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里的中国博物馆
2024-06-13李亚静
李亚静
5月18日,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国际博物馆日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设立,旨在推广博物馆文化、增进社会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的重要节日。每年的这一天,全球各地的博物馆都会举办各种活动,邀请公众参与,体验博物馆的魅力。
近代中国第一家博物馆
提起我国的博物馆,不少人都能说上几家,但要问近代中国第一家博物馆究竟在哪里,就不一定能答得上来了。
近代中国第一家博物馆是南通博物苑。这座博物苑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濠河之畔,由晚清状元、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创办于1905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座公共博物馆,也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其办苑宗旨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南通博物苑是中国古代苑囿与西方博物馆理念相融合的“园馆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初建时,其藏品分天产(即自然)、历史、美术、教育四部。1933年,统计藏品总数为3605号。展馆包括南、中、北三座主要建筑,室内展品有古物、标本、艺术品、模型,室外展品有活体动植物、大型文物标本等。1938年,侵华日军占领南通,南通博物苑沦为日军的马厩,馆藏文物大部分遭到损毁和掠夺。至解放前夕,博物苑已是颓垣断壁,杂草丛生,满目荒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通博物苑获得新生,其初建时的大体格局也被保留下来。1988年,南通博物苑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为庆祝南通博物苑建馆10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特种邮票(图1)。
传承国家文化基因
被称为“国家文化客厅”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负有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使命。国博的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当时,以蔡元培、鲁迅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奔走推动成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东侧新建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图2 普13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隆重推出中国通史陈列和中国革命史陈列,这里成为伴随几代国人成长的社会教育大课堂。2003年2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合并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便更好展示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引领文博事业发展。2012年,国博完成改扩建工作并正式对外开放,其建筑面积增至近20万平方米,拥有48个标准展厅,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2012年7月8日,中国邮政采用“票中票”的模式,选取国博“镇馆之宝”四羊方尊与后母戊鼎两件青铜重器作为邮票主题,隆重纪念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百年(图3 2012-16国家博物馆)。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的青铜礼器,于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后母戊鼎(曾称“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形制巨大,雄伟庄严,是我国目前已知古代最重的青铜器,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制作如此大型的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环节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我国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非北京故宫博物院莫属。成立于1925年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在明清两朝皇宫—紫禁城的基础上,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12万平方米的昔日皇宫禁地,如今既是收藏明清两代皇室奇珍的巨大宝库,也是记载明清宫廷历史的鲜活档案。北京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体系完备,涵盖古今,品质精良,品类丰富,现有藏品180余万件(套),以明清宫廷文物类藏品、古建类藏品、图书类藏品为主,其中,一级藏品有8000余件(套),堪称艺术的宝库。
走进北京故宫博物院,沿中轴线前行,从起伏跌宕的建筑乐章中可以感受盛世王朝的博大胸怀;可以透过东西六宫精巧的陈设和内廷园囿雅致的格局,捕捉宫廷生活的温婉气息;可以从养心殿东暖阁卷起的黄纱帘中,追溯百年前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历史沧桑。步入新世纪以来,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展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古建维修工程,在让古老的紫禁城焕发新生的同时,也生动地展示着弥足珍贵的传统建筑工艺。在2014年故宫博物院建院60周年时,我国发行了一套4枚邮票以示纪念(图4)。
北京故宫博物院曾多次被搬上过邮票。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中国邮政发行《故宫博物院(二)》特种邮票一套4枚,邮票图案名称分别为金水桥、中和殿、乾清宫、千秋亭(图5)。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唐大雁塔西北侧,筹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开放,是我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历程。这座馆舍为“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唐风建筑群,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有致,气势雄浑庄重,融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于一体。馆区占地面积为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56万平方米,藏品库区面积为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为1.1万平方米。馆内收藏的170余万件(组)藏品,上起远古人类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当代社会生活的各类见证物,时间跨度达100多万年,具有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广的特点。在这些琳琅满目的藏品中,尤以典雅庄重、见证礼乐文明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展现多彩生活的历代陶俑,精美绝伦、重现盛世气象的汉唐金银器以及举世无双、独步天下的唐墓壁画最富特色。
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1959年10月迁入上海市河南南路16号旧中汇大楼。1993年8月,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现馆舍开工,并于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开放。2024年2月2日,上海博物馆东馆对外试开放。
作为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以收藏、研究、展览中国古代艺术品及进行相关教育为重点,馆藏文物近102万件,其中包括珍贵文物14万余件。上海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包括青铜器、陶瓷器、书画、雕塑、甲骨、符印、货币、玉器、家具、织绣、漆器、竹木牙角、少数民族文物等31个门类,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画最为突出。上海博物馆现有10个艺术陈列专馆、4个文物捐赠专室和3个特别展览厅,着力体现各艺术门类的完整发展历史,其体系之完整、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河南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是我国成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本馆坐落于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中段,院区占地面积为8.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5万平方米。2009年入选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博物院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其精品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大,是见证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宝库,也是领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华夏文脉的重要窗口。
西藏博物馆毗邻世界文化遗产地—罗布林卡,是西藏自治区唯一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最大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于199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之际落成开馆。西藏博物馆建筑宏伟大气、沉稳庄重,突出了鲜明的时代感、创新性和民族特色。该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特色浓郁,诸如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菩萨造像,历代中央政府颁赐给西藏地方的印信、封诰等重要历史实物,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书写的精美藏文古籍,五彩纷呈的唐卡,巧夺天工的竹木牙雕和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品、服饰等。这座博物馆充分展示了西藏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文化面貌,成为展示西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窗口,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基地,具有浓郁特色文化的高原城市会客厅。
首套博物馆邮票
新中国首套博物馆邮票是1958年6月25日发行的特23《北京天文馆》(图23)。北京天文馆于1957年正式对外开放,是我国第一座大型天文馆,也是当时亚洲第一座大型天文馆。
之后的几年内,我国陆续发行了多套博物馆题材的邮票。1959年4月1日发行了特31《中央自然博物馆》(图24)。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题写馆名的中央自然博物馆,于1959年1月开馆,是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1962年1月,该馆定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2023年1月,这里更名为国家自然博物馆。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自然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代表国家保护、研究、收藏、阐释和展示自然物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自然遗产。
随后,我国陆续发行了民族文化宫、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邮票,这三座各具特色的建筑都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首都北京十大建筑之一。
民族文化宫由毛泽东主席提议、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设计方案,于1959年10月6日落成并对外开放,是我国各民族团结、统一、发展、繁荣的象征。1959年12月10日,我国发行了特36《民族文化宫邮票》(图25)。
全国农业展览馆和中国农业博物馆是两块牌子、一个机构。全国农业展览馆于1959年9月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我国于1960年1月20日发行了特37《全国农业展览馆》邮票(图26)。中国农业博物馆是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基础上筹建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1986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
1961年8月1日,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馆一周年之际,我国发行了特45《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邮票(图27)。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展览大楼建筑面积为15.3万平方米,有43个陈列厅(区),陈列面积近5.9万平方米。这座博物馆主要从事收藏、研究、陈列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历程和人民军队建设成就的文物、实物、文献、资料以及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年军事历史和世界军事史的文物、实物、文献和资料。
一座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截至2023年底,我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6565家,“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到博物馆去”成为生活风尚,博物馆发展活力不断释放。从艺术、历史到科学技术,博物馆是融汇教育和研究的重要空间,形塑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责任编辑】赵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