将达80万人左右,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5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5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3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前委,全称前敌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重大军事活动的最高指挥机构。1927年中国共产党首发的八一南昌起义,即成立了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周恩来为书记。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军委的这一决策甚为重要:一是在中共历史上第一次创新加“总”字,设置了“总前委”。二是在原“统一受陈、邓指挥”的基础上,增加中野司令员刘伯承,华野代司令员粟裕、第一副政委谭震林为总前委员。三是“知人善任”,总前委书记人选非邓小平莫属。四是彰显了一体性指挥和党指挥枪的绝对领导原则。

该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6天,取得了歼敌55万余人的胜利。总之,淮海战役形成三位一体的指挥体制:即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军委高瞻远瞩的战略指挥,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周密统筹的战役指挥和华野代司令员粟裕、中野负责人颇具创见的直接指挥,创造了我军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以少胜多的奇迹。

淮海战役总前委这一创新指挥机制卓有成效,得到中共中央的首肯。11月29日再发起的平津战役也于1949年1月10日成立平津战役总前委,由林彪为书记。

而淮海战役结束后,总前委这一临时指挥机构并没有随之撤销。为了加强渡江作战的统一领导,1949年2月11日,中央军委电示:决定淮海战役“总前委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权”。此外,3月14日,中共中央再任命邓小平为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3月31日,邓小平为总前委起草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规定作战纲领:“战役第一阶段,达成渡江任务”;“第二阶段,达成割裂和包围敌人之任务”;“第三阶段,分别歼灭包围之敌”。据此,4月23日晚,总前委指挥由中野、华野改编的第二、三野战军及由东野改编的第四野战军一部在千里长江段发起宽正面的渡江作战,百万雄师过大江。4月23日攻占南京,宣告统治中国22年的蒋家王朝覆灭。5月3日解放杭州。27日解放上海。8月4日下午,邓小平在北京六国饭店向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代表报告说:从渡江到占领上海,总计用了1个月零7天,突破长江,迅速完成京沪杭作战任务,并把预定的时间缩短一半。歼敌40余万,并解放了沪、苏、浙、皖、赣等省,为进军华南、西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率军挺进、经略大西南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依据胜利发展的全国战局,决心争取于年内基本解放全国大陆地区,5月23日,命令正在担任防御帝国主义从江、浙沿海武装干涉的第二野战军主力向大西南进军。8月1日,中共中央再委以邓小平重任,担任新成立的西南局第一书记、刘伯承为第二书记,率部进军、经略西南。8月15日,邓小平最后一次参加华东局会议后转西南局任职。

8月20日,刘、邓发出向川黔进军的命令,10月,刘邓大军在第一、四野战军各一部配合下,发起在大陆上的最后大战之西南战役。11月15日解放贵阳,30日解放重庆并将敌包围于成都地区。在军事打击、政治争取之下,12月9日,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西康省政府主席刘文辉、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侯、潘文华分别在昆明、雅安、彭县通电起义。被围在成都之敌,除一部分在突围中被歼外,其余宣布起义或投降。12月27日解放成都。相继解放了四川、贵州、云南、西康4省,1年半后又解放西藏,共歼灭国民党军10个兵团部、49个军部、133个师共计93万人,是解放战争中一次歼敌最多的作战。

在决定中国命运的4年多的解放战争里,在当时共存的8个中央局中,邓小平于1945年8月15日首任新组建的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1947年5月16日、1948年5月相继任中原局书记和第一书记,1949年3月任华东局第一书记,8月1日首任西南局第一书记,系唯一担任过4个中央局第一书记者。同时,他还先后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政委,淮海战役(延至京沪杭战役)总前委书记,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邓小平的重托与信赖。而邓小平也奋力作为,名实相符。

(作者系云南朱德生平思想研究会会长)

责任编辑:李曼容

猜你喜欢

前委上党中央军委
上党地区战略地位嬗变之考述
毛泽东称为“农民同志”的前委委员毛科文
上党梅花共五朵高平独占“四朵半”
上党棒子款款来 烟霭楼台舞翠鬟
中央军委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掠影
南昌起义军事领导指挥机构初探
石正是最早传达贯彻“群众路线”的地方
《上党记》考论
淮海战役总前委的由来及其历史贡献
中央军委决定编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