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所小学的教师工作强度个案调研报告
2024-06-12朱辉
朱 辉
(长春市南关区西五小学,吉林 长春 130000)
当前,教师面临着多重压力: 社会的高期望,家长的高期盼,学校的高标准,学生管理的高难度……研究基于个案典型性、样本代表性以及研究便利性原则,以长春市P 小学为个案,从“个案校发展现状素描”“个案校教师工作强度现实样态”“个案校教师工作强度调适经验”等维度,就该校教师工作强度整体状况进行系统阐述。
一、个案校发展现状素描
教育要培养有志向的人。明代王阳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就是中国人的志向,这就是一种励志。该小学以“励志教育”为核心理念,创建了一所原生态的“有志”学校,为师生创造了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生态意义的校园生活背景,以实现学生全面、个性和可持续发展。
《荀子·大略》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2]教师的发展是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有志才能有为,有为才能幸福。有志是教师职业幸福的重要核心,更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构成。学校从顶层设计出发,为教师个体和群体成长规划了进步的阶梯,将教师纳入一个发展梯队和一个目标梯队,形成了以老年教师为推力、年轻教师为基础、中青年教师为中坚的发展梯队,以及从普通教师到骨干教师、卓越教师的目标梯队,让教师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在“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奋斗过程中,收获成长的幸福。学校对教师实施专项培养,采用“模块化”管理,优化组合形成师德师风、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知识视野、信息融合、组织管理等六个模块,大幅度提升了教师培养的成效。在教师成长中,学校提供多元支持平台,带领他们走向更高的奖台。教师在关怀与支持、共享与合作、引领与推动中快乐成长,收获教师职业独特的价值感与成就感,成为具有文化意蕴的“有志”教师。
二、个案校教师工作强度现实样态
社会和亿万家庭对教师有较高期望,期望他们不仅无所不能,还要始终倾情投入、热情不减。纷繁复杂的工作让教师疲惫不堪,我们从时间量与分配、工作内容与性质、客观样态与事实、主观感受与表现四个维度,对教师工作强度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以呈现学校教师工作强度的现实样态。
(一)时间量与分配
教师角色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工作时长常常超过8 小时,工作量往往超过了正常教学课时数,这些大大增大了教师的工作强度。
首先,工作时间长。从清晨7 点入校到傍晚17: 30 离校,教师在校时间长达10 小时。此外,教师在周末和节假日也要轮流到校值班。长时间日复一日的复杂工作,难免让教师感到疲累。
其次,工作量分配内容多。教师的工作内容包括: 备课与上课、课后服务与学生辅导、作业批改、学生管理与德育、安全管理、听评课与研讨、示范课与研讨课、各类培训、各项会议、备检迎检、课题研究等。
(二)工作内容与性质
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对教师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仅应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楷模、科研的能手,还应成为学生喜爱、家长放心、同行佩服、社会敬重的人。
教师往往被赋予“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多种角色,这也意味着教师需要承担的压力与责任是纷繁复杂的。
1.“蜡烛”角色。它体现了教师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反映了社会普遍对教师职业所抱有的崇高期待,似乎教师可以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事实上,教师作为“蜡烛”,不仅要照亮别人,也要照亮自己;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在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要光彩照人。
2.“园丁”角色。把教师比作园丁,认为学生像种子,有自己发展的胚胎与自然生长的可能性,但需要教师来呵护。教育学生就像培养花朵,需要经常地“浇水”“施肥”“松土”。
3.“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角色。它表明教师从事的是非常崇高的事业,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因为只有人才有灵魂,而教师的职责就是育“人”。
无论哪种角色,我们从中都可以看出社会对教师的期盼很高,期盼教师无所不能,期盼教师无私奉献,期盼把对孩子的一切教育任务都交给老师。
(三)客观样态与事实
1.“无缝衔接”的多重身份
一提到教师,多数人可能联想到的场景或是站在三尺讲台侃侃而谈、或是伏案认真批改作业、或是与学生倾心交谈。可在现实生活中,“无缝衔接”的多重身份让教师深感疲惫。就学生而言,教师是学生的情感点燃者、学习引导者、心理辅导者;就自身而言,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工作期间、寒暑假之余也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还要撰写论文、经验总结、教学案例、反思等;就班级而言,教师是出色的管理者,需要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就家庭而言,教师还是人子、人夫或人妻、人父或人母,需要操持家务、照顾父母与子女。
2.“无孔不入”的指尖工作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QQ、微信等各类App遍地生花,“指尖服务”应运而生,班主任似乎被练成一个个“千手观音”。“指尖工作”内容繁杂,在校园内屡见不鲜,执行者大都是班主任。其他教师也时常面临着信息时代的各项考验,既有线上授课、触屏批改,也有各项统计报表与培训等。“指尖工作”占据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3.“无所不能”的家长期待
在家长的眼中,教师几乎是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的“全能王”,既能让他们的孩子在学习上考高分,还能让孩子在生活和其他方面不受任何委屈。学校在家校工作调查中发现,家长对教师抱有高期望值,认为教师无所不能。实际上,教师一个人要管理一个班级甚至几个班级的学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更不能像家长一样事无巨细地照顾好孩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不能将责任全部推给教师或者学校,只有家长和学校、教师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四)主观感受与表现
1.积极投入,幸福感强
适度的工作强度能给教师带来很多积极、正向的影响,这样的教师群体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他们能正确面对压力和困难,常常表现得积极向上,勇于承担各项教研活动,不怕苦,不怕累,并能从这些压力中获得深深的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得到同事的认可、家长的赞誉和学生的喜爱。
2.满足现状,没有追求
满足现状、没有追求的教师也占据教师群体的一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职称、教育内卷等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会让教师失去信心,失去奋斗的意志和追求的目标,因此可能会敷衍了事。面对部分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缺失,学校需要给予他们更多关心与关爱,进行个性化的引导与帮助,让他们获得更多的价值认可,重新点燃他们的热情和信心。
3.身心疲惫,焦虑不适
工作强度大会给教师带来很多消极影响,会让教师产生疲惫、焦虑、烦躁、倦怠等情绪反应。教师心中也有许多期盼: 期盼安安静静教书、安安静静备课,期盼职称评聘更符合实际,期盼减少压力,期盼身心健康,期盼有科学完善的教师评价和培训机制,期盼教育回归本真。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压力和责任。教师需要从无缝衔接的多重身份、无孔不入的指尖工作、无所不能的家长期待、无所不知的专业要求等负担中找到压力缓解点、资源转换点、成长提高点,这样才能成为新时代的“有志”教师,才能不辜负国家、社会、家长对他们的期盼。
三、个案校教师工作强度调适经验
中国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双减+新课程”的教育改革,令人振奋,也令人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学校需要从“由内向外”的生长过程向“由外向内”的反省过程转型,不断唤醒自身的内在驱动力,促进自身进行内省式、持续性变革。
(一)文化渗透,明确职责与担当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学校发展的内驱力量。个案校以“励志教育”思想文化为引领,高度凝练体现学校精神的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文化符号,增进教师、学生、家长的认同感、归属感、凝聚力,引领学校卓越发展。
朱熹先生告诫我们“百学须先立志”[3],王阳明说“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4],人只有立志成事才能将事做成,立志才能使学有方向、学有力量。学校在发展历程中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勇敢、坚持、拼搏的精神需要传承。在教师发展中,首先需要渗透学校的办学思想,建设“有志”文化。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教师要进一步明晰自己的职责与担当,规划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做一名有志向、能坚守、敢拼搏的“有志”教师。
1.明确角色与目标。教师角色因其特殊性质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校要引导教师不断更新对自身角色、自身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帮助教师树立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根据老教师、中年教师、年轻教师的不同特点,进行合适的发展规划设计。
2.明确职责与担当。教师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职责,对学生终身成长有着重要影响,需要不断明确自身的职责内容,担当起自身的责任,并将这份责任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
3.明确价值与意义。新时代的教师使命光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要求需要教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更新育人观念。
(二)管理影响,实施差异化管理与服务
学校要实施民主管理,营造幸福氛围。为此,学校在日常管理中,要尊重每个人的主体性,建立亲和、民主的工作氛围。和谐民主的管理能把教职员工和学校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个人产生归属感、荣誉感和眷恋感。
一是遵循“包容开放”精神,引领学校制度体系、制度导向的确立,创设自由民主的宽松氛围,弱化学校管理的强制性,以外在制度文化规约师生内在行为规范。依据目标管理原则,自下而上地逐级制定目标,确保“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最终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呼应的目标网络链,提高学校的管理成效。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个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是在常规管理上注重文化自觉,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建立校务公开制度、领导和教师一日值班制、师生一日常规、“三个一日”等现代学校制度,充分激发教师群体的“主人”责任与价值,树立积极向上、乐于奉献、敢于担当的工作作风,形成“ ‘自由’在高处,‘自在’在校园”的文化自觉。
三是发挥校长的影响作用,用平等的态度对待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教师交往。经常主动和教师交流,增进沟通和理解,拉近管理者与教师的距离。用爱心、关心、真心、诚心打造严谨有序、宽松和谐的教职工群体,使管理者和教师成为彼此信赖、相互尊重的知心朋友。
(三)建立机制,促进协同发展和专业成长
教师队伍是学校教学的实施主体,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与质量保障,也是学校自给自足的发展动力与宝贵财富。学校要加强情境意识、沟通途径与团队合作的知能修炼,促进学校回归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本性,从而实现权力共享、走向共治。学校在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体系,建构了基于问题的校本研修模式,确立了校长引领的榜样先行机制,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
一是形成了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体系。协同东北师范大学建构“大学—小学”教师教育模式,共同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关注教师的学术素养、教学能力、视野阅历等方面的提升,实施专题研讨、课例展示、集中培训、同课异构、订单培训、影子培训、双向挂职多种方式交互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
二是建构基于问题的校本研修模式。以“项目式研修”为主题,形成学科教师工作坊。项目式研修就是以项目为载体,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对学科有关的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形成展示成果。项目式研修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以项目驱动,明晰“教”的方向。让所有学科教师都成为校本研修的参与者和学习者,也成为校本研修的创造者和提供者。第二,以问题驱动,确定“学”的主题。教师研修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习、研修、提升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第三,以学习驱动,创新“研”的方式。不断丰富校本研修资源库,让教师研修有“问”可提,有“范”可学,容易操作,可以持续,真正有效。研修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进行集体备课讨论,不断丰富学习研修的路径,学科组教师基于驱动问题,人人有任务分工,形成密切的学习共同体,营造“抱团”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是确立校长引领的榜样先行机制。一方面,校长主动与东北师大专家团队、区教师进修学校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定期开展理论学习、业务培训等常态化互动活动,在学习、研究与反思中逐渐提高自身领导力;另一方面,校长要与教师平等对话,带领教师集中攻坚,解决难点问题。学校通过教职工大会、领导班子周例会、教师周例会、班主任周例会等落实过程管理,及时进行跟进和问题反馈。
总之,教师发展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越是困难越要奋发。希望教师能在充满挑战的教育工作面前,满怀勇气和自信,化压力为动力,变强度成目标,视困难为机遇,点燃教育情怀,追求职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