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的变构学习模型研究

2024-06-13刘银霞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单元复习课小学数学

刘银霞

【摘要】变构学习模型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一个从学生出发,注重深度思考和实际应用的教学视角,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文章从变构学习模型的理论出发,构建了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三阶段七环节”的教学模式框架,并以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加与减的相关内容为例,进行教学实践,旨在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提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更具策略性、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变构学习模型

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巩固与提炼的关键环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复习课往往成为纯粹的知识回顾,缺乏深度和策略性,导致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有限.面对此种情况,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教学成为教育者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变构学习模型是指教师通过操作变构教学环境,使学生原有的概念系统发生转化,即经历概念体“解构—建构”这一过程的一种模型。其强调知识与经验之间的互动、转化,要求教育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发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拓展.就“加与减”单元复习课而言,变构学习模型为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视角,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数学概念和技能,使复习过程不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一次深度的思考与探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经验,探讨研究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的变构学习模型,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变构学习模型与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的契合点

变构学习模型与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在教学理念和实践策略上存在深度的契合,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从学生出发的复习课教学视角.具体契合点如下:

第一,原有知识基础与深化理解.变构学习模型强调以学生的原有概念体为学习的基础,与复习课的核心目的———回顾、巩固与提炼所学知识完美契合,复习课正是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合、深化和应用的过程,与变构学习中对学生原有概念体的重视不谋而合.

第二,问题驱动与深度思考.复习课经常会提出一些与之前学习内容相关的新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索,这与变构学习模型中的观点“问题是学习的开端”相符.例如,在“加与减”的复习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真实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应用“加与减”知识.

第三,知识的调整与重塑.变构学习模型认为,学习者概念体的转化是学习的核心.在小学数学的复习课中,学生在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的同时会发现自己之前存在的误解或不足,需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调整或重塑,这正是变构学习所强调的概念体的转化.

第四,知识的炼制与实践.复习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知识炼制的机会,即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使知识更加牢固和深入,这与变构学习模型中的“知识炼制是学习的机制”相契合,例如学生在反复练习“加与减”中的问题时,不仅掌握了基本运算技能,还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第五,注重创造支持性学习环境.复习课为学生创造一个支持其自主探索和深度思考的学习环境,这与变构学习模型所强调的“变构教学环境是学习的关键”相一致,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自由地提出问题、交流想法和分享经验,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知识.

二、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变构学习模型和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将单元复习课教学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构建“三阶段七环节”教学模式框架.

课前阶段包括“目标设定,明晰概念”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需要制订复习课的目标和预期任务,明确要复习的数学概念和关键点,让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初步了解即将复习的内容,提出相关疑问或难点.

课中阶段包括“萌发意愿,主动提取”“自我对质,感受困惑”“转化概念,建立关联”“系统整合,调用知识”四个环节.在“萌发意愿,主动提取”环节,教师要设计有吸引力的启发性问题或真实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使学生基于自主预习和教师给出的问题,回忆与主题相关的先前知识.在“自我对质,感受困惑”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与复习主题相关的疑问,并对比原有知识与新提出的问题.在“转化概念,建立关联”环节,教师要帮助学生识别先前的误区,提供策略或方法引导学生调整原有概念,与新知识建立联系.在“系统整合,调用知识”环节,教师要提供综合性的问题或任务,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展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课后阶段包括“主动反思,启动元认知”“评价反思,优化完善”两个环节.在“主动反思,启动元认知”环节,教师要提供元认知策略,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与成果,思考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自我评价学习效果,寻求改进之处.而在“评价反思,优化完善”环节,教师要给予学生反馈,指出其学习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使学生根据反馈,调整学习策略,完善知识结构.

“三阶段七环节”教学模式框架结合变构学习模型特点,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在复习“加与减”时建立正确的概念,提高解题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反思和元认知能力.

三、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实践

(一)课前阶段:目标设定,明晰概念

为确保学生在复习“加与减”时得到最大化的学习效益,课前准备显得尤为关键.此环节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明确复习目标和预期任务,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框架,同时激发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为课中活动做好铺垫.

教师可制订以下复习目录和预期任务活动:(1)回顾“加与减”相关单元的教学内容,提取关键知识点、技能和方法,如“和”“差”“加数”及进位和借位操作.(2)结合变构学习模型,制订明确的复习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加减法概念体系,并纠正可能存在的常见误区,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元认知能力.(3)发布预习任务,明确预习的内容和方法以及预习的重点,以指导学生高效复习.

学生则按照教师的指引进行预习,并对照预习清单重点浏览教材,回顾“加与减”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同时,完成预习题目,尝试自我检测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做好疑问记录,准备上课时提出问题.

(二)课中阶段

1.萌发意愿,主动提取

本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设计启发性问题或真实购物场景,激发学生对“加与减”单元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主动回忆并提取与此相关的先前知识,帮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补充,以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够理解并掌握关键知识点.

(1)展示情境,进行观看与思考.教师展示一个小视频或动画,内容是超市购物场景.在这个场景中,人们购买了不同的商品,需要进行价格计算和找零.学生通过观看教师展示的视频或动画,思考视频中出现的购物问题.

(2)问题引导,进行回忆与提取.在视频或动画播放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有20元,去超市购买了3个价值6元的玩具,你还剩下多少钱?”或者“如果你买了价值9元的书和5元的文具,你一共花了多少钱?”基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尝试回忆“加与减”的知识,主动提取与问题相关的先前知识.

(3)合作学习,进行讨论与探究.教师组织学生两两一组,共同讨论问题并计算答案,确保每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同时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指导.

2.自我对质,感受困惑

本环节旨在挑战学生对“加与减”概念的原有理解,激发学生的困惑感,进而推动其主动提出疑问,对比原有知识与新提出的问题,从而更加深入地复习和理解“加与减”的概念,并为后续知识的整合和应用奠定基础.

(1)展示问题,思考答案.教师在黑板或投影上展示典型且具有迷惑性的“加与减”问题.例如:“如果树上一共有8只鸟,左边树枝上有3只,右边树枝上有几只?”学生尝试独立思考答案,同时识别其中的困惑点.

(2)挑战思维,小组讨论.进行到这一步时,教师要适当提醒学生,问题的答案可能与原有的认知不符,要求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答案,同时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

(3)引导讨论,提出疑惑.当学生在讨论中遇到困惑或争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挑战对“加与减”概念的原有理解,同时鼓励学生提出与复习主题相关的其他疑问.在小组讨论中,要求每名学生都提出至少一个与“加与减”相关的疑惑或问题.

3.转化概念,建立关联

本环节的核心目标是纠正学生在“加与减”这一主题上的常见误区,并提供有效的策略来整合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灵活地应用基础知识,以培养学生在复习中的自我检查和反思能力.

(1)揭示误区,自我检查.教师展示一些学生常犯的关于“加与减”的错误,鼓励学生回顾自己过去的作业或测试,看看自己是否犯过类似的错误.

(2)策略分享,方法运用.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策略和技巧来避免这些常见的错误,如“当看到减号时,先暂停并思考操作的方向”,并提供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使用刚学的策略和技巧来解决.

(3)实例演示,知识整合.教师再选取几个具体的数学问题,演示如何正确地应用上述策略来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特别是自己如何调整原有的概念并与新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

4.系统整合,调用知识

本环节旨在鼓励学生调用和应用在“加与减”相关单元中学到的知识,通过真实生活场景中的综合性问题和任务,让学生能够在实际场景中展示他们的数学技能,从而提升复习效果.

(1)场景设置,理解问题.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场景,如“小明的妈妈给了他10元钱,小明买了一本价格为4元钱的书,还剩多少钱”,要求学生读懂题目、理解问题后,明确需要应用到的知识点.

(2)任务提供,合作探讨.教师基于学生的理解,再提供一组综合性问题,如“如果再买一个3元钱的笔,还剩下多少钱”,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使用“加与减”的相关技能和策略,解决问题并分享彼此的思路。

(3)指导与辅导,展示与分享.在学生解决问题时,教师要提供适当的引导与辅导,确保学生在适当的时候能调用和应用相关知识.最后,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选取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其在解答过程中是如何整合和调用知识的.

(三)课后阶段

1.主动反思,启动元认知

在本环节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开展元认知反思,帮助学生评估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更好地掌握“加与减”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1)策略呈现,回顾复盘.教师为学生展示几种有效的元认知策略,例如,“思考—复盘—改进”策略,使学生了解如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馈.学生回顾自己在学习“加与减”知识时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思考方法的有效性,标记出对自己有帮助的部分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问题引导,自我评价.教师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例如,“你在解决‘加与减的问题时采用了什么策略”“这些策略有效吗”“有没有遇到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引导学生开始反思并记录自己在学习“加与减”知识中的得分、错误、成功体验和困惑,进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现状.

(3)分享反思,计划改进.教师基于元认知策略和复盘,鼓励学生分享反思体验和学习心得,以及思考并记录下一步自己该如何改进学习策略,以使学生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

2.评价反思,优化完善

本环节旨在通过具体的反馈和评估,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反思自己的学习,以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调整学习策略,并在此基础上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1)作业批改,接收反馈.教师对学生在课后所完成的“加与减”相关练习进行批改,明确标出正确和错误的部分.学生认真听取教师的反馈,并对照自己的答案,了解自己在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2)个体化反馈,策略调整.教师还要为每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强调其在学习中所展现出的优点,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你在解决连续加法问题时非常出色,但在处理逆运算时似乎有些困惑,可以加强这部分的复习”.学生再根据教师的反馈,思考自己之前采用的学习策略是否存在问题.

(3)总结性反馈,深度复习.教师向全班学生总结常见的错误类型,以及有效的策略或方法来避免错误.学生针对自己不熟练或错误较多的部分进行深度复习,通过查找资料、向同学请教或再次完成相关练习来完善和强化知识点.

结 语

综上,变构学习模型为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思考和实践小学数学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加与减”的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深度思考能力和元认知能力,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希望在今后的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中,变构学习模型教学方法能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带来实际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丰.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实践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3(9):98-100.

[2]王亚军.教师变构学习:理念重塑与生发机制[J].教育发展研究,2023,43(2):38-43.

[3]衣晓慧.变构学习理论视角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1(3):18-21.

猜你喜欢

单元复习课小学数学
主题意义建构在高中英语单元复习课中的应用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话题式”教学对于提升初中英语单元复习课效果的研究
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例谈初中化学单元复习课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