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的近现代广东版画作品的中外艺术交流
2024-06-12吕青
吕青
摘 要:广东版画,在近现代中外艺术对话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本文指出广东版画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成为连接中西方艺术的桥梁,还在特殊的环境中,承载了走出欧化,重塑本土视觉语言的责任。通过对广东版画作品的细致剖析,笔者揭示了其在跨文化视角下的艺术魅力和传播价值。进而,笔者深入探讨了近现代广东版画在中外艺术交流中的历史使命和多元路径,包括学术研讨以及民间交流等,广东版画有自己的区别于上海、杭州等地,融合中西古今的独特样式。然而,研究中出现文化差异、定位模糊,市场不成熟及创新人才短缺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旨在提升广东版画的影响力。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广东版画;艺术交流
中图分类号:J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9-00-03
20世纪30—40年代,广东版画呈现出与他地不同的面貌,从上海归粤的一批青年版画家总结了上海版画运动的经验教训,开始了版画语言民族化的探索。初期的木刻面貌也有着明显的“欧化”痕迹,其中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比较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家从日本的浮世绘中找到模板语言民族化的启发[1]。日本版画起源于中国,在本民族艺术家的努力下,形成了符合本民族特色的浮世绘艺术,享誉世界。当时的广东艺术家努力探索,鲁迅先生也给予了指导,逐渐将木刻刀痕和本土语言以及大众百姓的反馈相结合,创作出了最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版画作品。如李桦的《怒吼吧!中国》,画中一个被绳索紧紧束缚的人,正在奋力挣脱,画面充满了力量感和激愤的情绪,画像石浑厚粗重的线条和木刻刀痕相结合,极强地体现了动荡不安年代下的人摆脱旧生活,争取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以《春郊小景》为代表的一批作品,木刻回归凸线,刀痕美和传统水印套色相结合,创作对象大多是接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小景,这些也是这一时期广东版画的特色,更加接地气地关注自身的生活细节,在当时提高了大众的审美情趣。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家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媒介,更是成为近现代本土文化的特色。
在广东第一代版画家探索成果的基础上,第二批和第三批版画家逐渐成熟,他们在“欧化”语言的摆脱,以及民族本土化的探索中不断创新,吸收西方艺术的精髓,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其魅力不仅体现在其不断发展的制版技艺和丰富的题材内容上,更体现在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上。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的精神成为国内大的趋势,广东本土率先开始了精神解缚,人们对自身价值开始了深刻的思索和追问,在西方丰富的美术流派和风格的影响下,广东的版画艺术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发展。既有大刀阔斧接受外来新事物的格局,又有根植本土文化,探索本民族语言的先行者,增强了版画特有的审美趣味。到了90年代,人们对图像的重新解读和转换影响了版画的语言,“60后”和“70后”一批版画艺术家将版画主体精神和语言样式与当代审美形式对接,形成了丰富的版画创作大环境,这期间的广东版画既有体现岭南风情的水印木刻,又有制版材料丰富的综合版画。无论是色彩、形象还是制作工艺,都生动地记录了广东地区社会历史的变迁,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心态[2]。
近年来,通过国际艺术展览、学术交流活动等途径,广东版画作品得以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拓宽了广东版画的国际视野,也增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中国艺术的了解。然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广东版画作品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定位模糊,市场运作的不成熟以及创新人才的短缺等问题都制约了其在国际艺术交流中的发展。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近现代广东版画作品在中外艺术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广东版画在跨文化语境下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近现代广东版画作品概述
(一)定义
广东版画作为中国版画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源远流长,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广东版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融入了新的艺术元素和审美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紧跟时代的艺术面貌。这种艺术面貌既保留了传统版画的精髓,又展现了现代艺术的精神与魅力,成为近现代中国艺术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特点
广东版画作品在近代率先对“欧化”语言进行本土化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刀为笔,充满力量感的凸线与传统水印木刻相结合,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这些成果不仅体现在版画的制作工艺上,更体现在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追求上。广东版画从批判到歌颂,到对日常生活静物小景的抒情,再到对图像重新解读的当代精神,都紧密地以本土人们思想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感受为基础。宏觀来看,既保留了传统版画制版和印版的技术特点,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精神,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多姿,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价值
广东版画是研究近现代中外艺术交流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广东版画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题材内容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它的审美价值不仅体现在作品所呈现出的视觉美感上,更体现在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上。广东版画作品所描绘的人物、景物和故事情节都反映了广东地区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是了解和研究广东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在近现代,广东地区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之一,各种艺术形式和思想观念在这里交融碰撞[3]。广东版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吸收了西方艺术的精神内涵和表现手法,也在交流中影响了广东版画在西方的面貌。
二、跨文化视角下的近现代广东版画作品中外艺术交流的路径
近现代广东版画在发展中比较注重描绘对象、接受对象和服务对象的统一。为此在30年代,发起者们发现版画无法在广大农民和工人群体中发挥作用时,就积极进行宣传。举办过7次农村木刻展览会,两次外出展览,多次个人创作展,有时还展出木刻连环画和看图识字活动,这些行为反过来也促进了版画艺术的发展。广东的版画通过参加艺术展览提高了版画的影响力,也为其在国内赢得了关注和认可。但此时,国内环境内忧外患,国外的东西进来难,家里的东西出去更难,此时的国际展览不多,大部分都是介绍国外木刻艺术家的作品。随着后期美院教育的恢复,国际交流和展览才开始多了起来。通过国际艺术展览,广东版画作品能够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更多国际观众的目光。“印象——广东美术馆藏外国版画作品”“心象——本土版画家的当下视野”“戈雅版画展”“新兴木刻与广东版画馆藏展”等展览,引发了观众对版画的深层思考。各种展览为广东版画艺术家提供了与国际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促进了艺术创作的国际化发展。“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版画研究院首届研究展”在昆明当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了23位来自全球知名艺术学府的著名版画家的代表作品130件,展示了当下版画艺术的发展面貌。广东版画作品在其中展出,并获得了高度评价。这次展览不仅展示了广东版画独特的创作技巧和丰富的题材内容,更通过与国际版画作品的对比和交流,凸显了广东版画在跨文化视角下的内涵和魅力。几届“中国当代学院版画展暨论坛”梳理了院校在版画发展中的现状和作用。“木版·印象——美国Carol Potter Peckham女士捐赠木版&版画展”在广州博物院举办,展示了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学术交流活动是推动广东版画作品在跨文化視角下中外艺术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内外学者通过举办研讨会、发表学术论文等方式,深入挖掘广东版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提高了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这种学术交流不仅有助于提升广东版画作品的理论研究水平,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交流和互鉴。鲁迅先生一直关心广东青年版画家,在30年代看到广东版画创作势头迅猛,及时地给予建议,指出题材内容和技术同等重要。广东版画创作群体成为上海之后最为活跃的群体,这期间出画册、办培训班等,创作氛围十分热烈。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外交流机会增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画院联合主办的“聚焦——2022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题国际版画交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被纳入“相约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暨第22届“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并得到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等机构的支持。来自世界各地的版画学者和艺术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版画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在这次研讨会上,广东版画作品成为热议的话题之一。与会专家学者对广东版画的历史渊源、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和建议。这种深入的学术交流不仅为广东版画作品的研究和推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其在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外艺术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广外第十五届世界文化节开幕,广东版画艺术家受邀前往国外进行访问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他们深入当地社区和学校,与当地居民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通过现场演示、讲解和互动体验等方式,广东版画艺术家向外国友人展示了广东版画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三、跨文化视角下的近现代广东版画作品的中外艺术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
广东版画深深植根于中国丰富的文化土壤中,其艺术表现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民俗习惯和地方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然而,这些独特性在跨文化交流时往往成为理解和接受的门槛。广东版画从开始的为政治和宣传服务,逐渐探索出本土化语言,到后期注重生活和艺术家本体感受,再到图像的全新解读和追求技法的纯粹性。每一次前进的脚步都在艺术家反复思考、尝试探索中形成,这中间会有些许不完善和不成熟之处,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西方观众而言,可能难以捕捉其深层含义,从而影响了作品的全面欣赏和评价。
(二)定位模糊
在为政治和宣传服务期间,版画是十分合适的,在当时的广东乃至全国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新兴木刻的出现,改变了美术大都为王公贵族、士大夫等服务的现象,真正成为人民的美术,成为劳苦大众无产阶级的美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随着上述版画用途的消解,广东版画开始变得多元,不论是技术还是图像,这些探索是有意义的,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模糊的。
(三)市场运作不够成熟
在国际艺术市场中,许多西方艺术品之所以能够获得广泛的认可和流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成熟的市场运作机制,包括专业的推广策略、健全的销售渠道、有效的版权保护等。相比之下,广东版画在这些方面的建设显然还不够完善,缺乏足够的国际视野和策略,使得这些艺术作品难以在全球艺术市场上获得应有的地位。
(四)创新人才短缺
广东版画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但在快速变化的当代艺术语境中,如何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进行创新,是每一位艺术家都面临的问题。当前,能够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创新理念相结合的广东版画人才相对较少,这限制了广东版画作品在风格、主题、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多样化探索,从而影响了其在国际艺术交流中的新鲜度和吸引力[4]。
四、关于提升近现代广东版画作品中外艺术交流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艺术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通过举办国际艺术展览、艺术节、研讨会等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广东版画与世界各地艺术形式的相互理解和欣赏。此外,建立长期稳定的文化交流机制,如艺术家互访计划、国际艺术教育合作项目等,能够为艺术家提供更多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艺术传统的机会,从而在创作中融入更多元化的文化元素,增强广东版画作品的国际吸引力。
艺术市场的成熟不仅体现在销售渠道的广泛性和效率上,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完整的艺术推广、评价、交易和版权保护体系。设立专业的艺术推广机构,可以为广东版画提供专业化的市场分析、定位和推广策略,帮助其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同时,构建完善的销售渠道,包括线上和线下的艺术展销平台,能够提高广东版画作品的可见度和购买便利性,进而提升其市场份额。
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新一代艺术家,是广东版画持续发展的根本。在艺术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应重视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一方面,加强对传统广东版画技艺的教育,保证技艺的传承不失其本真;另一方面,鼓励艺术家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相融合。此外,加强广东版画理论梳理工作,为广东版画的发展提供更多国际交流的机会。
五、结束语
本文立足于跨文化视角,剖析了广东版画作品的内涵价值和国际交流状况。本文指出,广东版画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近现代中外艺术交流中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桥梁。文中分析了广东版画的定义、特点和价值,深入探讨了其在国际艺术展览、学术交流和民间文化交流中的多元路径,同时指出了交流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市场不成熟和人才短缺等问题。最后,本文就如何提高广东版画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希望能为跨文化视角下的近现代广东版画作品中外艺术交流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健猷.中国古代版画史发展概说[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3,31(02):1-7.
[2]钟嘉怡.关于中国版画回归大众视野的思考[J].美与时代(中),2022(11):35-37.
[3]齐凤阁.本体自觉与现代认同——20世纪30年代的广东现代版画研究[J].文艺研究,2012(07):125-132.
[4]陈向兵.图像转向:版画的话语范式——20世纪广东版画发展管窥 [J].艺术教育,2011(0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