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有座薄竹山
2024-06-12王红彬
一
来到文山,见过当地的南三七,见过普者黑的荷花,见过丘北的辣椒,但没见到真正的大山。因为文山地名带个“山”字,于是不免浮想联翩:文山真正的山长啥样呢?当地的朋友说,这里最有气势的山当数薄竹山,此山绵延数里,山势巍峨,上耸千丈,苍松翠竹,郁郁葱葱,为全州盛景之一。这一下子吊起了我的胃口。州文联的同志说,这次安排的采风,正好有这趟行程,于是我便多了几分期许。
2024年4月18日一大早,我们就踏上了通往薄竹山的道路。一路上,当地的同志不断向我们介绍薄竹山的情况。薄竹山由22座山岭,21条壑谷,7条溪流,2个泉潭组成,总面积为76平方公里。它东南与老君山遥遥相望,西下箐门口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屏边县相衔接,北出两条亚热带雨林,止于海拔1750米的摆衣寨,往东翻越过数道山梁抵杨榆坡。薄竹山最高峰为双乳峰,海拔2991米,为滇东南第一高峰,当然也是文山第一高峰。登临此峰高处往下俯瞰,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从对面的山头眺望薄竹山,远远地,就看到一条波浪般起伏的长龙,从天边延伸到眼前,如同一支宏大的交响曲,有高潮有低吟,山谷是它的低音部分,山峰就是它的高音,山峰连绵,曲声不断,潺潺的小河是它的尾音,一座大山就是一个庞大的乐队啊,只不知谁才是它的指挥。汽车沿着盘山公路一路往上,前面的山坡越来越陡,两边的树林越来越茂密,呼呼的风声从我们的耳畔掠过。
薄竹山地处薄竹镇。薄竹镇在文山市境西部,是两州三县(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红河州蒙自市、屏边县)交界处,东接马塘镇,南连坝心乡、小街镇和屏边县和平乡,西邻蒙自市老寨乡,北与德厚镇接壤,镇人民政府距文山市区42千米,行政区域面积295.65平方千米。薄竹镇地处丘陵山区,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分为山区、半山区。主要山脉有薄竹山、大风垭口。薄竹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多年平均气温17.1℃,可谓温凉适度,降雨集中在每年5~10月,8月最多。我们来到的时候是4月,正值“独惭出谷雨,未变暖天风”的时节。
终于到达山的高处。下车时,突然吹过一阵冷风。此时恰值谷雨前后,气温明显升起来了,但山林中却是另一番光景,明明山坡上阳光刺眼,身子却冷得发抖,朋友告诉我,这里海拔已经接近三千米。平时我们登山,都是从山脚到山顶,一步步往上,最后登临绝顶。但这次我们选择“逆山而下”——先由汽车将我们拉到高处,再一步步往下“攀”。别以为这样的捷径轻松,其实下山更比上山难。
刚刚步入山中,就见一株株高大的林木矗立眼前。这里的植被很有层次,紧紧挨着蓝天的高处是古木大树,中间是一人高的灌木,脚下是潮湿的地衣。大树遮天蔽日,樹上不但长满寄生植物,还包裹着厚厚的苔藓。往脚下看,一层层腐殖土同样被苔藓铺盖,厚处直有三四十厘米,一脚踩下去,可以淹没你的膝头。林中不乏千年古树和珍贵林木,如罕见的长蕊木兰;珍稀的高山玉兰、红花木莲、苦梓含笑、香梓含笑、香木莲、滇南木莲、亮叶含笑;间杂于林中五彩斑斓的奇花异卉。仅仅兰草就多达50多种,春天,双飞燕、朵朵香、春墨兰、素心兰含苞待放;夏天,火烧兰、竹叶兰花香四溢;秋天,秋兰、秋墨兰吐露芳香;冬天,蝴蝶兰、寒兰、莲瓣兰、沉香虎头兰、碧玉虎头兰、报春兰不畏严寒。山谷坡地生长着色彩鲜艳的杜鹃花树,从春到秋,花开四季。站在双乳峰上,“伸手遏云云不住,云拂人面彩云间;层云如滚风送云,乍阴乍晴薄竹巅。”故双乳峰又称飞云峰。万里晴空之时,伫立山巅,山下上千平方公里的远山近水一览无余。
这还不算什么,寻幽探奇,穿山越岭,真正的“花世界”在如霞岭。花开时节,五彩缤纷,岭上岭下,姹紫嫣红,清风过处,花香四溢。让人想起白居易的诗句:
云中台殿泥中路,既阻同游懒却还。
将谓独愁犹对雨,不知多兴已寻山。
才应行到千峰里,只校来迟半日间。
最惜杜鹃花烂漫,春风吹尽不同攀。
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给朋友刘十九的诗句。据说当时两人相约去附近香山寺庙看杜鹃花,天空开始洒下蒙蒙细雨,刘十九到了,白居易迟了半天,才赶上山来,结果刘十九等得不耐烦,先走了。白居易自知有愧,赶紧写诗赔罪,于是留下了这首杜鹃诗。说到杜鹃,在薄竹山中可以说是“艳压群芳”,尤其是在号称薄竹山的第三大景观如霞岭,此山坐落在薄竹山北面,三家箐的崇山峻岭间。到了这里,你不时会看到一株两三人合抱的大树,树皮粗糙,轻轻用手一碰,树皮就会往下落,如同蟒蛇蜕皮。或许由于年深日久,风吹日晒的缘故,这些大树的颜色皆呈赭黄色,形状很少有笔直往上生长的,往往旁虬斜出,如同一条条巨龙,隔着树枝从远处看去,一根根数不清的枝条如同千手观音的玉臂,在空中不停地舞动。看到树身上挂着的牌子,才知道这叫“大白花杜鹃”。这个大树会不会开花呢?文联的朋友介绍,这个种类的杜鹃花开花的时候,花形硕大,呈漏斗状钟形,数朵并生于枝条顶端,花色纯白,花冠里面有时有淡绿色或粉红色斑点,花梗淡绿色带紫红色,所以它才有了“大白花杜鹃”的美名。
大白杜鹃被人赞誉为“高山上的气质明星”,是有一定缘由的。杜鹃花为中国高山三大名花之首,是目前国际上最受欢迎的园艺植物之一,在海外,无论是官方植物园还是私人花园里到处都能见到漂亮的杜鹃花,而且这装饰着世界各地的艳丽花卉大多是中国杜鹃花的后代,它们的先辈们绝大多数都生活在我国西南部人迹罕至的高山峡谷之中。杜鹃的拉丁文属名 “Rhododendron”,是由希腊文“Rhodon”(蔷薇色)和“Dendron”(树木)两字合成,中文即可译为“红色树木”,这与我国将杜鹃花习惯称为“映山红”的意思非常接近。然而它们并不都是红色的,高山上的常绿杜鹃花色极为丰富,且艳丽多姿。大白杜鹃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花形硕大、花色纯白、洁净素雅、气质非凡而受到大家追捧,成为高山杜鹃群体的“代言人”之一。
大白杜鹃除了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其根、枝叶还可入药。此外,比如大理白族有着悠久的食花传统,它们崇尚白色,认为白色象征圣洁、高贵、健康。于是当地盛产的,花色洁白、花大而肉质厚实的大白花杜鹃就成为最能体现其食花文化的代表。建于1788年的大理剑川石宝山海云居寺珍藏的大白杜鹃花食谱,能将大白杜鹃花做成几十种佳肴,至今仍广为流传。据实验室测试,大白杜鹃的花含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价值极高。同行的曹卫华兄告诉我,薄竹山上的杜鹃花种类繁多,除了我们见到的大白杜鹃,还有其他名贵品种,诸如露珠杜鹃、厚叶杜鹃、大叶杜鹃等等。走出园林,我们还在路边看到一株株丛林杜鹃绽放,火红的花朵如同落霞,映红了整座山林。
金秋到来,从大山的高处俯瞰,一层又一层的白云下面,云海苍茫,山峰之上,火红的太阳喷薄而出,让人想起宋太祖赵匡胤的诗句“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雾气散开,但见山头杜鹃似火,玉兰如雪,远山近树,高低起伏,此情此景,让人乐而忘返。难怪“山中观日”为薄竹山第二大景观。
杨梅坡是薄竹山的第四大景观,坐落在薄竹山北面20余公里的摆衣寨上方十二台坡一带,属原始森林的边沿。坡地以杨梅树丛成片如林而得名。秋天来临,那蔚蓝的晴空下,一丛丛低矮的小树上结出一种果实,它的名字就叫杨梅。起初,我们甚至不敢相信这就是杨梅。因为它居然就那么一串串红红的挂满了整座山坡。实在的,杨梅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是过于神圣的了。待我真的尝到一枚又大又红、又酸又甜的杨梅时,在我的心里泛起的却是一种咸咸的温馨的回忆。一点不错,它就是我小时候幻想过的那种杨梅。这哪里只是一粒普通的果实,它分明是我儿时的一个梦想,一种乐趣。枝头果实成串,远远望去,犹如红色的珍珠遍布山坡,故又称珍珠坡。
薄竹山的第五大景观,叫“绝壁飞瀑”,在薄竹山中海拔1990米高处。群峰环抱的高笕槽村后,有一座叫化乙山的山峰,化乙山海拔2612米,百里之外就可看见它的峰顶。此山之阳是一片滑如石板的倾斜山体,长300余米。每当雨水季节,林泉从200多米的高崖上跌落下来,气势磅礴,声震山谷,蔚为壮观。山下花草丛生,林木茂密,流水潺潺,松涛阵阵,仿佛无数个歌者在吟唱。
顺着坡地往下走,来到一个竹林茂密的小溪边,看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盘龙源,海拔2690米,是文山盘龙河最高发源地之一”。还有一个示意图,左边指向“大垭口”,右边指向“仙山草纸坊”。听朋友说,三十多年前,这一带曾经有过用薄竹作原料的造纸厂,后来因为环境污染和有违动植物保护,被强行关停,现在的造纸厂,早已是荒草萋萋,名存实亡。
再往里走,树林越来越密。文山的大树我是见识过的,在洒戛竜的村子里,一条小河悠然流淌,岸边几株枫杨大可二人合抱,遮天蔽日,绿意盎然,我们坐在小河边,一边吃饭一边享受诗意栖居的生活。在我们即将返回昆明的最后一天,在追栗街镇丫呼寨,又见到一株高可齐天的巨大古木,非常突兀地立在寨子旁,如伞的树身覆盖了半个村寨,粗大的树干恐怕二十人都抱不过来,一看吊牌,已历经1005年,令人很是惊异。这是真正的千年古木啊,可它并未垂垂老矣,而是向池塘边倾斜着身子,欲倒而未倒,仿佛一个练功的老人在炫耀自己的功夫,颀长的枝条如同无数只手指,捧着正午灿烂的阳光。看那勃发的姿态,就像一个正处于青春年华的少年。看来,旺盛的生命力,不单单属于某个年龄段。
山坡上不时看得到粗大的栎树。为何这些栎树,无论在沟渠边,还是悬崖上,都能长势良好?我对这随处可见的植物产生了一丝好奇。在这里,成片的薄竹封杀了一切空间。一株栎树突然窜出来,与薄竹比肩,你追我趕,直达霄汉。这里是典型的混交林,你瞧,阔叶林的栎树张开巴掌捧着阳光,速生型的草本薄竹戳破露珠,在阳光下熠熠闪亮。旁边一株银木荷树耐不住风寒的侵袭,飘下一枚落叶,打破这山里的寂静。这样的景象在云南似乎司空见惯。
这里的栎树“穿着打扮”稀奇古怪:衣服是青苔做的,眼睛便是啄木鸟在树身上开出的一个孔,百褶裙就是披散的树叶。林涛是它的话语,鸟鸣是它的歌唱。大森林就是它永久的家,它从不曾离开森林半步。
紧邻溪水,是一株低矮的栎树,似乎在守着这一泓清澈。我有些疑惑,小溪一去不返,那么绝情,栎树干嘛一年四季在这里候着?我想告诉它,这条小溪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它日日奔流,不断向前,早已不是那条小溪,或者说,守望它的河床依旧,但这里的河水,早就不知所终了。真的不知所终了吗?其实是沿着山涧流向大河,再经大河归入大海。这就是一条小溪的志气。比起志气高远的小溪,栎树可以说是胸无大志。它常年困守深山,故步自封,因循守旧,从小到大,决不迈出山门一步,它最大的理想,便是将枝叶伸展得开阔一些,可以从溪流直达岸边,或者树尖越过群林,可以承接到更高处流淌下来的阳光。这就是一株栎树的终极追求了吗?
我沿着溪边的道路走了很久,在我行走的路上,都有薄竹、刺黄连和栎树相伴。在路边,我看到一株栎树顶着淡红的叶,如同一个山村女孩被阳光晒红的小脸。溪水黑而纯净,时不时翻起一阵白色的波纹。比起外面的世界,这里显出几分阴湿寒冷,仿佛要以这样的方式,与外面的炎热抗衡。
一开始,我以为栎树是柔软的。是的,比起刺黄连每片树叶都是锐利的尖刺,栎树柔软的手掌常常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它是柔嫩的,甚至是弱小的。当我用手抚过它的手掌,再轻抚它的边缘,手指突然被它的毛刺划伤,这时候我才发现,栎树每片树叶的边缘,都是一溜儿尖利的锯齿,仿佛一排排齐生生的牙齿,不小心就会咬你一口。除了树叶,它的躯干更是坚硬,可以做烧柴与木炭。这下我明白了,栎树是在以自己的坚硬对付环境的坚硬,虽然这种以牙还牙,以硬碰硬的办法容易使自己受伤,但在高原这恶劣的环境里,你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也许,这就是在艰难环境中,栎树还能够生存下来的一个理由?
路过山坡的时候,看到郁郁葱葱的树林间,间杂着一些红艳的色彩,这是华木荷新叶初发。华木荷不但春天给山林添彩,就是秋天结出的果实,一个个如同拇指大的小铃铛缀满枝头,同样令人喜爱。
在我们经过一处沟箐的时候,突然看到一株不大的古木,开出一串串炮仗似的小白花,有淡淡的清香,查阅形色APP,乃知叫“大花云南桤叶树”。这厮不但花朵好看,还可以入药,去邪恶气,温中利膈,顺气止痛,生津解渴,固齿去口臭,叶皮皆可入药,有消炎解毒和收敛之效。腹泻用带叶顶梢枝煎水喝,效果良好。叶晒干后碾细,可做寺庙供香的原料。果实含油脂,可有固齿的作用,由此看来,这可不是一般的树哦。
最奇的要数蛇菰,这是我们在薄竹山腹地突然发现的一个惊喜。查了一下相关资料,蛇菰是一种植物,属于双子植物刚,蛇菰目,蛇菰属,它们颜色鲜红,有点像蛇头,所以被称为蛇菰。其实,蛇菰有两种,一种是我国本土的作为中药材使用的蛇菰,一种是思茅蛇菰,有一定的不同,我国云南地区也有分布。蛇菰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效。主治咳嗽吐血,血崩,痔疮肿痛,指疔。思茅蛇菰又名印度蛇菰、彩丽蛇菰、鹿仙草、西南蛇菰,蛇菰科蛇菰属草本,产于云南,生于海拔1500~1950米密林中。这样一对照,我们看到得蛇菰无疑就是这里提到的“思茅蛇菰”了。还想说明的是,我们见到的蛇菰可不是简单的鲜红色,而是赤橙黄绿青蓝紫都有的那种,五彩缤纷的一大片,这够奇了吧?见到蛇菰的第一眼,我不觉得它是野生菌,那么一大群,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小溪边的一块空地上,一律戴着花花绿绿的伞形小帽,那是白雪公主中的那群小矮人来到大森林中了吗?但为什么他们不是四个,而是数十个紧紧拥挤在一起的一大群?粗略地数了一下,至少有上百个。看到它们,我霎时就惊呆了,等我蹲下身来靠近去慢慢查看,才发现这不是小矮人,却比小矮人更漂亮,我伸出手去轻轻触摸,发现它的身子并不柔软,这是一群壮实的小小孩呢。
再下一个陡坡,就到了一个低洼处,这里水草丰茂,小溪的河面一下子开阔了,居中一块巨大的石板,将小溪一分为二,水流到这里突然急了起来,都说“小溪终究汇入河流”,这条清澈的溪流,是不是要赶着奔出群山,去到一条更为开阔的地方,达成它蓄谋已久的愿望?
稍微开阔一些的地方,便有蕨类植物来填补空白。薄竹山位于云南东南部。有学者做过统计,现知薄竹山蕨类区系有蕨类植物41科,86属,213种。该蕨类区系最大的科是鳞毛蕨科、水龙骨科和蹄盖蕨科,最大的属是蹄盖蕨属、鳞毛蕨属和瓦韦属。这些过于学术的描述我不太懂,但我对眼前见到的各种蕨类植物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蕨类植物叫“亮毛蕨”,长在水边绿得发亮,一看就是秀色可餐,来自江西萍乡的金雨姑娘蹲下身,发出一句感叹:“要是我是一头老牛就好了!”“干啥呢?”“这么好的草不吃多可惜啊!”这句话把我们逗笑了,还没问过老牛吃不吃这“草”呢,就想做老牛了?
二
薄竹,望文生义,就是很薄的竹子。在薄竹山,我们看到这种竹子长的很细,小的只比拇指粗一点,大的也就手腕这么粗细,青绿色的外皮,很少有黄色的,我们在山上随便拾起一根,掂了掂,重量很轻,准备将其拦腰折断做一根拐杖,却十分费力;在将细的一端用手掰断时,一使劲,竹子往往不是在我们想要的竹节上断裂,而是啪的一声,总是在竹杆中间断开,炸裂的地方柱在地上,软绵绵的,支撑不了身体的重量,尝试多次都是如此,于是只好作罢。听说新中国建立前后,这里建过纸厂,就是用薄竹作造纸的原料,看来这薄如豆腐皮的植物,也有它的用武之地。
查阅相关网站,得知“薄竹镇因滇东南最高峰薄竹山而得名”,但薄竹山又是因何得名,则始终未查到相关出处。同行的朋友说,这个名字源于山上盛产一种叫薄竹的竹子。或许是我孤陋寡聞,听说过龙竹、凤尾竹,那是在西双版纳德宏一带生长的竹子;还有冷箭竹、八月竹、实竹子、筇竹、大叶筇竹、箬竹,那是四川大熊猫喜欢的美食;还有写满悲情故事的香妃竹、圆鼓鼓煞是可爱的罗汉竹等等,但从来没有听说过薄竹。经过在植物学书籍一番查询,总算知道了薄竹这一植物的大致情况。
据称,薄竹约有660属,9000种,广布于全世界。我国约有230属,1500种,分布于全国各地,其中15属为我国特有属。在云南分布于蒙自、金平、屏边。生于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得到的有用信息就两个:其一是云南的金平、屏边等地有这个竹子——虽然没提到文山,但薄竹山毕竟靠近屏边,也还说得过去;其二,这个种属的竹子虽然在全世界和我国都有,但已不多了,还得加以保护。
当然,薄竹之所以被我关注,是因为它长在薄竹山这个文山大花园里,长在文山最高峰的薄竹山上,薄竹的高度,随着薄竹山的高度而噌噌噌往上长。
让我们回到薄竹山。在薄竹山的森林里,你的眼忙不过来。在满眼皆绿的颜色中,还有苍翠枝叶的交错,金黄日光的斑驳,潮湿苔藓的滑润;冷不丁,会有一条拇指粗的小黑蛇从你的眼前窜出来。我看到一只穿“红裙子”的小虫趴在树上一动不动,不知在练什么蛤蟆功。森林里的空气湿漉漉的,嗅得到花草的清香、泥土的醇厚、腐败树叶的刺鼻,当然,还有溪边水草的腥味夹杂其间。地上是油光可鉴的黑亮黑亮的腐殖土,就算不小心摔上一跤,也不会伤筋动骨。要是真的伤筋动骨,这里还有数不清的药材用于治疗,如“大接骨丹”、“小接骨丹”,这些名字,一听就是跌打损伤的外用药。刺黄连、野坝子都是很好的消炎药,“半夏三出叶,法半夏一把伞”,在这里能读到很好的注脚。三七、天麻、杜仲随处可见,多到“一屁股能坐倒三棵药”。北回归线穿越文山市而过,具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亚热带和温带热带等立体气候优势。境内气候适宜,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多种植物和农作物生长,中药材资源蕴藏量较大。中药材种类繁多,广泛分布文山市境内的有三七、重楼、贯众、苦参、石斛、滇当参、何首乌、黄精、灵芝草、地高粱、当归等天然药物2967种,其中,植物类药材2418种,动物类药材492种,矿物和其他种类药物57种。从水平地带分布看,老君山自然保护区是文山市动植物药物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域,尤其以西南部的薄竹山周边最多,品种及蕴藏量均占文山市的三分之二以上,主要有三七、天麻、金龙、杜仲、金线兰、红藤、 地高粱、骨风、八角、马鞭石等药材,对于一个“生态立州”,以三七等药材为支柱产业的地区来说,这些都是文山的宝贝。
走在薄竹山的大山之中,耳朵同样“忙”不过来。
除了一路上潺潺的水声,竹林里的风声和旷野里的风声此起彼伏,还有时大时小,时强时弱的鸟叫虫鸣。一阵“呱唧呱唧”的叫声从水塘边传来,让我们争论它究竟是石蚌还是箐鸡。石蚌在我的家乡永仁县不是啥稀罕物,20世纪70年代,它甚至救过我的小命。那时候,物质匮乏,医疗落后,我不幸得了天花,病情越来越严重,就在我病入膏肓之时,村子里的老中医给了一个方子:“石蚌疗法”。说简单也简单,就是一日三餐,每餐一只石蚌。夜晚,我父亲打着火,扛着一根长棍,沿着大山中的小河一路寻找,但凡见到石蚌,就将火把凑近去,这时,石蚌就会瞪大眼睛呆呆地看着火光,父亲抡起木棍就打,呆萌的石蚌就晕了,父亲趁机将其收入囊中。在我童年的印象中,我家的院子里细细的铁线上,挂满了一串串石蚌干巴。每餐吃饭前,大人们取一只石蚌,将其烤熟,捣碎,拌在饭中。如此月余,我的身体渐渐康复,可以说,我的生命是石蚌救过来的。以现代人的眼光看,石蚌肉质鲜美,蛋白质丰富,对于大病后缺乏营养、抵抗力差的少儿显特效,也就不足为奇。
薄竹山的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这里不但有大猫、狸猫、野兔,还有黑色的小蛇,我最喜欢的是白腹锦鸡。
白腹锦鸡,雉科锦鸡属的一种鸟类。雄鸟全长约140厘米,雌鸟约60厘米,也就是说他们是属于“高矮配”。雄鸟头顶、背、胸为金属翠绿色;羽冠紫红色;后颈披肩羽白色,有黑色羽缘;下背棕色,腰转朱红色。飞羽暗褐色。尾羽长,有黑白相间的云状斑纹。腹部白色。嘴和脚呈蓝灰色。雌鸟上体及尾大部棕褐色,缀满黑斑。胸部棕色间杂黑斑。这样的颜色搭配,在林中翱翔的时候,像不像是一个穿着五彩羽衣的仙女在翩翩起舞?白腹锦鸡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地,它们在岩石间的荒芜山地、灌丛及矮竹间行走,不时啄食草地上的草籽,林间的竹笋、昆虫,或是悄悄跑到附近农民们栽种的庄稼地里偷食农作物。到了4月下旬,天气渐渐暖和,就到了白腹锦鸡繁殖的季节,它们筑巢于人迹罕至的山坡地面的倒木枯枝下或巨岩缝隙里,以枯叶或残羽为材,在非常隐蔽的地方“过家家”。“雌鸟负责生蛋,雄鸟负责打扮”,最漂亮的还数白腹锦鸡,它们头顶金光闪闪的金属绿色,枕冠狭长,呈紫红色,后颈披着蓝黑色羽缘的白色扇状羽;其较长的扇状羽还具一条与羽缘平行的蓝黑色横斑,上背和肩金属翠绿色,近羽缘处围以黑纹;下背羽毛较阔,略呈长方形,羽基黑色,中部具辉绿色横斑,显露于外的宽阔羽端为棕黄色,腰亦相似,但在绿色横斑上缀有白色短斑;较短的尾上覆羽黑色,中央部分具白色横斑和朱红色羽端;外侧部分具宽的白色羽端……说了这么多,归纳起来就一句话:这大鸟毛色漂亮,身上什么颜色好看就长什么,五彩斑斓,吸人眼球。尤其是腹部的一大片白色,可谓是它的“标志性”穿戴,高高飞起的时候,就见其凌空展翅,灿若白雪,那傲然的姿态,难道不是飞禽里面的白雪公主吗?
白腹锦鸡我们经常能够见到,主要是它喜欢夜间栖息于树冠隐蔽处,白天下树到地上活动和觅食,通常天亮后即下树在林中游荡觅食。除繁殖季节多见单只、成对或一雄数雌在一起活动外,其他时候多集成4~10余只的群体活动,特别是秋冬季节,常集成20~30只的大群。你别看这家伙身形庞大,可是它善于奔走,在林中行走极快。飞行能力差,一般很少飞翔,遇危险时多通过疾速奔跑和藏匿避敌,仅在危急时才起飞上树,或沿山坡向下滑翔。雄鸟有时为争夺地盘打斗。经常发出“嚓嘎嘎”的啼叫,吸引雌鸟前来交配。小时候大人告诉我们,如果在林中听到“鸡肉嘎嘎”的叫声,就是遇到野鸡了。看看,人家动物之间交流的“语言”,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单调。每到3月,雄鸟即出现发情行为,这时雄鸟间会出现追赶和争斗,对“情敌”展开攻击,并开始占领属于自己的地盘。雄鸟常在自己领域内高声啼叫,侧着身子求偶炫耀。如果雌鸟移动位置,雄鸟则迅速跳动,走半圆形或弧形路线抢在雌鸟前面,再重复上述动作,反复炫耀,并不时啄雌鸟头部,雌鸟若受啄蹲伏时,雄鸟即刻跳至雌鸟背部,并用嘴啄住雌鸟头部羽毛进行交尾。这样的情形如果你在薄竹山看到,一定记得蒙住自己的眼睛哦。
乍一看,这个漂亮的鸟儿就像一个披着彩色花衣的公主,在林中空地上翩翩落下,姿态十分优雅。有时,它在林地里散步,那种昂首阔步的样子,显得极为高贵。当它清脆的嗓音响起,宛如歌唱家在不断重复几个相同的音节练嗓;长长的尾巴拖拽在身后,如同新娘子穿着婚纱的情形,让人过目不忘。
宋朝词人文同有咏《锦鸡》一篇:
高原濯濯弄春晖,金碧冠缨彩绘衣。石溜泻烟晴自照,岩枝横月夜相依。有时勃窣盘跚舞,忽地钩輈格磔飞。寄语人间用矰缴,瑶台鸾凤好同归。
唐朝杜牧的《朱坡》也有描写锦鸡的文字,其中四句我特别喜欢:迥野翘霜鹤,澄潭舞锦鸡。涛惊堆万岫,舸急转千溪。
薄竹山之行,让我陡然生出对大自然的热爱,来到山脚,即将走出大山之时,我禁不住亲吻了身边的一株古树。古树上长满潮湿的苔藓,当我的脸贴上去,说不出的柔軟熨帖,如同母亲温润的皮肤。如此,我还是感到意犹未尽,于是,我来到小溪边,蹲下身子,抄了一把小溪的水,感受它的寒凉彻骨。随后,我将手心贴在额头上,让浸透了溪水的手掌带给我小溪的气息、大山的气息,霎时间,我微晕的头脑变得异常清醒。
这次行程不但让我认识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植物,它们中有许多是名贵药材、稀世珍宝;看到了活蹦乱跳的小动物,有的还是珍稀物种。透过这个窗口,不但让我感受到了大山之美、自然之美,让我立体地看到了“生物多样性”的自然范本,更为关键的是,此时的它是一个走出博物馆的活“标本”,是一个立在我面前的,可以用手去触摸,用嘴去品尝,甚至用双脚去行走的活态空间。这是一种多么妙不可言的感受啊!在此,请允许我将两句唐诗颠倒顺序,用以表达此时的心情:
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
【作者简介】王红彬,国家一级文学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云南省电影家协会理事,云南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昆明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诗集《初恋的红峡谷》获第四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创作情况收入《中国作家大辞典》《云南省志·当代文学志》《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等,出版专著10部,曾在《中国作家》《诗刊》《民族文学》《星星》等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电影剧本近百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