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大綱 蕭家慶 做好「守護者」當好「引路人」
2024-06-12李麗雅
李麗雅
當代社會,法律和教育是兩個無法忽視的領域。法律給予人們公平正義的保障,教育培育人們智慧和素養。而律師和教育工作者作為這兩個領域的代表,一方是法治社會的「守護者」,另一方是未來人才的「引路人」,都是社會進步和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台青馮大綱和蕭家慶也是這其中之一。
馮大綱:做敢說實話的律師 讓客戶獲得最大利益
兒時被父輩帶到了大陸生活的馮大綱,在大陸生活、學習、工作,成為了一名律師,大陸已然是他的第二個故鄉。後來工作調動來到了深圳,繼續充當著法治社會的「守護者」,做敢說實話的律師。
在大陸長大的台灣人
「我是馮大綱,就是作文的那個大綱,所以大家基本上都認識我。」馮大綱幽默的做著自我介紹。「我來到大陸的第一站是上海,那時候還小,是被拎過來的。」2000年,因為爺爺想要落葉歸根,回大陸故土看看,馮大綱也跟著來到了大陸。
笑稱也算是「半個上海人」的他,在上海成長、完成初中高中學業,大學的時候馮大綱選擇了台灣的銘傳大學的法律系。在台灣大學畢業之後,他繼而考到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繼續深造。研究生畢業前,他進入了上海尚士華律師事務所實習。
馮大綱與深圳也是因緣際會而相遇的。「我來到深圳,一方面是我們博泰明安法商服務集團有意向要往華南地區發展,就派我到深圳,所以我現在是駐點在深圳的華南代表。」馮大綱說,「另一方面是我太太的工作剛好也要到深圳來,一拍即合,我們就來到了深圳發展。」
做敢說實話的律師
聊到為何會選擇當一名律師時,馮大綱說,他之所以會對法律感興趣,還要從請家教老師說起。小的時候馮大綱並不是名列前茅的學生,他與大多數小孩一樣會被父母請家教老師,鞏固知識,恰巧那名家教老師是法律系的大學生。「所以他在課餘時間會跟我分享和探討他們課程中的一些案例,會問我的想法跟看法。」馮大綱回憶道。「再加上我個人本身就很喜歡去了解一些規則,所以是他讓我對法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帶我進入了法律殿堂的大門。」
所以,馮大綱在高考報考志願的時候,填寫的全是法學院和法律系。滿懷熱情和興趣地進入法學院、進入法律行業。以為對未來的憧憬會變成現實的寫照,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往往理論與實戰會存在很大差別的,理論只是為了讓你積累深厚的專業功底去做你實戰的後盾,「當我通過了司法考試,真正成為一名律師之後,就發現那才是開始,而不是終點。」馮大綱堅定地說,「所以當我真正成為一名律師的時候,我覺得我要儘自己所能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如今,馮大綱已經不再是那個初出茅廬的法學生,而是位能獨當一面的律師,被博泰明安法商服務派到深圳駐點,努力為律所發展業務。馮大綱表示,作為一名律師就是跟人打交道的,他現在主要是努力與社會群眾或公司企業建立聯繫,盡力為他們爭取應有的權利。而他個人專長領域是民商事爭議解決,包括股權架構搭建和企業收併購等法律服務。
然而,在出現爭議糾紛的時候,人的心裡總會想要得到有利於自己的結果,「往往這時候,作為一名律師,就要有敢說實話的特質,幫客戶分析清楚其所面臨的風險,為其尋求更優的解決方案,讓客戶獲得最大的利益,這是我們律所的初衷,也是我的初衷。」馮大綱說,「我特別記得剛入行時,我的帶教律師周律師說過,當你在處理案件時,涉及金額可能對於你來說是一個數字,但對於客戶來說可能是他這輩子的心血,所以我們要認真對待每一個案件,每一個客戶。」
一直以來,馮大綱都是一位敢於說實話的律師,而他也在處理案件中、與客戶們的溝通交流中,一步步成長,他的每一份實戰經歷都支持著他向前邁進。
富有親和力的深圳
初遇深圳,撲面而來的是滿滿的親和力。「深圳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深圳藍,這裡空氣,環境都非常好,而且人也非常友好,讓你很快就能融入這座城市,沒有語音上的交流障礙。」馮大綱笑著說。
深圳這座年輕有活力的城市,許多人會認為深圳缺乏歷史文化底蘊。馮大綱卻認為,雖然歷史並沒有在深圳有過多的著墨,但是短短的40年,深圳從一個小漁村一步一步發展到如今的一線城市,細看深圳還有不少歷史沉澱的。「像南頭古城、大鵬所城就是很重要的海防要塞。」馮大綱道。
馮大綱與深圳台商協會的緣分是從一個大陸車友開始,剛到深圳的他,經這位車友引薦,結實了許多協會的會員,並加入到深圳台協這個大家庭中。在他不懈努力和各聯誼會會長的幫助和支持下,成為了協會的法律顧問,並熱忱於參加各種法律講座和法制宣講。
蕭家慶:兩岸交流融合發展中的「橋梁」
同樣是在大陸成長、就學的蕭家慶,與其他港澳臺學生一樣的求學就學和聯考的經歷,他能感同身受,深知彼此的不易。他想用自己的經驗和經歷去幫助更多的港澳台學生成功「上岸」,做港澳台學生來陸求學的「引路人」。
港澳台生的「引路人」
蕭家慶的父母是第一代台商,自小他就頻繁往來成都、江蘇、上海、北京等地,並在接受過多個城市的教育。「基本上大陸的東南西北部都有我生活和學習上的痕跡,後來因為姐姐考上了清華大學,我也就跟著她到北京讀高中。」
正是蕭家慶在北京讀高中的契機,他了解到了台灣籍的學生與大陸籍學生參加的高考是不一樣的,「我們參加的是港澳台聯考,後來我參加了『北京聯考中國華僑港澳台學校』針對聯考的培訓班,並順利通過了港澳台聯考,進入了北京外國語大學。」蕭家慶說。
在當時關於港澳台聯考的資料、信息是匱乏的,於是,蕭家慶在校期間,為了把幫助更多港澳台學生了解在大陸就學的流程方式等,他通過社交平台分享和搭建門戶網站——聯考資訊網,分享自身經驗和報考資料。
「搭建網站後,我發現有很多人在關注這個平台,畢業後我就在想,為什麼我不能把他當成個人事業去發展呢。」蕭家慶說道。因而他又回到了當初高三備考的培訓機構,與負責人、校長等溝通後,得知他們本身就有規劃想到廣東開設分校區,於是他們一拍即合。2018年蕭家慶來到了深圳,創立了深圳聯考中國華僑港澳台培訓學校,成為港澳台生在大陸求學道路上的「引路人」。
搭建兩岸四地交流的「橋梁」
「我們學校與大陸的普通高中是有所不同的,我們的學校只有高三這一屆,類似於高考復讀班的概念。」蕭家慶解釋道。這樣的一個培訓學校就能很好的為參加聯考的學生專攻考試要點,還為那些從港澳臺地區轉到大陸就學的學生,更快的適應大陸的教育系統。
深圳,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地帶,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為兩岸四地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提供了廣闊舞台。「未來我希望自己的學校能擴展到高一、高二年級,構建一個完整的高中教育體系。」蕭家慶滿懷憧憬地說,「據我了解,無論是香港、澳門還是台灣的子弟學校,他們主要還是沿用各自地區的課程體系。所以我想做的是建立一所以大陸課程為主的港澳台僑子弟學校,讓更多人了解大陸文化,促進兩岸四地的交流和學習,做兩岸融合發展的『橋梁』」。
在創辦學校的道路上,蕭家慶也面臨了諸多挑戰。尤其在抵達深圳不久後,便遭遇了疫情及「雙減」規範,使得線下教學受到雙重衝擊。許多培訓機構開始從線下轉到線上,但他任然堅持要做線下教學。「因為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溫度是無法被線上取代的,當學生們坐在你面前時,你亦師亦友的去指導他,能給他最大的安全感,能讓老師和學生間建立起一個心靈橋梁。」蕭家慶說。
相互陪伴 共同成長
「踏足深圳的那一刻你會發現,深圳,這座年輕的城市,洋溢著無盡的朝氣和活力,而且包容性極強,能讓你迅速融入其中。」蕭家慶坦言,他對深圳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回顧在深圳的這些年,蕭家慶感慨萬分。他的港澳台培訓學校從第一屆只有21名學生,發展到如今擁有500多名學生的規模。「我發現自己是在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確實是幫助到很多港澳台的學生來大陸就學,更為兩岸四地的青年交流搭建了一座堅實的橋梁。」蕭家慶感嘆道,「每當我看到他們如願的考上心目中的大學,拿到錄取通知書,我的內心充滿了成就感。」
作為港澳台培訓學校的校長,蕭家慶的職責涵蓋了行政管理和業務拓展等多個方面。他既要關注學校的內部管理,又要積極尋求與外界的合作機會,以推動學校的不斷發展。然而,他並未忘記自己的教育初心。「我平時有時間也會為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補一下課,畢竟自己當時聯考成績也不差。」
對於蕭家慶而言,培訓學校不僅是他的一份事業和責任,更是他在深圳的堅強後盾。多年來,他獨自一人在深圳闖蕩,雖然期間有過艱辛和困難,但每當想起那些與他一同成長的學生們,他便覺得一切都變得值得。他說:「與其說我陪伴學生們成長,不如說這座城市、這所學校也一直在陪伴著我,見證著我的成長和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