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风险治理重要论述的辩证思维探赜
2024-06-12涂瀛
涂 瀛
( 广东金融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1]辩证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也是指导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风险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当前实际,就风险治理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处处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智慧,科学回答了如何正确认识风险环境、如何有效应对风险威胁等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体现,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并积极落实到应对风险的具体实践中去。
一、从普遍联系视角全面审视客观风险环境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有不断出现且复杂多变的特点,如果对风险的认识只停留在对单一风险的片面诊断,就难以把握风险的内在关联和变化趋势,势必会在风险应对实践中陷于被动。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国情出发,以全局性视角和总体性思维科学审视新时代我国所处的国内国际复杂风险环境,创造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要看到不同风险间的普遍联系,不能孤立地、割裂地认识风险。“需要注意的是,各种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很可能是相互交织并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2]82对于存在客观联系的不同风险,只有从宏观着眼才能更全面地了解风险态势,为制定科学的风险应对策略提供前提。要科学把握我国当前所处的客观风险环境需要正视现实社会风险与网络社会风险、传统安全风险与非传统安全风险、国内风险与国际风险之间的客观联系,从普遍联系的视角全面把握当前风险环境,才能构建和完善科学的总体国家安全体系,推动防范化解风险实践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 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相互关联
现实社会的问题或矛盾会在网络社会发酵。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社会已经成为人们的第二生活空间。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的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发达的网络媒介和庞大的网民规模会导致网络社会的复杂性进一步加剧,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投射和延伸,网络社会的舆论发酵反过来也会对现实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方面,网络舆论反映民意,有助于推动现实社会风险防范工作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加速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社会现实风险的复杂化。网络舆情是了解群众需求和倾听群众心声的重要场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2]336及时了解网络虚拟空间的社情民意,推动工作方式和模式转变,发挥网络反映民意的积极作用,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防范社会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信息时代的体现。“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提高这项本领。”[3]另一方面,网络舆情的极端化也会引发现实风险。网络社会具有开放性、匿名性、便捷性等特点,这为现实社会诉求在网络社会的扩散发酵提供了便利。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社会,个体的表达更容易呈现无序、极端、非理性等特点。网民群体间存在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明显差异,由此导致其在观点和诉求表达时也存在很大不同,如果网民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导,引发网络社会的意识形态风险,并对社会现实秩序和规范产生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4]317
网络社会的舆论发酵源于现实社会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及时、圆满地解决,只有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才能从根源上减少现实风险和网络风险。网络社会是意识形态的前沿和主阵地,网络社会空间所产生的意识形态风险虽然有其自身的内生逻辑和外在特点,但是其产生根源还是来自现实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推动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问题,不断打牢和巩固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5]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相互联动的特殊性使得只有将网络问题治理与现实社会治理联系起来,才能做好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将风险预防工作做实做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的科学论断。“网上网下要同心聚力、齐抓共管,形成共同防范社会风险、共同构筑同心圆的良好局面。”[6]网络社会风险是现实社会风险在网络社会激化的结果,因此从源头上做好社会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及时化解社会冲突显得尤为重要。
(二) 传统安全风险与非传统安全风险相互交织
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和军事安全等属于传统安全范畴,传统安全观认为只要政治安定、国土统一、无战争威胁即为安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公共安全风险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丰富和拓展,现代社会的风险威胁早已超出了传统范畴,来自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非传统安全风险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新的威胁。相较于传统安全风险,非传统安全风险具有一定隐蔽性,日益成为国家安全的常态化风险。传统安全风险与非传统安全风险在构成类型和特征表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虽然传统安全风险已经不再是公共安全风险的全部构成,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对传统安全风险掉以轻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时,首次将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纳入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构成中来,强调要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7]。
传统安全风险与非传统安全风险之间相互交织、彼此渗透,加剧了风险影响的复杂态势。一方面,传统安全风险呈现出非传统化的趋势。政治、国土和军事安全风险往往有非传统化的表现,如政治安全风险可以体现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渗透,军事安全风险也可以通过科技、信息等方式实现远程精准攻击。另一方面,非传统安全风险也会引发传统安全风险。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安全风险发展到一定程度也有可能引发政治、军事等领域的安全风险,导致矛盾的激化和升级。传统安全风险与非传统安全风险已经很难从表现形式方面进行严格的区分,伴随着社会发展和区域联系的日趋紧密,二者之间相互交织的趋势将会更加明显。
(三) 国内风险与国际风险相互影响
国际风险的侵入会加剧国内风险的复杂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在共享国际合作交流带来机遇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遭遇外来风险的威胁。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面临的复杂国内国际风险形势给出深刻研判:“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8]7国际风险不仅有客观风险,也有人为风险;不仅有单一风险,也有耦合风险。要降低国际风险的威胁,只有从提升自身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着手,才能为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4]219-220
在国内风险治理过程中提升的应对能力有助于防范化解国际风险。我国的风险环境复杂严峻,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将处于风险高发的不确定环境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上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8]5。只有在风险环境中适应变化和迅速成长,才能应对复杂的国内风险难题,增强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更好地应对国际风险的外在侵扰。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虽然起步较晚、历程较短,但在国家整体布局和社会全面参与的推动下,已构建覆盖风险治理全过程的一案三制体系架构,建成了以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中国特色风险治理体制。在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成立后,我国的风险治理进入了专门化、精细化的快速发展时期,风险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
只有以普遍联系的眼光来认识和应对风险,才能达到科学的风险治理效果。从国内层面来看,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构建全方位的国家安全体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就是普遍联系的系统思维,通过全面构建覆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网络、生态、资源等领域的大安全格局,推动安全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从全球层面来看,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9]。风险具有扩散性、威胁性、公共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世界各国只有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二、用矛盾分析方法科学把握风险治理中的关键关系
辩证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矛盾即对立的统一,矛盾双方相依相存,不可分割。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面对我国当前所处的风险环境,需要着重把握和处理好安全与发展、国家主体与社会主体、党性与人民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 风险治理的战略定位:安全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风险治理,强调安全与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8]7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经济社会发展是第一要务,更好统筹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行稳致远。
安全是发展的保障。没有安全保障的发展是有风险的,取得再多的发展成就也有可能遭遇一朝尽毁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促安全也是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10]43国家安全体系和安全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是发展的基础,稳定是强盛的前提,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发展才是安全的、可持续的。
发展是安全的目的。风险治理的重点在风险防范,发展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和风险隐患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保障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国家富强、社会稳定、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全国要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拓前进”[11]。新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征途上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为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具体的目标和方向。
(二) 风险治理的主体力量:政府主体与社会主体的辩证统一
风险治理的目标是维护公共安全,要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必须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水平,因此治理主体的能力建设是关键。
政府是风险治理的领导主体,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中坚力量。公共安全事关社会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是政府的必然职责。要提升政府主体的风险应对能力,要从国家安全体系建设和安全能力提升着手,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风险治理领域的领导作用,增强防范化解风险本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安全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强调,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职责,大家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12]政府在公共安全治理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能够综合施策、有效应对风险,能够凝聚各方力量形成风险治理的合力。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重大风险侵袭的紧要关头,尤其需要党和政府运筹帷幄、凝聚共识,做好重大风险的防范化解工作。
社会力量是风险治理的参与主体,是国家安全能力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要实现维护国家安全的风险治理目标,仅靠政府这一责任主体是难以胜任的。风险的威胁具有公共性,风险治理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凝集来自社会的多元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参与是化解风险的有效途径,只有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才能构筑公共安全的总体防线。“要提高风险化解能力,透过复杂现象把握本质,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果断决策,善于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善于整合各方力量、科学排兵布阵,有效予以处理。”[13]人民群众是防范化解风险的最终依靠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新时代风险治理领域的发展和体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创新提出社会治理共同体概念,强调社会多元主体对于国家治理的作用和意义。“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14]
(三) 风险治理的价值取向: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15]党性和人民性是高度一致的,人民性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脱离人民性的党性是没有根基的,会丧失奋斗的初心和目标;党性是正确政治方向的保证,脱离党性的人民性是危险的,会丧失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国共产党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员应具备群众观点和人民立场,因此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统一的。”[16]在风险治理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本身也是党性的具体体现。
在风险治理过程中坚持党性,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坚持底线思维,有效应对了各种重大风险。实践一再证明,只有在风险治理过程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在风险治理中的绝对权威,才能为公共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党员领导干部在防范应对风险的过程中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在防范化解风险的具体工作中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忠诚的理想信仰,不推诿、不退缩、不避责,对待风险治理中的难题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和迎难而上的勇气。
在风险治理中坚持人民性,即坚决贯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基本立场。风险具有威胁性、扩散性、不确定性等破坏性特点,风险的破坏性更多是针对人而言的。风险治理的价值选择更倾向于科学效率还是更倾向于人的利益,实际上是技术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不同诉求在风险治理领域的分歧体现。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7]。
三、以运动发展眼光研判展望风险治理的现状与前景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既是普遍联系的,也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曲折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正视我国风险治理现状,以前瞻性眼光科学展望未来风险治理前景,提醒我们既要看到当前风险高发的客观现状,增强忧患意识,也要看到未来风险治理的光明前景,科学研判、积极实践,保证发展的持续性,以顽强的斗志在不确定性因素多发的风险环境中,育新机开新局,为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安全环境,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更大胜利。
(一) 正视风险治理现状: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
“底线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工作方法,还是一种战略战术”[18]。坚持和增强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19]。风险治理要有忧患意识,因为“安”与“危”本身会相互转化,如果不能全面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深刻认识到如果没有积极的防范意识和科学的应对方法,最终“安”也有可能会向“危”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有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8]16
只有坚持底线思维和增强忧患意识,才能做到防微杜渐和防患于未然,降低风险由量的积累向质的转变的可能。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告诫:“如果防范不及、应对不力,就会传导、叠加、演变、升级,使小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大的矛盾风险挑战,局部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系统的矛盾风险挑战,国际上的矛盾风险挑战演变为国内的矛盾风险挑战,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领域的矛盾风险挑战转化为政治矛盾风险挑战,最终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危及国家安全。”[10]143再有效的应急处置也难以挽回所有损失,并不是所有破坏性影响都可以修复,因此增强忧患意识和做好预防工作永远是风险治理的根本策略。
(二) 展望风险治理前景:增强斗争本领,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我国目前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正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高风险环境的同时,也要看到未来风险治理的光明前景。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依靠人民群众,通过伟大斗争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本领,增强应对韧性,一定能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不断开创新时代风险治理工作的新局面。
1.领导保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也必然体现在党对风险治理的绝对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我们的全部事业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都植根于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20]只有坚强的领导,才能正确、高效地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仅能够为风险治理提供政治保证,确保风险治理的正确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也能够提供效率保证,在党的统一指挥调度下做到快速反应和上下联动,实现风险应对的快速高效。
2.方式途径:坚持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21]伟大斗争是应对风险环境的现实需要,不仅要坚持斗争,还要敢于斗争,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斗争胆魄。同时,斗争不能盲目,不仅要勇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要在与风险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教训,增强斗争本领。“我们必须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发扬斗争精神,把握斗争方向,把握斗争主动权,坚定斗争意志,掌握斗争规律,增强斗争本领,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新胜利。”[22]坚持伟大斗争是战胜风险的手段和方式,面对风险只有迎难而上才是正确的应对之道,任何回避、搁置等消极应对方式都只会加剧风险恶化的趋势。在人(主体)与环境(风险)的二元关系中,人是关键和核心,这是由人的主动性决定的,人要战胜风险而不是受制于风险,人的主动性就是通过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斗争来体现的。
3.实现目标:构建新安全格局。发展是硬道理,只有通过发展才能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展需要安全来提供环境保障,新时代风险治理的目标就是要构建新安全格局,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以安全促发展。新安全格局是相对于风险、危险而言的,是一种和平安全的状态和态势,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较难用量化指标来衡量。构建新安全格局是一项系统性、总体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致力于构建国家安全的系统网络,尤其重点强调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与核安全,旨在以系统性的安全来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构建系统性的安全网络以适应新时代风险多发的“大应急”环境要求,需要在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方面统筹谋划科学布局,坚持系统思维,构建覆盖全灾种的“大安全”格局。新安全格局是动态的和具有韧性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到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时强调,要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立高质量的城市安全系统。韧性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风险应对策略时提到的高频词,强调要转变以往以强克强的刚性思维,要像弹簧一样增强快速复原的能力。在风险环境下追求绝对的安全是不科学的,致力于在遭遇风险时每次都能以压倒性的优势消灭风险也是不现实的,我们要适应新时代与风险共存的新常态,在与风险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习、适应和修复的能力,这样才能在与风险斗争的过程中占据主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的外部环境。